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船舶设备 专利正文
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及航行设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1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及航行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设备布放回收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及航行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有采用翻转式结构设计,当航行设备执行海上任务,带动水下设备在海中高速航行时,水下设备会受到强大的阻力,而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的翻转式结构机械强度低,容易造成翻转式结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及航行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装置的翻转式结构机械强度低,容易造成翻转式结构损坏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用于安装于航行设备上,包括:
5.基座固定组件;
6.折臂组件,与所述基座固定组件转动连接,所述折臂组件的转动方向与所述航行设备的行进方向垂直;
7.动力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基座固定组件上,用于驱使所述折臂组件转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的承受能力,由于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在水面下受到的阻力方向平行于航行设备行进方向,因此将折臂组件的转动方向限制为与航行设备行进方向垂直,提高了折臂组件在航行设备行进方向上的机械强度,降低了水下阻力对折臂组件的影响,提高了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的防护性。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固定组件包括座体,所述座体设有用于收容所述折臂组件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的槽口位于所述折臂组件转动轨迹中,所述动力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收容槽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折臂组件和动力驱动组件的防护性,收容槽的槽口在折臂组件的转动轨迹中,避免了收容槽的槽壁对折臂组件造成干涉。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固定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收容槽的槽壁上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动力驱动组件电连接,所述限位组件用于限制所述折臂组件的转动角度。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了折臂组件转动的幅度过大造成与收容槽的槽壁碰撞,延长折臂组件的耐用性。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开关和第二限位开关,所述第一限位开关位于所述收容槽的第一侧,所述第二限位开关位于所述收容槽的第二侧,所述第一限位开关和所述第二限位开关位于所述折臂组件的转动轨迹中,当所述折臂组件与所述第
一限位开关抵接时,所述折臂组件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进而收回设于所述折臂组件上的水下设备;当所述折臂组件与所述第二限位开关抵接时,所述折臂组件翻出所述收容槽外且以预设角度停留,进而布放设于所述折臂组件上的水下设备。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折臂组件可以停留在布放状态和回收状态,避免了折臂组件转动的幅度过大造成与收容槽的槽壁碰撞,延长折臂组件的耐用性。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固定组件还包括用于锁定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的所述折臂组件的锁定件,所述锁定件设于所述收容槽中。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了折臂组件收容于收容槽时的意外脱落,造成水下设备的意外受损。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固定组件还包括用于固定线缆的卡板,所述卡板设于所述收容槽的槽壁上。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线缆的规整度,避免线缆凌乱影响折臂组件的转动。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驱动组件包括壳体和驱动件,所述驱动件收容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驱动件设有露出所述壳体外的驱动轴。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动力驱动组件的防水能力。
2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臂组件包括连接座和折臂,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动力驱动组件的驱动轴连接,所述折臂设于所述连接座上,所述折臂与所述连接座围合形成用于收容所述壳体的避让孔。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的集成度,缩小了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的体积。
2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臂的远离所述驱动轴的端部上设有用于与水下设备对接的安装孔。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于提高水下设备安装的便利性。
25.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航行设备,包括船体和上述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所述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安装于所述船体上。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的承受能力,降低了水下阻力对折臂组件的影响,提高了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的防护性。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2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处于回收状态的主视图;
3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处于布放状态的主视图;
3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座固定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3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座固定组件的主视图;
33.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力驱动组件的爆炸图;
34.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臂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35.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36.100-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
37.1-基座固定组件;2-折臂组件;3-动力驱动组件;
