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包装运输 专利正文
一种电梯轿厢内残障人士倚靠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电梯轿厢内残障人士倚靠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梯轿厢辅助倚靠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梯轿厢内残障人士倚靠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梯作为当下高层建筑、公共场所的必备上下楼辅助设施,随着其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电梯所带来的便利性,然而,电梯在升降过程中,尤其是启动和停驻的前后短时间范围,常常会因为机房驱动设备的刹车、升降起吊而引起电梯的短时晃动,而电梯乘坐人员常常无法精确预知其具体发生时间,因此电梯乘坐人员常常会出现短时的不适感和身体重心失衡等问题,而对于残障人士而言,尤其是腿脚不便,需要依靠拐杖出行的人员而言,拐杖本身下端的支撑点较小,其在电梯晃动瞬间,常常难以提供较好的站立姿态稳定辅助作用,因此,需要拐杖辅助的人员在乘坐电梯时,常常会出现重心失衡而导致摔倒或身体大幅倾斜等危险,而这也会带来巨大的使用隐晦,因此,就如何提高残障人士乘坐电梯的安全性和倚靠稳定性,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利且体积小、使用灵活的电梯轿厢内残障人士倚靠固定装置。
4.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电梯轿厢内残障人士倚靠固定装置,设置在电梯轿厢侧壁中部且用于残障人士的站立倚靠扶握,其包括:
6.基板,其一端面固定在电梯轿厢远离门的侧壁中部;
7.第一扶板,一端通过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在基板下部,且其一端可围绕转动连接件翻转至与基板平行或翻转至与基板垂直,第一扶板翻转至与基板垂直时,第一扶板的上端面与电梯轿厢底板的间距为1.1~1.3m;
8.第二扶板,其一侧与第一扶板一侧转动连接,且可翻转折叠于第一扶板上;
9.锁止机构,设置在基板上部,且用于与第一扶板另一端配合连接,所述锁止机构与第一扶板之间具有第一配合状态和第二配合状态,
10.第一配合状态时,所述第一扶板的一端围绕转动连接件翻转至与基板平行,所述锁止机构与第一扶板另一端接触且锁止配合,将第一扶板与基板相对约束固定,
11.第二配合状态时,所述第一扶板的另一端与锁止机构脱离接触,所述锁止机构与第一扶板解除约束配合;
12.限位块,固定在基板下部且第一扶板翻转至与基板垂直时,所述限位块上端面与第一扶板下端面相贴。
13.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的转动连接件包括:
14.转动连接座,一端固定在基板下部,所述第一扶板的一端形成有弧形部且弧形部
上设有l形结构的连接槽,转动连接座的另一端水平延伸至连接槽内;
15.转动连接杆,转动穿置在转动连接座的另一端,且转动连接杆的两端与连接槽固定连接;
16.其中,所述第一扶板翻转至与基板垂直时,连接槽的一侧与转动连接座的下端面相贴。
17.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锁止机构包括:
18.约束套,滑动连接在基板上部,所述基板的上部对应竖直设有滑槽,所述约束套接近基板的端面设有穿入到滑槽内的延伸部,约束套的下端设有与第一扶板另一端端末结构相适应的仿形容置腔,所述仿形容置腔用于罩设约束第一扶板的另一端;
19.约束弹簧,一端固定在滑槽上端,另一端与延伸部固定连接,所述约束弹簧处理自然状态时,所述延伸部被约束弹簧抵接固定在滑槽下端;
20.扶杆,一端转动连接在约束套的上部,所述约束套上部对应设有与扶杆一端转动连接的转动连接槽。
21.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锁止机构还包括:
22.磁性球,固定在扶杆另一端,所述基板为铁材质,所述扶杆翻转至接近基板时,由磁性球与基板磁吸附连接,将扶杆与基板相对固定。
23.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第一扶板的一侧设有第一翻转槽,所述第二扶板与第一扶板一侧对应侧侧面设有与第一翻转槽一一对应的第二翻转槽,且所述第一扶板和第二扶板之间通过翻转连接件连接,所述翻转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翻转槽转动连接,所述翻转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二翻转槽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扶板翻转折叠至第一扶板上且第一扶板翻转至与基板垂直时,所述第二扶板与基板相贴,且被相对约束在基板和第一扶板之间。
