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2.一直以来,已知一种如以喷墨式的打印机为代表的那样,具有喷射油墨等液体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液体喷射装置,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在供给侧共同液室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处具有将供给侧共同液室和排出侧共同液室连接的旁通流道。该旁通流道被形成在与供给侧共同液室和排出侧共同液室同一层中。
3.然而,在上述的液体喷射装置中,由于旁通流道形成在与供给侧共同液室和排出侧共同液室同一层中,因此存在液体喷射头在与喷嘴面平行的方向上大型化的问题。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4443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一个方式通过将多个基板在第一方向上进行层叠而构成,并具备:多个独立流道,其与向所述第一方向喷射液体的多个喷嘴分别连通;供给侧共同液室,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所述多个独立流道连通,并向所述多个独立流道供给液体;排出侧共同液室,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所述多个独立流道连通,并供从所述多个独立流道排出的液体进行流动;旁通流道,其将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和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连接,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以及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被形成于所述多个基板中的同一层中,所述旁通流道具有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被形成于所述多个基板中的与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以及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不同的层中。
6.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方式具备上文所述的液体喷射头。
附图说明
7.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100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8.图2为头模块3的立体图。
9.图3为图2所示的液体喷射头30的分解立体图。
10.图4为向z2方向观察的流道结构体34的平面图。
11.图5为向z2方向观察的配线基板35的平面图。
12.图6为向z2方向观察的流道分配部37的平面图。
13.图7为头单元38_1的分解立体图。
14.图8为图7中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15.图9为向z2方向观察了头单元38_1的平面图。
16.图10为图7中的ix-ix线的剖视图。
17.图11为放大了v2端部区域mn1a附近的图。
18.图12为配线部件388的平面图以及侧视图。
19.图13为表示通过流道结构体34以及流道分配部37而形成的流道的概要的图。
20.图14为表示被形成于流道结构体34内的流道的图。
21.图15为被形成于流道分配部37中的流道的立体图。
22.图16为被形成于流道分配部37中的流道的平面图。
23.图17为第一流道部件du1的立体图。
24.图18为表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喷嘴面fn倾斜的情况的图。
25.图19为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面fn倾斜的情况下的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图。
26.图20为表示在第二实施例中喷嘴面fn倾斜的情况下的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图。
27.图21为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面fn倾斜的情况下的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图。
28.图22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100a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29.图23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装置100b的概要图。
30.图24为在第一变形例中向z2方向观察了头单元38d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在各个图中,使各个部分的尺寸以及比例尺与实际的尺寸以及比例尺适当地有所不同。此外,虽然在下文中所述的实施方式由于是本发明的优选的具体例,因此被附加了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定,但是只要在以下的说明中没有特别地记载对本发明进行限定的意思,则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这些方式。
32.1.第一实施方式
33.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100进行说明。
34.1.1.液体喷射装置100的概要
35.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100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100为,将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以液滴的形式向介质pp喷射的喷墨式的印刷装置。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0为,喷射油墨的多个喷嘴n跨及介质pp的宽度方向上的全部范围而分布的、所谓的行式的印刷装置。介质pp例如为印刷纸张,但是树脂薄片或布帛等任意的印刷对象能够作为介质pp而被利用。
36.如图1所例示的那样,液体喷射装置100具备对油墨进行贮存的液体容器93。作为液体容器93,例如能够采用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00而可拆装的盒、由挠性的薄片所形成的袋状的油墨袋、或者能够补充油墨的油墨罐等。在液体容器93中,贮存颜色不同的多种油墨。
37.虽然未图示,但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器93包括第一液体容器和第二液体容器。在第一液体容器中贮存第一油墨。在第二液体容器中贮存与第一油墨不同的种类的第二油墨。例如,第一油墨以及第二油墨为彼此不同的颜色的油墨。另外,第一油墨和第二油墨也可以为相同种类的油墨。
38.如图1所例示的那样,液体喷射装置100具备头模块3、控制装置90、输送机构92和
循环机构94,所述头模块3具有多个液体喷射头30。
39.控制装置90例如包括cpu或fpga等处理电路和半导体存储器等存储电路,并对液体喷射装置100的各个要素进行控制。在此,cpu为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的简称,fpga为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简称。
