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船舶设备 专利正文
一种便捷开启的锚链舱污水井盖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便捷开启的锚链舱污水井盖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捷开启的锚链舱污水井盖。


背景技术:

2.船舶中为保证锚链的存放及收锚时污水的收集,一般在锚链舱底部以上约800mm的位置设置加厚且可拆卸的镀锌多孔活动钢板作为污水井盖,污水井盖上方为锚链舱用于存放锚链,污水井盖下方为污水舱,用于收集污水。污水井盖的常规开启方式为采用工具从孔洞处将其撬起,以方便人员对污水舱底部进行清污。该常规做法的弊端在于,对于较大型锚链舱而言,污水井盖的尺寸较大,单个人采用工具撬起的方式比较费劲,有时很难将较大污水井盖搬离。另外,由于锚链舱较深,人员进入锚链舱时还需要随身携带撬起污水井盖的工具,而进入锚链舱时的空间有限,携带工具容易导致人员行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捷开启的锚链舱污水井盖,其无需辅助工具即可方便快速地打开,便于清理下方污水舱内的污水污垢,且不影响上方锚链的存放。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5.一种便捷开启的锚链舱污水井盖,包括活动井盖,所述活动井盖上均匀设有若干将其贯穿的污水孔;所述活动井盖上关于其中心对称设有至少两组拉手,所述拉手呈开口向下的u型结构,包括水平设置的手持杆和位于手持杆两端且竖直设置的导向杆;所述活动井盖上设有与导向杆配合的导向孔,所述导向杆下端设有与导向孔限位配合的限位块,常态时,所述拉手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至手持杆下端面与活动井盖上端面抵接;所述手持杆下端面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与容置槽侧壁铰接,且其转动轴线垂直于手持杆水平设置。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常态时,支撑杆处于水平状态收纳在容置槽内,拉手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手持杆下端面与活动井盖上端面抵接,锚链舱内的污水从活动井盖上的污水孔流入下方的污水舱内。当需要打开活动井盖进入污水舱内清理污水污垢时,向上拉动手持杆,将整个拉手向上拉起,然后将支撑杆从容置槽内转动出并将其转动至竖直状态。工作人员通过手持杆施力,即可方便快速地打开活动井盖,无需借助其他辅助工具,省时省力。其中,限位块对导向杆起到限位作用,避免导向杆从导向孔内脱出,即避免整个拉手从活动井盖上脱出。而设置支撑杆可以对手持杆起到支撑作用,避免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一松手拉手就向下滑落,需要反复提拉手持杆。相较于直接在活动井盖上焊接拉手,这样手持杆凸出活动井盖部分较少,不仅避免影响锚链舱内锚链的存放,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工作人员磕绊,提高安全性。
7.进一步地,所述活动井盖上端面设有与手持杆配合的让位槽,常态时所述手持杆位于让位槽内,且其上端面与活动井盖上端面齐平。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活动井盖上设置与手持杆配合的让位槽,常态时手持
杆上端面与活动井盖上端面齐平,这样完全避免手持杆凸出活动井盖,避免影响锚链舱内锚链的存放,而且避免工作人员磕绊,提高安全性。由于活动井盖厚度有限,这样设置活动的拉手相较于内嵌式焊接的拉手可操作性的空间较大,方便工作人员施力,便于快速省力地打开活动井盖。
9.进一步地,所述活动井盖上端面还设有位于让位槽一侧且与让位槽连通的取杆槽,所述手持杆侧壁对应取杆槽位置设有轴向竖直设置的拉环。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在手持杆侧壁设置轴向竖直设置的拉环,可以从取杆槽位置通过拉环将手持杆向上抬起,将手持杆从让位槽内取出,其结构简单,方便操作,相较于在手持杆侧壁设置嵌槽,可以避免污水污垢堵塞。
11.进一步地,所述让位槽内设有位于支撑杆铰接端正下方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轴向竖直设置且与支撑杆远离铰接端的一端配合。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拉手被向上提起且支撑杆转动至竖直状态时,将支撑杆的活动端插入定位孔内,定位孔对支撑杆进行定位,保证支撑杆处于竖直状态,保证其对手持杆的支撑效果。
13.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远离其铰接端的一端外壁设有向外延伸的凸缘,所述让位槽内设有靠近定位孔且与凸缘配合的限位片,所述限位片一端转动安装在让位槽内且其转动轴线竖直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杆转动至竖直状态且其活动端插入定位孔内后,转动限位片,使限位片活动端的下端面与凸缘的上端面抵接,这样在限位片和凸缘的配合作用下,将支撑杆固定在竖直状态,即实现对拉手的固定,无需担心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一旦松开手持杆拉手就会向下移动。上述结构简单,方便操作,可快速实现对拉手的固定,便于工作人员在手持杆上施力快速打开活动井盖。
