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余热回收系统及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余热回收系统及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热量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余热回收系统及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数据中心的it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并散发出大量的热量,对这些热量进行处理、冷却又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急需要一种能够有效吸收并充分利用数据中心产生的余热的系统和设备,既保证数据中心的良好的散热效果,又能够节省对数据中心进行散热所需消耗的能源。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余热回收系统及供热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数据中心的散热过程耗能大、余热利用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系统,包括:
5.第一热量处理装置,与散热设备连接,用于吸收所述散热设备产生的热量;
6.第二热量处理装置,与所述第一热量处理装置连接;
7.热量回收装置,与所述第二热量处理装置连接。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量处理装置包括:
9.本体,形成有至少一个热量处理部;
10.所述热量处理部形成有抽气口,用于抽取或吸取所述散热设备散发的热量;
11.所述本体存储有冷却液用于吸收进入所述热量处理部的热量进行热交换。
1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量处理装置为换热器。
1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热量处理装置包括:
14.换热装置,与第一热量处理装置连接;
15.循环装置,设置于所述换热装置与所述热量回收装置之间。
1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进口、第二进口、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出口;
17.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热量处理装置的出口连通;
18.所述第一出口与循环装置的第一进液口连通;
19.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循环装置的第二出液口连通;
20.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一热量处理装置的进口连通;
21.所述循环装置的第一出液口与所述热量回收装置的进液口连通;
22.所述循环装置的第二进液口与所述热量回收装置的出液口连通。
2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冷却装置;
24.所述冷却装置的进口与所述换热装置的第一出口连通,所述冷却装置的出口与所述换热装置的第二进口连通;
25.所述循环装置的第一进液口与所述冷却装置和所述换热装置的第一出口之间的
管路连通;
26.所述循环装置的第二出液口与冷却装置和所述换热装置的第二进口之间的管路连通。
2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装置与的第二出口与所述散热设备之间设置有第一泵体;
28.所述循环装置的第二出液口设置有第二泵体;
29.所述热量回收装置的出液口与所述循环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三泵体。
3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冷却装置的出液口设置有第四泵体。
3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循环装置为水源热泵机组。
32.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供热系统,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余热回收系统,因而,具有该余热回收系统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34.本技术提供的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第一热量处理装置,与散热设备连接,用于吸收散热设备产生的热量;第二热量处理装置,与第一热量处理装置连接;热量回收装置,与第二热量处理装置连接。
35.本技术提供的余热回收系统,通过强制散热的方式高效地对数据中心进行散热,确保散热效果,不需要额外耗能来达到对散热中心的散热目的,节约能源,具有较好的环保效益,并且回收并充分利用数据中心的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热量,作为热源为建筑供暖的热源,从而节省了建筑供暖所需消耗的能量。
36.本技术提供的供热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余热回收系统,通过余热回收系统充分吸收并利用数据中心运行产生的余热,将回收的热量作为热源为建筑进行供暖,在保证对数据中心的散热效果的前提下从多个角度节省能源,环保效益显著,也节省了大量经济成本。
附图说明
3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余热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余热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0.附图标记:
41.1-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01-本体,102-散热槽,103-冷却散热屉,104-抽气口,105-分支口,2-换热装置,201-第一进口,202-第二进口,203-第一出口,204-第二出口,3-循环装置,301-第一进液口,302-第二进液口,303-第一出液口,304-第二出液口,4-热量回收装置,5-冷却塔,6-第一泵体,7-第二泵体,8-第三泵体,9-第四泵体,10-机柜排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
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43.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
44.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7.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的余热回收系统及供热系统。
48.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两种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第二热量处理装置,其中,第二热量处理装置包括换热装置2和循环装置3本实施例的余热回收系统用于吸收散热设备释放的热量并将热量处理、输送至热量回收装置4,具体而言,散热设备为数据中心,热量回收装置4为有供热需求的供暖建筑,也就是说,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回收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对数据中心起到良好的散热作用,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不需要格外耗能来实现散热、冷却的目的,同时,对热量进行处理并输送至有供热需求的终端供暖建筑,充分、合理利用热量。
49.第一方面,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系统。
