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包装运输 专利正文
送纱装置的纱线引导及张力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送纱装置的纱线引导及张力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送纱装置的纱线引导及张力控制结构,尤指一种在送纱时能够用来引导纱线以及控制纱线张力的摆臂的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2.圆针织机是常见用来织成针织布的机械机台,一次可供多条纱线进行编织,也因此需要相对应数目的导纱装置,而依据单面布、双面布、提花布或毛巾布等不同成品需求,选择不同纱线来进行编织。由于不同纱线的特性,对于送纱过程中所承受的张力范围也不同,导纱装置是常见配合圆针织机的送纱构件的其中一种,以透过导纱装置将纱线导入,再进行后续的定量或变量送纱操作。
3.由于圆针织机织造用的纱线种类变化日新月异,且其纱线的入纱数目不断增加,使得导纱装置也随着增加装设数目,可编织的纱线数目变多,每一条纱线与入纱时的张力控制就越重要,所以用来引导纱线的导纱装置大多针对其外伸供纱线穿设的导纱臂的摆动结构以及相配合的压纱器进行改良,以提高送纱量,同时又能稳定进行送纱。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纱装置的纱线引导及张力控制结构,以在送纱时能够用来引导纱线送入,并调整入纱时纱线的张力,能够配合各种送纱要求快速调整摆臂的送纱位置,以利引导纱线进行稳定送纱作业。
5.本实用新型所实行的纱线引导及张力控制结构技术手段包括一盒体,具有一底座以及一固定于该底座的盖体;一连动机构,设置于该底座的凹槽空间中,该连动机构包括有一连动杆、一第一内接件与一第二内接件;该连动杆两端分别延伸出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并以该第一连接端连接于该第一内接件对应的一第一内接孔,而以该第二连接端连接于该第二内接件对应的一第二内接孔;该第一内接件组装后穿伸出该盖体,用以连接到一第一外接件,以供一第一导纱臂插置组装,而该第二内接件组装后由穿伸出该盖体,连接到一第二外接件,以供一第二导纱臂插置组装;该第二内接件设有一接钩部,以供一弹簧连结于该底座与该接钩部之间,在送纱时纱线的拉力带动该第一、二导纱臂进行摆动,该弹簧被拉伸,并于拉力结束时以该弹簧的回复力带动该第一、二导纱臂恢复原位。
6.所述的底座于侧边上设有一缺口部,且于该缺口部处设有一拨动件,该拨动件包括有一钩状部,以供该弹簧勾设连结;该拨动件包括一外拨板、一跨接部及一内伸板,该跨接部连结该外拨板与该内伸板之间,并用以跨接于该缺口部,该钩状部设于该内接板末端;借由改变该拨动件的位置,以对该弹簧进行调整。
7.所述的盖体设有一第一盖孔,该底座设有一第一底孔,该第一内接件分别延伸出一上接杆与一下接杆,以对应组装在该第一盖孔与该第一底孔中;该第一内接件的上接杆由该盖体的第一盖孔穿伸出。
8.所述的盖体设有一第二盖孔,该底座设有一第二底孔,该第二内接件分别延伸出
一上接杆与一下接杆,用以对应组装在该第二盖孔及该第二底孔中;该第二内接件的上接杆由该盖体11的第二盖孔穿伸出。
9.所述的第一导纱臂同时插置于该第二内接件的上接杆以及该第一外接件。
10.所述的第二导纱臂同时插置于该第二内接件的上接杆以及该第二外接件。
11.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另一纱线引导及张力控制结构的技术手段包括一套接座,设有一上接座,该上接座具有一中空的罩接件,并于该罩接件下方设有一与外部相通的底接口;一第一摆臂,具有一第一底座,该第一底座设有一贯穿孔并于其开孔处往一侧延伸有一相通的第一接管,该第一接管在外管面另延伸有一第一外接部,并于该第一外接部末端设有一第一外接孔;一第二摆臂,具有一第二底座,该第二底座具有一贯穿孔与一侧开槽,该侧开槽相通于该贯穿孔,且该贯穿孔于开孔处往一侧延伸有一相通的第二接管,该第二接管在外管面另延伸有一第二外接部,该第二外接部于末端设有一第二外接孔;一外接杆,由两端分别延伸出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并以该第一连接端对应连接于该第一外接部的第一外接孔,而以该第二连接端对应连接于该第二外接部的第二外接孔;组装时,该第一摆臂通过该底接口插置于该罩接件内部,而该第二摆臂通过该底接口插置于该罩接件内部,送纱时,在该第二摆臂受力摆动时,透过该外接杆能够带动连接于另一端的该第一摆臂进行摆动,使该第一摆臂与该第二摆臂受力时可以同步进行摆动。