40.输送机构92在控制装置90的控制下,沿着y1方向而对介质pp进行输送。另外,在下文中,将y1方向和作为与y1方向相反的方向的y2方向统称为y轴方向。
41.头模块3在控制装置90的控制下,向z2方向喷射从液体容器93被供给的油墨。z2方向为与y1方向正交的方向。在下文中,有时将z2方向和作为与z2方向相反的方向的z1方向统称为z轴方向。利用图2,对头模块3进行说明。
42.1.2.头模块3
43.图2为头模块3的立体图。头模块3具备多个液体喷射头30和对多个液体喷射头30进行保持的头固定基板13。多个液体喷射头30在与作为输送方向的y1方向正交的方向即x1方向以及x2方向上被并排设置,并被固定在头固定基板13上。x2方向为与x1方向相反的方向。在下文中,有时将x1方向和x2方向统称为x轴方向。头模块3为,具有以多个喷嘴n跨及x轴方向上的介质pp的全部范围而分布的方式被配置的多个液体喷射头30的行式头。也就是说,多个液体喷射头30构成在x轴方向上长条的行式头。通过使从多个液体喷射头30的油墨的喷射与由输送机构92实施的介质pp的输送并行地实施,从而在介质pp的表面上形成由油墨构成的图像。另外,头模块3也可以为,仅由以多个喷嘴n遍及x轴方向上的介质pp的全部范围而分布的方式被配置的单独的液体喷射头30构成的在x轴延伸方向上长条的行式头。头固定基板13具有用于安装液体喷射头30的多个安装孔15。液体喷射头30在被插穿于安装孔15中的状态下被头固定基板13支承。
44.将说明返回至图1。图1所示的xyz坐标系为表示以头模块3为基准的坐标的本地坐标系。当头模块3的姿态发生变化时,x轴方向的朝向、y轴方向的朝向以及z轴方向的朝向发生变化。
45.输送机构92对介质pp相对于头模块3而在y轴方向上进行输送。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液体容器93经由循环机构94而与头模块3连接。循环机构94为,分别向多个液体喷射头30供给油墨并且对分别从多个液体喷射头30排出的油墨进行回收以向液体喷射头30再次供给的机构。循环机构94例如具有对油墨进行贮存的副罐、用于从副罐向液体喷射头30供给油墨的流道、用于将油墨从液体喷射头30回收到副罐的流道、用于使油墨适当地流动的泵。通过循环机构94的动作,能够抑制油墨的粘度上升或者减少油墨内的气泡的滞留。
46.如图1所例示的那样,从控制装置90向液体喷射头30供给用于对液体喷射头30进行驱动的驱动信号com、用于对液体喷射头30进行控制的控制信号si。而且,液体喷射头30在控制信号si的控制下通过驱动信号com而被驱动,从被设置在液体喷射头30上的多个喷嘴n的一部分或全部向z2方向喷射油墨。另外,关于喷嘴n,通过图7以及图8在后文中叙述。
47.1.3.液体喷射头30
48.图3为图2所示的液体喷射头3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所示,液体喷射头30具有框体31、盖基板32、集合基板33、流道结构体34、配线基板35、流道分配部37和固定板39。而且,液体喷射头30具有头单元38_1、38_2、38_3、38_4、38_5以及38_6。在未对头单元38_1、38_2、38_3、38_4、38_5以及头单元38_6进行区分的情况下,标记为头单元38。此外,流道结构体34
具有流道板su1、流道板su2、流道板su3、连接管341i1、连接管341i2、连接管341o1、连接管341o2和连接器用孔343。流道分配部37具有第一流道部件du1、第二流道部件du2、连接管373i1、连接管373i2、连接管373o_1、连接管373o_2、连接管373o_3、连接管373o_4、连接管373o_5和连接管373o_6。在以下的记载中,将连接管373i1、连接管373i2、连接管373o_1、连接管373o_2、连接管373o_3、连接管373o_4、连接管373o_5和连接管373o_6统称为连接管373。第一流道部件du1为“第一流道部件”的一个示例,第二流道部件du2为“第二流道部件”的一个示例。
49.框体31对流道结构体34、配线基板35、流道分配部37和固定板39进行支承。而且,框体31具有供给用孔311i1、供给用孔311i2、排出用孔312o1、排出用孔312o2和集合基板用孔313。连接管341i1插穿并嵌合于供给用孔311i1中。连接管341i2插穿并嵌合于供给用孔311i2中。连接管341o1插穿并嵌合于排出用孔312o1中。连接管341o2插穿并嵌合于排出用孔312o2中。集合基板33插穿于集合基板用孔313中。框体31由金属或树脂构成。或者,框体31也可以通过由金属膜覆盖了树脂的表面来形成的部件而被构成。
50.盖基板32在其与框体31中的向z1方向延伸的部分之间夹持集合基板33。集合基板33为,形成有用于将从控制装置90供给来的驱动信号com以及控制信号si向头单元38进行传输的配线的基板。集合基板33为与xz平面平行地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在此,“平行”是指,除了包括完全平行的情况之外,还包括在设计上平行而考虑到例如因液体喷射头30的制造误差而产生的误差时视为平行的情况在内的概念。
51.流道结构体34为,在内部设置有用于使油墨在循环机构94与多个头单元38的每一个头单元之间流动的流道的结构体。流道结构体34被配置于框体31与配线基板35之间。流道结构体34中所包含的流道板su1、流道板su2以及流道板su3按照该顺序在z1方向上被层叠。流道板su1、流道板su2以及流道板su3通过粘合剂等而被相互接合在一起。流道板su1、流道板su2以及流道板su3例如通过树脂的注塑成型而被形成。
52.图4为向z2方向进行观察的流道结构体34的平面图。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在向z2方向观察的平面观察时,流道结构体34的外形为将角倒圆的八边形。以下,将向z2方向进行观察的平面观察仅记载为“平面观察”。作为流道结构体34的具体的形状,流道结构体34具有边he1、边he2、边he3、边he4、边he5、边he6、边he7和边he8。在平面观察时,流道结构体34的外形形状为,以流道结构体34的重心g34为中心而大致点对称。在此所说的重心是指,在平面观察时,在成为对象的形状中一阶矩的总和成为零的点,且如果为矩形形状则为对角线的交点。
53.边he1为与x轴平行的边,并与边he8以及边he2相邻,并位于最靠y2方向的位置处。边he2为与y轴方向平行的边,并与边he1以及边he3相邻,并位于最靠x2方向的位置处。边he3与边he2以及边he4相邻,且为与v轴方向平行的边。v轴方向为v1方向以及v2方向的统称。v1方向与x1方向以及y1方向交叉。更具体而言,v1方向为将x1方向顺时针旋转了约56度的方向。v2方向为v1方向的相反方向。边he4与边he3以及边he5相邻,且为与y轴方向平行的边。边he5与边he4以及边he6相邻,且为与x轴方向平行的边,并位于最靠y1方向的位置处。边he6与边he5以及边he7相邻,且为与y轴方向平行的边,并位于最靠x1方向的位置处。边he7与边he6以及边he8相邻,且为与v轴方向平行的边。边he8与边he7以及边he1相邻,且为与y轴方向平行的边。
54.使说明返回至图3。配线基板35为用于将液体喷射头30与控制装置90电连接的安装部件。配线基板35为,形成有用于将各种控制信号以及电源电压传输至头单元38的配线的基板。配线基板35为与xy平面平行地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并被配置于流道结构体34与流道分配部37之间。配线基板35为刚性基板。使用图5,而对配线基板35进行详细说明。
55.1.3.1.配线基板35
56.图5为向z2方向进行观察的配线基板35的平面图。配线基板35具有切口部352_1、开口部351_2、351_3、351_4以及351_5、切口部352_6、多个端子353_1、多个端子353_2、多个端子353_3、多个端子353_4、多个端子353_5以及多个端子353_6、连接器355、开口部357_1、357_3、357_4以及357_6、切口部358_2以及358_5。
