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船舶设备 专利正文
一种船用气囊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3-0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船用气囊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建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用气囊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2.船舶建造过程中,部分船舶下水时需使用气囊助浮以增加稳性或者减少吃水。具体地,在船舶外板水线下方设置有拉码,气囊通过卸扣与拉码固定连接。
3.目前,由于卸扣和拉码间的连接设置通常较为复杂,所以在船舶下水后,需雇佣潜水员潜入水下人工解开卸扣和拉码之间的连接,进而便于解掉气囊。然而,这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费时费力,且水下作业难度大,潜水员容易被放气后的气囊阻碍甚至被气囊卷入水中,存在较大的作业风险。
4.基于此,亟需一种船用气囊固定结构,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用气囊固定结构,能够更加安全地解开卸扣和拉码之间的连接,且更加省时省力。
6.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船用气囊固定结构,用于将气囊固定在船舶上,所述船舶具有外板,所述船用气囊固定结构包括:
8.拉码,固定在所述外板的外侧且所述拉码位于所述气囊的下方,所述拉码上设有朝下的卡口;
9.卸扣,与所述气囊的下侧连接,所述卸扣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气囊处于充气状态时套入所述拉码并在所述气囊的浮力作用下与所述卡口卡接,所述卸扣还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气囊处于放气状态时受重力作用离开所述卡口并脱出所述拉码。
10.可选地,所述卸扣包括相连的扣体和插销,所述扣体远离所述插销的一端与所述气囊的下侧连接,所述插销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卸扣套入所述拉码时与所述卡口卡接。
11.可选地,所述拉码包括:
12.母板,所述母板垂直于所述外板设置且与所述外板固定连接;
13.加强板,设有两个,相对搭接于所述母板的两侧以形成加强部,所述卡口设置在所述加强部上的下部。
14.可选地,所述母板和所述加强板焊接相连。
15.可选地,所述船舶还具有甲板,所述船用气囊固定结构还包括上吊带,所述气囊的上侧通过所述上吊带与所述甲板连接。
16.可选地,所述上吊带设置有多根。
17.可选地,所述船用气囊固定结构还包括拉紧带和吊码,所述吊码安装在所述甲板的上表面;
18.多根所述上吊带的下端分散连接于所述气囊的上侧,所述拉紧带的一端同时与多
根所述上吊带的上端连接,所述拉紧带的另一端与所述吊码连接以拉紧多根所述上吊带。
19.可选地,所述船用气囊固定结构还包括下吊带,所述气囊的下侧通过所述下吊带与所述卸扣连接。
20.可选地,所述下吊带设置有多根。
21.可选地,所述船用气囊固定结构还包括转接件;
22.多根所述下吊带的上端分散连接于所述气囊的下侧,多根所述下吊带的下端均绑扎在所述转接件的一端,所述转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卸扣可拆卸连接。
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用气囊固定结构,在气囊处于充气状态时,卸扣能够套入拉码并在气囊的浮力作用下与拉码上的卡口卡接。此时,由于卡口朝下,而卸扣所受的拉力向上,所以卸扣不会脱出拉码,保证了气囊与船舶之间的相对固定。进一步地,当船舶下水对气囊放气后,由于卸扣所受拉力极大地减小甚至消失,所以卸扣可以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离开卡口并脱出拉码。整体来看,使用该船用气囊固定结构时,依靠卸扣自身的重力即可解开卸扣和拉码之间的连接,无需潜水员下水作业,更加安全,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船用气囊固定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船用气囊固定结构中拉码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拉码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拉码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卸扣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30.图中:
31.100、气囊;200、船舶;201、外板;202、甲板;