12.所述的罩接件于其中一侧面上设有一第一孔柱,于另一侧上盖合有一背板,该背板对应该第一孔柱位置设有一固定座,利用一固定钮穿过该第一孔柱,再穿入该第一摆臂的第一接管后,固定于该固定座。
13.所述的罩接件于其中一侧面上设有一第二孔柱,于另一侧上盖合有一背板,该背板对应该第二孔柱位置设有一背接孔,利用一调整钮穿过该第二孔柱,再穿入该第二摆臂的第二接管,并透过一第二弹簧与一第二螺栓在该背板外部配合,共同固定在该背接孔;第二孔柱于开放端设有一顶齿部,该调整钮具有一钮帽并于连接端设有一底齿部,且该底齿部各凸齿之间的距离与该顶齿部相同,使该顶齿部与该底齿部具有相对应间隔的刻度结构。
14.所述的第一底座下方设有一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在与该第一接管的同侧处设置有多个导纱眼。
15.所述的第二摆臂在该第二底座下方设有一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在与该第二接管的同侧处设置有多个导纱眼,并另在该第二延伸部上设有一固定槽,该固定槽相通于该侧开槽;第二摆臂在该侧开槽中设置有一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第二端设有呈直线状的一固定部,该固定部被固定在该固定槽中。
16.所述的第二摆臂在该侧开槽中设置有一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第一端设有呈直线状的一定位部,该定位部则是相对在该贯穿孔露出;第二摆臂利用一调整钮进行组装,该调整钮具有一钮帽与一连接于钮帽一侧的帽接柱,该帽接柱于开放端上设有一定位沟,藉由该定位沟能够对应卡合套入该定位部,以在旋动该调整钮的同时也能带动该定位部,进而影响该螺旋弹簧。
17.所述的罩接件向下延伸有一延接部,以供一下接座固定在该上接座方,该罩接件上方为一顶穿板,并于该顶穿板上设有一顶纱眼,而该下接座配合往该顶纱眼方向延伸出一底穿板,并在该底穿板上设有一底纱眼。
18.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具体实施例,将借由以下的实施例及附呈图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1.图3为第一实施例掀开盖体后的立体示意图(不包含第一、二外接件);
22.图4为第一实施例第一、二导纱臂摆动前的立体示意图;
23.图5为第一实施例第一、二导纱臂摆动后的立体示意图;
24.图6为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内接件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25.图7为图6实施例掀开盖体后的立体示意图(不包含第一、二外接件);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8.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另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29.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
30.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中送纱装置的纱线引导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纱线引导结构100具有一盒体10,在盒体10外部装设有一第一导纱件20与一第二导纱件30,并以第一导纱件20的第一导纱臂21与第二导纱件30的第二导纱臂31来供纱线穿设。
