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艺制品 专利正文
一种夜光标签及夜光标签的应用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夜光标签及夜光标签的应用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标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夜光标签及夜光标签的应用结构。


背景技术:

2.标签是用来标志产品目标和分类或内容,便于自己和他人对标志产品进行查找和识别。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标签还具有提高商品的展示效果,吸引客户购买的作用,日常生活中,使用和鉴别商品时,商品的标签对我们至关重要。
3.现有一种新型标签,包括表面层、基体层以及热封层,表面层为印刷层,表面层主要用于形成彩色的图文,基体层包括聚合材料、金属材料的一种,热封层由加热后易融化的eva材料构成,且热封层的表面设置有凸起。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在夜间或光照条件差的环境下,标签难以被识别的缺陷,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消费者在夜间或光照条件差的环境下识别标签的便捷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夜光标签及夜光标签的应用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夜光标签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夜光标签,包括依次设置的底涂层、油墨印刷层以及薄膜层,所述薄膜层为透明薄膜,所述油墨印刷层包括夜光油墨层,所述夜光油墨层设置在靠近所述薄膜层的一侧。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中,工作人员开启光源照向液管标签,液光标签上的夜光油墨层吸收并储存光能,光源开启10-30分钟后,工作人员关闭光源,夜光标签即可在暗处持续发光,且能够无限次循环使用,从而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在夜间或光照条件差的环境下识别标签的便捷性,且有助于提高粘贴有夜光标签的商品的展示效果。
8.优选的:所述油墨印刷层还包括白色油墨层以及彩色油墨层,所述白色油墨层设置在靠近所述底涂层的一侧,所述彩色油墨层设置在所述白色油墨层和所述彩色油墨层之间。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借助白色油墨层和彩色油墨层上成型的图案或标识,有助于提高商品的展示效果。
10.优选的:所述白色油墨层和彩色油墨层的厚度均设置为0.03mm至0.06mm。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油墨印刷层上印刷的标识和造型达到一定的展示效果的条件下,色油墨层和彩色油墨层的厚度采用该种厚度范围,有助于提高夜光标签制造的便捷性,以及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12.优选的:所述薄膜层的厚度设置为0.03mm至0.05mm之间。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达到相同的展示效果的条件下,薄膜层采用该种厚度范围,有助于提高夜光标签制造的便捷性,以及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14.优选的:所述底涂层的厚度设置为0.02mm至0.04mm之间。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达到相同功能作用的条件下,采用该种厚度范围,有助于提高夜光标签制造的便捷性,以及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16.优选的:所述夜光油墨层的厚度设置为0.04mm至0.06mm之间。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达到相同功能作用的条件下,采用该种厚度范围,有助于提高夜光标签制造的便捷性,以及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1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夜光标签的应用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夜光标签的应用结构,包括造型软片,还包夜光标签,所述造型软片上开设有镂空造型区,所述夜光标签绕设在瓶体的外侧,且所述底涂层背离薄膜层的一侧与瓶身贴合,所述造型软片绕设在薄膜层的外侧,且所述造型软片靠近瓶体的一侧贴合在薄膜层上并与其转动配合,且所述薄膜层上设置有限制造型软片沿瓶体轴向运动的限位件。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先将造型软片贴合在薄膜层背离底涂层的一侧,并借助薄膜层上的限位件限制造型软片的运动,之后再将带有造型软片的夜光标签绕设并固定在瓶体的周侧,并将夜光标签和造型软片分别首尾粘贴固定,借助贴合在薄膜层外侧的并与薄膜层转动配合的造型软片,光线通过镂空造型区照射到夜光油墨层,从而使夜光油墨层的局部吸收光线并在暗处持续发光,通过转动造型软片,使镂空造型区对准夜光油墨层的不同区域,从而使消费者能够观察到不同的夜光图型,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在夜间或光照条件差的环境下识别标签的便捷性,且有助于提高粘贴有夜光标签的商品的展示效果。
