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民用蒸汽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二次汽化的高温水蒸汽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2.蒸汽一般系指水蒸汽,由水加热蒸发而成。在水在定压条件下达到饱和温度后,则饱和水开始汽化,在水没有完全汽化之前,含有饱和水的蒸汽叫湿饱和蒸汽,湿饱和蒸汽继续在定压条件下加热,水完全汽化成蒸汽时的状态叫干饱和蒸汽。
3.在日常的民用蒸汽技术领域,蒸汽大多用于清洗物体表面和熨烫织物。由于湿饱和蒸汽含有饱和水,在使用中会出现大量的冷凝水,因此,湿饱和蒸汽在熨烫设备中的实用性远不如干饱和蒸汽。
4.因此,在日常的民用蒸汽技术领域如何获得理想的干饱和蒸汽是业界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二次汽化的高温水蒸汽发生装置,降低湿饱和蒸汽的水分含量之后再通过二次汽化获得理想的干饱和蒸汽。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7.二次汽化的高温水蒸汽发生装置,设有一个机柜,机柜里配置有储水箱、蒸汽发生机构,还配置有从储水箱抽水以向蒸汽发生机构提供水源的水泵;
8.蒸汽发生机构包括构成气路串联的初级加热罐和次级加热罐;
9.初级加热罐的内部从下往上界定为液相区域和汽相区域,液相区域连通水泵以接收水源,液相区域的底部配置有加热水源的第一电热单元以产生充入汽相区域的湿饱和蒸汽,汽相区域则与次级加热罐用管路连通以将湿饱和蒸汽充入次级加热罐;
10.液相区域和汽相区域之间配置有水平设置的隔板,隔板的周沿则设置为与初级加热罐的内壁间隙配合构成将充入汽相区域的湿饱和蒸汽中的饱和水凝聚回流到液相区域的拦截面;
11.次级加热罐内配置有将湿饱和蒸汽加热为干饱和蒸汽的第二电热单元;
12.机柜外壁上则配置有从次级加热罐导出干饱和蒸汽的蒸汽输出管口,蒸汽输出管口与次级加热罐的顶部连接;
13.机柜内配置有控制水泵、第一电热单元、第二电热单元的控制单元。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5.通过隔板构成将充入汽相区域的湿饱和蒸汽中的饱和水凝聚回流到液相区域的拦截面,致使汽相区域中的湿饱和蒸汽大幅度降低了饱和水含量,必然使得次级加热罐获得干饱和蒸汽的效率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从而获得更加适用于熨烫设备的干饱和蒸汽。
16.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发明中机柜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0.图4是本发明中蒸汽发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发明中蒸汽发生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本发明中隔离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是本发明中储水箱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如图1到图5所示,二次汽化的高温水蒸汽发生装置,设有一个机柜1,机柜1里配置有储水箱2、蒸汽发生机构3,还配置有从储水箱2抽水以向蒸汽发生机构3提供水源的水泵4;
25.蒸汽发生机构3包括构成气路串联的初级加热罐31和次级加热罐32;
26.初级加热罐31的内部从下往上界定为液相区域311和汽相区域312,液相区域311连通水泵4以接收水源,液相区域311的底部配置有加热水源的第一电热单元313以产生充入汽相区域312的湿饱和蒸汽,汽相区域312则与次级加热罐32用管路连通以将湿饱和蒸汽充入次级加热罐32;
27.液相区域311和汽相区域312之间配置有水平设置的隔板314,隔板314的周沿则设置为与初级加热罐31的内壁间隙配合构成将充入汽相区域312的湿饱和蒸汽中的饱和水凝聚回流到液相区域311的拦截面;
28.次级加热罐32内配置有将湿饱和蒸汽加热为干饱和蒸汽的第二电热单元321;
29.机柜1外壁上则配置有从次级加热罐32导出干饱和蒸汽的蒸汽输出管口5;
30.机柜1内配置有控制水泵4、第一电热单元313、第二电热单元321的控制单元6。
31.上述二次汽化的高温水蒸汽发生装置,在初级加热罐31中通过隔板314构成将充入汽相区域312的湿饱和蒸汽中的饱和水凝聚回流到液相区域311的拦截面,致使汽相区域312中的湿饱和蒸汽大幅度降低了饱和水含量,必然使得次级加热罐32获得干饱和蒸汽的效率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从而获得更加适用于熨烫设备的干饱和蒸汽。
