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湿度调节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湿器。


背景技术:

2.加湿器应用范围广,如写字楼、工厂或卧室等空气湿度相对较低的环境,加湿器采用超声波高频振荡或高温加热等手段将水雾化得到水雾,水雾经加湿器的出雾嘴喷出至周围环境,达到对环境加湿的目的。市场上大多数加湿器当需要加水时,用户打开水箱盖加水,很可能将水倒入出雾管中,容易导致底座水位上升而使出雾效果变差,也可能产生出雾管溢水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加湿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4.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加湿器,包括壳体、出雾盖以及水箱盖,壳体包括底座、外壳和出雾管,外壳和出雾管均设置于底座,出雾管形成供水雾流通的风道,风道具有开口,开口位于出雾管的远离底座的一端,外壳环绕出雾管并与出雾管围成容纳腔,容纳腔具有注水口,注水口位于外壳的远离底座的一端;出雾盖转动设置于出雾管并封闭开口,出雾盖设置有出雾嘴,出雾嘴连通风道;水箱盖可拆卸连接于外壳并封闭注水口,水箱盖环绕出雾盖设置。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雾管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一配合部,第一配合部位于风道内并邻近于开口;出雾盖包括盖体和连接体,出雾嘴设置于盖体,连接体连接于盖体并嵌入风道内,连接体对应设置有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用于与第二配合部配合,以限制连接体脱出出雾管。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包括设置于出雾管的第一凸筋,第二配合部包括设置于连接体的第二凸筋,第一凸筋的内径大于第二凸筋的外径。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体围成安装腔,出雾嘴连通安装腔,出雾盖还包括挡雾板,挡雾板设置于安装腔内,挡雾板与连接体之间形成供水雾流通的通道。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挡雾板在盖体所在平面的投影覆盖出雾嘴;出雾盖还包括导流板,导流板设置于安装腔内,导流板位于盖体和挡雾板之间,且导流板用于将经通道进入安装腔的水雾导向出雾嘴。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水箱盖包括密封盖、支撑体以及提手盖,密封盖可拆卸连接于外壳并环绕出雾盖,支撑体连接于密封盖的内侧边缘,提手盖连接于支撑体,提手盖与密封盖在出雾管的轴线上具有间隔,且所述提手盖位于所述密封盖的上方,所述提手盖设置有用于避开所述出雾嘴的避让孔。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提手盖部分搭接于出雾盖的边缘,且提手盖位于出雾盖的远离底座的一侧。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提手盖与出雾盖共面设置,且提手盖的内侧边缘与出雾盖的
外侧边缘贴合。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雾嘴包括第一出雾嘴和第二出雾嘴,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与第一出雾嘴对应,第二通道与第二出雾嘴对应。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雾盖包括支架、第一出雾盖和第二出雾盖,支架连接于出雾管,第一出雾盖的外侧边缘转动设置于支架,第二出雾盖的外侧边缘转动设置于第一出雾盖的内侧边缘,出雾嘴包括第一出雾嘴和第二出雾嘴,第一出雾嘴设置于第一出雾盖,第二出雾嘴设置于第二出雾盖。
14.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加湿器,将出雾盖设置于形成风道的出雾管上,且水箱盖环绕出雾盖设置并与出雾盖相互独立,使得用户取下水箱盖加水时,出雾盖不会连同水箱盖一起从加湿器上分离,且出雾盖封闭风道,只有出雾嘴连通风道,降低了用户在加水的过程中将水倒入出雾管的可能性,从而保证出雾效果。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的示意图;
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的剖面图;
18.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19.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2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的双出雾嘴的示意图;
