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一种冷热供应系统及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2.建筑领域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碳排放是目前总碳排放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供热及空调系统所带来的直接与间接碳排放又是重中之重。为降低供热及空调系统所带来的碳排放,需大力发展以零碳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结构,包括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以及核能的安全化应用,从而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在满足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持续的节能减排目标。
3.中深层地热地埋管热泵供热技术,在不开采地下水的基础上通过间壁式换热的方式提取70-90℃的中深层地热能,结合电驱动热泵供热技术实现稳定、持续、低碳、高效供热,是实现建筑领域清洁低碳供热的关键技术。但由于中深层地热能温度较高,只适合于秋季取热供热,夏季无法向其中排热,因而,为弥补中深层地热地埋管热泵供热技术只能取热供热的缺陷,就需要搭配相应的供冷排热系统,以实现冷热高效、低碳联合供应。常规的供冷排热系统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方式为通过冷却塔向空气中排热,另一种方式为通过浅层地埋管向浅层低温土壤排热。由此,如何有效搭配中深层地热地埋管、浅层地埋管与冷却塔,在实现全生命周期经济效益最佳的同时,大幅降低系统供热与供冷所带来的碳排放,是中深层地热地埋管热泵供热技术工程应用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深层地热能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及方法。
5.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包括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单元、浅层地埋管单元、冷却塔单元、热源侧水泵单元、冷却侧水泵单元、热泵机组单元、用户侧水泵单元及建筑用户单元;
6.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单元与热源侧水泵单元连接;浅层地埋管单元与热源侧水泵单元、冷却侧水泵单元分别连接,冷却塔单元与冷却侧水泵单元连接;热源侧水泵单元、冷却侧水泵单元分别与热泵机组单元连接,热泵机组单元连接用户侧水泵单元,用户侧水泵单元与建筑用户单元连接。
7.进一步地,建筑用户单元则为实际的供热、供冷末端,
8.进一步地,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单元含有一根或多根中深层地热地埋管,每根中深层地热地埋管的埋管深度为2-3千米;在不开采地下水的基础上,中深层地热地埋管通过间壁式换热的方式提取地下70-90℃的中深层地热能。
9.进一步地,浅层地埋管单元含有一根或多根浅层地埋管,每根中深层地热地埋管的埋管深度为150-250米;在不开采地下水的基础上,浅层地埋管通过间壁式换热的方式与
浅层土壤进行换热。
10.进一步地,冷却塔单元含有一套冷却塔塔组,冷却塔塔组的风机频率在25-50hz可调。
11.进一步地,热源侧水泵单元含有一台或多台变频水泵,水泵频率25-50hz可调;冷却侧水泵单元含有一台或多台变频水泵,水泵频率25-50hz可调;用户侧水泵单元含有一台或多台变频水泵,水泵频率25-50hz可调。
12.进一步地,热泵机组单元含有一台或多台兼顾夏季供冷和冬季供热的高效热泵机组。
13.一种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的工作方法:
14.冬季供热工况:从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单元和浅层地埋管单元的土壤中取热后的热源水,由热源侧水泵单元驱动进入热泵机组单元中,经热泵机组单元将热量传递至用户侧的供热循环水,供热循环水通过热泵机组单元升温加热后,由用户侧水泵单元向建筑用户单元供热;
15.夏季供冷工况:热泵机组单元从建筑用户单元吸热,实现为建筑用户单元的供热功能;而吸取的热量被热泵机组单元内冷却侧循环水吸收,升温加热后的冷却侧循环水由冷却侧循环水驱动,一部分经由浅层地埋管单元将热量排至土壤中,一部分经由冷却塔单元将热量排至空气中。
