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鞋帽 专利正文
一种无接触翻折结构及防护服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无接触翻折结构及防护服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防护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接触翻折结构及防护服。


背景技术:

2.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的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一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否则会发生极为严重的后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为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自2019年被发现以来,截止到2021年8月份,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2亿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400万例,给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严重影响。
3.传染病发生时,医护人员战斗在抗疫第一线,是距离病原体最近的人,防护服是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的基本装备。为确保安全,防护服的穿脱都有严格规定。尤其是脱防护服时,由于防护服的外侧为污染面,务必要确保防护服的外侧面不与防护服里面及里面衣物或皮肤接触。
4.防护服穿脱(二级防护)考核标准中,对于脱除防护服的操作有严格规定。在脱防护服时,医护人员需要在特定的负压环境内,先撕开防护服的密封胶布,拉开胸前拉链,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然后将防护服帽子向外翻至肩部以下;始终注意翻转防护服前襟,抓住帽子外侧将防护服向外翻卷,从内向外向下反卷,动作轻柔,使防护服内侧完全包裹防护服外侧;然后将防护服、手套、鞋套一并摘除后,放入医疗垃圾桶内。在脱防护服的全程,都要避免身体与防护服的外表面接触。
5.目前使用的普通防护服,胸前拉链拉开后,防护服外侧面容易向里翻折,与医护人员所穿的衣物或皮肤接触,造成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并继发院感恶性事故;为避免防护服外侧面向里翻折,脱防护服时需要特别注意拉开拉链后的防护服门襟及里襟位置。
6.中国专利文献cn213307644u公开了一种易脱防护服,其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在衣襟两侧横向设置拍拍尺,当脱除防护服时,轻拍拍拍尺,拍拍尺带动衣襟两侧向外翻卷,然而如果将该防护服用于新冠病毒防护,轻拍拍拍尺产生的翻卷会带来气流冲击,有将病毒吹至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的风险;中国专利文献cn111480902a公开了一种防护服,其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在防护帽、防护服的颈部、胸背部、腰腹部均设置辅助翻折部件,用于辅助用户脱下防护服时打开防护服,避免防护服的外侧面接触用户;辅助卷边部件的弹力设置为在穿着时保持防护服的平整,在拉链打开时自动卷绕,辅助卷边部件为可致动卷绕片,可致动卷绕片为按压致动或电致动;该技术方案中对于卷绕片的致动原理介绍并不完整,整体难以实现,而且结构设置复杂,导致防护服重量较大,穿着不舒适,且成本较高,在实际中难以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7.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防护服在脱除时外侧
面容易向里面翻折,有与医护人员内侧衣物或皮肤接触感染风险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在医护人员脱除防护服时避免衣襟内翻,从而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有效避免继发院感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的无接触翻折结构。
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无接触翻折结构的防护服。