57.在未对开口部351_2、351_3、351_4以及351_5进行区分的情况下,标记为开口部351。同样地,在未对切口部352_1以及352_6进行区分的情况下,标记为切口部352。同样地,在未对多个端子353_1、多个端子353_2、多个端子353_3、多个端子353_4、多个端子353_5以及多个端子353_6进行区分的情况下,标记为端子353。同样地,在未对开口部357_1、357_3、357_4、357_6进行区分的情况下,标记为开口部357。同样地,在未对切口部358_2、358_5进行区分的情况下,标记为切口部358。另外,配线基板35也可以代替具有切口部352_1以及352_6的一方或两方,而具有独立于开口部351_2、351_3、351_4、351_5的开口部351。同样地,配线基板35也可以代替具有切口部358_2以及358_5的一方或两方,而具有独立于开口部357_1、357_3、357_4、357_6的开口部357。
58.四个开口部351分别在v1方向上延伸。此外,切口部352_1中所形成的一边以及切口部352_6中所形成的一边在v1方向上延伸。此外,多个端子353_1在v1方向上排列,多个端子353_2在v1方向上排列,多个端子353_3在v1方向上排列,多个端子353_4在v1方向上排列,多个端子353_5在v1方向上被排列,多个端子353_6在v1方向上排列。将与z1方向以及v1方向正交的两个方向中的与x1方向较近的方向称为w1方向。此外,将与z1方向以及v1方向正交的两个方向中的与x2方向较近的方向称为w2方向。换言之,w1方向为,与z1方向以及v1方向正交的两个方向中的、包含x1方向以及y2方向的分量在内的方向,w2方向为,与z1方向以及v1方向正交的两个方向中的、包含x2方向以及y1方向的分量在内的方向。而且,将w1方向和w2方向统称为w轴方向。
59.后述的头单元38_i所具有的配线部件388插穿于开口部351_i。i为2至5的整数。切口部352_j中的在v1方向上延伸的一边与头单元38_j所具有的配线部件388进行嵌合。j为1以及6。被设置于头单元38_k所具有的配线部件388的输入端子部3882处的多个输入端子3886与多个端子353_k接触。k为1至6的整数。另外,关于输入端子部3882以及多个输入端子3886,通过图12而在后文中叙述。
60.如图5所例示的那样,四个开口部351以及两个切口部352的配置呈交错状。更具体的六个开口部351的配置为如下。切口部352_1中的向v1方向延伸的一边、开口部351_2、开口部351_3、开口部351_4、开口部351_5、切口部352_6中的向v1方向延伸的一边在w轴方向上被依次配置。
61.连接管373o_i插穿于开口部357_i中。i为1、3、4以及6。连接管373o_j嵌合到切口部358_j中。j为2以及5。切口部358_2相对于切口部352_1而位于v1方向处。开口部357_k相对于开口部351_k-1而位于v1方向处。k为4以及6。开口部357_m相对于开口部351_m+1而位
于v2方向处。m为1以及3。切口部358_5相对于切口部352_6而位于v2方向处。
62.1.3.2.流道分配部37
63.使说明返回至图3。流道分配部37被配置于配线基板35与固定板39之间,并相对于固定板39而通过粘合剂进行固定。因此,流道分配部37对固定板39进行加强。流道分配部37例如由树脂或金属构成。从前述的加强的观点出发,优选为,流道分配部37的厚度厚于固定板39的厚度。
64.图6为向z2方向进行观察的流道分配部37的平面图。流道分配部37中所包含的第一流道部件du1以及第二流道部件du2按照该顺序向z1方向被层叠。在流道分配部37的z1方向侧的面上设置有八个连接管373。八个连接管373为,从第二流道部件du2的z1方向侧的面向z1方向突出的流道管。
65.流道分配部37具有在z轴方向上贯穿的多个开口部371_1、371_2、371_3、371_4、371_5、371_6。在未对多个开口部371_1~371_6进行区分的情况下,标记为开口部371。该多个头单元38分别所具有的配线部件388插穿于六个开口部371。六个开口部371各自的配置也与配线基板35的开口部351同样地呈交错状。
66.开口部371为与配线基板35的开口部351相比而在v轴方向上更长条的开口。具体而言,开口部371_1与配线基板35的切口部352_1连通,并在向z2方向进行观察的平面观察时与切口部352_1的向v1方向延伸的一边相比更向v2方向延伸。开口部371_2与配线基板35的开口部351_2连通,并在平面观察时与开口部351_2相比更向v1方向延伸。开口部371_3与配线基板35的开口部351_3连通,并在平面观察时与开口部351_3相比更向v2方向延伸。开口部371_4与配线基板35的开口部351_4连通,并在平面观察时与开口部351_4相比更向v1方向延伸。开口部371_5与配线基板35的开口部351_5连通,在平面观察时与开口部351_5相比更向v2方向延伸。开口部371_6与配线基板35的切口部352_6连通,在平面观察时与切口部352_6相比更向v1方向延伸。
67.连接管373i1被配置在流道分配部37中的x1方向以及y2方向的角落处。连接管373i2被配置在流道分配部37中的x2方向以及y1方向的角落处。连接管373o_n相对于开口部371_n-1而被配置在v1方向处。n为2、4以及6。连接管373o_p相对于开口部371_p+1而被配置在v2方向处。p为1、3以及5。
68.连接管373i1与被形成在流道结构体34的z2方向的面上的排出口ce1连通,并从流道结构体34向流道分配部37内导入油墨。同样地,连接管373i2与被形成在流道结构体34的z2方向的面上的排出口ce2连通,并从流道结构体34向流道分配部37内导入油墨。而且,流道分配部37具有用于将从流道结构体34供给的油墨向各个头单元38进行分配的流道。而且,流道分配部37具有供从各头单元38排出的油墨进行流动的流道。连接管373o_1~373o_6与被形成在流道结构体34的z2方向的面上的导入口ci1_1、ci1_3、ci1_5、ci2_2、ci2_4、ci2_6中的任意一个连通,并从流道分配部37向流道结构体34内导入油墨。关于排出口ce1、ce2、导入口ci1_1、ci1_3、ci1_5、ci2_2、ci2_4、ci2_6,通过图13以及图14而在后文中叙述。
69.使说明返回至图3。头单元38具有m个喷嘴n。m为2以上的整数。六个头单元38各自的配置也与配线基板35的开口部351同样地呈交错状。利用图7、图8、图9、图10以及图11,而对头单元38_1进行说明。
70.1.3.3.头单元38
71.图7为头单元38_1的分解立体图。图8为图7中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viii-viii线为,穿过导入口3851以及导出口3852且穿过喷嘴n的假想的线段。另外,在图8所示的图中,除了头单元38_1的截面之外,也示出了固定板39的截面。
72.如图7以及图8所例示的那样,头单元38_1具备:喷嘴板387、可塑性基板3861、连通板382、压力室基板383、振动板384、外壳385和配线部件388。
73.如图7所例示的那样,喷嘴板387为,在v轴方向上为长条并且与vw平面平行地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并形成有m个喷嘴n。喷嘴板387例如能够通过利用蚀刻等半导体制造技术来对单晶硅基板进行加工,从而被制造。但是,在喷嘴板387的制造中,能够任意地采用公知的材料以及制造方法。此外,喷嘴n为被设置于喷嘴板387上的贯穿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假定在喷嘴板387上以形成在v轴方向上延伸的喷嘴列ln的方式而设置有m个喷嘴n的情况。但是,喷嘴板387也可以为将m个喷嘴n的一部分在v轴方向上进行配置而构成的喷嘴列ln具有多列的结构。
74.如图7以及图8所例示的那样,在喷嘴板387的z1方向处设置有连通板382。连通板382为,在v轴方向上为长条且与vw平面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板状的部件,且形成有油墨的流道。