16.进一步地,一种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的设计方法,设计方法为:明确项目实际供热供冷需求;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热条件确定单根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尖峰取热量,确定单根浅层地埋管夏季尖峰排热量、冬季尖峰取热量;以尖峰供热负荷为目标,通过不同比例分配,确定热泵机组供热装机容量、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和浅层地埋管的开采数量;以尖峰供冷负荷为目标,确定热泵机组供冷装机容量及需要补充的冷却塔排热装机容量;
17.在确定系统形式后根据全年累积供冷、供热需求确定全年累积耗电量及运行费用;通过不同比例的中深层与浅层地埋管搭配,考虑初投资与运行费用,通过二十年生命周期总费用的对比,确定最佳的搭配组合,由此确定最终的系统配置。
18.进一步地,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法为:
19.步骤一、根据项目所在地气象条件及建筑功能,开展供热季逐时供热负荷、供冷季逐时供冷负荷的详细分析与测算,得到逐时供热、供冷需求,随后确定尖峰供热负荷q
h,max
以及累积供热量q
h,a
、尖峰供冷负荷q
c,max
及累积供冷量q
c,a
;
20.步骤二、明确项目所在地的地热地质条件,包括土壤导热系数、温升梯度,根据地热地质条件选取合适的地埋管尺寸及施工流程;
21.步骤三、结合地热地质条件,确定单根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尖峰取热量q
e,m,max
,如公式1所示,确定单根浅层地埋管夏季尖峰排热量q
p,s,max
(一般取值为12kw/根)和冬季尖峰取热量q
e,s,max
(一般取值为8kw/根);
[0022][0023]
其中,q
e,m,max
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尖峰取热功率,单位kw;为土壤平均温度,单
位℃;t
in
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进口水温,单位℃;k为等效换热系数,单位kw/℃,计算公式如2所示:
[0024]
k=f(λg,λo,λi,he,r,g)
ꢀꢀꢀꢀ
公式2
[0025]
其中,k为等效换热系数,单位kw/℃;λg为土壤导热热系数,单位w/(m
·
k);λi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外套管导热系数,单位w/(m
·
k);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内套管导热系数,单位w/(m
·
k);he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深度,单位m;r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管径,单位m;g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循环流量,单位m3/h;
[0026]
步骤四、以项目尖峰供热负荷为目标,给定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与浅层地埋管供热占比,结合单根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单根浅层地埋管尖峰取热能力,确定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与浅层地埋管各自的开采数量,计算过程如公式3-7所示;
[0027]
coph=α*copm+(1-α)*copsꢀꢀꢀꢀꢀꢀ
公式3
[0028][0029][0030][0031][0032]
其中,coph表示耦合系统供热综合能效;copm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热泵系统供热能效,取值为5.0;cops为浅层地埋管热泵系统供热能效,取值为3.5;α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使用占比;q
h,max
为项目尖峰供热负荷,单位kw;q
e,m
为需要从中深层地热地埋管提取热量,单位kw;q
e,s
为需要从浅层地埋管提取热量,单位kw;q
e,m,max
为单根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尖峰取热量,单位kw;q
e,s,max
为单根浅层地埋管尖峰取热量,单位kw;nm和ns分别表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和浅层地埋管需要开采数量;
[0033]