9.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接触翻折结构及防护服,包括:
10.充气气囊,至少为两个,形状为均匀的长方体型,采用橡胶或塑料薄膜制成,适于分别固定在防护服两侧里襟的里面;
11.充气结构,适于固定或放置在防护服的里面,用于为所述充气气囊充气;
12.连接管路,连通所述充气结构和至少两个所述充气气囊;
13.初始状态时,所述充气气囊内无空气,扁平贴合在所述防护服里襟的里面;
14.充气状态时,所述充气气囊推动所述防护服的里襟由里面向外面翻折。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充气气囊具有互相连通的至少两个外形均匀的充气部,相同压力充气后,沿充气部排列方向,不同充气部膨胀的最大厚度逐渐增加。
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充气气囊包括至少两个外形均匀的子气囊,至少两个所述子气囊的开口朝向一侧设置,且通过共用腔或通孔互相连通;相同压力充气后,沿所述子气囊排列方向,不同子气囊膨胀的最大厚度逐渐增加。
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充气气囊具有互相连通的第一充气部和第二充气部,所述第一充气部扁平设置,相同压力充气后,所述第一充气部膨胀的厚度<所述第二充气部膨胀的厚度。
1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充气部为两个,还包括连接膜,所述连接膜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充气部的朝向所述第二充气部的底面中部连接,所述连接膜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充气部的朝向所述第一充气部的非中部位置连接;所述连接膜将所述充气气囊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并且同压力充气后,所述第一气囊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二气囊的体积;
19.所述连接膜的长度<所述充气气囊的长度,和/或所述连接膜上设有通孔。
2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防护服,包括具有里襟的上衣部分,以及安装在里襟位置的拉链,还包括有如上所述的无接触翻折结构;
21.所述充气气囊的长度与防护服的用于安装拉链的里襟长度基本相同,且通过双面胶或单面胶黏贴固定在拉链后侧的防护服里面;
22.所述防护服里面设有口袋,适于放置所述充气结构;
23.所述连接管路沿所述防护服上衣部分的底端周向固定在防护服里面。
2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防护服,包括具有里襟的上衣部分,以及安装在里襟位置的拉链,还包括有如上第一项优选技术方案中的无接触翻折结构;
25.所述充气气囊的长度与防护服的用于安装拉链的里襟长度基本相同,通过双面胶或单面胶黏贴固定在拉链后侧的防护服里面,且充气后膨胀厚度最大的充气部最靠近拉链设置;
26.所述防护服里面设有口袋,适于放置所述充气结构;
27.所述连接管路沿所述防护服上衣部分的底端周向固定在防护服里面。
2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防护服,包括具有里襟的上衣,以及安装在里襟位置的拉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如上第二项优选技术方案中的无接触翻折结构;
29.所述充气气囊的长度与防护服的用于安装拉链的里襟长度基本相同,通过双面胶或单面胶黏贴固定在拉链后侧的防护服里面,且充气后膨胀厚度最大的子气囊最靠近拉链设置;
30.所述防护服里面设有口袋,适于放置所述充气结构;
31.所述连接管路沿所述防护服上衣部分的底端周向固定在防护服里面。
3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防护服,包括具有里襟的上衣部分,以及安装在里襟位置的拉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如上第三项优选技术方案中的无接触翻折结构;
33.所述充气气囊的长度与防护服的用于安装拉链的里襟长度基本相同,通过双面胶或单面胶黏贴固定在拉链后侧的防护服里面,且充气后膨胀厚度最大的第二充气部最靠近拉链设置;
34.所述防护服里面设有口袋,适于放置所述充气结构;
35.所述连接管路沿所述防护服上衣部分的底端周向固定在防护服里面。
3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防护服,包括具有里襟的上衣,以及安装在里襟位置的拉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如上第四项优选技术方案中的无接触翻折结构;