75.具体而言,在连通板382中形成有一个供给液室ra1和一个排出液室ra2。其中,供给液室ra1以与后述的供给液室rb1连通并在v轴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此外,排出液室ra2以与后述的排出液室rb2连通并在v轴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另外,供给液室ra1也可以在v轴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此外,排出液室ra2也同样地,也可以在v轴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以下,将由供给液室ra1以及供给液室rb1形成的共同液室称为“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同样地,将由排出液室ra2以及排出液室rb2形成的共同液室称为“排出侧共同液室mn2”。
76.此外,在连通板382中形成有与m个喷嘴n一一对应的m个喷嘴流道rn、与m个喷嘴n一一对应的m个连通流道rr1、与m个喷嘴n一一对应的m个连通流道rr2、与m个喷嘴n一一对应的m个连通流道rk1、与m个喷嘴n一一对应的m个连通流道rk2、与m个喷嘴n一一对应的m个连通流道rx1、与m个喷嘴n一一对应的m个连通流道rx2。另外,在连通板382中,也可以形成以m个喷嘴n共用的方式所设置的一个连通流道rx1以及连通流道rx2。在该情况下,连通流道rx1构成“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一部分,连通流道rx2构成“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一部分。此外,也可以形成有多个相对于m个喷嘴n中的一部分喷嘴n以共用的方式所设置的连通流道rx1,也可以形成有多个相对于m个喷嘴n中的一部分喷嘴n以共用的方式所设置的连通流道rx2。
77.如图8所例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流道rx1以与供给液室ra1连通且在从供给液室ra1进行观察时在w2方向处沿w轴方向而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此外,连通流道rk1以与连通流道rx1连通且在从连通流道rx1进行观察时在w2方向处沿z轴方向而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此外,连通流道rr1以在从连通流道rk1进行观察时在w2方向处沿z轴方向而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
78.此外,连通流道rx2以与排出液室ra2连通且在从排出液室ra2进行观察时在w1方向处沿w轴方向而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此外,连通流道rk2以与连通流道rx2连通且在从连通流道rx2进行观察时在w1方向处沿z轴方向而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此外,连通流道rr2以
在从连通流道rk2进行观察时在w1方向处且在从连通流道rr1进行观察时在w2方向处沿z轴方向而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
79.此外,喷嘴流道rn被设置为,与连通流道rr1以及连通流道rr2连通,且在从连通流道rr1进行观察时在w2方向处且在从连通流道rr2进行观察时在w1方向处沿w轴方向而延伸。喷嘴流道rn与和该喷嘴流道rn对应的喷嘴n连通。
80.另外,连通板382例如通过利用半导体制造技术来对单晶硅基板进行加工,从而被制造。但是,在连通板382的制造中能够任意地采用公知的材料、制造方法。
81.如图7以及图8所例示的那样,在连通板382的z1方向处,设置有压力室基板383。压力室基板383为,在v轴方向上为长条且与vw平面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板状的部件,且形成有油墨的流道。
82.具体而言,在压力室基板383中,形成有与m个喷嘴n一一对应的m个压力室cb1、与m个喷嘴n一一对应的m个压力室cb2。在下文中,将压力室cb1以及压力室cb2统称为压力室cb。压力室cb1以如下方式被设置,即,与连通流道rk1以及连通流道rr1连通,在z轴方向上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将连通流道rk1的w1方向的端部和连通流道rr1的w2方向的端部连接,并且在w轴方向上延伸。此外,压力室cb2以如下方式被设置,即,与连通流道rk2以及连通流道rr2连通,在z轴方向上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将连通流道rk2的w2方向的端部和连通流道rr2的w1方向的端部连接,并且在w轴方向上延伸。另外,与一个喷嘴n相对应地设置的压力室cb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换言之,也可以为相对于一个喷嘴n而设置有压力室cb1以及压力室cb2中的任意一方的结构。
83.另外,压力室基板383例如通过利用半导体制造技术而对单晶硅基板进行加工,从而被制造。但是,在压力室基板383的制造中,能够任意地采用公知的材料、制造方法。
84.另外,在下文中,将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喷嘴n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连通的油墨的流道被称为“独立流道rj”,将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连接且不与喷嘴n连通的油墨的流道被称为“旁通流道bp”。
85.图9为向z2方向观察了头单元38_1的平面图。图9所示的图为了表示旁通流道bp和配线部件388的位置关系,而用单点划线表示配线部件388。图10为图7中的ix-ix线的剖视图。ix-ix线为,穿过被设置于w1方向且v2方向处的旁通口3853a、导入口3851、被设置于w1方向且v1方向处的旁通口3853c的假想的线段。在图10所示的图中,除了头单元38_1的截面以外,还表示流道分配部37以及固定板39的截面。
86.如图9所例示的那样,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通过与m个喷嘴n一一对应的m个独立流道rj而连通。如上文所述,各个独立流道rj包括: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连通的连通流道rx1、与连通流道rx1连通的连通流道rk1、与连通流道rk1连通的压力室cb1、与压力室cb1连通的连通流道rr1、与连通流道rr1连通的喷嘴流道rn、与喷嘴流道rn连通的连通流道rr2、与连通流道rr2连通的压力室cb2、与压力室cb2连通的连通流道rk2、将连通流道rk2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连通的连通流道rx2。
87.如图9以及图10所例示的那样,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通过第一旁通流道bp1以及第二旁通流道bp2而被连接。将第一旁通流道bp1以及第二旁通流道bp2统称为旁通流道bp。而且,有时将与头单元38_k相对应的第一旁通流道bp1称为第一旁通流道bp1_k。同样地,有时将与头单元38_k相对应的第二旁通流道bp2称为第二旁通流道
bp2_k。k为1至6的整数。
88.如图9所例示的那样,第一旁通流道bp1具有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旁通水平部分bp1h和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沿z轴方向而延伸,并在z2方向的端部处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连通,并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旁通水平部分bp1h连通。另外,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为“第一垂直部分”的一个示例。旁通水平部分bp1h为“第一部分”的一个示例。