50.在本实施例中,散热设备、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换热装置2、循环装置3、热量回收装置4顺次排布,其中,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包括具有柜体结构的本体101,本体101形成有多个散热槽102,每个散热槽102内均设置有相对散热槽102能够抽拉的冷却散热屉103,便于安装和检修,并且内个散热屉均设置有一组抽气口104和分支口105,并且每个散热屉内均设置有存储有冷却液的冷却构件,抽气口104面对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的流动的方向并与冷却构件连通,通过抽气的方式将处理数据时散发的热量抽取时散热屉内的冷却构件,由多个分支口105用于使冷却液在冷却构件内以水雾或水柱的形式喷射从而实现对被抽入冷却构件内的热量降温,以达到吸收热量对数据中心进行散热的目的,冷却液充分吸收数据中心并发生汽化产生具有一定温度的气体,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的出口与换热装置2的第一进口201通过汽化冷却管连通,使得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释放的具有一定温度的气体进入换热装置2内。
51.在本实施例中,换热装置2具体为汽水换热器,换热装置2容纳有换热液,进入换热装置2的具有一定温度的气体使换热液升温,换热装置2的第一出口203与循环装置3的第一进液口301之间通过第一管路连通,升温后的换热液经第一出口203、第一管路、第一进液口
301流入循环装置3内,循环装置3具体为水源热泵机组,以水(热水)为热源进行热量交换并循环制热,换热装置2的第一出液口303与热量回收装置4即供暖建筑的终端进液口通过供暖供水管连通,水源热泵机组的循环水(热水)经第一出液口303、供暖供水管进入供暖建筑为供暖建筑进行供热。
52.在供暖建筑回流的参与供暖后热量流失后的水(称作回流水,回流水的温度相对进水较低)经供暖建筑的终端出水口流出,供暖建筑的终端出水口与循环装置3的第二进液口302通过供暖回水管连通,并且供暖回水管设置有第三泵体8,用于将回流水泵入循环装置3参与循环、流动。
53.进一步地,循环装置3的第二出液口304与换热装置2的第二进口202通过第二管路连通,并且第二管路设置有第二泵体7,经循环装置3的第二出液口304流出的回流水在第二泵体7的作用下流入换热装置2作为换热液继续参与换热。
54.进一步地,换热装置2的第二出口204与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的进液口通过冷却液回水管连通,并且冷却液回水管设置有第一泵体6,由于整个系统的进水、回水是持续循环的,回流液作为换热液持续地被泵入换热装置2内进行换热液补给,而在第一泵体6的作用下,将部分换热液或者过量的回流水作为冷却液被泵入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用于吸收数据中心的设备散发的热量,使得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内的冷却液也参与循环并持续流动,确保数据中心的散热效果同时保证热量持续供应。
55.第二方面,参见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余热回收系统。
56.在本实施例中,首先,散热设备、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换热装置2、冷却装置顺次排布,其中,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为换热器,具体为汽水换热器,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面对数据中心的机柜排风扇10设置,并且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设置抽气部,用于抽取、集中收集数据中心的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热量,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以热空气的形式进入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与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的冷却进行换热,冷却液吸收热空气的热量而升温。
57.进一步地,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的出液口与换热装置2的第一进口201通过第一管路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换热装置2具体为冷水机组,经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吸热而升温后的冷却液中的一部分经第一管路、第一进口201进入冷水机组内进行冷却,换热装置2的第二出口204与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的进液口通过第二管路连通,并且第二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泵体6,在第一泵体6的作用下,将换热装置2内经过冷却的冷却液经过第二出口204、第一泵体6、第二管路强制泵入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内作为冷却液补给继续对数据中心进行散热。
58.进一步地,经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换热升温后的冷却液一部分由冷水机组冷却作为冷却液补给被强制输送回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而换热升温后的具有一定温度的冷却液中的不经过冷却的部分冷却经换热装置2的第一出口203流出,第一出口203与冷却装置的进液口通过第三管路连通,冷却装置的出液口与换热装置2的第二进口202通过第四管路连通,并且第四管路上设置有第四泵体9,经换热装置2的第一出口203流出的具有一定温度的冷却液(可视为热水)经第三管路进入冷去装置内进行冷却,冷却装置具体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塔5,热水在冷却塔5内冷却降温后在第四泵体9的作用下被强制输送回换热装置2,随后经换热装置2的第二出口204并在第一泵体6的作用下流向第一热量处理装置1参与散热循环。
59.更进一步地,第三管路连接有第一分支管路,第一分支管路的远离第三管路的一
端与循环装置3的第一进液口301连通,用于将经第三管路流动的具有一定温度的冷却液(即热水)作为热源通入循环装置3内,循环装置3内具体可以为水源热泵机组,循环装置3的第一出液口303通过供暖供水管与热量回收装置4即供暖建筑的终端进水口连通,以对供暖建筑进行供暖。
60.进一步地,供暖建筑的终端出水口通过供暖回水管与循环装置3的第二进液口302连通,并且供暖回水管设置有第三泵体8,在第三泵体8的作用下,将供暖后回流的回流液泵入循环装置3内并经循环装置3的第二出液口304流出,循环装置3的第二出液口304与第四管路通过第二分支管路连通,回流液与第四管路内经过冷却塔5冷却的冷却液混合重新参与到散热循环中。
61.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余热回收系统,通过强制散热的方式高效地对数据中心进行散热,确保散热效果,不需要额外耗能来达到对散热中心的散热目的,节约能源,具有较好的环保效益,并且回收并充分利用数据中心的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热量,作为热源为建筑供暖的热源,从而节省了建筑供暖所需消耗的能量。
62.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供热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余热回收系统,因而,具有该余热回收系统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相同的技术特征及有益效果不再赘述。
6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