37.所述充气气囊的长度与防护服的用于安装拉链的里襟长度基本相同,所述第一气囊一侧的外壁通过双面胶或单面胶黏贴固定在拉链里面后侧,且充气后膨胀厚度最大的第二充气部最靠近拉链设置;
38.所述防护服里面设有口袋,适于放置所述充气结构;
39.所述连接管路沿所述防护服上衣部分的底端周向固定在防护服里面。
4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41.1.本实用新型的无接触翻折结构,包括:充气气囊、充气结构和连接管路;其中,充气气囊具有至少两个,分别固定设置在防护服两侧里襟的里面;充气结构固定或放置在防护服的里面,用于为充气气囊充气;连接管路用于连通充气结构和至少两个气囊。充气气囊处于初始状态时,充气气囊内无空气,扁平贴合在防护服里襟的里面;气囊充满气后,可以推动拉开拉链后的防护服的里襟由里面向外面翻折。
42.本实用新型无接触翻折结构的使用方法是,在未穿或已穿上防护服时,充气气囊扁平贴合在防护服里襟的里面;在脱除防护服时,先撕开密封胶布,将拉链拉开,再使用充气结构通过连接管路对充气气囊充气,随着空气的充入,充气气囊逐渐推动安装有拉链的防护服里襟向外翻折,从而避免防护服里襟向里翻折与医护人员接触;充气时需注意不要用力太大,避免用力过猛造成防护服抖动太大,使附着在防护服外侧面上的病毒或病菌脱落与医护人员接触或形成气溶胶;也可以先对充气气囊充气,后撕开密封胶布,将拉链拉开,由于充气气囊的推力,拉开拉链时,防护服的里襟在充气气囊的推力作用下,跟随拉链拉开的动作同时向外翻折,也可以起到防止防护服里襟向里翻折导致的接触感染风险。
43.本实用新型的无接触翻折结构,能够在医护人员脱除防护服时,帮助实现防护服里襟、门襟及连带的防护服部分无接触向外翻折,有效防止此部分向里翻折触及清洁区域致使污染,进而可以有效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有效避免继发院感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44.2.本实用新型的无接触翻折结构,充气气囊具有互相连通的至少两个外形均匀的充气部,相同压力充气后,不同充气部膨胀的厚度沿充气部排列方向逐渐增加;如此设置的充气气囊,充气后能够从里向外逐渐地将防护服的里襟向外推开,向外翻折,这种推动方式
更为柔和、稳妥,能够更好地避免防护服外侧面与医护人员接触,降低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
45.3.本实用新型的无接触翻折结构,充气气囊包括至少两个开口朝向一侧设置的子气囊,通过共用腔室或通孔相连通,相同压力充气后,沿子气囊排列方向子气囊的厚度逐渐增加;如此设置的充气气囊,同样能够从里向外逐渐地将防护服的里襟向外推开,并且向外翻折时动作柔和,能够更好地避免防护服外侧面与医护人员接触,降低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
46.4.本实用新型的无接触翻折结构,充气气囊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充气部和第二充气部,第一充气部设置在远离防护服拉链一端,第二充气部设置在靠近防护服拉链一端,且第一充气部扁平设置,相同压力充气后的第一充气部膨胀的厚度小于第二充气部膨胀的厚度;扁平设置的第一充气部在充气后,膨胀时的厚度增加小,接触面积增加大,能够为第二充气部的膨胀提供过渡,且更易固定在防护服里面的内侧面上;脱除防护服时,由于第二充气部膨胀的厚度大于第一充气部膨胀的厚度,且第二充气部设置在靠近防护服拉链一侧,所以第一充气部推动防护服向外翻折的距离小于第二充气部向外翻折的距离,即与第二充气部相连的防护服向外翻折的距离更大,更好的带动防护服向外翻折,避免防护服外侧面与医护人员接触,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47.5.本实用新型的无接触翻折结构,还包括连接膜,连接膜一端与第一充气部的朝向第二充气部的底面中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充气部的朝向第一充气部的非中部位置连接,将充气气囊分为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并且同压力充气后,第一气囊的体积小于第二气囊的体积;如此设置的好处在于,当为充气气囊充气时,由于第一气囊的体积小于第二气囊的体积,第一气囊膨胀的厚度小于第二气囊的膨胀厚度,从而能够形成翻卷的效果,即在第二气囊的膨胀助推下,防护服的里襟位置能够由里而外向外翻卷,甚至第二气囊可以膨胀至半包覆拉链,从而最大程度阻隔拉链外侧的污染面接触内侧衣物或皮肤,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48.6.本实用新型的防护服,包括具有里襟的上衣部分,安装在里襟位置的拉链,以及固定在拉链后侧的无接触翻折结构;充气气囊通过双面胶或单面胶固定在拉链后侧的防护服里面,且充气气囊的长度与里襟的长度基本相同,防护服内侧设有口袋,连接管路沿防护服上衣部分的底端周向固定在防护服的里面。
