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包装运输 专利正文
一种带有混凝土外加剂进料管的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带有混凝土外加剂进料管的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混凝土外加剂送料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混凝土外加剂进料管的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2.混凝土外加剂简称外加剂,是指在拌制混凝土拌和前或拌和过程中掺入用以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物质。混凝土外加剂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外加剂的添加对改善混凝土的性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外加剂的选用、添加方法及适应性将严重影响其发展。混凝土外加剂还能够与再生混凝土混合,来改善再生混凝土的性能,使再生混凝土能够回收使用。
3.现有的混凝土外加剂在使用时大多直接将其与混凝土原料一起放入搅拌机内进行混合,可能会出现搅拌不匀的情况,不利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使得混凝土外加剂和混凝土原料在加入至搅拌机之前就能够预先混合,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混凝土外加剂进料管的传送装置。
5.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混凝土外加剂进料管的传送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带有混凝土外加剂进料管的传送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连接轴的外壁设置有传送带,所述传送带远离第一连接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轴,所述支撑架的顶部通过支撑板设置有输料管,所述输料管的一端设置有传动机构,所述输料管的上表面设置有入料斗。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第一电机能够控制第一连接轴转动,从而带动传送带运行来传送混凝土原料,第二连接轴与支撑架之间为转动连接,能够增强传送带的使用效果,输料管与传动机构配合使用,能够将外加剂撒在混凝土原料上,被撒过外加剂的混凝土原料再通过传送带送进搅拌机内进行混合,能够使外加剂与混凝土原料混合的更加均匀。
8.可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一侧对称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底板的另一侧对称设置有第二连接板。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板能够起到支撑作用,使整个传送装置在使用时更加稳固,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能够限制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的安装位置。
10.可选的,所述输料管包括设置在底板顶部的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头,所述管体的内壁靠近连接头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头,管体的下表面沿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有多个漏料孔,所述管体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孔。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体用来放置和输送混凝土外加剂,连接头能够将输料管安装在支撑板上,漏料孔用来将管体内的混凝土外加剂通过漏料孔向下漏洒在混凝土原料上,能够通过开设的漏料孔的大小从而控制混凝土外加剂的漏料量。
12.可选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设置支撑板远离输料管一侧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贯穿支撑板设置有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三连接轴的外壁设置有螺旋叶。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第二电机通过第三连接轴能够带动螺旋叶进行转动,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支撑板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螺旋叶能够将输料管内的混凝土外加剂输送到远离入料斗的一端,使输料管底部的漏料孔均能向外漏料。
14.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内壁与第一连接轴的外壁通过第一轴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内壁与第二连接轴外壁通过第二轴承转动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运转的更加顺畅。
16.可选的,所述连接头的外壁与支撑板的内壁相连接,所述管体远离连接头的一端与支撑板的侧壁相连接,所述安装孔的内壁与入料斗相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孔能够限制入料斗的安装位置。
18.可选的,所述第三连接轴贯穿管体,所述第三连接轴远离第二电机的一端与限位头活动连接,所述螺旋叶位于管体的内部。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连接轴与管体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限位头能够限制第三连接轴的位置,使第三连接轴在运行时更加的顺畅。
2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1.1.通过启动第一电机能够控制第一连接轴转动,从而带动传送带运行来传送混凝土原料,第二连接轴与支撑架之间为转动连接,能够增强传送带的使用效果,支撑板能够起到支撑作用,输料管与传动机构配合使用,能够将外加剂撒在混凝土原料上,被撒过外加剂的混凝土原料再通过传送带送进搅拌机内进行混合,能够使外加剂与混凝土原料混合的更加均匀,使用效果更佳;