32.同参图2所示,盒体10包括有一盖体11与一底座12,盖体11设有多个螺孔111,并利用螺丝锁固于底座12上相应位置的螺孔柱121,以如图1组合固定为盒体10。
33.盒体10内另于底座12的凹槽空间中设置有一连动机构40。连动机构40包括有一连动杆41、一第一内接件42与一第二内接件43,连动杆41具有一外形与第二内接件43配合的本体411,并由本体411两端分别延伸出一第一连接端412与一第二连接端413。连动杆41以第一连接端412对应连接于第一内接件42的第一内接孔421,而以第二连接端413对应连接于第二内接件43的第二内接孔431,使连动杆41如图3中所示与第一内接件42、第二内接件43共同组装在底座12的凹槽空间中。
34.第一内接件42往上下方分别延伸出上接杆422与下接杆423,以对应组装在盖体11的第一盖孔112与底座12的第一底孔122,而第二内接件43同样延伸出上接杆432与下接杆(图中未示),用以对应组装在盖体11的第二盖孔113及底座12的第二底孔123,使连动机构40的连动杆41与第一内接件42、第二内接件43共同组装在盒体10的内部空间中。
35.第一内接件42的上接杆422于组装后由第一盖孔112穿伸出盖体11,连接到第一导纱件20的第一外接件22,以供第一导纱臂21插置组装,而第二内接件43的上接杆432于组装后由第二盖孔113穿伸出盖体11,连接到第二导纱件30的第二外接件32,以供第二导纱臂31插置组装。
36.第一导纱臂21同时插置于第二内接件43的上接杆432以及第一外接件22,而第二导纱臂31同时插置于第二内接件43的上接杆432以及第二外接件32。
37.由于纱线穿设在第一、二导纱臂21、31,在送纱时纱线可能会带动其中一支导纱臂,由图4变成图5中位置,如果带动了第二导纱臂31,同时也带动了第二外接件32与对应组装于盖体11内的第二内接件43,再透过连动杆41连动另一端的第一内接件42与对应组装于盖体11外的第一外接件22,使插置组装于第一外接件22的第一导纱臂21也被同步连动,能够配合各种送纱要求快速调整导纱臂的送纱位置,以利引导纱线进行稳定送纱作业。
38.再者,盒体10在底座12侧边上设有一缺口部124,且于缺口部124处设有拨动件50。拨动件50包括一外拨板51、跨接部52及内伸板53,跨接部52连结外拨板51与内伸板53之间,并用以跨接于底座12的缺口部124,使内伸板53位在盒体10内部。
39.内伸板53末端设有一钩状部531,用以勾设连结一弹簧54,弹簧54一端勾设连结于内伸板53的钩状部531,另一端勾设连结于第二内接件43的接钩部433。
40.在送纱时纱线拉力带动第一、二导纱臂21、31摆动的状态下,弹簧54如图5中所示呈拉伸状态,并于拉力结束时以弹簧54的回复力带动第一、二导纱臂21、31恢复图4中原来位置,且透过外拨板51能够移动拨动件50的位置,以由盒体10外部对弹簧54进行调整,以适用不同纱线的送纱要求。
41.连动机构40也可以将第二内接件43a制成如图6中所示不具中空的结构外型,并能如图7所示安装,与第二内接件43a一样进行配合送纱进行连动。
42.请参阅图8,为本实用新型送纱装置的纱线引导及张力控制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纱线引导结构及张力控制结构200包含有一套接座60、一第一摆臂70与一第二摆臂80,且套接座60设有一上接座61与一下接座62。
43.同参图9、图10,上接座61具有一中空的罩接件611,罩接件611于其中一侧面上设有一第一孔柱612与一第二孔柱613,第二孔柱613于其开放端设有一顶齿部6131,而另一侧面上盖合有一背板63。背板63对应第一孔柱612位置设有一固定座631,而对应第二孔柱613位置设有一背接孔632。
44.在罩接件611的另一侧面向下延伸有一延接部614,以供下接座62如图8所示固定在上接座61下方。
45.罩接件611上方为封闭的顶穿板615,顶穿板615上设有一供纱线穿设的顶纱眼616,下接座62配合往顶纱眼616方向延伸出一底穿板621,并在底穿板621上设有一供纱线穿设的底纱眼622。
46.罩接件611于下方具有一与外部相通的底接口617,用以供一第一摆臂70与一第二摆臂80一起插置于其中,共同组装于上接座61下方。
47.第一摆臂70包含有一呈圆形的第一底座71,第一底座71具有一贯穿孔711并于开孔处往一侧延伸有一相通的第一接管72,第一接管72在外管面另延伸有一第一外接部721,第一外接部721于末端设有一第一外接孔722。