步骤五、以项目尖峰供冷负荷为目标,结合已开采的浅层地埋管所具备的排热能力,计算出需要补充的冷却塔排热容量,如公式8所示;
[0034][0035]
其中,q
p,ct
为冷却塔排热容量,单位kw;q
e,max
为项目尖峰供冷负荷,单位kw;copc为系统供冷能效,取为5.0;q
p,s,max
为单根浅层地埋管尖峰排热量,单位kw;ns为步骤五中求得的浅层地埋管开采数量;
[0036]
步骤六、根据项目尖峰供冷负荷、尖峰供热负荷中的较大值,确定热泵机组装机容量;
[0037]
步骤七、根据尖峰供冷负荷、尖峰供热负荷、尖峰取热需求、尖峰排热需求,分别选
取用户侧水泵、热源侧水泵、冷却侧水泵装机容量;其中用户侧供回水温差设计值为5k,热源侧供回水温差设计值为10k,冷却侧供回水温差设计值为5k;
[0038]
步骤八、在确定系统配置后,即可得到当前配置下系统建设初投资;
[0039]
步骤九、根据中深层地埋管热泵供热系统运行能效5.0,浅层地埋管热泵供热系统运行能效3.5,结合所选定的各自占比,通过加权平均得到供热系统整体运行能效,供冷系统全年运行能效为5.0;
[0040]
步骤十、根据全年累积供热量、全年累积供冷量,结合供热系统、供冷系统运行能效,计算出全年累积耗电量、运行费用、碳排放、一次能源消耗量及其他污染物排放;计算公式如9-12所示;
[0041][0042]cmoney
=w*β
ꢀꢀꢀꢀꢀꢀꢀꢀꢀ
公式10
[0043][0044]cce
=w*δ
ꢀꢀꢀꢀꢀꢀꢀꢀꢀꢀꢀ
公式12
[0045]
其中,w为系统全年耗电量,单位kwh;c
money
为全年运行费用,单位为元;c
co2
为co2排放量,单位kg;c
ce
为标煤消耗量,单位kgce;β为能源价格,单位元/kwh;γ电力排放因子,单位kg/kwh;δ为电力折算标煤因子,单位kgce/kwh;
[0046]
步骤十一、考虑初投资与运行费用,计算初投资与二十年运行费用的全生命周期总费用;
[0047]
步骤十二、改变步骤四中,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与浅层地埋管占比,得到不同占比下系统全生命周期总费用,以总费用最低确定最佳占比,从而确定最佳的系统配置。
[0048]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深层地热能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及方法,以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为基础,通过间壁式换热的方式提取地下70-90℃中深层地热能,实现中深层地热能这一高品位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持续、高效利用。同时结合浅层地埋管、冷却塔的排热能力,构建了清洁、低碳的供冷供热系统;随后根据不同热源占比下全生命周期总费用的对比,确定了最佳的热源占比与系统形式,在充分挖掘可再生地热能节能减排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效益最佳。
附图说明
[0049]
图1为本发明的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的示意图。
[0050]
图2为本发明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的设计方法示意图。
[0051]
图中:1、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单元;2、浅层地埋管单元;3、冷却塔单元;4、热源侧水泵单元;5、冷却侧水泵单元;6、热泵机组单元;7、用户侧水泵单元;8、建筑用户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53]
本发明所公开的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将中深层地热地埋管、浅层
地埋管、冷却塔结合在同一系统中,兼顾冬季供热与夏季排热的功能,在节能减排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效益最佳。
[0054]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所公开的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的系统示意图,其包括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单元1、浅层地埋管单元2、冷却塔单元3、热源侧水泵单元4、冷却侧水泵单元5、热泵机组单元6、用户侧水泵单元7及建筑用户单元8;
[0055]