15.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孔底部设有贯穿活动井盖下端面的泄漏孔,所述泄漏孔与定位孔同轴设置且其直径小于定位孔直径。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活动井盖的过程中,活动井盖上端面上多余的污水可以从泄漏孔流入污水舱内,避免定位孔内存积污水,避免影响支撑杆与定位孔的配合,同时避免长时间存积污水容易锈蚀活动井盖。其中,泄漏孔直径小于定位孔直径,保证支撑杆和定位孔的配合效果。
17.进一步地,所述让位槽内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出水孔,所述出水孔贯穿活动井盖下端面。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让位槽内设置若干贯穿活动井盖下端面的出水孔,进入让位槽内的污水可以从出水孔排出到污水舱,避免让位槽内存积污水,容易锈蚀活动井盖、支撑杆和手持杆,提高活动井盖以及拉手的使用寿命。
19.进一步地,所述拉手、限位块以及支撑杆表面均设有耐磨防腐蚀涂层。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耐磨防腐蚀涂层可以降低污水对拉手、限位块以及支撑杆的腐蚀损伤,同时耐磨防腐蚀涂层还可以降低锚链对拉手的摩擦损伤,有效提高拉手、限位块以及支撑杆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
2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1、通过在活动井盖上设置开口向下的u型结构的活动拉手,使用时只需向上拉动
拉手的手持杆,在手持杆上施力即可方便快速地打开活动井盖,无需借助任何辅助工具,便于清理下方污水舱内的污水污垢,且不影响上方锚链的存放;
23.2、通过在手持杆底部铰接支撑杆,利用支撑杆固定拉手,方便工作人员在手持杆上施力,无需担心工作人员一旦松手拉手就向下掉落,方便省事。
附图说明
24.图1是一种便捷开启的锚链舱污水井盖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一种便捷开启的锚链舱污水井盖的剖视图,用于体现拉手使用前状态;
26.图3是一种便捷开启的锚链舱污水井盖的剖视图,用于体现拉手使用时状态。
27.图中,1、活动井盖;11、污水孔;12、导向孔;13、让位槽; 14、取杆槽;2、拉手;21、手持杆;211、容置槽;212、拉环;22、导向杆;23、限位块;3、支撑杆;31、凸缘;4、定位孔;41、泄漏 孔;5、限位片;6、出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一种便捷开启的锚链舱污水井盖,如图1所示,包括圆形的活动井盖1,在活动井盖1上均匀设有若干将其贯穿的污水孔11,锚链舱内的污水从污水孔11排入活动井盖1下方的污水舱内。传统的活动井盖1打开时需要借助工具从污水孔11处将活动井盖1撬起,但是对于大型锚链舱而言,活动井盖1较大,这种撬起活动井盖1的方式比较费劲,而且锚链舱较深,进入锚链舱时需要携带工具,导致工作人员行动不便。
30.为了快速便捷地打开活动井盖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 所示,在活动井盖1上关于其中心对称设有两组呈开口向下的u型结构的拉手2,两组拉手2靠近活动井盖1的外侧,且竖直滑动安装在活动井盖1上。拉手2包括水平设置的手持杆21和位于手持杆21两端且竖直设置的导向杆22,在活动井盖1上设有与导向杆22配合的导向孔12,导向杆22穿设在导向孔12内,其下端位于活动井盖1 下方且连接有与导向孔12配合的限位块23,常态时,拉手2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需要打开活动井盖1时,向上提拉手持杆21,将拉手2向上拉起,使得手持杆21和活动井盖1之间存在可供工作人员手部穿过的间隙,限位块23避免导向杆22从导向孔12中脱出。这样工作人员直接通过拉手2即可快速便捷地打开活动井盖1,无需借助辅助工具,即可方便地进入污水舱清理污水污泥。
31.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活动井盖1上端面设有与手持杆21配合的让位槽13,常态时,拉手2在其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手持杆21位于让位槽13内,且手持杆21上端面与活动井盖1 上端面齐平。这样手持杆21不会凸出在活动井盖1表面,相较于直接在井盖表面焊接提手,可以避免影响锚链的存放,而且避免工作人员磕绊,提高安全性。相较于直接在井盖表面嵌设内嵌的提手,由于为了避免井盖过重,井盖的厚度有限,这样设置活动的拉手2比内嵌提手可以为工作人员手部施力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间,方便工作人员手部施力,更加快速便捷地打开活动井盖1。
32.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常态时手持杆21的上端面与活动井盖 1上端面齐平,为了在打开活动井盖1时方便将手持杆21从让位槽 13内取出,在活动井盖1上端面还设有位于