24.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第一翻转板的宽度为10~15cm,所述第二翻转板的宽度与第一翻转板的宽度一致;所述第一翻转板的长度为20~30cm,所述第二翻转板的长度为20~30cm。
25.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第一翻转槽的数量为三个,且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扶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翻转槽的数量对应为三个且设置在第二扶板与第一扶板一侧对应侧侧面。
26.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翻转连接件包括:
27.翻转连接板,为条形结构且其两端均为半圆形,所述第一翻转槽内的两侧对应翻转连接板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圆孔,所述第二翻转槽内的两侧对应翻转连接板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圆孔,所述翻转连接板的两端均设有安装通孔;
28.转动块,为两对且轮廓与第一连接圆孔和第二连接圆孔一一对应,所述翻转连接板的一端穿入到第一翻转槽内,且第一翻转槽内的转动块的一端穿入到第一连接圆孔内,转动块的另一端穿入到翻转连接板一端的安装通孔中,所述翻转连接板的另一端穿入到第二翻转槽内,且第二翻转槽内的转动块的一端穿入到第二连接圆孔内,转动块的另一端穿入到翻转连接板另一端的安装通孔中;
29.复位弹簧,与翻转连接板两端的安装通孔一一对应且穿置在安装通孔中,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均与穿入到安装通孔内的连接块相抵,且所述复位弹簧压缩至极限时的长度
与一对转动块的长度之和小于安装通孔的孔深。
30.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第一扶板和第二扶板均为塑料材质一体成型,其边缘部分均设有圆倒角。
31.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巧妙性通过转动连接件将第一扶板转动连接在基板下部,且第二扶板和第一扶板之间翻转连接,令第二扶板可以翻转折叠在第一扶板上,而基板上部设置有可以与第一扶板约束配合的锁止机构,令装置无需使用时,可以将第一扶板翻转至与基板平行后,通过锁止机构将第一扶板和第二扶板约束固定在基板上,其不仅结构紧凑,而且使用便利,而第一扶板翻转至与基板垂直时,第一扶板的上端面与电梯轿厢底板的间距h为1.1~1.3m,其主要在于针对人体手臂弯曲时,与地大概具有1.0~1.4之间的高度差,该高度差能够大大方便使用者手部扶握第一扶板远离第二扶板的侧面,以便于其倚靠在第二扶板远离第一扶板的一侧或倚靠在电梯轿厢侧壁,而第一扶板和第二扶板的上端面形成了一个手臂支撑面,可以方便人体支撑,提高了使用人性化。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3.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简要实施结构三维视角示意图,其示出了配合状态之一;
34.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简要实施结构三维视角示意图,其示出了配合状态之二;
35.图3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简要实施结构二维视角示意图;
36.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37.图5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简要剖切结构示意图;
38.图6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第一扶板进行翻转的简要状态示意图;
39.图7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第一扶板翻转到位后的简要状态示意图;
40.图8是本实用新型装置正面视角的简要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配合状态之一;
41.图9是本实用新型装置正面视角的简要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配合状态之二;
42.图10是本实用新型装置正面视角的简要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配合状态之三;