38.11-座体;12-收容槽;13-限位组件;14-锁定件;15-卡板;20-锁定配合件;21-连接座;22-折臂;31-壳体;32-驱动件;33-驱动轴;
39.131-第一限位开关;132-第二限位开关;133-线缆;311-第一壳材;312-第二壳材。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
42.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指示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4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100,用于安装于航行设备上,包括:基座固定组件1、折臂组件2和动力驱动组件3;折臂组件2与基座固定组件1转动连接,折臂组件2的转动方向与航行设备的行进方向垂直;动力驱动组件3设于基座固定组件1上,用于驱使折臂组件2转动。
45.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100的工作原理如下:
46.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100沿纵向安装于航行设备的船体上,用于布放回收水下设备,即将水下设备布放于水面下,以及将水下设备从水面下回收至船体中;具体地,基座固定组件1安装于船体上,折臂组件2转动连接于基座固定组件1上,动力驱动组件3用于驱使折臂组件2转动,当动力驱动组件3驱使折臂组件2从船体朝水面下转动,折臂组件2带动水下设备转动,进而将水下设备布放至水面下,当动力驱动组件3驱使折臂组件2从水面下朝船体转动,折臂组件2带动水下设备转动,进而将水下设备回收至船体上。
47.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折臂组件2的转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上述两个方向均与航行设备的行进方向垂直,即折臂组件2转动的轨迹所在平面与航行设备的行进方向垂直;当动力驱动组件3驱使折臂组件2从船体朝水面下转动时,相当于折臂组件2带动水下设备以航行设备行进方向为基准从船体向船体的一侧翻转,进而将水下设备布放至水面下;同理地,当动力驱动组件3驱使折臂组件2从水面下朝船体转动时,相当于折臂组件
2带动水下设备以航行设备行进方向为基准的从船体的一侧翻转至船体上,进而将水下设备回收至船体上。
4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100的承受能力,由于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100在水面下受到的阻力方向平行于航行设备行进方向,因此将折臂组件2的转动方向限制为与航行设备行进方向垂直,提高了折臂组件2在航行设备行进方向上的机械强度,降低了水下阻力对折臂组件2的影响,提高了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100的防护性。
49.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基座固定组件1包括座体11,座体11设有用于收容折臂组件2的收容槽12,收容槽12的槽口位于折臂组件2转动轨迹中,动力驱动组件3设于收容槽12内。
50.具体地,当折臂组件2布放水下设备时,折臂组件2从收容槽12的内部向外翻转,当折臂组件2回收水下设备时,折臂组件2从收容槽12外向收容槽12的内部翻转,进而收容于收容槽12的内部。
5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折臂组件2和动力驱动组件3的防护性,收容槽12的槽口在折臂组件2的转动轨迹中,避免了收容槽12的槽壁对折臂组件2造成干涉。
52.在一个实施例中,基座固定组件1还包括设于收容槽12的槽壁上的限位组件13,限位组件13与动力驱动组件3电连接,限位组件13用于限制折臂组件2的转动角度。
53.具体地,当折臂组件2与限位组件13抵靠时,限位组件13发射一控制信号至动力驱动组件3,动力驱动组件3获取到该控制信号后,停止动力输出,将折臂组件2停止在当前转动角度位置上。
54.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限位组件13可安装在收容槽12中。
5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了折臂组件2转动的幅度过大造成与收容槽12的槽壁碰撞,延长折臂组件2的耐用性。
56.在一个实施例中,限位组件13包括第一限位开关131和第二限位开关132,第一限位开关131位于收容槽12的第一侧,第二限位开关132位于收容槽12的第二侧,第一限位开关131和第二限位开关132位于折臂组件2的转动轨迹中,当折臂组件2与第一限位开关131抵接时,折臂组件2收容于收容槽12中,进而收回设于折臂组件2上的水下设备;当折臂组件2与第二限位开关132抵接时,折臂组件2翻出收容槽12外且以预设角度停留,进而布放设于折臂组件2上的水下设备。
57.具体地,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100沿船体的纵向布置,收容槽12的长度方向与纵向平行,收容槽12的第一侧位于纵向上的上侧,收容槽12的第二侧位于纵向上的下侧,折臂组件2与收容槽12的槽壁转动连接结构位于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
58.优选地,折臂组件2在布放状态和回收状态之间转动幅度为180
°
,将折臂组件2处于回收状态时相对收容槽12的转动角度为0
°
,而折臂组件2处于布放状态时相对收容槽12的转动角度为180
°

5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折臂组件2可以停留在布放状态和回收状态,避免了折臂组件2转动的幅度过大造成与收容槽12的槽壁碰撞,延长折臂组件2的耐用性。
60.在一个实施例中,基座固定组件1还包括用于锁定收容于收容槽12中的折臂组件2的锁定件14,锁定件14设于收容槽12中。
61.具体地,折臂组件2设有用于与锁定件14连接锁定配合件20(如图7所示),当折臂组件2处于回收状态,即折臂组件2收容于收容槽12时,锁定件14与锁定配合件20相连接,实现将折臂组件2锁定于收容槽12中。
6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了折臂组件2收容于收容槽12时的意外脱落,造成水下设备的意外受损。
63.在一个实施例中,基座固定组件1还包括用于固定线缆的卡板15,卡板15设于收容槽12的槽壁上。
64.具体地,第一限位开关131和第二限位开关132之间通过线缆133连接,卡板15对应线缆133设置于收容槽12的槽壁上。
6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线缆133的规整度,避免线缆133凌乱影响折臂组件2的转动。
66.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动力驱动组件3包括壳体31和驱动件32,驱动件32收容于壳体31的内部,驱动件32设有露出壳体31外的驱动轴33。
67.具体地,壳体31包括第一壳材311和第二壳材312,第一壳材311和第二壳材312相接,同时两者相接产生的缝隙设有防水结构,使得壳体31具有防水性,将驱动件32收容于内,驱动件32可以为减速马达。
6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动力驱动组件3的防水能力。
69.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折臂组件2包括连接座21和折臂22,连接座21与动力驱动组件3的驱动轴33连接,折臂22设于连接座21上,折臂22与连接座21围合形成用于收容壳体31的避让孔。
7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100的集成度,缩小了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100的体积。
71.在一个实施例中,折臂22的远离驱动轴33的端部上设有用于与水下设备对接的安装孔。
72.具体地,水下设备通过紧固件与安装孔连接,实现水下设备的安装。
7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于提高水下设备安装的便利性。
74.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航行设备,包括船体和上述的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100,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100安装于船体上。
7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100的承受能力,降低了水下阻力对折臂组件2的影响,提高了水下设备布放回收机构100的防护性。
76.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