89.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通过第一流道部件du1和外壳385而被划定。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具有垂直部分bp1vsa、垂直部分bp1vsb和垂直部分bp1vsc。垂直部分bp1vsa和垂直部分bp1vsb通过第一流道部件du1而被划定。垂直部分bp1vsc通过外壳385而被划定。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垂直部分bp1vsa的截面面积小于垂直部分bp1vsb的截面面积。垂直部分bp1vsb的截面面积与垂直部分bp1vsc的截面面积大致一致。流道的截面面积是指,用与流道的延伸方向交叉的平面、典型而言正交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剖切面的面积。与流道的截面面积变小的情况相应地,流道阻力变大。因此,垂直部分bp1vsa和垂直部分bp1vsb的平均的单位长度的流道阻力大于垂直部分bp1vsc的平均的单位长度的流道阻力。此外,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以及bp2vs的单位长度的平均流道阻力与旁通水平部分bp1h的单位长度的平均流道阻力相比而较大。
90.旁通水平部分bp1h与vw平面大致平行地设置。旁通水平部分bp1h具有直线部bp1ha、弯曲部bp1hb、直线部bp1hc、弯曲部bp1hd和直线部bp1he。弯曲部bp1hb以及弯曲部bp1hd以绕过配线部件388的方式而弯曲。直线部bp1ha沿v轴方向而延伸,并在v1方向的端部处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连通,并在v2方向的端部处与弯曲部bp1hb连通。弯曲部bp1hb以朝向wa2方向而凸起的方式弯曲90度,并在v1方向的端部处与直线部bp1ha连通,并在w2方向的端部处与直线部bp1hc连通。wa2方向为,将w1方向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了45度的方向。将wa2方向和作为与wa2方向相反的方向的wa1方向统称为wa轴方向。直线部bp1hc沿w轴方向而延伸,并在w1方向的端部处与弯曲部bp1hb连通,并在w2方向的端部处与弯曲部bp1hd连通。弯曲部bp1hd以朝向va2方向而凸起的方式弯曲90度,并在w1方向的端部处与直线部bp1hc连通,并在v1方向的端部处与直线部bp1he连通。va2方向为,将v2方向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了45度的方向。将va2方向和与va2方向相反方向即va1方向统称为va轴方向。直线部bp1he沿v轴方向而延伸,并在v2方向的端部处与弯曲部bp1hd连通,并在v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连通。
91.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沿z轴方向而延伸,并在z2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侧共同液室mn2连通,并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直线部bp1he连通。虽然在图中未例示,但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同样地,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通过第一流道部件du1和外壳385而被划定。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具有通过第一流道部件du1而被划定的部分和通过外壳385而被划定的部分。在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中的通过第一流道部件du1而被划定的部分中,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同样地具有截面面积发生变化的部位。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的z1方向的端部处的截面面积小于z2方向的端部处的截面面积。
92.如图9所例示的那样,第二旁通流道bp2具有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旁通水平部分bp2h和排出侧垂直部分bp2vd。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沿z轴方向而延伸,并在z2方向的端部处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连通,并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旁通水平部分bp2h连通。
93.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为“第二垂直部分”的一个示例。旁通水平部分bp2h为“第一部分”的一个示例。此外,将旁通水平部分bp1h和旁通水平部分bp2h统称为旁通水平部分bph。此外,有时将与头单元38_k相对应的旁通水平部分bp1h和旁通水平部分bp2h分别称为旁通水平部分bp1h_k、旁通水平部分bp2h_k。k为1至6的整数。
94.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通过第一流道部件du1和外壳385而被划定。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具有垂直部分bp2vsa、垂直部分bp2vsb和垂直部分bp2vsc。垂直部分bp2vsa和垂直部分bp2vsb通过第一流道部件du1而被划定。垂直部分bp2vsc通过外壳385而被划定。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垂直部分bp2vsa的截面面积小于垂直部分bp2vsb的截面面积。垂直部分bp2vsb的截面面积和垂直部分bp2vsc的截面面积为大致一致。
95.旁通水平部分bp2h与vw平面大致平行地设置。旁通水平部分bp2h具有直线部bp2ha、弯曲部bp2hb、直线部bp2hc、弯曲部bp2hd和直线部bp2he。直线部bp2ha沿v轴方向而延伸,并在v2方向的端部处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连通,并在v1方向的端部处与弯曲部bp2hb连通。弯曲部bp2hb以朝向va1方向而凸起的方式弯曲90度,并在v2方向的端部处与直线部bp2ha连通,并在w2方向的端部处与直线部bp2hc连通。直线部bp2hc沿w轴方向而延伸,并在w1方向的端部处与弯曲部bp2hb连通,并在w2方向的端部处与弯曲部bp2hd连通。弯曲部bp2hd以朝向wa1方向而凸起的方式弯曲90度,并在w1方向的端部处与直线部bp2hc连通,并在v2方向的端部处与直线部bp2he连通。直线部bp2he沿v轴方向而延伸,并在v1方向的端部处与弯曲部bp2hd连通,并在v2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侧垂直部分bp2vd连通。
96.而且,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旁通水平部分bp2h具有在平面观察时不与外壳385重叠的部分bp2h1。另一方面,旁通水平部分bp1h整体在平面观察时与外壳385重叠。
