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的充电桩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多充电接口的电动汽车充电桩。
背景技术:2.随着燃油汽车对空气危害的日益加剧,电动汽车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充电桩是伴随电动汽车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充电基础设施。
3.充电的基础设施包括有一种具有多充电接口的电动汽车充电桩,传统充电桩的充电线基本都是裸漏在外,经过风吹日晒,使充电线会受到侵蚀,从而老化、断裂,甚至还有可能使设备短路、自燃十分危险。
4.因此,发明一种具有多充电接口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充电接口的电动汽车充电桩,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充电桩的充电线基本都是裸漏在外,经过风吹日晒,使充电线会受到侵蚀,从而老化、断裂,甚至还有可能使设备短路、自燃十分危险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多充电接口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包括电桩箱,所述电桩箱内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充电器,所述充电器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充电线,所述电桩箱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的右侧表面转动连接有收紧杆,所述收紧杆的内壁开设有线腔,所述充电线远离充电器的一端通过第一圆孔延伸至线腔的内部,所述充电线远离充电器的一端通过第二圆孔延伸至收紧杆的表面,所述充电线的表面与收紧杆的右侧杆壁缠绕连接,所述收紧杆杆壁的前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挡盘,所述收紧杆杆壁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挡盘,所述转动块的右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回转弹簧,所述第一回转弹簧远离转动块的一侧内壁与收紧杆左侧的杆壁固定连接,所述电桩箱内壁左右两侧的下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压紧筒,两个所述压紧筒内壁的左右两侧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压紧弹簧,两个所述压紧弹簧远离压紧筒的左右两侧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扇形压紧槽,两个所述扇形压紧槽的前后两侧表面分别与第二挡盘和第一挡盘的前后表面接触,所述充电线远离收紧杆的一端设置有充电机构;
7.所述充电机构包括充电把手,所述充电把手的右侧表面与充电线远离收紧杆的一端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充电把手通过第三圆孔至电桩箱的内部,所述充电把手的上表面设置有打开按钮,所述充电把手的左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充电头,所述充电把手左侧表面的上表面通过第一铰链转动连接有充电盖,所述第一铰链通过第二回转弹簧与充电把手左侧表面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8.优选的,所述电桩箱的左侧表面固定连接有与充电把手相匹配的两个夹紧圆块,两个所述夹紧圆块的上下表面分别与第三圆孔相应的上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电桩箱内壁
的左侧表面固定连接有防刮圆块,所述防刮圆块的上表面与第三圆孔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电桩箱左侧表面通过第二铰链转动连接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的下表面开设有打开孔,所述电桩箱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反光条。
10.优选的,所述电桩箱上表面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漏电警报块,所述漏电警报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漏电警报灯。
11.优选的,所述电桩箱的上表面四角处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柱,多个所述支撑柱的上表面共同固定连接有支撑顶板,所述支撑顶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斜散水顶板。
12.优选的,所述电桩箱前侧表面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显示屏,所述电桩箱前侧表面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读卡器。
1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4.1、通过设置电桩箱、充电器、充电线、支撑架、转动块、收紧杆、线腔、第一圆孔、第二圆孔、第一挡盘、第二挡盘、第一回转弹簧、第二回转弹簧、压紧筒、压紧弹簧、扇形压槽、充电把手、第三圆孔、第一铰链、充电盖、打开按钮,使设备在充电结束后,可以对充电线进行自行收回,减少环境对充电线的侵蚀,进而减少了充电线的老化,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
15.2、通过设置夹紧圆块、防刮圆块,使设备在对充电线的抽出和回收时对充电线的表面进行保护,通过设置第二铰链、保护盖、打开孔、反光条,对设备的充电机构进行保护,使设备在夜间时,比较醒目进而对设备的整体进行保护,通过设置漏电报警块、漏电报警灯,使设备在有异常的情况下进行报警,减少不必要是损失。
