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包装运输 专利正文
一种垃圾回收用溜槽及回收机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垃圾回收用溜槽及回收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垃圾回收用溜槽及回收机构。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城乡传统意义的垃圾站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高效、环保、节能低耗等新概念的要求,因此垃圾中转站应运而生。在垃圾中转站进行垃圾的回收入容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到溜槽这一结构,通过溜槽来引导倒入的垃圾正确进入到容器的开口内,然而现有的溜槽往往其内侧的倒入坡度过于平缓,且强度较弱,垃圾不易顺利导入容器中,甚至在长时间的垃圾卸料冲击状态下非常容易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垃圾回收用溜槽,包括:
4.溜槽本体,所述溜槽本体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结构设置,所述溜槽本体的内侧至少形成有一抗冲击面,所述抗冲击面相对于竖直方向呈倾斜设置;
5.加强筋组件,所述加强筋组件设置于所述溜槽本体的外侧,所述加强筋组件靠近所述抗冲击面设置。
6.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溜槽本体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和抗冲击板,所述抗冲击板相对于竖直方向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抗冲击板的内侧形成所述抗冲击面。
7.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组件包括: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溜槽本体的上沿呈半围绕设置,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中部的设置于所述抗冲击板的上沿,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上沿和所述第二板体的上沿。
8.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组件还包括:若干第二加强筋,每一所述第二加强筋均呈冂字型设置,每一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中部均设置于所述抗冲击板的外侧,每一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上并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一端的下沿连接,每一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板体上并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另一端的下沿连接。
9.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若干所述第二加强筋沿所述抗冲击板呈等距设置。
10.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加强筋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钢筋段、第二钢筋段和第三钢筋段,所述第二钢筋段紧贴所述抗冲击板体的外侧设置,所述第一钢筋段和所述第三钢筋段均与所述第二钢筋段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钢筋段紧贴所述第一板体的外侧并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一端的下沿连接,所述第三钢筋段紧贴所述第三板体的外侧并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另一端的下沿连接,所述第一钢筋段和所述第三钢筋段均相对于竖直方向呈倾斜设置。
11.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筋段和所述第三钢筋段均与所述抗冲击板呈垂直设置。
12.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槽钢部、两水平加强筋和两倾斜加强筋,两所述水平加强筋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上,两所述倾斜加强筋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上,每一所述水平加强筋均沿水平方向设置,每一所述水平加强筋的一端均与一所述第一钢筋段或第三钢筋段的下端连接,每一所述倾斜加强筋的一端均与一所述水平加强筋的另一端连接,每一所述倾斜加强筋的另一端均与一所述第一钢筋段或所述第三钢筋段的上端连接,所述槽钢部设置于所述溜槽本体远离所述抗冲击面的一侧,两所述水平加强筋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槽钢部的下端的两侧连接。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回收机构,包括上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垃圾回收用溜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翻转驱动机构、铰接座、支架结构和垃圾容器,所述垃圾容置设置于所述支架结构的下部,所述翻转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支架结构的一侧的上部,所述铰接座安装于所述支架结构的一侧的中部,所述溜槽本体靠近所述抗冲击面的一侧与所述铰接座铰接,所述翻转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溜槽本体的上部连接,所述翻转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溜槽本体进行翻转,所述溜槽本体可操作地处于所述垃圾容器的上端,所述支架结构的另一侧的形成有一倾倒口,所述倾倒口朝向所述抗冲击面设置。
14.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延伸架,所述延伸架的下端与所述溜槽本体的靠近所述抗冲击面的一侧的上端连接,所述延伸架的上端与所述铰接座铰接。
15.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提供了一种结构稳定且抗冲撞能力强的溜槽结构,适用于垃圾中转站的垃圾倾倒工作,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不易变形,便于垃圾撞击在抗冲击面后顺利进入到垃圾容器内。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垃圾回收用溜槽的侧视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垃圾回收用溜槽的立体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垃圾回收用溜槽的剖示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回收机构的非使用状态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回收机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1.附图中:
22.1、溜槽本体;11、抗冲击面;2、加强筋组件;12、第一板体;13、第二板体;14、第三板体;15、抗冲击板;21、第一加强筋;22、第二加强筋;222、第二钢筋段;223、第三钢筋段;3、槽钢部;23、水平加强筋;24、倾斜加强筋;4、翻转驱动机构;5、铰接座;6、支架结构;7、垃圾容器;8、延伸架;9、后溜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4.如图1至图3所示,示出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垃圾回收用溜槽,包括:
