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存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存放防潮装置。
背景技术:2.电子设备对温湿度的有一定要求,长期处于潮湿的空气中会引起的元器件失效或死机瘫痪,对电子设备的可靠运行带来影响,现有的电子设备防潮存放箱大多采用简单的袋装干燥剂放置于存放箱内,对设备进行防潮处理,这需要人为定期更换干燥剂,当更换不及时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电子设备的存放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存放防潮装置。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设备存放防潮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一侧固定设有干燥箱,所述干燥箱上设有加热装置,所述干燥箱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网板和第二网板,所述第一网板上设有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二网板上设有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干燥箱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一网板之间设有第一移动板,所述干燥箱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与第二网板之间设有第二移动板。
5.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正面设有密封门,所述箱体的内壁顶部固定设有湿度监测器,所述箱体的一侧设有控制面板,通过密封门将电子设备放入或取出箱体,通过湿度监测器监测箱体内湿度,通过控制面板实时显示箱体内的湿度数值,并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装置。
6.进一步的,所述干燥箱的两侧设为开口,所述干燥箱的一侧开口与箱体的内部连通,箱体内的水汽能够进入干燥箱内。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网板与第二网板及干燥箱的内壁围成干燥腔,干燥腔内填充有固体颗粒干燥剂,通过固体颗粒干燥剂吸收箱体内的水汽。
8.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定于干燥箱的顶部,所述安装座的底部固定设有加热杆,且所述加热杆位于干燥腔的内部,通过加热装置对固体颗粒干燥剂进行干燥再利用。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固定板靠近第一移动板的一侧固定设有第一橡胶垫,所述第一橡胶垫上与第一通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一移动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交错设置,所述第一移动板的顶部和底部嵌设有滚珠,且所述滚珠与干燥箱的内壁接触,第一固定板与第一移动板配合使干燥箱与外界环境连通或封闭,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固定板靠近第二移动板的一侧固定设有第二橡胶垫,所述第二橡胶垫上与第三通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二移动板上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与第三通孔交错设置,所述第二移动板
的顶部和底部嵌设有滚珠,且所述滚珠与干燥箱的内壁接触,第二固定板与第二移动板配合使箱体与干燥箱连通或封闭。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固定筒和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固定筒固定于第一网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筒的内壁之间密封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侧伸出第一固定筒的外部且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杆,且所述滑杆的另一端与第一移动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套筒嵌设于第一网板上,且所述第一套筒与滑杆滑动连接,通过第一驱动机构控制第一移动板靠近或远离第一固定板。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塞与第一固定筒的内壁围成的密封空间内填充有第一热膨胀液体,所述滑杆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移动板的一侧和第一套筒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热膨胀液体受热膨胀能够带动第一活塞、第一连杆、连接板及滑杆移动,从而能够使第一移动板远离第一固定板,使干燥箱与外界环境连通,第一弹簧能够使第一移动板复位。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嵌设于第二网板上,所述第二套筒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筒,所述第二固定筒内密封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移动板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驱动机构控制第二移动板靠近或远离第二固定板。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活塞与第二固定筒的内壁围成的密封空间内填充有第二热膨胀液体,所述第二连杆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移动板的一侧和第二固定筒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热膨胀液体膨胀带动第二活塞及第二连杆移动,从而使第二移动板靠近第二固定板,使干燥箱与箱体内壁封闭。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正常状态下,箱体与干燥箱连通,干燥箱与外界环境封闭,干燥箱内的固体颗粒干燥剂对箱体内空气进行干燥,当对干燥剂进行加热干燥再利用时,箱体与干燥箱封闭,干燥箱与外界环境连通,干燥剂内的水分蒸发排出到外界环境,从而实现干燥剂的自动循环利用,无需人为频繁更换干燥剂。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的放大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一移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固定板和第二移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b的放大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c的放大图。