16.3、通过设置支撑柱、支撑顶板、斜散水顶板,对设备的箱体进行保护,减少环境的侵蚀,通过设置显示屏、读卡器,对设备的一些信息通过显示屏更直白的展现给使用者。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平面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桩箱侧面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部放大图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b部放大图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斜散水顶板;2、支撑顶板;3、反光条;4、保护盖;5、电桩箱;6、读卡器;7、显示屏;8、漏电警报块;9、第二铰链;10、打开孔;11、防刮圆块;12、压紧筒;13、压紧弹簧;14、支撑架;15、扇形压紧槽;16、第二挡盘;17、充电线;18、充电器;19、支撑柱;20、漏电警报灯;21、打开按钮;22、第二回转弹簧;23、充电盖;24、第一铰链;25、充电头;28、第三圆孔;29、充电把手;30、夹紧圆块;31、第一回转弹簧;32、转动块;33、第一圆孔;34、收紧杆;35、线腔;36、第二圆孔;37、第一挡盘。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具有多充电接口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包括电桩箱5,电桩箱5内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充电器18,充电器1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充电线17,电桩箱5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14,支撑架1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块32,转动块32的右侧表面转动连接有收紧杆34,收紧杆34的内壁开设有线腔35,充电线17远离充电器18的一端通过第一圆孔33延伸至线腔35的内部,充电线17远离充电器18的一端通过第二圆孔36延伸至收紧杆34的表面,充电线17的表面与收紧杆34的右侧杆壁缠绕连接,收紧杆34杆壁的前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挡盘37,收紧杆34杆壁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挡盘16,转动块32的右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回转弹簧31,第一回转弹簧31远离转动块32的一侧内壁与收紧杆34左侧的杆壁固定连接,电桩箱5内壁左右两侧的下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压紧筒12,两个压紧筒12内壁的左右两侧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压紧弹簧13,两个压紧弹簧13远离压紧筒12的左右两侧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扇形压紧槽15,两个扇形压紧槽15的前后两侧表面分别与第二挡盘37和第一挡盘16的前后表面接触,充电线17远离收紧杆34的一端设置有充电机构;
25.充电机构包括充电把手29,充电把手29的右侧表面与充电线17远离收紧杆34的一端表面固定连接,充电把手29通过第三圆孔28至电桩箱5的内部,充电把手29的上表面设置有打开按钮21,充电把手29的左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充电头25,充电把手29左侧表面的上表面通过第一铰链24转动连接有充电盖23,第一铰链24通过第二回转弹簧22与充电把手29左侧表面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设备在充电结束后,可以对充电线17进行自行收回,减少环境对充电线17的侵蚀,进而减少了充电线17的老化,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
26.如图1所示,电桩箱5的左侧表面固定连接有与充电把手29相匹配的两个夹紧圆块30,两个夹紧圆块30的上下表面分别与第三圆孔28相应的上下表面固定连接,电桩箱5内壁的左侧表面固定连接有防刮圆块11,防刮圆块11的上表面与第三圆孔2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设备在对充电线17的抽出和回收时对充电线17的表面进行保护,电桩箱5左侧表面通过第二铰链9转动连接有保护盖4,保护盖4的下表面开设有打开孔10,电桩箱5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反光条3,对设备的充电机构进行保护,使设备在夜间时,比较醒目进而对设备的整体进行保护。
27.如图2所示,电桩箱5上表面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漏电警报块8,漏电警报块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漏电警报灯20,使设备在有异常的情况下进行报警,减少不必要是损失,电桩箱5的上表面四角处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柱19,多个支撑柱19的上表面共同固定连接有支撑顶板2,支撑顶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斜散水顶板1,对设备的箱体进行保护,减少环境的侵蚀。
28.如图5所示,电桩箱5前侧表面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显示屏7,电桩箱5前侧表面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读卡器6,对设备的一些信息通过显示屏7更直白的展现给使用者。
29.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当需要对电动汽车充电时,打开保护盖4,取出充电把手29,充电把手29带动充电线17进行移动,充电线17带动收紧杆34进行转动,从而使充电线17可以到达电动汽车充电口,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时,当电桩箱5有故障,漏电警报灯20就会亮起,漏电警报块8就会报警;
30.充电结束时在第一回转弹簧31的带动下,收紧杆34进行转动,收紧杆34带动充电
线17进行移动,充电线17带动充电把手29进行移动,充电线17进行移动时,在第一挡盘37和第二挡盘16的限制下,由压紧筒12内的压紧弹簧13进行压紧,带动扇形压紧槽15进行压紧,对充电线17在移动的过程中进行压紧,当充电把手29到第三圆孔28内时,夹紧圆块30对充电把手29进行夹紧,完成回收充电线17,盖上保护盖4结束充电过程。
3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