25.溜槽本体1,溜槽本体1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结构设置,溜槽本体1的内侧至少形成有一抗冲击面11,抗冲击面11相对于竖直方向呈倾斜设置;
26.加强筋组件2,加强筋组件2设置于溜槽本体1的外侧,加强筋组件2靠近抗冲击面11设置。
27.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溜槽本体1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板体12、第二板体13、第三板体14和抗冲击板15,抗冲击板15相对于竖直方向呈倾斜设置,第一板体12、第二板体13和第三板体14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抗冲击板15的内侧形成抗冲击面11。
28.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板体12、第二板体13、第三板体14和抗冲击板15为一体式结构。
29.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板体12和第三板体14均呈上宽下窄的梯形设置。
30.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板体12和第三板体14均具有一直角竖边和一倾斜腰边。
31.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二板体13呈矩形结构设置。
32.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板体12和第二板体13和第三本体也可共同围合呈一开口环形结构。
33.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加强筋组件2包括:第一加强筋21,第一加强筋21沿溜槽本体1的上沿呈半围绕设置,第一加强筋21的中部的设置于抗冲击板15的上沿,第一加强筋21的两端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体12的上沿和第二板体13的上沿。
34.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加强筋21也呈冂字型设置。
35.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加强筋组件2还包括:若干第二加强筋22,每一第二加强筋22均呈冂字型设置,每一第二加强筋22的中部均设置于抗冲击板15的外侧,每一第二加强筋22的一端设置于第一板体12上并与第一加强筋21的一端的下沿连接,每一第二加强筋22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三板体14上并与第一加强筋21的另一端的下沿连接。
36.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若干第二加强筋22沿抗冲击板15呈等距设置。
37.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每相邻的两第二加强筋22的整体长度不相等。
38.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二加强筋22的数量为四个。
39.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每一第二加强筋22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钢筋段、第二钢筋段222和第三钢筋段223,第二钢筋段222紧贴抗冲击板15体的外侧设置,第一钢筋段和第三钢筋段223均与第二钢筋段222垂直设置,第一钢筋段紧贴第一板体12的外侧并与第一加强筋21的一端的下沿连接,第三钢筋段223紧贴第三板体14的外侧并与第一加强筋21的另一端的下沿连接,第一钢筋段和第三钢筋段223均相对于竖直方向呈倾斜设置。
40.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钢筋段和第三钢筋段223均与抗冲击板15呈垂直设置。
41.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还包括:槽钢部3、两水平加强筋23和两倾斜加强筋24,两水平加强筋23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体12和第三板体14上,两倾斜加强筋24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体12和第三板体14上,每一水平加强筋23均沿水平方向设置,每一水平加强筋23的一端均与一第一钢筋段或第三钢筋段223的下端连接,每一倾斜加强筋24的一端均与一水平加强筋23的另一端连接,每一倾斜加强筋24的另一端均与一第一钢筋段或第三钢筋段
223的上端连接,槽钢部3设置于溜槽本体1远离抗冲击面11的一侧,两水平加强筋23的另一端分别与槽钢部3的下端的两侧连接。
42.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槽钢部3远离溜槽本体1的一侧形成有凹槽,凹槽与支架结构6的一侧相匹配,支架结构6的一侧至少具有一支撑部,支撑部在水平方向具有一宽度,凹槽的内宽度大于支撑部的宽度。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
44.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基础上还具有如下实施方式:
45.由图4和图5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回收机构,包括上述中任意一项的垃圾回收用溜槽,还包括:翻转驱动机构4、铰接座5、支架结构6和垃圾容器7,垃圾容置设置于支架结构6的下部,翻转驱动机构4安装于支架结构6的一侧的上部,铰接座5安装于支架结构6的一侧的中部,溜槽本体1靠近抗冲击面11的一侧与铰接座5铰接,翻转驱动机构4的输出端与溜槽本体1的上部连接,翻转驱动机构4用于驱动溜槽本体1进行翻转,溜槽本体1可操作地处于垃圾容器7的上端,支架结构6的另一侧的形成有一倾倒口,倾倒口朝向抗冲击面11设置。
46.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倾倒口的高度大于垃圾容器7的顶端的高度。
47.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支架结构6呈中空的框架结构设置。
48.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翻转驱动机构4包括:驱动电机、缠绕轮、链条结构,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缠绕轮连接,缠绕轮与链条结构的一端连接,缠绕轮用于缠绕收紧或放长链条结构设置,链条结构的另一端与溜槽本体1的上端的中部连接。
4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支架结构6采用钢结构基础。
5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还包括:延伸架8,延伸架8的下端与溜槽本体1的靠近抗冲击面11的一侧的上端连接,延伸架8的上端与铰接座5铰接。
5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延伸架8相对于溜槽本体1呈向上且朝外倾斜延伸设置。进一步地,现有的可以翻转的溜槽往往其铰接点水平高度较低,通过延伸架8对铰接点进行延伸上移。
5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还包括:后溜板9,后溜板9相对于竖直方向呈倾斜设置,后溜板9的上端相对于下端远离溜槽本体1设置,后溜板9的上端固定安装于支架结构6上,后溜板9的下端固定安装于铰接座5远离溜槽本体1的一侧上,从而对铰接座5与支架结构6之间的缝隙进行遮挡,并且在铰接座5的位置上升后也提高了后溜板9的高度,增加了后溜板的受理承受面积,避免垃圾漏出至溜槽的后侧。
53.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溜槽本体1的翻转角度为90度。
54.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优选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支架结构6原理铰接座5的一端形成有一上述的倾倒口,倾倒口沿水平方向设置,垃圾车等可停滞于倾倒口处,由倾倒口处垃圾车的容器部打开形成一正对抗冲击面11设置的倒入口,倒入口使得容器内的垃圾涌出并冲击在抗冲击面11上并最终下落至下方的垃圾容器7内。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