23.图例说明:
24.1、箱体;2、湿度监测器;3、控制面板;4、干燥箱;5、安装座;6、加热杆;7、干燥腔;8、第一网板;9、第二网板;10、第一固定板;11、第一移动板;12、第二固定板;13、第二移动板;14、第一通孔;15、第一橡胶垫;16、第一过孔;17、第二通孔;18、第三通孔;19、第二橡胶垫;
20、第二过孔;21、第四通孔;22、第一套筒; 23、第一固定筒;24、第一活塞;25、第一热膨胀液体;26、第一连杆;27、连接板; 28、滑杆;29、第一弹簧;30、第二固定筒;31、第二活塞;32、第二热膨胀液体;33、第二连杆;34、第二套筒;35、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5.图1至图7所示,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存放防潮装置,包括箱体1,箱体1的一侧固定设有干燥箱4,干燥箱4上设有加热装置,干燥箱4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网板8 和第二网板9,第一网板8上设有第一驱动机构,第二网板9上设有第二驱动机构,干燥箱4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10,第一固定板10与第一网板8之间设有第一移动板11,干燥箱4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12,第二固定板12与第二网板9 之间设有第二移动板13。
26.如图2所示,箱体1的正面设有密封门,箱体1的内壁顶部固定设有湿度监测器2,箱体1的一侧设有控制面板3。
27.如图3所示,干燥箱4的两侧设为开口,干燥箱4的一侧开口与箱体1的内部连通,第一网板8与第二网板9及干燥箱4的内壁围成干燥腔7,干燥腔7内填充有固体颗粒干燥剂,加热装置包括安装座5,安装座5固定于干燥箱4的顶部,安装座5的底部固定设有加热杆6,且加热杆6位于干燥腔7的内部。
28.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固定板10上设有第一通孔14,第一固定板10靠近第一移动板11的一侧固定设有第一橡胶垫15,第一橡胶垫15上与第一通孔14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过孔16,第一移动板11上设有第二通孔17,第二通孔17与第一通孔14交错设置,第一移动板11的顶部和底部嵌设有滚珠,且滚珠与干燥箱4的内壁接触,第二固定板12 上设有第三通孔18,第二固定板12靠近第二移动板13的一侧固定设有第二橡胶垫19,第二橡胶垫19上与第三通孔18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过孔20,第二移动板13上设有第四通孔21,第四通孔21与第三通孔18交错设置,第二移动板13的顶部和底部嵌设有滚珠,且滚珠与干燥箱4的内壁接触。
29.如图6所示,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固定筒23和第一套筒22,第一固定筒23固定于第一网板8的一侧,第一固定筒23的内壁之间密封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24,第一活塞 2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杆26,第一连杆26的一侧伸出第一固定筒23的外部且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7,连接板2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杆28,且滑杆28的另一端与第一移动板11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套筒22嵌设于第一网板8上,且第一套筒22与滑杆28滑动连接,第一活塞24与第一固定筒23的内壁围成的密封空间内填充有第一热膨胀液体 25,滑杆28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29,第一弹簧29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移动板11的一侧和第一套筒22的一侧固定连接。
30.如图7所示,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套筒34,第二套筒34嵌设于第二网板9上,第二套筒34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筒30,第二固定筒30内密封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 31,第二活塞3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杆33,第二连杆33的另一端与第二移动板13 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活塞31与第二固定筒30的内壁围成的密封空间内填充有第二热膨胀液体32,第二连杆33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35,第二弹簧35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移动板13的一侧和第二固定筒30的一侧固定连接。
31.在使用该电子设备存放防潮装置时,打开密封门将电子设备放入箱体1内,关闭密
封门,正常状态下如图2所示,此时在第一弹簧29的作用下,第一移动板11压紧在第一固定板10上,第二移动板13与第二固定板12之间存在间隙,箱体1内的湿气依次通过第三通孔18、第二过孔20、第四通孔21,最后进入干燥腔7内被干燥剂吸收,当湿度监测器2监测到箱体1内湿度较高时,控制面板3控制加热装置通电,加热装置对干燥剂加热,随着温度升高,第一热膨胀液体25受热体积增大带动第一活塞24、第一连杆26、连接板27及滑杆28向右移动,滑杆28带动第一移动板11向右移动远离第一固定板10,使得干燥腔7与外界环境连通,同时第二热膨胀液体32受热膨胀带动第二活塞31及第二连杆33向右移动,第二连杆33带动第二移动板13向右移动压紧在第二固定板12的一侧,使箱体1内部与干燥腔7封闭,通过加热使干燥剂内水分蒸发,水蒸气排出到外界环境,实现干燥剂的重复利用。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