其中,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单元1与热源侧水泵单元4连接,在冬季热源侧水泵单元4所驱动的热源水能够进入到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单元1中吸取中深层地热能;
[0056]
浅层地埋管单元2与热源侧水泵单元4、冷却侧水泵单元5分别连接;由此,在冬季热源侧水泵单元4所驱动的热源水能够进入到浅层地热地埋管2中吸取浅层地热能,在夏季冷却侧水泵单元5所驱动的冷却水能够经由浅层地埋管单元2将热量排至土壤中;
[0057]
冷却塔单元3与冷却侧水泵单元5连接,在夏季冷却侧水泵单元5所驱动的冷却水能够经由冷却塔单元3将热量排至空气中;
[0058]
对于热源侧水泵单元4、冷却侧水泵单元5,两者分别与热泵机组单元6连接,热泵机组单元6是进行热交换的主要场所;同时,热泵机组单元6连接用户侧水泵单元7,用户侧水泵单元7与建筑用户单元8连接;进而,在冬季由热泵机组单元6利用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单元1、浅层地埋管单元2送来的热量进行供热循环水的升温加热,以向建筑用户供热;在夏季由热泵机组单元6从建筑用户单元8处吸取热量,冷却水在热泵机组单元6处吸收建筑用户的排放热量后,经冷却侧水泵单元5排入到浅层地埋管单元2、冷却塔3处排热。
[0059]
建筑用户单元8则为实际的供热、供冷末端,在冬季由本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为建筑用户单元8供热,在夏季由本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为建筑用户单元8排热。
[0060]
进一步地,对于本发明所公开的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其各组成单元的具体设置有:
[0061]
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单元1含有一根或多根中深层地热地埋管,每根中深层地热地埋管的埋管深度为2-3千米;对于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在不开采地下水的基础,其通过间壁式换热的方式提取地下70-90℃的中深层地热能。以埋管深度2.5千米为例,一根2.5千米深的中深层地热地埋管的尖峰取热量可达500kw,出水温度可达30℃。
[0062]
浅层地埋管单元2含有一根或多根浅层地埋管,在不开采地下水的基础上,其通过间壁式换热的方式与浅层土壤进行换热;以埋管深度200米为例,一根200米深的浅层地埋管冬季的尖峰取热量可达8kw,夏季的排热量可达16kw。
[0063]
冷却塔单元含有一套冷却塔塔组,冷却塔塔组的风机频率在25-50hz可调,实现排热连续可调。
[0064]
热源侧水泵单元4含有一台或多台变频水泵,水泵频率25-50hz可调,实现流量连续可调,以维持热源侧10k供回水温差。
[0065]
冷却侧水泵单元5含有一台或多台变频水泵,水泵频率25-50hz可调,实现流量连续可调,以维持冷却侧5k供回水温差。
[0066]
热泵机组单元6含有一台或多台兼顾夏季供冷和冬季供热的高效热泵机组,所采用的高效热泵机组其额定制热工况的制热cop可达7.0,维持冷凝侧供回水温度45/40℃,蒸发侧供回水温度30/20℃;额定制冷工况的制冷cop可达6.0,维持冷凝侧供回水温度30/35
℃,蒸发侧供回水温度7/12℃。
[0067]
用户侧水泵单元7含有一台或多台变频水泵,水泵频率25-50hz可调,实现流量连续可调,以维持用户侧5k供回水温差。
[0068]
并且,为实现整个系统多个单元之间的协调运行,可为该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配备智能调控系统,智能调控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可使整个系统保持全年高效的供冷、供热运行。
[0069]
基于本发明所公开的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其具体工作过程为:
[0070]
冬季供热工况:从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单元1和浅层地埋管单元2的土壤中取热后的热源水,由热源侧水泵单元4驱动进入热泵机组单元6中,经热泵机组单元6将热量传递至用户侧的供热循环水,供热循环水通过热泵机组单元6升温加热后,由用户侧水泵单元7向建筑用户单元8供热;
[0071]
夏季供冷工况:热泵机组单元6从建筑用户单元8吸热,实现为建筑用户单元8的供冷功能;而吸取的热量被热泵机组单元6内冷却侧循环水吸收,升温加热后的冷却侧循环水由冷却侧循环水驱动,一部分经由浅层地埋管单元2将热量排至土壤中,一部分经由冷却塔单元3将热量排至空气中。
[0072]