49.本实用新型的防护服,医护人员在工作时,气囊处于初始状态,不会影响医护人员的正常工作;医护人员需要脱除防护服时,仅需从防护服外侧按压位于口袋内的充气结构为气囊充气,气囊膨胀后就会自动推动里襟外翻,降低感染风险。
50.本实用新型的防护服,不仅提高了安全性,而且提高了效率,节省了脱防护服的时间。现在医护人员脱防护时,需要特别注意外面(污染面) 碰到里面(清洁面),尤其是里襟位置,因而需要反复调整姿势,导致脱防护服的耗时较长。
51.本实用新型的防护服,充气结构和连接管路均采用重量轻的塑料制成,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时,几乎没有负重感觉,不会对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5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或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
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
53.图1是本实用新型无接触翻折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54.图2是实施例7中无接触翻折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55.图3是实施例9中无接触翻折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56.图4是实施例9中无接触翻折结构的另一结构整体示意图。
57.图5是图1中按压充气泵和第一连接软管连接示意图。
58.图6是防护服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59.附图标记:1、充气气囊;11、第一充气部;111、第一连接孔;12、第二充气部;121、第二连接孔;13、第一气囊;14、第二气囊;15、连接膜;2、按压充气泵;21、进气口;22、充气口;31、第一连接软管;32、第二连接软管;4、里襟;5、门襟。
具体实施方式
6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61.实施例1
6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接触翻折结构,如图1并参考图4所示,包括:充气气囊1、充气结构和连接管路。其中,充气气囊1至少具有两个,适于分别固定设置在防护服两侧里襟的里面,其中一个充气气囊一侧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11,另一个充气气囊相对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21。初始状态时,充气气囊1内没有空气,扁平贴合在防护服里襟4的里面,充气状态时,充气气囊1能够推动防护服的里襟4由里向外翻折。
63.参考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里襟4是指图中所示的上衣部分中间的用于安装拉链的位置,图中5是门襟。在穿防护服时,先拉拉链将里襟4位置封闭,再将门襟5翻折,撕除门襟5内侧双面胶塑料条,使其密封胶布与另一侧粘接,起到封闭保护拉链位置的作用。
64.本实施例的无接触翻折结构,在未穿或已穿上防护服时,充气气囊1 内没有空气,扁平贴合在防护服里襟4的里面;在脱除防护服时,先撕开密封胶布,将拉链拉开,再使用充气结构通过连接管路对充气气囊1充气,随着空气的充入,充气气囊1逐渐推动安装有拉链的防护服里襟4向外翻折,从而避免防护服里襟4向里翻折与医护人员接触。需注意充气时避免用力太大引起防护服抖动太大,避免附着在防护服外侧面上的病毒或病菌脱落与医护人员接触或形成气溶胶。也可以是先对充气气囊1充气,后撕开密封胶布,将拉链拉开,由于充气气囊1的推力,拉开拉链时,防护服的里襟4在充气气囊1的推力作用下,跟随拉链拉开的动作同时向外翻折,起到防止防护服里襟4向里翻折导致的接触感染风险。
65.充气结构可以有多种选择,常规的机械式或电动式的气泵都可以使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充气结构为按压充气泵2,具有用于吸入空气的进气口21和用于对防护服进行充气的充气口22,进气口21和充气口22 均设有单向阀,按压充气泵2的体积较小适于固定或放置在防护服的里面。充气气囊1的材质可以是橡胶,也可以是塑料薄膜,本实施例中为塑料薄膜。
66.本实施例中,用于给充气气囊1充气的连接管路分为第一连接软管31 和第二连接软管32,第一连接软管31的一端与所述充气口22密封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孔111与一个充气气囊1密封连接;第二连接软管32 的一端与第一连接软管31相连,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孔121与另一个充气气囊1密封连接。