97.此外,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垂直部分bp1vsa以及垂直部分bp1vsb的z1方向的总计的长度ld长于垂直部分bp1vsc的z1方向的长度lc。同样地,垂直部分bp2vsa以及垂直部分bp2vsb的z1方向的总计的长度ld长于垂直部分bp2vsc的z1方向的长度lc。
98.虽然未图示,但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以及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相同地,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的由第一流道部件du1划定的部分的z1方向的长度与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的由外壳385划定的部分的z1方向的长度相比而较长,排出侧垂直部分bp2vd的由第一流道部件du1划定的部分的z1方向的长度与排出侧垂直部分bp2vd的由外壳385划定的部分的z1方向的长度相比而较长。
99.如图9以及图10所例示的那样,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与导入流道spv连通。导入流道spv在v轴方向上于第一旁通流道bp1与第二旁通流道bp2之间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连通。同样地,排出侧共同液室mn2与导出流道dsv连通。导出流道dsv在v轴方向上于第一旁通流道bp1与第二旁通流道bp2之间与排出侧共同液室mn2连通。导入流道spv在平面观察时位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v1方向的端部与v2方向的端部之间的中点处。同样地,导出流道dsv在平面观察时位于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v1方向的端部与v2方向的端部之间的中点处。即,在v轴方向上,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v1方向的端部至导入流道spv为止的距离、与从导入流道spv至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v2方向的端部为止的距离相同,均为距离d1。同样地,在v轴方向上,从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v1方向的端部至导出流道dsv为止的距离、与从导出流道dsv至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v2方向的端部为止的距离相同,均为距离d1。
100.以下,有时将与头单元38_k相对应的导入流道spv称为导入流道spv_k。同样地,有
时将与头单元38_k相对应的导出流道dsv称为导出流道dsv_k。
101.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v2方向的端部至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v2方向的侧面为止,与v轴上的位置向v2方向靠近相应地,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中的z轴方向的长度单调减少。此外,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v1方向的端部至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的v1方向的侧面为止,与v轴上的位置向v1方向靠近相应地,z轴方向的长度单调减少。虽然未图示,但从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v2方向的端部至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的v2方向的侧面为止,与v轴上的位置向v2方向靠近相应地,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z轴方向的长度单调减少。另外,从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v1方向的端部至排出侧垂直部分bp2vd的v1方向的侧面为止,与v轴上的位置向v1方向靠近相应地,z轴方向的长度单调减少。
102.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具有v2端部区域mn1a、v2连通区域mn1b、分配区域mn1c、v1连通区域mn1d和v1端部区域mn1e。另外,v2端部区域mn1a为“第二区域”的一个示例。v2连通区域mn1b为“第一区域”的一个示例。
103.v2端部区域mn1a为,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中的、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相比位于v2方向处的区域。所谓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相比位于v2方向处的含义更加详细而言,是指与和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壁面在v2方向上相接的wz平面相比位于v2方向处的意思。即,v2端部区域mn1a为,通过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壁面在v2方向上相接的wz平面来对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进行了分割所得的两个区域中的、位于v2方向处的区域。
104.v2连通区域mn1b为,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中的、位于从导入流道spv至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为止的位置处的区域。所谓位于从导入流道spv至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为止的位置处的含义更加详细而言,是指与和导入流道spv的壁面在v2方向上相接的wz平面相比而位于v2方向处、且与和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壁面在v2方向上相接的wz平面相比而位于v1方向处的意思。即,v2连通区域mn1b为如下两个区域重叠的区域,所述如下两个区域为,通过与导入流道spv的壁面在v2方向上相接的wz平面来对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进行了分割所得的两个区域中的位于v2方向处的区域、以及通过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壁面在v2方向上相接的wz平面来对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进行了分割所得的两个区域中的位于v1方向处的区域。
105.分配区域mn1c为,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中的、与和导入流道spv的壁面在v2方向上相接的wz平面相比而位于v1方向处、且与和导入流道spv的壁面在v1方向上相接的wz平面相比而位于v2方向处的区域。