22.2.管体用来放置和输送混凝土外加剂,连接头能够将输料管安装在支撑板上,漏料孔用来将管体内的混凝土外加剂通过漏料孔向下漏洒在混凝土原料上,漏料孔的大小有限,能够控制漏料量;
23.3.第二电机与支撑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启动第二电机通过第三连接轴能够带动螺旋叶进行转动,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支撑板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螺旋叶能够将输料管内的混凝土外加剂输送到远离入料斗的一端,使输料管底部的漏料孔均能向外漏料。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施例的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施例的输料管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本实施例图3中的a-a处剖视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架;101、底板;102、第一连接板;103、第二连接板;2、第一连接轴;3、第一电机;4、传送带;5、第二连接轴;6、支撑板;7、传动机构;701、第二电机;702、第三连接轴;703、螺旋叶;8、输料管;801、管体;802、连接头;803、限位头;804、漏料孔;805、安装孔;9、入料斗;10、第一轴承;11、第二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实施例: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带有混凝土外加剂进料管的传送装置,参照图1和图2,带有混凝土外加剂进料管的传送装置包括支撑架1,支撑架1能够起到支撑作用,支撑架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连接轴2,第一连接轴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机3,第一连接轴2的外壁设置有传送带4,启动第一电机3能够控制第一连接轴2转动,从而带动传送带4运行来传送混凝土原料,传送带4远离第一连接轴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轴5,支撑架1包括底板101,底板101能够起到支撑作用,使整个传送装置在使用时更加稳固,底板101的一侧对称设置有第一连接板102,底板101的另一侧对称设置有第二连接板103,第一连接板102和第二连接板103能够限制第一连接轴2和第二连接轴5的安装位置,第一电机3与第一连接板102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第一连接板102的内壁与第一连接轴2的外壁通过第一轴承10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板103的内壁与第二连接轴5外壁通过第二轴承11转动连接,能够使第一连接轴2和第二连接轴5运转的更加顺畅。
32.参照图1至图4,第二连接轴5与支撑架1之间为转动连接,能够增强传送带4的使用效果,支撑架1的顶部通过支撑板6设置有输料管8,输料管8包括设置在底板101顶部的管体801,管体801用来放置和输送混凝土外加剂,管体80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头802,连接头802能够将输料管8安装在支撑板6上,管体801的内壁靠近连接头802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头803,管体801的下表面沿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有多个漏料孔804。漏料孔804用来将管体801内的混凝土外加剂通过漏料孔804向下漏洒在混凝土原料上,能够通过开设的漏料孔的大小从而控制混凝土外加剂的漏料量。管体801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孔805。
33.参照图1和图4,支撑板6与支撑架1之间为螺栓连接,支撑板6能够起到支撑作用,输料管8的一端设置有传动机构7,传动机构7包括设置支撑板6远离输料管8一侧的第二电机701,第二电机701与支撑板6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第二电机701的输出端贯穿支撑板6设置有第三连接轴702,第二电机701的输出端与支撑板6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第三连接轴702的外壁设置有螺旋叶703,启动第二电机701通过第三连接轴702能够带动螺旋叶703进行转动。
34.参照图1和图4,输料管8与传动机构7配合使用,能够将外加剂撒在混凝土原料上,被撒过外加剂的混凝土原料再通过传送带4送进搅拌机内进行混合,能够使外加剂与混凝土原料混合的更加均匀,使用效果更佳,输料管8的上表面设置有入料斗9,入料斗9用来向输料管8内添加混凝土外加剂,螺旋叶703能够将输料管8内的混凝土外加剂输送到远离入料斗9的一端,使输料管8底部的漏料孔804均能向外漏料,连接头802的外壁与支撑板6的内壁相连接,使输料管8安装位更加稳固,管体801远离连接头802的一端与支撑板6的侧壁相连接,使输料管8不会随意移动,安装孔805的内壁与入料斗9相连接,第三连接轴702贯穿管体801,第三连接轴702与管体801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第三连接轴702远离第二电机701的一端与限位头803活动连接,限位头803能够限制第三连接轴702的位置,使第三连接轴702在运行时更加的顺畅,螺旋叶703位于管体801的内部。
35.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带有混凝土外加剂进料管的传送装置的实施原理为:
36.使用时启动第一电机3控制第一连接轴2转动,从而带动传送带4运行来传送混凝
土原料,将混凝土外加剂从入料斗9向输料管8内添加,启动第二电机701通过第三连接轴702带动螺旋叶703进行转动,螺旋叶703将输料管8内的混凝土外加剂输送到远离入料斗9的一端,使输料管8底部的漏料孔804均能向外漏料,混凝土外加剂通过漏料孔804向下漏洒在混凝土原料上,能够通过开设的漏料孔的大小从而控制混凝土外加剂的漏料量,被撒过外加剂的混凝土原料通过传送带4送进搅拌机内进行混合,能够使外加剂与混凝土原料混合的更加均匀。
3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