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鞋帽 专利正文
一种鞋底结构及鞋子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1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鞋底结构及鞋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鞋类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鞋底结构及鞋子。


背景技术:

2.根据研究统计,人类行走时足部所承受的压力相当于人体的重量。换言之,当走路踩在地面上时,地面会产生一反作用力施于脚掌。故平均每人一天行走下来,足部(特别是脚掌处)所承受的压力可达数吨,容易造成足部的酸痛,长期下来会影响膝盖、腰部甚至脊椎的健康。
3.为了维护人体健康,目前人们多采用在鞋内设置具有一定弹性的鞋垫来实现对足部的缓冲,采用这样的方式,由于鞋垫与足部以及鞋底之间的摩擦作用,导致鞋垫使用寿命短,同时鞋垫在磨损之后会出现舒适性差等问题,降低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鞋底结构及鞋子,既延长缓冲鞋垫的使用寿命,同时使舒适度得到保证,提高了用户体验。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鞋底结构,包括本体、缓冲鞋垫和固定部件;
7.所述本体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在沿所述本体延伸方向的一侧形成开口,另一侧处于封闭状态,所述固定部件包括承托部和遮挡部;
8.所述承托部通过所述开口放置在所述容纳腔的底面上,所述缓冲鞋垫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并位于所述承托部之上,所述遮挡部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连接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承托部靠近所述开口侧的边沿上,所述自由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本体位于所述开口上方的位置,以将所述缓冲鞋垫限制在所述容纳腔的内部。
9.较优地,所述承托部和所述遮挡部一体成型制作。
10.较优地,在所述本体上位于所述开口上方的位置设置有能够使所述容纳腔与外部连通的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与所述开口之间形成连接筋;
11.所述遮挡部采用柔性材质制作,所述自由端能够穿过所述开口并绕过所述连接筋后,可拆卸连接在所述遮挡部未穿过所述连接通孔的部位上。
12.较优地,所述自由端通过魔术贴连接在所述遮挡部未穿过所述连接通孔的部位上。
13.较优地,在所述容纳腔处于封闭状态的一侧设置有能够使所述容纳腔与外部连通的通气孔。
14.较优地,所述通气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通气孔依次间隔排布。
15.较优地,所述缓冲鞋垫包括分别独立的前脚掌支撑垫和后脚掌支撑垫;
16.所述前脚掌支撑垫和所述后脚掌支撑垫沿所述本体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
17.较优地,在垂直于所述开口轴线的投影上,所述前脚掌支撑垫与所述后脚掌支撑
垫相邻的一端,以及所述后脚掌支撑垫与所述前脚掌支撑垫相邻的一端均位于所述遮挡部之内。
18.较优地,还包括脚趾支撑垫,所述脚趾支撑垫固定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并且所述脚趾支撑垫与缓冲鞋垫在沿所述本体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
19.一种鞋子,包括以上任意技术特征的鞋底结构。
20.本实用新型的鞋底结构通过采用所述本体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在沿所述本体延伸方向的一侧形成开口,另一侧处于封闭状态,所述固定部件包括承托部和遮挡部;所述承托部通过所述开口放置在所述容纳腔的底面上,所述缓冲鞋垫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并位于所述承托部之上,所述遮挡部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连接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承托部靠近所述开口侧的边沿上,所述自由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本体位于所述开口上方的位置,以将所述缓冲鞋垫限制在所述容纳腔的内部的技术方案,延长缓冲鞋垫的使用寿命,同时使舒适度得到保证,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鞋底结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23.图3为图1的主视图;
24.图4为图1的后视图。
25.其中:1-本体;11-容纳腔;12-开口;13-连接通孔;14-通气孔;2-缓冲鞋垫;21-前脚掌支撑部;22-后脚掌支撑部;3-固定部件;31-承托部;32-遮挡部;33-自由端;4-脚趾支撑垫。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鞋底结构及鞋子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7.如图1、2、3所示,一种鞋底结构,包括本体1、缓冲鞋垫2和固定部件3。本体1内部具有容纳腔11,容纳腔11在沿本体1延伸方向的一侧形成开口12,另一侧处于封闭状态,这里所说的本体1延伸方向是指本体1人体脚的延伸方向(即鞋跟向鞋尖的延伸方向)。固定部件3包括承托部31和遮挡部32。承托部31通过开口12放置在容纳腔11的底面上,缓冲鞋垫2设置在容纳腔11中并位于承托部31之上,遮挡部32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自由端33,连接端固定连接在承托部31靠近开口12侧的边沿上,自由端33固定连接在本体1位于开口12上方的位置,以将缓冲鞋垫2限制在容纳腔11的内部,避免缓冲鞋垫2从容纳腔11中脱出。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缓冲鞋垫2与人的脚没有直接接触,相对于现有技术不会出现磨损,因此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由于人的脚不直接接触缓冲鞋垫2因此舒适度较高,用户体验好。
28.在实际制作中,固定部件3的承托部31和遮挡部32一体成型制作,并且只做材质可以采用柔性可弯折的材料。
29.具体地,如图1、2、3所示,在本体1上位于开口12上方的位置设置有能够使容纳腔11与外部连通的连接通孔13,连接通孔13与开口12之间形成连接筋。遮挡部32采用柔性材
质制作,自由端33能够穿过开口12并绕过连接筋后,可拆卸连接在遮挡部32未穿过连接通孔13的部位上,例如自由端33可通过魔术贴连接在遮挡部32未穿过连接通孔13的部位上。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可以能便于将自由端33从连接通孔13上拆卸下来,以解除遮挡部32对缓冲鞋垫2的限制,有利于对缓冲鞋垫2进行更换。
30.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在容纳腔11处于封闭状态的一侧设置有能够使容纳腔11与外部连通的通气孔14。这样有将利于对容纳腔11进行通风,使容纳腔11内部保持干燥,避免因潮气过大而导致对缓冲鞋垫2产生侵蚀。在实际制作中,通气孔14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通气孔14沿本体依次间隔排布,具体的排布方向可以是沿本体1的延伸方向排布,但并不仅限于此。
31.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1、2、3所示,缓冲鞋垫2包括分别独立的前脚掌支撑垫21和后脚掌支撑垫22,前脚掌支撑垫21和后脚掌支撑垫22沿本体1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在实际制作中前脚掌支撑垫21和后脚掌支撑垫22可根据具体需要分别独立制作,以分别适应人的前脚掌和后脚掌的缓冲需求。需要说明的是,在垂直于开口12轴线的投影上,前脚掌支撑垫21与后脚掌支撑垫22相邻的一端,以及后脚掌支撑垫22与前脚掌支撑垫21相邻的一端均位于遮挡部32之内。这样能够使遮挡部32能够通过对前脚掌支撑垫21与后脚掌支撑垫22相邻的一端和后脚掌支撑垫22与前脚掌支撑垫21相邻的一端的位置进行性限制,进而将前脚掌支撑垫21和后脚掌支撑垫22限制在容纳腔之内。
32.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1、2、3所示,还包括脚趾支撑垫4,脚趾支撑垫4固定设置在容纳腔11内,并且脚趾支撑垫4与缓冲鞋垫2在沿本体1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当缓冲鞋垫2包括前脚掌支撑垫21和后脚掌支撑垫22时,后脚掌支撑垫22、前脚掌支撑垫21和脚趾支撑垫4从鞋跟向鞋尖依次排布。在具体制作时脚趾支撑垫4可以粘接在容纳腔11的内壁上,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任意可实现方式固定在容纳腔的内部。
33.为实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鞋子,包括以上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鞋底结构。
3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