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鞋帽 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助推减震鞋底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新型助推减震鞋底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助推减震鞋底,属鞋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运动鞋例如马拉松跑鞋,需要重量轻和支撑及反弹性能好,以减小在长时间的跑步中鞋子带来的负担。为此,市面上有一类鞋子,在中底中加入用于增强支撑性能和回弹性能的推进支撑片,支撑片采用碳纤维板,从而弥补了鞋底的支撑性能和回弹性能,能够更加高效地辅助足部的推进。但目前常规跑鞋底结构数据设定未对专业运动员的运动习性做深入研究,前后落差较大推进力度无法满足专业跑者需求,前掌鞋底翘度,起翘点位置以及前后中底龙骨厚度未结合运动需求做精准合理的设定,导致专业运动员在快速运动的过程中蹬地/离地无法顺畅过渡,鞋底结构无法提供科学有效的助力推进。
3.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渡更加顺畅、助推效果更好的鞋底。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6.一种新型助推减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包括大底和复合在大底上的中底,中底包括第一中底和复合在第一中底上的第二中底,第一中底与第二中底之间设有碳纤维板,鞋底本体对应脚掌前部的位置为前掌部,鞋底本体对应足弓的位置为足弓部,鞋底本体对应脚后跟的位置为后跟部,以鞋底本体的前后方向为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以鞋底本体放置在基准平面为参考位置,鞋底本体的前掌部接触基准平面且最靠近前掌部的前端部的位置为起翘部,起翘部至鞋底本体的后跟部的后端部的距离为鞋底本体的长度的55%-70%,起翘部至鞋底本体的上表面的距离为设为a,a为25-31mm,鞋底本体在后跟部接触基准平面的位置设为后着地部,后着地部至鞋底本体的上表面的距离设为b,b为28-34mm,b与a的差值不大于4mm。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a为31mm,所述b为34mm。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起翘部至所述鞋底本体的后跟部的后端部的距离为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的60%。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从所述鞋底本体的前掌部的前端部至所述起翘部,所述鞋底本体的下表面与所述基准平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碳纤维板从所述前掌部延伸至所述后跟部,从所述碳纤维板的前端部至对应所述起翘部位置,所述碳纤维板的下表面至所述基准平面的距离逐渐减小。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内侧的一侧为内侧,所述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外侧的一侧为外侧,所述碳纤维板于所述后跟部设有镂空孔,镂空孔将所述碳纤维板分成第一叉部和第二叉部,第一叉部位于外侧,第二叉部位于内侧。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二叉部设有向上延伸的支撑片,支撑片对应所述第二中底的侧面设置。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中底为eva中底,所述大底为橡胶大底。
14.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将传统鞋底中b与a的差值做小,站立时让运动员有轻微后仰的感觉,以便迫使运动员需用前掌着地,形成助推效果,本技术中,起翘部按正常起翘部向后跟移一定距离(设置为从后至前的55%-70%),让其前掌起翘更陡,弧度更大,并将碳纤维板按此弧度嵌入至上下层中底中(前掌支点靠后,力臂更长),促使运动员向前跑时,在同样力度情况下,碳纤维板给的反馈力量更强。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上百名3小时内精英跑者运动数据分析,结合生物力学科学有效的模拟反馈,寻找设定出针对专业运动员最为有效的鞋底结构,以达成极优的推进结构系统。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8.图中:
19.大底10
ꢀꢀꢀꢀꢀꢀꢀꢀꢀꢀꢀꢀꢀꢀꢀꢀꢀꢀꢀꢀ
前掌部101
20.足弓部102
ꢀꢀꢀꢀꢀꢀꢀꢀꢀꢀꢀꢀꢀꢀꢀꢀꢀ
后跟部103
21.内侧104
ꢀꢀꢀꢀꢀꢀꢀꢀꢀꢀꢀꢀꢀꢀꢀꢀꢀꢀꢀ
外侧105
22.起翘部106
23.第一中底21
ꢀꢀꢀꢀꢀꢀꢀꢀꢀꢀꢀꢀꢀꢀꢀꢀ
第二中底22
24.鞋底本体的上表面221
25.碳纤维板30
ꢀꢀꢀꢀꢀꢀꢀꢀꢀꢀꢀꢀꢀꢀꢀꢀ
第一叉部31
26.第二叉部32
ꢀꢀꢀꢀꢀꢀꢀꢀꢀꢀꢀꢀꢀꢀꢀꢀ
镂空孔33
27.支撑片34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29.参照图1至图3,一种新型助推减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包括大底10和复合在大底10上的中底,中底包括第一中底21和复合(具体可以采用粘贴)在第一中底21上的第二中底22,第一中底21与第二中底22之间设有碳纤维板30,鞋底本体对应脚掌前部的位置为前掌部101,鞋底本体对应足弓的位置为足弓部102,鞋底本体对应脚后跟的位置为后跟部103。以鞋底本体的前后方向为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以鞋底本体放置在基准平面(即图中p所在位置)为参考位置,鞋底本体的前掌部101接触基准平面且最靠近前掌部101的前端部的位置为起翘部106,起翘部106至鞋底本体的后跟部103的后端部的距离(即图中l的长度)为鞋底本体的长度的55%-70%,起翘部106至鞋底本体的上表面(对应脚掌的下表面的位置)的距离为设为a,a为25-31mm,鞋底本体在后跟部103接触基准平面的位置设为后着地部,后着地部至鞋底本体的上表面的距离设为b,b为28-34mm,b与a的差值不大于4mm,优选地,该差值在3-4mm。
3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a为31mm,所述b为34mm。
3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起翘部106至所述鞋底本体的后跟部103的后端部的距离为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的60%。
3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从所述鞋底本体的前掌部101的前端部至所述起翘部106,所述鞋底本体的下表面与所述基准平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从起翘部106至前掌部101的前端,鞋底本体形成上升的弧面结构。
3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碳纤维板30从所述前掌部101延伸至所述后跟部103,从所述碳纤维板30的前端部至对应所述起翘部106位置,所述碳纤维板30的下表面至所述基准平面的距离逐渐减小,碳纤维板30依照前掌部101的弧度设置。
3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内侧的一侧为内侧104,所述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外侧的一侧为外侧105,所述碳纤维板30于所述后跟部103设有镂空孔33,镂空孔33将所述碳纤维板30分成第一叉部31和第二叉部32,第一叉部31位于外侧105,第二叉部32位于内侧104。第一叉部31、第二叉部32以及镂空孔33的设置,可以使得鞋底本体的后跟部103在着地时,能够更加灵活的形变,实现平稳地着地。
3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二叉部32设有向上延伸的支撑片34,支撑片34对应所述第二中底22的侧面设置并贴合在第二中底22上,通过对第二中底22的内侧104进行支撑,能够将降低鞋底外翻的风险。
3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中底为eva中底,所述大底10为橡胶大底10。
37.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