让位槽13一侧且与让位槽13连通的取杆槽14,在手持杆21侧壁对应取杆槽14位置设有轴向竖直设置的拉环212,拉环212位于取杆槽14内且其下端面与取杆槽14底部存在一定间隙。从取杆槽14位置通过拉环212将手持杆 21向上抬起,即可将手持杆21从让位槽13内取出,相较于在手持杆21侧壁设置嵌槽,可以避免污水污垢堵塞,而且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33.如图2和图3所示,由于拉手2竖直活动安装在活动井盖1上,工作人员一旦松开手持杆21,拉手2就会自动向下掉落,为了进一步提高打开活动井盖1时的便利性,在手持杆21下端面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容置槽211,容置槽211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支撑杆3,支撑杆3一端与容置槽211侧壁铰接,另一端为活动端,其铰接端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手持杆21水平设置,且铰接位置优选手持杆21的中心位置。在让位槽13内设有位于支撑杆3铰接端正下方的定位孔4,定位孔4轴线竖直设置且与支撑杆3的活动端配合。
34.如图2和图3所示,常态时,支撑杆3处于水平状态收纳在容置槽211内,需要打开活动井盖1时,向上提拉起手持杆21后,将支撑杆3从容置槽211内转出至竖直状态,并将其活动端卡入定位孔4 内,这样在定位孔4的限位作用下,将支撑杆3固定为竖直状态,即使工作人员松开手持杆21,手持杆21下落后由于支撑杆3的支撑作用不会完全复位,手持杆21和让位槽13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间隙,无需反复将手持杆21从让位槽13内取出,方便省事,降低操作繁琐度。
35.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更好地方便工作人员在手持杆21上施力打开活动井盖1,在支撑杆3靠近活动端的外壁设有向外延伸的凸缘31,在让位槽13内设有靠近定位孔4且与凸缘31配合的限位片5,限位片5一端转动安装在让位槽13内且其转动轴线竖直设置。当支撑杆3转动至竖直状态且其活动端插入定位孔4内后,转动限位片5,使限位片5活动端的下端面与凸缘31的上端面抵接,这样在限位片 5和凸缘31的配合作用下,将支撑杆3固定在竖直状态,即实现对拉手2的固定,更加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36.如图2和图3所示,污水舱清理工作结束复位活动井盖1后,将限位片5转动离开凸缘31,将支撑杆3转动至水平复位到容置槽211 内,拉手2即可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复位,手持杆21复位到让位槽13 内,整个拉手2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成本较低,很好地解决了活动井盖1的开启问题,且不影响锚链的存放。
37.如图2或图3所示,为了避免让位槽13内积存污水,长时间容易锈蚀活动井盖1和手持杆21等,在让位槽13内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若干贯穿活动井盖1的出水孔6,在定位孔4底部设有与其连通且贯穿活动井盖1的泄漏孔41,泄漏孔41与定位孔4同轴设置且其直径小于定位孔4直径。拉动拉手2后活动井盖1上多余的污水会进入让位槽13内,然后从出水孔6和泄漏孔41直接流入活动井盖1下方的污水舱内,避免污水积存在让位槽13和定位孔4内。另外,在拉手 2、限位块23以及支撑杆3的表面均涂覆有环氧树脂漆,形成耐磨防腐蚀涂层,提高拉手2、限位块23以及支撑杆3的耐腐蚀耐磨性能,减轻污水污泥对其的腐蚀损伤,减轻锚链对拉手2的摩擦损伤,提高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
3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9.常态时,支撑杆3处于水平状态收纳在容置槽211内,拉手2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手持杆21位于让位槽13内,其上端面与活动井盖1上端面齐平。需要打开活动井盖1时,从取杆槽14处通过拉环212向上提拉起手持杆21,将手持杆21从让位槽13内取出;然后将支撑杆3从容置槽211内转出至竖直状态,并将支撑杆3活动端卡入定位孔4内;接着转动限位
片5,使限位片5活动端的下端面与凸缘31的上端面抵接。这样在限位片5和凸缘31的配合作用下,将支撑杆3固定在竖直状态,即实现对拉手2的固定,工作人员握住手持杆21施力即可快速便捷地打开活动井盖1,无需借助其他辅助工具,方便清理污水舱。
40.污水舱清理工作结束复位活动井盖1后,将限位片5转动离开凸缘31,将支撑杆3转动至水平复位到容置槽211内,拉手2即可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复位,手持杆21复位到让位槽13内,整个拉手2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成本较低,很好地解决了活动井盖1的开启问题,且不影响锚链的存放。
41.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