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相变式余热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相变式余热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相变式余热换热器。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火力发电企业装机容量的增大及国家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各火力发电企业纷纷开展节能、减排、提效及环保等方面改造工作,以适应市场和国家环保要求,如低温省煤器余热回收改造、超净排放标准提高改造、烟气消白改造、烟气余热梯级回收改造等。其核心是围绕能量的梯级利用、综合开发和环保提升,关键是换热器效率和适应性。换热器是热工行业必不可少的设备,实际应用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往往影响系统的安全运行。传统的风冷和水冷往往需要较大的换热面积,增加设备的投资费用;传统的混合接触式换热器虽然换热效率较高,但是由于容易引入杂质同时混合的两种介质较难分离。
3.因此,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214026276.4)提出“一种相变式换热器”,采用两种互不相容的工质,混合效果好,换热器可以安全稳定的运行;换热过程中存在相变,能够强化换热,但是该装置其溶液介质不具有流动性,导致换热的效率较差,同时余热的利用效果较差,导致余热回收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相变式余热换热器。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相变式余热换热器,包括水箱,所述水箱顶部固定有进气管,且水箱两侧均设有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包括金属管、均匀固定在金属管外壁的横向散热片、均匀插接在横向散热片内壁的纵向散热片和通过导管与金属管顶端相连接的吸热组件;
7.所述水箱内设有压水机构,且压水机构包括转轴、固定在转轴一端外壁的涡扇、固定在转轴另一端的主动锥齿轮、与主动锥齿轮啮合的从动锥齿轮、固定在从动锥齿轮内壁的搅拌杆、固定于水箱顶部内侧的搅拌杆外壁的第一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固定在第二锥齿轮内壁的传动轴、固定在传动轴一端的转动杆、通过销轴安装在转动杆底端的连接杆、通过插销安装在连接杆底端的活塞和均匀固定在搅拌杆底端外壁的搅拌叶片。
8.优选的,所述吸热组件包括通过导管与金属管顶端相连接的连接管、与连接管形成转动配合的金属网盒和固定在金属网盒网孔内壁的通风管。
9.优选的,所述进气管两侧内壁开有安装口,且连接管固定在安装口内壁。
10.优选的,所述水箱两侧底部均开有泄水口,且金属管底端固定在泄水口内壁。
11.优选的,所述进气管底部开有对称分布的固定口,且纵向散热片固定在固定口内壁。
12.优选的,所述进气管一边外壁固定有安装板,且转轴一端通过轴承固定在安装板
一侧外壁。
13.优选的,所述水箱内壁位于第二锥齿轮两侧固定有支架,且支架开有安装孔,所述传动轴通过轴承固定在安装孔内壁。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1、通过向进气管内导入高温气体,会驱动涡扇旋转,通过转轴带动主动锥齿轮旋转,在通过啮合的从动锥齿轮带动搅拌杆旋转,利用旋转的搅拌叶片,可使得水箱内的冷热介质能够快速混合,在通过第一锥齿轮旋转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使得传动轴和转动杆转动,利用连接杆驱动活塞做往复运动,使得已经加热的介质,能够快速循环,提高装置的换热效率,同时提高余热的利用率;
