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纺织皮革 专利正文
一种碳纤维织物外观检测收卷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碳纤维织物外观检测收卷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碳纤维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碳纤维织物外观检测收卷装置。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碳纤维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抗蠕变、导电、传热和热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优异性能,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材料中性能最好的材料之一,对国防工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且已被相关部门提升到战略高度,碳纤维织物是碳纤维的下游产品,是衔接碳纤维与复合材料最为重要的桥梁,由于国内碳纤维发展较慢,所以碳纤维织物经常会出现分丝、起毛的问题,这种缺陷会影响下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财产安全,所以需要对碳纤维织物进行外观检测并及时进行修补,然后再进行收卷,现有技术中的碳纤维织物外观检测收卷装置,结构复杂,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碳纤维织物承受的输送拉力不稳定,检测效率较低,不便于对不同规格的碳纤维织物进行收卷且收卷时容易松散,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碳纤维织物外观检测收卷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碳纤维织物外观检测收卷装置,保证碳纤维织物所承受的输送拉力处于稳定状态,实现碳纤维织物的高效检测,便于对不同规格的碳纤维织物进行收卷,防止碳纤维织物收卷时松散,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碳纤维织物外观检测收卷装置,包括工作板台、检测机构和调节机构;
5.工作板台:其上表面右侧对称设有冂型架,工作板台的上表面左侧对称设有滑槽,滑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直角支撑板,两个直角支撑板的竖向板体相对内侧面中部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外弧面中部均设有限位圆板,后端的直角支撑板后侧面中部均设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的输出轴前端与后侧的转轴后端固定连接;
6.检测机构:设置于冂型架的竖向板体上;
7.调节机构:设置于工作板台的上表面左侧;
8.其中:工作板台的前侧面设有plc控制器,plc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第三电机的输入端电连接plc控制器输出端,保证碳纤维织物所承受的输送拉力处于稳定状态,实现碳纤维织物的高效检测,便于对不同规格的碳纤维织物进行收卷,防止碳纤维织物收卷时松散。
9.进一步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第一电机、从动辊、旋钮、条形滑口、滑块、丝杆和主动辊,所述第一电机对称设置于后端的冂型架竖向板体后侧面中部,两个冂型架同侧对应的竖向板体之间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主动辊,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同侧对应的主动辊后端转轴固定连接,条形滑口分别设置于冂型架的竖向板体上端,条形滑口的内部均转动连
接有丝杆,丝杆的上端均延伸至冂型架的上方并在端头处设有旋钮,条形滑口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块,滑块与同侧对应的丝杆滑动连接,纵向对应的两个滑块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从动辊,从动辊与竖向对应的主动辊配合设置,第一电机的输入端电连接plc控制器输出端,保证碳纤维织物所承受的输送拉力处于稳定状态。
10.进一步的,所述检测机构还包括红外扫描光幕,红外扫描光幕分别设置于工作板台的上表面右侧和两个冂型架的水平板体之间,两个红外扫描光幕错位设置,红外扫描光幕的输出端电连接plc控制器的输入端,实现碳纤维织物的高效检测。