67.在为充气气囊1充气时,医护人员只需要隔着防护服,从外侧按压充气泵2,即可通过第一连接软管31和第二连接软管32为充气气囊1充气,实现防护服里襟4的无接触外翻。
68.实施例2
6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护服,包括具有里襟4的上衣部分,安装在里襟4 位置的拉链,以及固定在拉链后侧的防护服里面的无接触翻折结构;本实施中使用的无接触翻折结构,为实施例1中所述的无接触翻折结构。
70.具体的,充气气囊1的长度与防护服的里襟4长度基本相同,通过双面胶或单面胶黏贴固定在拉链后侧的防护服里面;防护服内侧设有口袋,用于放置按压充气泵2;第二连接软管32沿防护服上衣部分的底端周向固定在防护服里面。
71.本实施例的防护服,充气气囊未充气时,扁平贴合在防护服里襟4的里面,不会影响防护服的正常收纳或穿着;当需要脱除防护服时,对充气气囊1充气,充气气囊1膨胀后从里向外推开防护服的里襟4,避免防护服的里襟4向里翻折。
72.本实施例中,充气结构为按压充气泵2,其体积小,按压式的操作非常简单,可放置于口袋内部,医护人员从外部隔衣即可实现按压充气,十分方便;第二连接软管32沿防护服上衣部分的底端周向固定在防护服里面,充气结构和连接管路均采用重量较轻的塑料制成,对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73.实施例3
7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接触翻折结构,其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的改进;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充气气囊1具有至少两个外形均匀且相互连通的充气部,相同压力充气后,沿充气部排列方向,不同充气部膨胀的最大厚度逐渐增加。
75.本实施例的无接触翻折结构,充气气囊1的两个充气部充气后膨胀的最大厚度不同,因而能够从里向外逐渐地将防护服的里襟4推开,向外翻折,推动方式更加柔和、稳妥,能够更好地避免防护服外侧面与医护人员接触,降低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
76.实施例4
7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护服,包括具有里襟4的上衣,安装在里襟4位置的拉链,以及位于拉链后方的无接触翻折结构。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无接触翻折结构,为实施例3中所述的无接触翻折结构。
78.具体的,任一充气部的长度均与防护服的用于安装拉链的里襟4长度基本相同,充气部通过双面胶或单面胶黏贴固定在拉链后侧的防护服里面,且充气后膨胀厚度最小的充气部靠里,膨胀厚度最大的靠外(即靠近拉链位置);防护服内侧设有口袋,适于放置按压充气泵2;第二连接软管32沿防护服上衣部分的底端周向固定在防护服里面。
79.本实施例的防护服,充气气囊未充气时,扁平贴合在防护服里襟4的里面,不会影响防护服的正常收纳或穿着;当需要脱除防护服时,对充气气囊充气,具体是对固定黏贴在拉链后侧的充气部充气,由于充气部有多个,且多个充气部充气后膨胀厚度最大的充气部最靠近里襟4设置,因而能够实现防护服里襟4的逐步向外翻折。
80.实施例5
8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接触翻折结构,其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的改进;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充气气囊1包括至少两个外形均匀的子气囊,子气囊的开口方向朝向一侧,通过共用腔或通孔互相连通。相同压力充气后,沿子气囊排列方向子气囊的厚度逐渐增加。
82.本实施例的无接触翻折结构,充气气囊1的不同子气囊充气后膨胀的最大厚度不同,因而能够从里向外逐渐地将防护服里襟4推开,向外翻折,缓慢推动,推动方式更加柔和,能够避免防护服外侧与医护人员接触,减少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
83.实施例6
8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护服,包括具有里襟4的上衣,安装在里襟4位置的拉链,以及位于拉链后方的无接触翻折结构;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无接触翻折结构,为实施例5中所述的无接触翻折结构。
85.具体的,任一子气囊的长度均与防护服的用于安装拉链的里襟4长度基本相同,子气囊通过双面胶或单面胶黏贴固定在拉链后侧的防护服里面,且充气后膨胀厚度最小的子气囊靠里,膨胀厚度最大的靠外(即靠近拉链位置);防护服内侧设有口袋,适于放置按压充气泵2;第二连接软管32沿防护服上衣部分的底端周向固定在防护服里面。