16.2、高温气体在流动时会带动金属网盒旋转,高温气体通过通风管会加热金属网盒内填充的介质,使得介质与高温气体的接触面积大大提高,介质通过金属管加热横向散热片,同时高温气体会加热纵向散热片,采用两种热交换形式,使得换热效率大大提高,并且高温气体余热利用的更加充分。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相变式余热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相变式余热换热器的压水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相变式余热换热器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相变式余热换热器的吸热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水箱、2进气管、3换热机构、4压水机构、5金属管、6纵向散热片、7横向散热片、8涡扇、9转轴、10主动锥齿轮、11从动锥齿轮、12搅拌杆、13第一锥齿轮、14第二锥齿轮、15传动轴、16转动杆、17连接杆、18活塞、19搅拌叶片、20吸热组件、21连接管、22金属网盒、23通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参照图1-4,相变式余热换热器,包括水箱1,水箱1顶部固定有进气管2,且水箱1两侧均设有换热机构3,换热机构3包括金属管5、横向散热片7、纵向散热片6和吸热组件20,横向散热片7均匀固定在金属管5外壁,且纵向散热片6均匀插接在横向散热片7内壁,吸热组件20包括通过导管与金属管5顶端相连接的连接管21、与连接管21形成转动配合的金属网盒22和固定在金属网盒22网孔内壁的通风管23,进气管2两侧内壁开有安装口,且连接管21固定在安装口内壁,连接管21通过导管与金属管5顶端相连接,且金属网盒22与连接管21形成转动配合,通风管23固定在金属网盒22网孔内壁,高温气体在流动时会带动金属网盒22旋转,高温气体通过通风管23会加热金属网盒22内填充的介质,使得介质与高温气体的接触面积大大提高,介质通过金属管4加热横向散热片7,同时高温气体会加热纵向散热片6,采用两种热交换形式,使得换热效率大大提高,并且高温气体余热利用的更加充分;
24.水箱1内设有压水机构4,且压水机构4包括转轴9、涡扇8、主动锥齿轮10、从动锥齿
轮11、搅拌杆12、第一锥齿轮13、第二锥齿轮14、传动轴15、转动杆16、连接杆17、活塞18和搅拌叶片19,涡扇8固定在转轴9一端外壁,且主动锥齿轮10固定在转轴9另一端,从动锥齿轮11与主动锥齿轮10啮合,且搅拌杆12固定在从动锥齿轮11内壁,第一锥齿轮13固定于水箱1顶部内侧的搅拌杆12外壁,且第二锥齿轮14与第一锥齿轮13啮合,传动轴15固定在第二锥齿轮14内壁,且转动杆16固定在传动轴15一端,连接杆17通过销轴安装在转动杆16底端,且活塞18通过插销安装在连接杆17底端,搅拌叶片19均匀固定在搅拌杆12底端外壁,水箱1两侧底部均开有泄水口,且金属管5底端固定在泄水口内壁,进气管2底部开有对称分布的固定口,且纵向散热片6固定在固定口内壁,进气管2一边外壁固定有安装板,且转轴9一端通过轴承固定在安装板一侧外壁,水箱1内壁位于第二锥齿轮14两侧固定有支架,且支架开有安装孔,传动轴15通过轴承固定在安装孔内壁,通过向进气管2内导入高温气体,会驱动涡扇8旋转,通过转轴9带动主动锥齿轮10旋转,在通过啮合的从动锥齿轮11带动搅拌杆12旋转,利用旋转的搅拌叶片19,可使得水箱1内的冷热介质能够快速混合,在通过第一锥齿轮13旋转带动第二锥齿轮14转动,使得传动轴15和转动杆16转动,利用连接杆17驱动活塞18做往复运动,使得已经加热的介质,能够快速循环,提高装置的换热效率,同时提高余热的利用率。
25.工作原理:通过向进气管2内导入高温气体,会驱动涡扇8旋转,通过转轴9带动主动锥齿轮10旋转,在通过啮合的从动锥齿轮11带动搅拌杆12旋转,利用旋转的搅拌叶片19,可使得水箱1内的冷热介质能够快速混合,在通过第一锥齿轮13旋转带动第二锥齿轮14转动,使得传动轴15和转动杆16转动,利用连接杆17驱动活塞18做往复运动,使得已经加热的介质,能够快速循环,提高装置的换热效率,同时提高余热的利用率;高温气体在流动时会带动金属网盒22旋转,高温气体通过通风管23会加热金属网盒22内填充的介质,使得介质与高温气体的接触面积大大提高,介质通过金属管4加热横向散热片7,同时高温气体会加热纵向散热片6,采用两种热交换形式,使得换热效率大大提高,并且高温气体余热利用的更加充分。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