2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的可相对转动的双出雾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器10,包括壳体30、出雾盖20和水箱盖40,壳体30用于支撑水箱盖40和除雾盖,壳体30内可以容纳并集成加湿器10的其他组件,出雾盖20用于喷出产生于壳体30内部的水雾,以实现加湿环境的目的。
24.具体的,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壳体30可以包括底座310、外壳320和出雾管330,外壳320和出雾管330均设置于底座310,底座310可以开设容纳组成加湿器10的其他组件的空间,例如可以在底座310上设置超声波雾化片和风机,超声波雾化片用于将水雾化成水雾,风机用于将水雾吹出加湿器10提供动力。出雾管330围绕形成供水雾流通的风道331,风道331具有开口332,且开口332位于出雾管330的远离底座310的一端,为了保证水雾经过开口332时的速度,可以使出雾管330的管径设置成由靠近底座310的一端向远离底座310的一
端逐渐缩小的形式,同时为了尽量避免水雾在风道331内流动时重新凝聚成水滴,可以使出雾管330的轴线位于竖直方向上。另外,外壳320可以环绕出雾管330并与出雾管330围成容纳腔321,容纳腔321具有注水口322,且注水口322位于外壳320的远离底座310的一端,本实施例中,注水口322环绕开口332设置,用户可以通过从注水口322向容纳腔321内倒水而保证加湿器10中待雾化的水量。
25.为了使在风道331内流动的水雾经出雾盖20喷出,本实施例中,出雾盖20转动设置于出雾管330并封闭开口332,且出雾盖20设置有出雾嘴210,出雾嘴210连通风道331,水雾产生后从风道331的靠近底座310的一端向开口332方向流动,最终经出雾嘴210喷出,出雾嘴210的尺寸可以远小于风道331的开口332的尺寸,以便于用户向加湿器10加水时,减小将水从开口332倒入出雾管330的可能性。
26.具体的,请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雾盖20可以包括盖体220和连接体230,连接体230连接于盖体220的一侧表面并可以嵌入风道331内,同时盖体220封闭开口332,出雾嘴210设置于盖体220,以实现水雾经风道331的开口332从出雾嘴210喷出的同时,避免出现水雾经出雾盖20与出雾管330之间的缝隙溢出的情况。
27.连接体230可以设置成环状,并且可以在嵌入出雾管330后与出雾管330的内壁贴合,盖体220抵接于出雾管330,以使出雾管330的开口332完全被出雾盖20的盖体220封闭。
28.另外,请一并参阅图2、图3和图4,为了使出雾盖20可以稳定的相对于出雾管330转动,出雾管330的内壁面可以设置有第一配合部333,第一配合部333位于风道331内并邻近于开口332,连接体230对应设置有第二配合部231,当连接体230嵌入风道331后,第一配合部333用于与第二配合部231形成卡位配合,以限制连接体230脱出出雾管33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用户轻易地转动出雾管330,连接体230嵌入风道331内时可以与出雾管330的形成风道331的内壁形成间隙,出雾管330具有位于风道331内的第一配合面334,连接体230具有与第一配合面334相对的第二配合面232,第二配合面232位于连接体230的外壁,第一配合部333可以包括设置于出雾管330的第一配合面334的第一凸筋3331,且第一凸筋3331朝向风道331的中心凸出,第一凸筋331可以围成环状,第二配合部231包括设置于连接体230的第二配合面232的第二凸筋2311,且第二凸筋2311朝向第一配合面334凸出,第一凸筋3331的内径大于第二凸筋2311的外径,且第一凸筋3331与盖体220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凸筋2311与盖体220之间的间距,当出雾盖20在外力作用下向脱离出雾管330的方向移动时,第二凸筋2311向脱离出雾管330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抵接于第一凸筋3331,以限制第二凸筋2311的移动,从而限制出雾盖20的移动,但在较大外力的作用下,连接体230设置第二凸筋2311的部分可以产生微小的弹性形变,从而克服第一凸筋3331对第二凸筋2311的限制,使得出雾盖20脱离出雾管330。
29.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333可以为设置于出雾管330内壁面的环形滑槽,第二配合部231可以为设置于连接体230的滑条,当连接体230伸入风道331内时,滑条可以发生弹性形变嵌入环形滑槽内,且可以在沿环形滑槽转动,从而使出雾盖20可相对于出雾管330转动。