106.v1连通区域mn1d为,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中的、位于从导入流道spv至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为止的位置处的区域。所谓位于从导入流道spv至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为止的位置处的含义,更加详细而言,是指与和导入流道spv的壁面在v1方向上相接的wz平面相比而位于v1方向处、且与和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的壁面在v1方向上相接的wz平面相比而位于v2方向处的意思。即,v1连通区域mn1d为如下两个区域重叠的区域,所述如下两个区域为,通过与和导入流道spv的壁面在v1方向上相接的wz平面来对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进行了分割所得的两个区域中的位于v1方向处的区域、以及通过与和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的壁面在v1方向上相接的wz平面来对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进行了分割所得的两个区域中的位于v2方向处的区域。
107.v1端部区域mn1e为,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中的、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相比而位
于v1方向上的区域。所谓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相比而位于v1方向上的含义,更加详细而言,是指与和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的壁面在v1方向上相接的wz平面相比而位于v1方向处的意思。即,v1端部区域mn1e为,通过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壁面在v1方向上相接的wz平面来对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进行了分割所得的两个区域中的位于v1方向处的区域。利用图11,而对v2端部区域mn1a进行说明。
108.图11为将v2端部区域mn1a附近放大的图。图11所示的图表示在喷嘴面fn相对于水平面sf而倾斜了60度的状态下的v2端部区域mn1a附近。在头模块3以倾斜的方式被使用的情况下,喷嘴面fn的倾斜角度成为大于0度且在90度以下。如图11所例示的那样,相对于v2连通区域mn1b的面mn1bs,v2端部区域mn1a的面mn1as被配置在z2方向处。在此,面mn1as为v2端部区域mn1a的z1方向的面。z1方向的面除了面的法线方向为z1方向的情况以外,还包含如下情况,即,在将面的法线方向分解为z轴方向、v轴方向和w轴方向的情况下,分解出的v轴方向为v1方向的情况。另外,在图11中,用虚线图示了喷嘴板387,并省略了固定板39以及可塑性基板3861的支承板3861b的图示。
109.如图11所例示的那样,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z2方向的端部的位置与v2连通区域mn1b的z1方向的面的位置一致。
110.如图11所例示的那样,v2端部区域mn1a的z1方向的面由外壳385具有的面和连通板382具有的面构成。v2端部区域mn1a中的外壳385具有的z1方向的面为锥面。v2端部区域mn1a中的连通板382具有的z1方向的面与vw平面平行。v2端部区域mn1a中的外壳385具有的z1方向的面的v2方向的端部与v2端部区域mn1a中的连通板382具有的z1方向的面的v1方向的端部相比而位于z1方向处。在v2端部区域mn1a中具有如下部分,所述部分具有z轴方向上的尺寸为v2连通区域mn1b的z轴方向上的最大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在图11的示例中,在v轴方向上,位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壁面上的v2方向的位置与v2端部区域mn1a的v2方向的端部的位置的中间处的v2端部区域mn1a的z轴方向上的尺寸mn1ac为,v2连通区域mn1b的z轴方向上的最大尺寸的一半以下。另外,z轴方向上的尺寸为z轴方向上的长度。
111.在向w2方向进行了观察的平面观察时,v1端部区域mn1e的形状处于以导入流道spv的中心为轴而与v2端部区域mn1a的形状大致线对称的关系。具体而言,v1端部区域mn1e的z1方向的面由外壳385具有的面和连通板382具有的面构成。v1端部区域mn1e中的外壳385具有的z1方向的面为锥面。v1端部区域mn1e中的连通板382具有的z1方向的面与vw平面平行。v1端部区域mn1e中的外壳385具有的z1方向的面的v1方向的端部,与v1端部区域mn1e中的连通板382具有的z1方向的面的v2方向的端部相比而位于z1方向处。
112.使说明返回至图7以及图8。如图7以及图8所例示的那样,在压力室基板383的z1方向上,设置有振动板384。振动板384为,在v轴方向上为长条且与vw平面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板状的部件,且为能够弹性振动的部件。另外,振动板384也可以由与压力室基板383相同的部件形成。
113.如图7以及图8所例示的那样,在振动板384的z1方向的面上,设置有与m个压力室cb1一一对应的m个压电元件pz1和与m个压力室cb2一一对应的m个压电元件pz2。在下文中,将压电元件pz1以及压电元件pz2统称为压电元件pzq。压电元件pzq为,与驱动信号com的电位变化相应地发生变形的无源元件。
114.如图7以及图8所例示的那样,在振动板384的z1方向的面上,安装有配线部件388。
使用图12,而对配线部件388进行说明。
115.图12为配线部件388的平面图以及侧视图。配线部件388被构成为,包括挠性的基材3880和被形成于基材3880的配线形成面3887上的多个配线。配线部件388例如为cof基板(chip on film,覆晶薄膜)、fpc基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柔性印刷电路)等,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cof基板。图12所例示的配线部件388处于在配线部件388上未施加有任何外力的状态。在配线形成面3887上,形成有用于将从配线基板35供给的控制信号、电源电压传输给头单元38的配线。
116.配线部件388包含输出端子部3881、输入端子部3882和中继部3883。如图8所例示的那样,输出端子部3881以及输入端子部3882为位于配线部件388的两端的部分。即,中继部3883位于配线部件388中的、输出端子部3881与输入端子部3882之间。在图8中,图示了输出端子部3881以及中继部3883的边界l1和输入端子部3882以及中继部3883的边界l2。
117.如图12所例示的那样,输入端子部3882的宽度wi2小于输出端子部3881的宽度wi1。而且,宽度wi2大于宽度wi1的一半。
118.而且,如图7以及图12所例示的那样,配线部件388为,输入端子部3882相对于配线部件388整体宽度而靠单侧的形状。具体而言,在图12的例示中,输入端子部3882靠右侧。更加详细而言,虽然在从配线部件388的上部观察的情况下,输入端子部3882的右端与输出端子部3881的右端重叠,但输入端子部3882的左端与输出端子部3881的左端相比而位于右侧。
119.如图12所例示的那样,在输出端子部3881的配线形成面3887上形成有与各个压电元件pzq电连接的多个输出端子3885,并且在输入端子部3882的配线形成面3887上形成有与配线基板35电连接的多个输入端子3886。此外,在中继部3883上搭载有驱动电路3884。驱动电路3884利用从配线基板35供给的控制信号si以及电源电压而生成各个压电元件pzq的驱动信号com。驱动电路3884所生成的驱动信号com经由输出端子3885而被供给至头单元38。驱动电路3884为,在由控制信号si实施的控制下,对针对于压电元件pzq是否供给驱动信号com进行切换的电路。驱动电路3884向压电元件pzq所具有的上部电极供给驱动信号com。