43.图11是本实用新型装置安装于电梯轿厢侧壁时的简要示意图,其示出了配合状态之一;
44.图12是本实用新型装置安装于电梯轿厢侧壁时的简要示意图,其示出了配合状态之二;
45.图13是本实用新型装置安装于电梯轿厢侧壁时的简要示意图,其示出了配合状态之三。
46.图标:1-基板;11-限位块;12-滑槽;2-第一扶板;21-弧形部;211-连接槽;22-第一连接圆孔;23-第一翻转槽;3-第二扶板;31-第二连接圆孔;32-第二翻转槽;4-转动连接件;41-转动连接座;42-转动连接杆;5-锁止机构;51-约束套;511-仿形容置腔;512-延伸部;513-转动连接槽;52-约束弹簧;53-扶杆;54-磁性球;6-翻转连
接板;61-转动块;62-安装通孔;7-电梯轿厢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48.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5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3.如图1至图13之一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梯轿厢内残障人士倚靠固定装置,设置在电梯轿厢侧壁7中部且用于残障人士的站立倚靠扶握,其包括:
54.基板1,其一端面固定在电梯轿厢远离门的侧壁中部;
55.第一扶板2,一端通过转动连接件4转动连接在基板1下部,且其一端可围绕转动连接件4翻转至与基板1平行或翻转至与基板1垂直,第一扶板2翻转至与基板1垂直时,第一扶板2的上端面与电梯轿厢底板的间距h为1.1~1.3m(其主要在于针对人体手臂弯曲时,与地大概具有1.0~1.4之间的高度差);
56.第二扶板3,其一侧与第一扶板2一侧转动连接,且可翻转折叠于第一扶板2上,而第一扶板2远离第二扶板3翻转连接的一侧用于使用者扶握,以便于其倚靠在第二扶板3远离第一扶板2的一侧或倚靠在电梯轿厢侧壁7;
57.锁止机构5,设置在基板1上部,且用于与第一扶板2另一端配合连接,所述锁止机构5与第一扶板2之间具有第一配合状态和第二配合状态,
58.第一配合状态时,所述第一扶板2的一端围绕转动连接件4翻转至与基板1平行,所述锁止机构5与第一扶板2另一端接触且锁止配合,将第一扶板2与基板1相对约束固定,
59.第二配合状态时,所述第一扶板2的另一端与锁止机构5脱离接触,所述锁止机构5与第一扶板2解除约束配合;
60.限位块11,固定在基板1下部且第一扶板2翻转至与基板1垂直时,所述限位块11上端面与第一扶板2下端面相贴。
61.其中,为了方便第一扶板2的转动连接,本方案中,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的转动连接件4包括:
62.转动连接座41,一端固定在基板1下部,所述第一扶板2的一端形成有弧形部21且弧形部21上设有l形结构的连接槽211,转动连接座41的另一端水平延伸至连接槽211内;
63.转动连接杆42,转动穿置在转动连接座41的另一端,且转动连接杆42的两端与连接槽211固定连接;
64.其中,所述第一扶板2翻转至与基板1垂直时,连接槽211的一侧与转动连接座41的下端面相贴。
65.本方案中,为了方便对第一扶板2进行约束连接,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锁止机构5包括:
66.约束套51,滑动连接在基板1上部,所述基板1的上部对应竖直设有滑槽12,所述约束套51接近基板1的端面设有穿入到滑槽12内的延伸部512,约束套51的下端设有与第一扶板2另一端端末结构相适应的仿形容置腔511,所述仿形容置腔511用于罩设约束第一扶板2的另一端;
67.约束弹簧52,一端固定在滑槽12上端,另一端与延伸部512固定连接,所述约束弹簧52处理自然状态时,所述延伸部512被约束弹簧52抵接固定在滑槽12下端;
68.扶杆53,一端转动连接在约束套51的上部,所述约束套51上部对应设有与扶杆53一端转动连接的转动连接槽513。
69.为了方便对扶杆53进行辅助固定,防止其因为自重而导致自翻转下落,而影响电梯轿厢内的人员,本方案中,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锁止机构5还包括:
70.磁性球54,固定在扶杆53另一端,所述基板1为铁材质,所述扶杆53翻转至接近基板1时,由磁性球54与基板1磁吸附连接,将扶板与基板1相对固定。
71.为了方便收拢折叠第二扶板3,本方案中,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第一扶板2的一侧设有第一翻转槽23,所述第二扶板3与第一扶板2一侧对应侧侧面设有与第一翻转槽23一一对应的第二翻转槽32,且所述第一扶板2和第二扶板3之间通过翻转连接件连接,所述翻转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翻转槽23转动连接,所述翻转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二翻转槽3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扶板3翻转折叠至第一扶板2上且第一扶板2翻转至与基板1垂直时,所述第二扶板3与基板1相贴,且被相对约束在基板1和第一扶板2之间。