30.另外,请再次一并参阅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连接体230可以围成安装腔233,出雾嘴210连通安装腔233,水雾在风道331内经安装腔233流向出雾嘴210,并最终从出雾嘴210喷出,为了过滤大颗粒水雾的同时使小颗粒水雾从出雾口喷出,出雾盖20还可以包括挡
雾板250和导流板260,挡雾板250可以设置于安装腔233内,同时挡雾板250与连接体230之间形成供水雾流动的通道251。本实施例中,出雾嘴210为一个,挡雾板250在盖体220所在的平面的投影可以覆盖出雾嘴210,即出雾嘴210与挡雾板250可以对应设置,当水雾在风道331内流动至挡雾板250处时,大颗粒水雾因质量较大,在与小颗粒水雾处于同等流动条件下,大颗粒水雾流动时因惯性更大不容易改变流向,因此容易被挡雾板250挡柱,而小颗粒水雾因容易改变流向而能绕过挡雾板250并流入安装腔233内,进而经出雾嘴210喷出。
31.导流板260设置于安装腔233内,且导流板260位于盖体220和挡雾板250之间,导流板260用于将经通道251进入安装腔233的水雾导向出雾嘴210,以提高水雾喷出效率,同时也防止水雾在盖体220的朝向风道331的表面凝结。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导流板260。
32.为了提高导流效率,本实施例中,导流板260可以相对于出雾管330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导流板260在挡雾板250所在的平面的投影可以覆盖挡雾板250和连接体230的形成的通道251。另外,为了增加水雾扩散的时间,可以将导流板260可以与出雾管33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控制在45
°‑
75
°
,例如设置成60
°
,也即导流板260相对于水平面的倾角为15
°‑
45
°
,这样,水雾经导流板260的导流作用后,可以从通道251迅速地扩散至出雾嘴210,减少水雾在风道331内的停留时间,喷出时,水雾能迅速扩散并对环境进行加湿。
33.挡雾板250、导流板260均可以直接固定连接于连接体230,作为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出雾盖20还可以包括环形件270,环形件270设置于安装腔233内并与连接体230的形成安装腔233的内壁抵接,使得环形件270卡接在安装腔233内,环形件270围绕形成通雾腔,通雾腔连通风道331与出雾嘴210,挡雾板250和导流板260均连接于环形件270并位于通雾腔内,使得环形件270、挡雾板250和导流板260组成一个整体的挡雾件,当挡雾板250或导流板260需要更换时,可以仅更换挡雾件而无需更换出雾盖20,节省成本。
34.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环形件27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于连接体230的靠近底座310的一端,方便挡雾件从出雾盖20分离并且可以方便调节挡雾板250和导流板260的位置。
35.请重新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水箱盖40可拆卸连接于外壳320并封闭注水口322,当用户加水时,将水箱盖40从外壳320拆离以露出注水口322,将水从注水口322倒入容纳腔331即可,另外水箱盖40环绕出雾盖20设置。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取下水箱盖40,水箱盖40可以包括密封盖41、支撑体43和提手盖45,密封盖41可拆卸连接于外壳320并环绕出雾盖20,密封盖41可以设置成漏斗型,且密封盖41的漏斗中心开设有连接孔,密封盖41的内侧边缘围成连接孔,密封盖41的内侧边缘与所述底座310之间的间距可以小于出雾管330的开口332与所述底座310之间的间距,即出雾管330可以部分的突出于密封盖41。支撑体43连接于密封盖41的内侧边缘并可以嵌入连接孔并密封密封盖41与出雾管330之间的间隙,同时提手盖45连接于支撑体43,提手盖45与密封盖41在出雾管330的轴线上具有间隔,以使提手盖45位于密封盖41的上方。当用户需要取下水箱盖40时,可以很方便的通过提起提手盖45将水箱盖40提起。
3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出雾管330在模具成型时可能会出现偏位变形的情况,为了提高密封性,提手盖45可以部分搭接于出雾盖20的边缘,此时,提手盖45位于出雾盖20的远离底座310的一侧,这样提手盖45可以搭接在出雾盖20的边缘,对出雾盖20形成密封,同时在旗下水箱盖40时,不会对出雾盖20造成影响。
37.具体的,请参阅图3,提手盖45设置有用于避开出雾嘴210的避让孔451,避让孔451与出雾盖20同轴,避让孔451的孔径可以小于出雾盖20的尺寸,出雾嘴210可从避让孔451露出,以防止水雾经出雾嘴210喷出时被提手盖45阻挡。