32.1、拉码;11、母板;12、加强板;13、卡口;2、卸扣;21、扣体;22、插销;3、上吊带;4、拉紧带;5、吊码;6、下吊带;7、转接件;71、第一转接卸扣;72、连接板;73、第二转接卸扣。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
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6.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船用气囊固定结构,用于将气囊100固定在船舶200上,船舶200具有外板201和甲板202。
38.如图1

图5所示,该船用气囊固定结构包括拉码1和卸扣2。其中,拉码1固定在外板201的外侧且拉码1位于气囊100的下方,拉码1上设有朝下的卡口13,卸扣2连接在气囊100的下侧。当气囊100处于充气状态时,卸扣2能够套入拉码1并在气囊100的浮力作用下与卡口13卡接。此时,由于卡口13朝下设置,而卸扣2所受的拉力向上,所以卸扣2不会脱出拉码1,保证了气囊100与船舶200之间的相对固定。进一步地,当船舶200下水对气囊100放气后,由于卸扣2所受拉力极大地减小甚至消失,所以卸扣2可以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离开卡口13进而脱出拉码1。简而言之,在使用上述船用气囊固定结构时,依靠卸扣2自身的重力即可解除卸扣2和拉码1之间的连接,无需潜水员下水作业,更加安全,省时省力。
39.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气囊100实际施加给卸扣2的拉力方向的不同,可以使卡口13朝正下方设置,也可以使卡口13朝斜下方设置,以和拉力方向相匹配,更加便于使用。
40.以拉码1的具体结构而言,如图2

图4所示,拉码1包括母板11和两个加强板12。其中,母板11垂直于外板201设置且与外板201固定连接。两个加强板12相对搭接于母板11的两侧,从而形成了一个加强部,实现了母板11局部区域的加厚,卡口13即设置在该加强部上的下部位置。
41.本实施例中,母板11大致呈l形板,其第一边与外板201连接,第二边则用于和卸扣2配合供卸扣2套入或脱出,卡口13设置在第二边上。可选地,加强板12和母板11均采用数控切割下料,两种板的具体规格可以根据承载需要进行调整。进一步地,加强板12和母板11焊接相连,以保证结构稳固。
42.以卸扣2的具体结构而言,如图2和图5所示,卸扣2包括相连的扣体21和插销22。其中,扣体21远离插销22的一端与气囊100的下侧连接,插销22则用于在卸扣2套入拉码1时与卡口13卡接。可以理解的是,当卸扣2套入拉码1后,扣体21可以与拉码1配合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卸扣2直接从拉码1的一侧脱出。
43.具体地,卸扣2可以为u型卸扣或弓形卸扣,由于这两种卸扣2的结构均为现有技术,所以在此不再赘述。
44.下面,对该船用气囊固定结构的其它设置进行介绍。
45.如图1所示,该船用气囊固定结构还包括上吊带3、拉紧带4和吊码5。其中,吊码5安装在甲板202的上表面。本实施例中,上吊带3设置有多根,拉紧带4设置有一根。多根上吊带3的下端分散连接于气囊100的上侧;拉紧带4的一端同时与多根上吊带3的上端连接,拉紧带4的另一端则与吊码5连接以同时拉紧多根上吊带3,进而通过多根上吊带3拉紧气囊100。
46.本实施例中,在吊码5上设有开孔,拉紧带4的端部能够穿过该开孔并绑在吊码5上,从而实现了松紧度的调节。
47.可选地,船用气囊固定结构还包括下吊带6和转接件7。本实施例中,与上吊带3的设置类似,下吊带6也设置有多根。多根下吊带6的上端分散连接于气囊100的下侧,多根下吊带6的下端则同时绑扎在转接件7的一端,转接件7的另一端则与卸扣2可拆卸连接。按此,可避免下吊带6和卸扣2直接相连,防止下吊带6发生绕线而对卸扣2的使用造成干涉,且卸扣2与转接件7可拆卸连接,更便于卸扣2的维修及更换。
48.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转接件7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转接卸扣71、连接板72和第二转接卸扣73。其中,多根下吊带6的下端均绑扎在第一转接卸扣71上。在连接板72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通孔,以分别供两个转接卸扣上的销体穿过,实现第一转接卸扣71和第二转接卸扣73的安装。第二转接卸扣73与扣体21相套接,以实现转接件7和卸扣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49.在此可以理解的是,在船舶200下水对气囊100进行放气后,无论是上吊带3还是下吊带6均会发生松弛,从而会使卸扣2所受拉力极大地减小甚至消失。
50.综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船用气囊固定结构,其具有以下优点:
51.(1)在解开卸扣2和拉码1之间的连接时,无需潜水员进行水下作业,更加安全,且省时省力;
52.(2)由于无需进入水下作业,所以可适用于各种人员无法到达或不便靠近的场合;
53.(3)整体结构简单,功能可靠,在特定场合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54.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