3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初级加热罐31配置有向控制单元6提供液相区域311内液位信号的液位检测单元7。控制单元6通过液位检测单元7实时获得液相区域311内的液位信号,进而可以通过水泵4实时的调控液位维持在恒定的高度范围,尤其是使液位相对隔板314的距离维持在恒定的范围内,以便隔板314对充入汽相区域312的湿饱和蒸汽中的饱和水获得最佳拦截效率。
33.如图6所示,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液位检测单元7系固定在初级加热罐31顶面的液位传感器71,液位传感器71具有探入液相区域311之中的检测电极72,检测电极72为从初级加热罐31顶面的顶壁竖直向下穿过汽相区域312进入液相区域311的棒状电极;液位检测单元7为检测电极72配置有同轴套设的隔离套筒73,隔离套筒73的上端采用非气密性配合的方式结合在初级加热罐31顶面的顶壁,隔离套筒73向下贯穿隔板314进入液相区域311,隔板314被隔离套筒73贯穿处与隔离套筒73气密性结合;其中,隔离套筒73的下端长出
检测电极72的下端。鉴于隔离套筒73的上端采用非气密性配合的方式结合在初级加热罐31顶面的顶壁,使得隔离套筒73内外的液位始终能保持相同高度,而隔离套筒73一方面确保检测电极72不会受汽相区域312内的湿饱和蒸汽中的饱和水干扰,另一方面为隔板314提供了安装上的便利。再者,隔离套筒73的下端长出检测电极72的下端,使得液位检测单元7可检测的液位恰好淹没隔离套筒73的下端,即隔离套筒73的下端被液面隔离于液面上方的湿饱和蒸汽。其中,隔离套筒73的上端采与初级加热罐31顶面的非气密性配合可采用在隔离套筒73的上端侧壁开口730来实现。
34.如图6所示,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隔离套筒73的底端设置为斜口731,并设置有封盖斜口731的挡板732,挡板732的下沿长出隔离套筒73的外壁,斜口731的尖端则开设有在竖直方向位于挡板732投影范围内的切口733,隔离套筒73的内部通过切口733与液相区域311连通。鉴于挡板732和切口733的设置方式,使得液面下的气泡更加不容易进入隔离套筒73,从而确保检测电极72的检测有效性。同时,挡板732和切口733的设置方式可以对进入隔离套筒73的水实现限流,避免出现激烈浪涌导致检测电极72误测。
35.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初级加热罐31在侧壁上配置有通入汽相区域312的手动泄压阀301,汽相区域312通过手动泄压阀301连通至储水箱2的顶部。手动泄压阀301在检修时可以确保初级加热罐31、次级加热罐32以及管路内的高压蒸汽安全的泄放至水箱得到冷凝回收。
36.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初级加热罐31在侧壁上配置有由控制单元6控制的电控泄压阀302,汽相区域312通过电控泄压阀302连通至储水箱2的顶部。电控泄压阀302属于工作时的安全开关,确保系统内的蒸汽不会超过设定的安全压力值,高于设定的安全压力值时自动将初级加热罐31、次级加热罐32以及管路内的高压蒸汽安全的泄放至水箱得到冷凝回收,直至压力值低于设定的安全压力值。
37.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初级加热罐31的底面设有初级排水口310,次级加热罐32的底面设有次级排水口320,机柜1侧壁上配置有由电控单元第一电磁阀,初级排水口310和次级排水口320并联后通过第一电磁阀8对外排放。该设置主要是用于检修时排除系统中残留的积水。
38.如图7所示,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机柜1的侧壁上配置有连接外部供水管路的进水管口9,储水箱2内则配置有通过管路连接进水管口9的浮球开关21,以确保储水箱2始终保持足够的水源储备。
39.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汽相区域312则与次级加热罐32连通以将湿饱和蒸汽充入次级加热罐32的管路,其两端分别连接至汽相区域312的上部、次级加热罐32的上部,而蒸汽输出管口5则连接在次级加热罐32的顶端。
40.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隔板314的底面为平面或上凹的弧面或上凹的锥面。尤其是当隔板314的底面为上凹的弧面或上凹的锥面时,更加利于饱和水凝聚后回流到液相区域311。
4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发明的要件所做出的等同含义和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变化的实施方式均应囊括在本发明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