此外,为方便对整个系统工作工况的调节,在热源侧水泵单元4与热泵机组单元6的连通管路上,冷源侧水泵单元5与热泵机组单元6的连通管路上,热泵机组单元6与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单元1、浅层地埋管单元2连通的回流管路上,以及热泵机组单元6与冷却塔单元3连通的回流管路上均安装有阀门。
[0073]
针对本发明所公开的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进行系统的具体配置设计,
[0074]
首先,根据项目所在地气象条件及建筑功能,开展供热季逐时供热负荷、供冷机逐时供冷负荷的详细分析与测算,明确项目实际供热供冷需求;根据项目所在地地质地热条件确定单根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尖峰取热量,确定单根浅层地埋管夏季尖峰排热量、冬季尖峰取热量;随后,以尖峰供热负荷为目标,通过不同比例分配,确定热泵机组供热装机容量、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和浅层地埋管的开采数量;以尖峰供冷负荷为目标,确定热泵机组供冷装机容量及需要补充的冷却塔排热装机容量;再确定系统形式后即可根据全年累积供冷、供热需求确定全年累积耗电量及运行费用;最终,通过不同比例的中深层与浅层地埋管搭配,考虑初投资与运行费用,通过二十年生命周期总费用的对比,确定最佳的搭配组合,由此确定最终的系统配置。
[0075]
如图2所示,系统配置的具体设计方法为:
[0076]
步骤一、根据项目所在地气象条件及建筑功能,开展供热季逐时供热负荷、供冷季逐时供冷负荷的详细分析与测算,得到逐时供热、供冷需求,随后确定尖峰供热负荷q
h,max
以及累积供热量q
h,a
、尖峰供冷负荷q
c,max
及累积供冷量q
c,a
;本步骤所确定的各参数是系统配置的输入条件,其计算分析均为现有技术;
[0077]
步骤二、明确项目所在地的地热地质条件,包括土壤导热系数、温升梯度,根据地热地质条件选取合适的地埋管尺寸及施工流程;
[0078]
步骤三、结合地热地质条件,确定单根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尖峰取热量q
e,m,max
,如公式1所示,确定单根浅层地埋管夏季尖峰排热量q
p,s,max
(一般取值为12kw/根)和冬季尖峰取
热量q
e,s,max
(一般取值为8kw/根);
[0079][0080]
其中,q
e,m,max
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尖峰取热功率,单位kw;为土壤平均温度,单位℃;t
in
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进口水温,单位℃;k为等效换热系数,单位kw/℃,计算公式如2所示:
[0081]
k=f(λg,λo,λi,he,r,g)
ꢀꢀꢀꢀ
公式2
[0082]
其中,k为等效换热系数,单位kw/℃;λg为土壤导热热系数,单位w/(m
·
k);λi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外套管导热系数,单位w/(m
·
k);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内套管导热系数,单位w/(m
·
k);he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深度,单位m;r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管径,单位m;g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循环流量,单位m3/h;
[0083]
步骤四、以项目尖峰供热负荷为目标,给定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与浅层地埋管供热占比,结合单根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单根浅层地埋管尖峰取热能力,确定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与浅层地埋管各自的开采数量,计算过程如公式3-7所示;
[0084]
coph=α*copm+(1-α)*copsꢀꢀꢀꢀꢀꢀꢀ
公式3
[0085][0086][0087][0088][0089]
其中,coph表示耦合系统供热综合能效;copm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热泵系统供热能效,取值为5.0;cops为浅层地埋管热泵系统供热能效,取值为3.5;α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使用占比;q
h,max
为项目尖峰供热负荷,单位kw;q
e,m
为需要从中深层地热地埋管提取热量,单位kw;q
e,s
为需要从浅层地埋管提取热量,单位kw;q