20.优选的: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卡片,所述限位卡片在夜光标签靠近瓶口和靠近瓶底的侧边均粘贴固定有一个,两个所述限位卡片均绕设在薄膜层的外侧,且两个所述限位卡片相互靠近的一侧均与薄膜层配合形成有限位间隙,所述造型软片靠近瓶口和靠近瓶底的侧边分别嵌设在两个限位间隙内并分别与两个限位间隙转动配合。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借助两个限位卡片与薄膜层形成的限位间隙卡接造型软片,具体实现了对造型软片在瓶体轴线方向的限位,且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安装或拆卸造型软片的便捷性。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借助夜光油墨层,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在夜间或光照条件差的环境下识别标签的便捷性,且有助于提高粘贴有夜光标签的商品的展示效果;
24.(2)通过造型软片和油墨印刷层的配合,从而使工作人员转动造型软片时,能够使油墨印刷层不同区域的夜光油墨层吸收阳光并在暗处持续发光,进而有助于提高商品在夜间的展示效果。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主要体现夜光标签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主要体现夜光标签整体应用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1、底涂层;2、油墨印刷层;21、白色油墨层;22、彩色油墨层;23、夜光油墨层;24、印刷图案;3、薄膜层;4、造型软片;41、第二粘合部;42、镂空造型区;5、第一粘合部;6、限位卡片;61、限位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全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实施例一: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夜光标签及夜光标签的应用结构。参照图1,夜光标签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底涂层1、油墨印刷层2以及薄膜层3。
31.制版时底涂层1的厚度在0.02mm-0.04mm之间,本技术选用底涂层1的厚度为0.03mm。油墨印刷层2印刷在底涂层1上,且油墨印刷层2包括白色油墨层21、彩色油墨层22以及夜光油墨层23。白色油墨层21直接印刷在底涂层1的任意侧面上,彩色油墨层22印刷在白色油墨层21上,且白色油墨层21和彩色油墨层22配合在底涂层1上形成有印刷图案24。制版时白色油墨层21和彩色油墨层22的厚度均在0.03mm-0.06mm之间,本技术选用白色油墨层21和彩色油墨层22的厚度均为0.04mm。
32.夜光油墨层23由夜光油墨印刷在彩色油墨层22背离底涂层1的一侧而形成,夜光油墨能够吸收并储存各种可见光,当夜光油墨吸收到足够的可见光之后,夜光油墨能够在暗处持续发光,且夜光油墨能够无限次循环的吸光或发光,从而使印刷图案24呈现夜光效果。且制版时夜光油墨层23的厚度在0.03mm-0.06mm,本技术选用夜光油墨层23的厚度为0.04mm。
33.薄膜层3为透明薄膜,制版时薄膜层3的厚度为0.03mm-0.05mm,本技术选用的薄膜层3的厚度为0.04mm。且薄膜层3覆盖在夜光油墨层23背离底涂层1的一侧,并借助极薄的一层不干胶将薄膜层3与夜光油墨层23完全粘合。
34.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实施原理为:工作中,工作人员先在底涂层1的一侧一次印刷白色油墨层21和彩色油墨层22,并在底涂层1上形成印刷图案24,之后工作人员再将夜光油墨印刷在彩色油墨层22背离底涂板的一侧,从而使印刷图案24呈现夜光效果,之后再将透明的薄膜层3粘贴固定在夜光油墨层23背离底涂层1的一侧,从而实现夜光标签的制作。
35.实施例二;
36.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参照图2,夜光标签的应用结构还包括造型软片4。夜光标签同轴绕设在圆柱形瓶体的外表面,且夜光标签上的底涂层1背离薄膜层3的一侧通过不干胶粘贴固定在圆柱形瓶体的外表面。夜光标签垂直于瓶体轴线的两侧均形成有第一粘合部5,当夜光标签绕设在圆柱形瓶体上时,两个第一粘合部5通过不干胶粘合,从而使夜光标签稳定的绕设在圆柱形瓶体的外表面,且使夜光标签与圆柱形瓶体之间不产生位移。
37.薄膜层3背离底涂层1的一侧粘贴固定有限位卡片6,限位卡片6在薄膜层3平行于瓶身轴线的两侧均粘贴固定有一个。两个限位卡片6均同轴绕设在薄膜层3的外侧,且两个限位卡片6相互靠近的一侧均与薄膜层3配合形成有限位间隙61。
38.造型软片4绕设在薄膜层3的外侧并与薄膜层3贴合,且造型软片4垂直于瓶体轴线的两侧均形成有第二粘合部41,当造型软片4绕设在薄膜层3外侧时,两个第二粘合部41通过不干胶粘合。且造型软片4平行于瓶体轴线的两侧分别卡接在两个限位间隙61内并分别与两个限位间隙61转动配合。且造型软片4上开设有镂空造型区42,镂空造型区42在造型软片4上开设有四个,可见光通过镂空造型区42照射到夜光标签上,从而使夜光标签上的印刷图案24的局部产生夜光。转动造型软片4后,可见光能够照射到夜光标签的不同区域,从而
使印刷图案24的不同局部产生夜光,从而有助于提高商品的展示效果。
39.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实施原理为:工作中,工作人员先将造型软片4嵌设在薄膜层3背离底涂层1的一侧,之后再将带有造型软片4的夜光标签绕设在圆柱形瓶身上,并借助不干胶将底涂层1背离薄膜层3的一侧粘贴固定在圆柱形瓶身上;当绕设完成后,工作人员借助不干胶将分别两个第一粘合部5粘合为一体,两个第二粘合部41粘合为一体。之后工作人员再转动造型软片4将多个镂空造型区42对准印刷图案24的不同位置,可见光通过镂空造型区42照射印刷图案24,从而使印刷图案24上不同区域的夜光油墨层23吸收并储存可见光从而产生夜光,有助于提高商品的展示效果。
4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