11.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方形板、第一导杆、第二导杆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设置于工作板台的上表面左侧中部,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端设有第二导杆,第二导杆的两端均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第一导杆,方形板对称设置于两个直角支撑板的竖向板体相对内侧面下端,第一导杆的外端通过销轴与同侧对应的方形板转动连接,第二电机的输入端电连接plc控制器输出端,便于收卷筒的安装固定。
12.进一步的,所述直角支撑板的水平板体底面分别设有弹簧和圆筒,弹簧位于竖向对应的圆筒内部,弹簧的下端均设有圆柱,圆柱的外弧面与竖向对应的圆筒内弧面滑动连接,圆柱的下端均设有压板,防止碳纤维织物收卷时松散。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碳纤维织物外观检测收卷装置,具有以下好处:
14.1、将碳纤维织物依次穿过右端的主动辊和右端的从动辊之间与右端的主动辊和右端的从动辊之间,然后调节四个旋钮,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带动同侧对应的滑块沿条形滑口向下移动,进而带动主动辊向下移动,使从动辊和主动辊之间的碳纤维织物均处于适当挤压状态,然后通过plc控制器的调控,两个第一电机同步运转,输出轴转动,带动同侧对应的主动辊转动,主动辊通过碳纤维织物带动从动辊转动,使两组主动辊和从动辊之间的碳纤维织物处于同步输送状态,保证碳纤维织物所承受的输送拉力处于稳定状态,两个红外扫描光幕可同时从碳纤维织物的底面和上表面扫描碳纤维织物经纬向透光率和纹路并将信息呈递给plc控制器整合分析,plc控制器通过接接收到的信息与外部数据库进行对比,实现碳纤维织物的高效检测。
15.2、将收卷筒的一端套接于转轴的内侧端头处,通过plc控制器的调控,第二电机运转,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二导杆转动,第二导杆通过第一导杆拉动方形板,进而使两个直角支撑板分别沿同侧对应的滑槽相向移动,使另一个转轴内侧端头与收卷筒插接,同时使两个限位圆板的相对内端面分别与收卷筒两端接触,然后将检测后的碳纤维织物左端固定于收卷筒外弧面,再通过plc控制器的调控,第三电机运转,输出轴转动,带动后端的转轴转动,后端的转轴通过收卷筒带动前端的转轴转动,便于对不同规格的碳纤维织物进行收卷,收卷时碳纤维织物将压板向上顶,压板带动圆柱沿圆筒的内弧面向上移动对弹簧进行施压,弹簧产生的反作用力通过圆柱传递给压板,使两个压板对碳纤维织物进行压紧,防止碳纤维织物收卷时松散。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工作板台、2plc控制器、3冂型架、4直角支撑板、5检测机构、51第一电机、52
从动辊、53旋钮、54条形滑口、55滑块、56丝杆、57主动辊、58红外扫描光幕、6调节机构、61方形板、62第一导杆、63第二导杆、64第二电机、7弹簧、8滑槽、9转轴、10限位圆板、11第三电机、12圆筒、13圆柱、14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碳纤维织物外观检测收卷装置,包括工作板台1、检测机构5和调节机构6;
20.工作板台1:其上表面右侧对称设有冂型架3,工作板台1的上表面左侧对称设有滑槽8,滑槽8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直角支撑板4,两个直角支撑板4的竖向板体相对内侧面中部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轴9,转轴9的外弧面中部均设有限位圆板10,后端的直角支撑板4后侧面中部均设有第三电机11,第三电机11的输出轴前端与后侧的转轴9后端固定连接,冂型架3为检测机构5提供稳定支撑,将收卷筒的一端套接于转轴9的内侧端头处,通过调节机构6拉动两个直角支撑板4分别沿同侧对应的滑槽8相向移动,使另一个转轴9内侧端头与收卷筒插接,同时使两个限位圆板10的相对内端面分别与收卷筒两端接触,然后将检测后的碳纤维织物左端固定于收卷筒外弧面,再通过plc控制器2的调控,第三电机11运转,输出轴转动,带动后端的转轴9转动,后端的转轴9通过收卷筒带动前端的转轴9转动,便于对不同规格的碳纤维织物进行收卷;
21.检测机构5:设置于冂型架3的竖向板体上,检测机构5包括第一电机51、从动辊52、旋钮53、条形滑口54、滑块55、丝杆56和主动辊57,第一电机51对称设置于后端的冂型架3竖向板体后侧面中部,两个冂型架3同侧对应的竖向板体之间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主动辊57,第一电机51的输出轴与同侧对应的主动辊57后端转轴固定连接,条形滑口54分别设置于冂型架3的竖向板体上端,条形滑口54的内部均转动连接有丝杆56,丝杆56的上端均延伸至冂型架3的上方并在端头处设有旋钮53,条形滑口54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块55,滑块55与同侧对应的丝杆56滑动连接,纵向对应的两个滑块55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从动辊52,从动辊52与竖向对应的主动辊57配合设置,第一电机51的输入端电连接plc控制器2输出端,检测机构5还包括红外扫描光幕58,红外扫描光幕58分别设置于工作板台1的上表面右侧和两个冂型架3的水平板体之间,两个红外扫描光幕58错位设置,红外扫描光幕58的输出端电连接plc控制器2的输入端,将碳纤维织物依次穿过右端的主动辊57和右端的从动辊52之间与右端的主动辊57和右端的从动辊52之间,然后调节四个旋钮53,带动丝杆56转动,丝杆56转动带动同侧对应的滑块55沿条形滑口54向下移动,进而带动主动辊57向下移动,使从动辊52和主动辊57之间的碳纤维织物均处于适当挤压状态,然后通过plc控制器2的调控,两个第一电机51同步运转,输出轴转动,带动同侧对应的主动辊57转动,主动辊57通过碳纤维织物带动从动辊52转动,使两组主动辊57和从动辊52之间的碳纤维织物处于同步输送状态,保证碳纤维织物所承受的输送拉力处于稳定状态,两个红外扫描光幕58可同时从碳纤维织物的底面和上表面扫描碳纤维织物经纬向透光率和纹路并将信息呈递给plc控制
器2整合分析,plc控制器2通过接接收到的信息与外部数据库进行对比,实现碳纤维织物的高效检测;
22.调节机构6:设置于工作板台1的上表面左侧,调节机构6包括方形板61、第一导杆62、第二导杆63和第二电机64,第二电机64设置于工作板台1的上表面左侧中部,第二电机64的输出轴上端设有第二导杆63,第二导杆63的两端均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第一导杆62,方形板61对称设置于两个直角支撑板4的竖向板体相对内侧面下端,第一导杆62的外端通过销轴与同侧对应的方形板61转动连接,第二电机64的输入端电连接plc控制器2输出端,通过plc控制器2的调控,第二电机64运转,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二导杆63转动,第二导杆63通过第一导杆62拉动方形板61,进而使两个直角支撑板4分别沿同侧对应的滑槽8相向移动,调节两个直角支撑板4之间的间距;
23.其中:工作板台1的前侧面设有plc控制器2,plc控制器2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第三电机11的输入端电连接plc控制器2输出端。
24.其中:直角支撑板4的水平板体底面分别设有弹簧7和圆筒12,弹簧7位于竖向对应的圆筒12内部,弹簧7的下端均设有圆柱13,圆柱13的外弧面与竖向对应的圆筒12内弧面滑动连接,圆柱13的下端均设有压板14,收卷时碳纤维织物将压板14向上顶,压板14带动圆柱13沿圆筒12的内弧面向上移动对弹簧7进行施压,弹簧7产生的反作用力通过圆柱13传递给压板14,使两个压板14对碳纤维织物进行压紧,防止碳纤维织物收卷时松散。
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碳纤维织物外观检测收卷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将碳纤维织物依次穿过右端的主动辊57和右端的从动辊52之间与右端的主动辊57和右端的从动辊52之间,然后调节四个旋钮53,带动丝杆56转动,丝杆56转动带动同侧对应的滑块55沿条形滑口54向下移动,进而带动主动辊57向下移动,使从动辊52和主动辊57之间的碳纤维织物均处于适当挤压状态,然后通过plc控制器2的调控,两个第一电机51同步运转,输出轴转动,带动同侧对应的主动辊57转动,主动辊57通过碳纤维织物带动从动辊52转动,使两组主动辊57和从动辊52之间的碳纤维织物处于同步输送状态,保证碳纤维织物所承受的输送拉力处于稳定状态,两个红外扫描光幕58可同时从碳纤维织物的底面和上表面扫描碳纤维织物经纬向透光率和纹路并将信息呈递给plc控制器2整合分析,plc控制器2通过接接收到的信息与外部数据库进行对比,实现碳纤维织物的高效检测,将收卷筒的一端套接于转轴9的内侧端头处,通过plc控制器2的调控,第二电机64运转,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二导杆63转动,第二导杆63通过第一导杆62拉动方形板61,进而使两个直角支撑板4分别沿同侧对应的滑槽8相向移动,使另一个转轴9内侧端头与收卷筒插接,同时使两个限位圆板10的相对内端面分别与收卷筒两端接触,然后将检测后的碳纤维织物左端固定于收卷筒外弧面,再通过plc控制器2的调控,第三电机11运转,输出轴转动,带动后端的转轴9转动,后端的转轴9通过收卷筒带动前端的转轴9转动,便于对不同规格的碳纤维织物进行收卷,收卷时碳纤维织物将压板14向上顶,压板14带动圆柱13沿圆筒12的内弧面向上移动对弹簧7进行施压,弹簧7产生的反作用力通过圆柱13传递给压板14,使两个压板14对碳纤维织物进行压紧,防止碳纤维织物收卷时松散。
26.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实施例中所公开的plc控制器2可选用s7-200,第一电机51、第二电机64和第三电机11均可选用86byg,红外扫描光幕58可选用
27.30lc0528-n12sa,plc控制器2控制红外扫描光幕58、第一电机51、第二电机64和
第三电机11工作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方法。
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