86.本实施例的防护服,充气气囊未充气时,扁平贴合在防护服里襟4的里面,不会影响防护服的正常收纳或穿着;当需要脱除防护服时,对充气气囊充气,具体是对固定黏贴在拉链后侧的子气囊充气,由于子气囊有多个,且多个子气囊充气后膨胀厚度最大的子气囊最靠近里襟4设置,因而能够实现防护服里襟4的逐步向外翻折。
87.实施例7
8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接触翻折结构,如图2所示,其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的改进;区别在于,第一充气部11扁平设置,相同压力充气后,第一充气部11膨胀的厚度小于第二充气部12膨胀的厚度。
89.本实施例的无接触翻折结构,扁平设置的第一充气部11在充气后,膨胀时的厚度增加小,接触面积增加大,能够为第二充气部12的膨胀提供过渡。
90.实施例8
9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护服,包括具有里襟4的上衣部分,安装在里襟4 位置的拉链,以及位于拉链后方的无接触翻折结构;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无接触翻折结构,为实施例7中所述的无接触翻折结构。
92.具体的,第一充气部11和第二充气部12的长度均与防护服的用于安装拉链的里襟4长度基本相同,第一充气部11和第二充气部12通过双面胶或单面胶黏贴固定在拉链后侧的防护服里面,且充气后膨胀厚度小的第一充气部11靠里,膨胀厚度大的第二充气部12靠外(即靠近拉链位置);防护服里面设有口袋,适于放置按压充气泵2;第二连接软管32沿防护服上衣部分的底端周向固定在防护服里面。
93.本实施例的防护服,第一充气部11和第二充气部12未充气时,扁平贴合在防护服里襟4的里面,不会影响防护服的正常收纳或穿着;当需要脱除防护服时,对第一充气部11和第二充气部12充气,扁平设置的第一充气部11在充气后,膨胀时的厚度增加小,接触面积增加大,能够为第二充气部12的膨胀提供过渡,更有利于防护服里襟4的稳定向外翻折。
94.实施例9
9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接触翻折结构,如图3-4所示,其是在实施例7 基础上的改进;区别在于,还设有连接膜15,连接膜15的一端与第一充气部11朝向第二充气部12的底面中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充气部12朝向第一充气部11的非中部位置连接,从而将充气气囊1分隔为第一气囊13和第二气囊14;连接膜15的长度小于充气气囊1的长度,和/或连接膜上
设有通孔,方便同时充气;相同压力充气后,第一气囊13膨胀的厚度小与第二气囊14膨胀的厚度。
96.本实施例的无接触翻折结构,第一气囊13和第二气囊14的体积不同,相同压力充气后,体积较大的第二气囊14能够向着体积较小的第一气囊13 一侧翻卷,从而带动防护服的里襟4形成翻卷效果;也就是说,在第二气囊14的膨胀助推下,防护服的里襟4位置会由里向外翻卷,甚至第二气囊 14可以膨胀至半包覆拉链,从而最大程度阻隔拉链外侧的污染面接触内侧衣物或皮肤,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97.实施例10
9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护服,包括具有里襟4的上衣部分,安装在里襟4 位置的拉链,以及位于拉链后方的无接触翻折结构;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无接触翻折结构,为实施例9中所述的无接触翻折结构。
99.具体的,第一充气部11和第二充气部12的长度均与防护服的用于安装拉链的里襟4长度基本相同,第一充气部11和第二充气部12通过双面胶或单面胶黏贴固定在拉链后侧的防护服里面,第一气囊13一侧与防护服的内侧接触连接,并且充气后膨胀厚度小的第一充气部11靠里,膨胀厚度大的第二充气部12靠外(即靠近拉链位置);防护服里面设有口袋,适于放置按压充气泵2;第二连接软管32沿防护服上衣底端周向固定在防护服里面。
100.本实施例的防护服,第一充气部11和第二充气部12未充气时,扁平贴合在防护服的里襟4里面,不会影响防护服的正常收纳或穿着;当需要脱除防护服时,对第一充气部11和第二充气部12充气,第一充气部11充气后,膨胀的厚度小,第二充气部12膨胀的厚度大,有利于防护服里襟4 的向外翻折。特别地,第一气囊13的膨胀体积小,第二气囊14的膨胀体积大,相同压力充气后,体积较大的第二气囊14能够向着体积较小的第一气囊13一侧翻卷,从而带动防护服的里襟4形成翻卷效果;也就是说,在第二气囊14的膨胀助推下,防护服的里襟4位置由里向外翻卷,甚至第二气囊14可以膨胀至半包覆拉链,从而最大程度阻隔拉链外侧的污染面接触内侧衣物或皮肤,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101.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