72.而作为第一扶板2和第二扶板3的一种实施规格举例,本方案中,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第一翻转板的宽度l1为10~15cm,所述第二翻转板的宽度l2与第一翻转板的宽度一致;所述第一翻转板的长度为20~30cm,所述第二翻转板的长度为20~30cm;其中,20~30cm的宽度大致是人体小臂长度的2/3左右,能够方便人体扶握。
73.本方案中,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翻转连接件包括:
74.翻转连接板6,为条形结构且其两端均为半圆形,所述第一翻转槽23内的两侧对应
翻转连接板6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圆孔22,所述第二翻转槽32内的两侧对应翻转连接板6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圆孔31,所述翻转连接板6的两端均设有安装通孔62;
75.转动块61,为两对且轮廓与第一连接圆孔22和第二连接圆孔31一一对应,所述翻转连接板6的一端穿入到第一翻转槽23内,且第一翻转槽23内的转动块61的一端穿入到第一连接圆孔22内,转动块61的另一端穿入到翻转连接板6一端的安装通孔62中,所述翻转连接板6的另一端穿入到第二翻转槽32内,且第二翻转槽32内的转动块61的一端穿入到第二连接圆孔31内,转动块61的另一端穿入到翻转连接板6另一端的安装通孔62中;
76.复位弹簧63,与翻转连接板6两端的安装通孔62一一对应且穿置在安装通孔62中,所述复位弹簧63的两端均与穿入到安装通孔62内的连接块相抵,且所述复位弹簧63压缩至极限时的长度与一对转动块61的长度之和小于安装通孔62的孔深。
77.而为了提高第一扶板2和第二扶板3之间翻转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避免其错位,本方案中,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第一翻转槽23的数量为三个,且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扶板2的一侧,所述第二翻转槽32的数量对应为三个且设置在第二扶板3与第一扶板2一侧对应侧侧面。
78.为了方便翻转收起第一扶板2和第二扶板3,本方案中,所述第一扶板2和第二扶板3远离转动连接件4的端部均为弧形端,且第一扶板2和第二扶板3的弧形端拼合形成截面为半圆形结构。
79.为了避免第一扶板2和第二扶板3在使用时对人体皮肤早上刮擦,本方案中,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第一扶板2和第二扶板3均为塑料材质一体成型,其边缘部分均设有圆倒角,通过圆倒角的形式,能够更好的避免第一扶板2和第二扶板3与人体皮肤表面接触时造成刮擦。
80.采用上述的实施例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设置在电梯轿厢侧壁7时,其具有3种配合状态,在图1至图10之一所示的基础上,结合图11所示,其示出了装置未使用时的收拢状态,其结构紧凑,且设置在靠近电梯轿厢侧壁7的边角处,对电梯轿厢内的人员行动干扰小。
81.在图1至图10之一所示的基础上,结合图12所示,其示出了装置使用时的状态之一,可见,扶杆53被翻转拉动,其可以作为人手部扶握辅助稳定身体姿态的辅助件,而由于锁止机构5的约束套51是需要向上提拉才会令约束套51与第一扶板2解除配合约束,因此,仅是斜向下拉动扶杆53,将其作为扶手,则不会造成第一扶板2的约束解除而下落。
82.在图1至图10之一所示的基础上,结合图13所示,其示出了装置使用时的状态之二,此时,约束套51由于被上拉提升,导致约束套51与第一扶板2解除配合约束,因此,第一扶板2可以向下翻转下落,同时可以翻转第二扶板3,令第一扶板2和第二扶板3之间形成一个支撑面可以供残障人士小臂扶握,第一扶板2远离第二扶板3翻转连接的一侧用于使用者扶握,以便于其倚靠在第二扶板3远离第一扶板2的一侧或倚靠在电梯轿厢侧壁7。
83.而在图13状态时,若是要将第一扶板2和第二扶板3进行收起时,只需将第二扶板3翻转至与第一扶板2上端面相贴,然后上翻第一扶板2的另一端,此时可以重点参见图6,由于第一扶板2和第二扶板3的弧形端拼合形成截面为半圆形结构,因此,其可以斜向上推动约束套51,令第一扶板2和第二扶板3可以即时方便3进行收拢,完成装置的使用复位,大大方便了使用者无需使用时的收拢效率,提高了使用简便性和灵活性。
8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