e,m,max
为单根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尖峰取热量,单位kw;q
e,s,max
为单根浅层地埋管尖峰取热量,单位kw;nm和ns分别表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和浅层地埋管需要开采数量;
[0090]
步骤五、以项目尖峰供冷负荷为目标,结合已开采的浅层地埋管所具备的排热能力,计算出需要补充的冷却塔排热容量,如公式8所示;
[0091][0092]
其中,q
p,ct
为冷却塔排热容量,单位kw;q
e,max
为项目尖峰供冷负荷,单位kw;copc为
系统供冷能效,取为5.0;q
p,s,max
为单根浅层地埋管尖峰排热量,单位kw;ns为步骤五中求得的浅层地埋管开采数量;
[0093]
步骤六、根据项目尖峰供冷负荷、尖峰供热负荷中的较大值,确定热泵机组装机容量;
[0094]
步骤七、根据尖峰供冷负荷、尖峰供热负荷、尖峰取热需求、尖峰排热需求,分别选取用户侧水泵、热源侧水泵、冷却侧水泵装机容量;其中用户侧供回水温差设计值为5k,热源侧供回水温差设计值为10k,冷却侧供回水温差设计值为5k;
[0095]
步骤八、在确定系统配置后,即可得到当前配置下系统建设初投资;
[0096]
步骤九、根据中深层地埋管热泵供热系统运行能效5.0,浅层地埋管热泵供热系统运行能效3.5,结合所选定的各自占比,通过加权平均得到供热系统整体运行能效,供冷系统全年运行能效为5.0;
[0097]
步骤十、根据全年累积供热量、全年累积供冷量,结合供热系统、供冷系统运行能效,计算出全年累积耗电量、运行费用、碳排放、一次能源消耗量及其他污染物排放;计算公式如9-12所示;
[0098][0099]cmoney
=w*β
ꢀꢀꢀꢀꢀꢀꢀꢀ
公式10
[0100][0101]cce
=w*δ
ꢀꢀꢀꢀꢀꢀꢀꢀꢀꢀꢀ
公式12
[0102]
其中,w为系统全年耗电量,单位kwh;c
money
为全年运行费用,单位为元;c
co2
为co2排放量,单位kg;c
ce
为标煤消耗量,单位kgce;β为能源价格,单位元/kwh;γ电力排放因子,单位kg/kwh;δ为电力折算标煤因子,单位kgce/kwh;
[0103]
步骤十一、考虑初投资与运行费用,计算初投资与二十年运行费用的全生命周期总费用;
[0104]
步骤十二、改变步骤四中,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与浅层地埋管占比,得到不同占比下系统全生命周期总费用,以总费用最低确定最佳占比,从而确定最佳的系统配置。
[0105]
由此,对于本发明所中深层地热能结合式冷热供应系统及方法与常规供热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0106]
1)中深层地热地埋管热泵供热技术相比具有热源温度高、取热量大,系统运行稳定、性能高效,占地面积小、保护地下水资源等优势,且不受地面气候条件的影响,可实现中深层地热能的清洁、高效、持续利用,是一种更加优质的可再生能源清洁高效供热技术,在供热应用中,可再生能源占比高达80%以上,实现供热电气化,单位供热量二氧化碳排放仅为30-40kg/gj,且随着清洁电力的驱动,可实现零碳供热的目标。
[0107]
2)利用浅层地埋管兼顾冬季供热与夏季排热的功能,结合冷却塔夏季高效排热的特征,很好的补充了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仅能取热的不足,构建了兼顾冬季供热和夏季供冷的高效热泵供热系统;同时,通过不同热源占比下全生命周期总费用的对比,选取了最佳的热源占比和系统形式,在充分挖掘可再生地热能节能减排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效益
最佳。
[0108]
3)本发明采用的超高效电驱动热泵机组兼顾冬季高效供热和夏季高效供冷能力。该机组通过压缩机转速的大范围调节与变频运行,很好的适应了冬季供热和夏季供冷工况的切换,体现了较高的运行效率;供热工况,在冷凝侧供水温度45℃,蒸发侧出水温度20℃时,热泵机组供热性能系数高达7.80,热泵供热系统的供热性能系数高达6.46。供冷工况,在蒸发侧供水温度7℃,冷凝侧出水温度30℃时,热泵机组供冷性能系数高达7.0,热泵供冷系统的供冷性能系数高达5.0。
[0109]
4)本发明可进一步结合大数据分析的智能调控系统进行运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充分结合建筑侧供冷和供热需求,实现各热源和冷源的高效搭配与协同运行。当技术推广到一定体量后,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云平台智能调控系统,将实现本技术基于市政清洁电力发电规律的整体调度,实现电力需求侧响应,消纳更多清洁低碳电力。
[0110]
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