48.第一底座71下方设有一呈长条状的第一延伸部73,第一延伸部73在与第一接管72的同侧处设置有多个导纱眼731。
49.第二摆臂80包含有一呈圆形的第二底座81,第二底座81具有一贯穿孔811与一侧开槽812,侧开槽812为横向剖开第二底座81并与外部相通的开槽结构,且侧开槽812相通于贯穿孔811。贯穿孔811于其开孔处往一侧延伸有一相通的第二接管82,第二接管82在外管面另延伸有一第二外接部821,第二外接部821于末端设有一第二外接孔822。
50.第二底座81下方设有一呈长条状的第二延伸部83,第二延伸部83在与第二接管83的同侧处设置有多个导纱眼831,并另在第二延伸部83上设有一固定槽832,固定槽832相通于侧开槽812。
51.第二摆臂80的导纱眼831与第一摆臂70的导纱眼731的可如图8所示在于摆臂对合时在不同高度同一位置上,且上接座61的顶纱眼616与下接座62的底纱眼622也相对位在同样空间位置,使纱线能够如图中所示不受结构上限制地通过顶纱眼616、导纱眼731、导纱眼831与底纱眼622的开孔结构。
52.第二摆臂80于第二底座81中设置有一螺旋弹簧84,螺旋弹簧84两端各形成有一呈直线状的定位部841与固定部842,且如图10所示,位在螺旋弹簧84上半部被夹置于第二底座81的侧开槽812中,而第一端处的定位部841则是相对在贯穿孔811露出(图中未示),而螺旋弹簧84下半部第二端处的固定部842被设置在第二延伸部83的固定槽832中。固定槽832中可如图9中所示设有一卡点,以限制固定部842组装后的位置。
53.外接杆90具有一外形与第二外接部821配合的本体91,并由本体91两端分别延伸出一第一连接端911与一第二连接端912。外接杆90以第一连接端911对应连接于第一外接部721的第一外接孔722,而以第二连接端912对应连接于第二外接部821的第二外接孔822。
54.送纱时,在第二摆臂80受力摆动时,可以透过外接杆90带动连接于另一端的第一摆臂70进行摆动,使第一摆臂70与第二摆臂80受力时可以同步进行摆动。
55.组装时,第一摆臂70通过底接口617插入设置于罩接件611内部,并以一固定钮74穿过上接座61的第一孔柱612进入罩接件611,再穿入罩接件611内第一摆臂70的第一接管72,最后固定于背板63上对应第一孔柱612位置的固定座631。
56.第二摆臂80通过底接口617插入设置于罩接件611内部,并以一调整钮85穿过上接座61的第二孔柱613进入罩接件611,再穿入罩接件611内第二摆臂80的第二接管82,且透过一第二弹簧86与一第二螺栓87在背板63外部配合,共同固定在背板63对应第二孔柱613位置的背接孔632处。
57.由于在第二螺栓87外部套置有第二弹簧86,使第二弹簧86扺靠在于第二螺栓87,另一踹抵靠于罩接件611内部挡板(图中未示),用以保留调整钮85在螺栓的轴向方向上的弹性余量。
58.调整钮85具有一钮帽851与一连接于钮帽851一侧的帽接柱852,帽接柱852于其开放端上设有一定位沟853。组装第二摆臂80时,在调整钮85穿入第二接管82通过贯穿孔811时,由于螺旋弹簧84的定位部841露出在贯穿孔811,利用定位沟853能够对应卡合套入定位部841,使旋动调整钮85的同时也能带动定位部841,进而影响整个螺旋弹簧84。
59.由于调整钮85在钮帽851的连接端设有底齿部8511,且底齿部8511各凸齿之间的距离与罩接件611侧面上第二孔柱613的顶齿部6131相同,使顶齿部6131与底齿部8511具有相对应间隔的刻度结构,以供旋动调整钮85调整螺旋弹簧84的弹性回复力的大小。
60.在调整钮85调整螺旋弹簧84时,因为螺旋弹簧84的固定部842被固定在第二摆臂80位在第二延伸部83的固定槽832中,也会影响第二摆臂80的回弹力,且透过外接杆90所带动的第一摆臂70也会被同步影响,如图11、图12所示,使旋转调整钮85可以调整第一、二摆臂70、80的摆动回弹力,以配合不同张力大小的纱线种类。
61.以上所述仅为本案的较佳实施例,非因此即局限本案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
案说明书、申请专利范围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