38.图5示出了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出雾盖20的装配结构,请参阅图5,出雾嘴210可以包括第一出雾嘴2110和第二出雾嘴2120,第一出雾嘴2110和第二出雾嘴2120可以采用相同或不同的结构。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雾嘴2110和第二出雾嘴2120可以沿出雾盖20的中心呈中心对称方式布置,此时第一出雾嘴2110与中心的连线和第二出雾嘴2120与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大致为180
°
,从第一出雾嘴2110和第二出雾嘴2120喷出的水雾均朝远离出雾盖20的轴线方向扩散,使得加湿器10可以同时对两个方位的周围环境进行加湿,提升加湿效率。此时,挡雾板250和连接体230形成的通道251可以包括第一通道253和第二通道255,第一通道253与第一出雾嘴2110对应,第二通道255与第二出雾嘴2120对应,以使绕过挡雾板250并经第一通道253的水雾能迅速从第一出雾嘴2110喷出,绕过挡雾板250并经第二通道255的水雾能迅速从第二出雾嘴2120喷出。
39.当然,通道251可以仅设置一个或者多于两个,为了保证经过通道251的水雾能迅速从第一出雾嘴2110和第二出雾嘴2120喷出,可以在对应的通道251上方设置导流装置,导流装置用于将水雾同时导向第一出雾嘴2110和第二出雾嘴2120。
40.请继续参阅图5,提手盖45也可以与出雾盖20共面设置,且提手盖45的内侧边缘与出雾盖20的外侧边缘贴合,使得出雾盖20从外观上好看,同时也方便用户对出雾嘴210的方向进行调整。
41.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提手盖45和支撑体43,直接在密封盖41上设置一提手件,当需要拆下密封盖41加水时,用户可以直接作用于提手件,取下密封盖41露出注水口322即可。
42.图6示出了又一种出雾盖20的装配结构,请参阅图6,为了独立的调整第一出雾嘴2110和第二出雾嘴2120之间的位置,以自定义第一出雾嘴2110和第二出雾嘴2120的朝向,同时避免取下出雾盖20时不会对出雾管330造成损伤。出雾盖20可以包括支架21、第一出雾盖23和第二出雾盖25,支架21连接于出雾管330并用于支撑出雾盖20,第一出雾盖23的外侧边缘转动设置于支架21,同时第二出雾盖25的外侧边缘转动设置于第一出雾盖23的内侧边缘,使得第一出雾盖23环绕第二出雾盖25设置,第一出雾盖23和第二出雾盖25均可相对出雾管330转动,同时第一出雾盖23也可相对于第二出雾盖25转动,另外,第一出雾嘴2110设置于第一出雾盖23,第二出雾嘴2120设置于第二出雾盖25,当用户分别转动第一出雾盖23和第二出雾盖25,即可自定义出雾嘴210的朝向。
43.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雾盖23和第二出雾盖25可以均在180
°
范围或者其他转动范围内转动,以带动第一出雾盖23和第二出雾盖25在半周的范围内转动,同时第一出雾盖23和第二出雾盖25的转动范围不重合并组成360
°
的转动范围,实现用户自定义第一出雾嘴2110和第二出雾嘴2120的朝向。例如,用户需要对相对于加湿器10的某一方向的环境加湿时,当第一出雾嘴2110的转动范围不能包含上述方向时,用户可转动第二出雾嘴2120至上述方向。
4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10,将出雾盖20转动设置于形成风道的出雾管330上,且水箱盖40环绕出雾盖20设置,当用户需向加湿器10内部加水时,用户可以将水箱盖40从
外壳320上拆取下来,同时出雾盖20不会连同水箱盖40一起从加湿器10上分离,且出雾盖20封闭风道331,只有出雾嘴210连通风道331,当用户拆下水箱盖40倒水时,若出雾盖20未连接在出雾管330上时,水可能从风道331的开口332进入出雾管330,若出雾盖20连接在出雾管330上,水只能从出雾嘴210进入风道331内,因出雾嘴210的尺寸一般远小于开口332的尺寸,因此将出雾盖20设置于出雾管330上,降低了用户在加水的过程中将水倒入出雾管330的可能性,从而保证出雾效果。
45.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也可以是仅为表面接触,或者通过中间媒介的表面接触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特指或特殊结构。术语“一些实施方式”、“其他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技术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技术中描述的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7.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