120.如图7以及图8所例示的那样,配线部件388中,输出端子部3881相对于中继部3883而在边界l1处弯折,输入端子部3882相对于中继部3883而在边界l2处弯折。如图7以及图8所例示的那样,配线部件388沿着vz平面而大致平行地延伸。更加详细而言,配线部件388在相对于振动板384的法线而倾斜的状态下从振动板384朝向配线基板35而延伸。
121.如图7以及图8所例示的那样,在连通板382的z1方向上设置有外壳385。外壳385为在v轴方向上长条的部件,并形成有油墨的流道。具体而言,在外壳385中形成有一个供给液室rb1和一个排出液室rb2。其中,供给液室rb1被设置为,与供给液室ra1连通,且在从供给液室ra1观察时在z1方向上沿v轴方向而延伸。此外,排出液室rb2被设置为,与排出液室ra2连通,且在从排出液室ra2观察时在z1方向处且从供给液室rb1观察时在w2方向处沿v轴方向而延伸。
122.此外,在外壳385上设置有与供给液室rb1连通的导入口3851、与排出液室rb2连通的导出口3852、旁通口3853a、旁通口3853b、旁通口3853c和旁通口3853d。而且,在供给液室rb1中,油墨经由导入口3851而从液体容器93被供给至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被供给至供给
侧共同液室mn1的油墨经过独立流道rj、经由了旁通口3853a以及旁通口3853b的第一旁通流道bp1、经由了旁通口3853c以及旁通口3853d的第二旁通流道bp2中的任意一方而被贮存于排出侧共同液室mn2中。被贮存到排出侧共同液室mn2中的油墨经由导出口3852而被回收。
123.此外,在外壳385上设置有开口3850。在开口3850的内侧,设置有压力室基板383、振动板384和配线部件388。外壳385例如通过树脂材料的注塑成型而被形成。但是,在外壳385的制造中能够任意地采用公知的材料、制造方法。
124.使说明返回至图3。虽然在图7~图11中,对头单元38_1进行了说明,但头单元38_2~38_6的结构也与头单元38_1的结构相同。但是,头单元38_1、38_3以及38_5的配线部件388以输入端子部3882靠向v1方向的朝向来被配置。另一方面,头单元38_2、38_4以及38_6的配线部件388以输入端子部3882靠向v2方向的朝向来被配置。头单元38_1~38_6的每一个的配线部件388为完全相同的形状。头单元38_2、38_4、以及、38_6的配线部件388由以头单元38_1的配线部件388的朝向为基准并以z轴方向为轴而旋转了180度的朝向来被配置。头单元38_1的配线部件388和头单元38_2的配线部件388以相互成为点对称的方式而被配置。头单元38_3的配线部件388和头单元38_4的配线部件388也以相互成为点对称的方式而被配置。头单元38_5的配线部件388和头单元38_6的配线部件388也以相互成为点对称的方式而被配置。
125.固定板39被粘合在可塑性基板3861的z2方向的面以及第一流道部件du1的z2方向的面上。即,被设置于固定板39上的六个露出开口部391使喷嘴板387的喷嘴面fn在露出开口部391内露出。喷嘴面fn为,形成有多个喷嘴n并且喷嘴板387的朝向z2方向的面,且与z2方向垂直的面。六个露出开口部391的每一个的配置也与配线基板35的开口部351以及切口部352同样地呈交错状。
126.如图8所示,可塑性基板3861具有可挠膜3861a和支承板3861b。可挠膜3861a为具有挠性的部件,且例如能够采用由pps等树脂构成的薄片,支承板3861b为具有刚性的部件,且例如能够采用不锈钢。可挠膜3861a为,通过被固定在连通板382的z2方向的面上,从而从z2方向侧对连通板382的划定出供给液室ra1、连通流道rx1、连通流道rk1、连通流道rk2、连通流道rx2以及排出液室ra2的开口进行覆盖的部件。换言之,可挠膜3861a为,划定出供给液室ra1、连通流道rx1、连通流道rk1、连通流道rk2、连通流道rx2以及排出液室ra2的部件。支承板3861b被固定在可挠膜3861a的z2方向的面上,且在z轴方向上进行观察时与供给液室ra1、连通流道rx1、连通流道rk1、连通流道rk2、连通流道rx2以及排出液室ra2重叠的位置处形成有开口。固定板39以从z2方向对支承板3861b的开口进行密封的方式而被粘合在支承板3861b上。由可挠膜3861a的z2方向的面、支承板3861b的开口和固定板39的z1方向的面划定出的空间通过未图示的大气连通通道而与大气连通,并且通过利用该空间而可挠膜3861a向z1方向以及z2方向变形,从而能够吸收在头单元38内产生的压力变动。
127.1.3.4.流道
128.流道结构体34以及流道分配部37设置有第一供给流道si1、第二供给流道si2、第一排出流道do1和第二排出流道do2。在下文中,将第一供给流道si1和第二供给流道si2统称为供给流道si。同样地,将第一排出流道do1和第二排出流道do2统称为排出流道do。供给流道si为,将油墨供给至多个头单元38的每一个的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流道。排出流道do
为从多个头单元38的每一个的排出侧共同液室mn2排出油墨的流道。
129.图13为表示通过流道结构体34以及流道分配部37而被形成的流道的概要的图。在图13中,示出第一供给流道si1、第二供给流道si2、第一排出流道do1和第二排出流道do2。在图13所示的图中,相对于纸面的垂直方向为z轴方向。但是,为了防止附图的复杂化,在图13所示的图中,通过流道结构体34以及流道分配部37而形成的流道中的、被形成在流道结构体34与流道分配部37之间且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流道,以向右上45度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被显示。而且,通过对该流道的长度以与原来的比例尺相比而变长的方式进行显示,从而在图13所示的图中流道结构体34以及流道分配部37以相互未重叠的方式进行了显示。而且,在图13中,省略了旁通流道bp的显示。而且,在图13中,用单点划线表示第一供给流道si1以及第二供给流道si2,用虚线表示第一排出流道do1以及第二排出流道do2。
130.第一供给流道si1为向头单元38_1、38_3以及38_5供给第一油墨的流道。第一供给流道si1具有供给共同流道sci1、连接管373i1和供给分配流道sdi1。第二供给流道si2为向头单元38_2、38_4以及38_6供给第二油墨的流道。第二供给流道si2具有供给共同流道sci2、连接管373i2和供给分配流道sdi2。
131.第一排出流道do1为,从头单元38_1、38_3以及38_5排出第一油墨的流道。第一排出流道do1具有排出汇流流道duo1、连接管373o_1、排出独立流道dso1_1、连接管373o_3、排出独立流道dso1_3、连接管373o_5和排出独立流道dso1_5。
132.第二排出流道do2为,从头单元38_2、38_4以及38_6排出第二油墨的流道。第二排出流道do2具有排出汇流流道duo2、连接管373o_2、排出独立流道dso2_2、连接管373o_4、排出独立流道dso2_4、连接管373o_6和排出独立流道dso2_6。
133.供给共同流道sci1、供给共同流道sci2、排出汇流流道duo1和排出汇流流道duo2被形成于流道结构体34内。供给分配流道sdi1、供给分配流道sdi2、排出独立流道dso1_1、排出独立流道dso1_3、排出独立流道dso1_5、排出独立流道dso2_2、排出独立流道dso2_4和排出独立流道dso2_6被形成于流道分配部37内。
134.利用图14,对通过流道结构体34以及流道分配部37而被形成的流道中的、被形成于流道结构体34内的流道进行说明,利用图15、图16以及图17,而对通过流道分配部37而被形成的流道进行说明。
135.图14为表示形成于流道结构体34内的流道的图。图14所示的图为向z2方向观察的流道结构体34的平面图。在流道结构体34中形成有供给共同流道sci1、供给共同流道sci2、排出汇流流道duo1和排出汇流流道duo2。而且,流道结构体34除了具有前述的连接管341i1、341i2、341o1以及341o2之外,还具有过滤器rf1和过滤器rf2。以下,将过滤器rf1和过滤器rf2统称为过滤器rf。
136.连接管341i1、341i2、341o1以及341o2以向流道板su1的朝向z1方向的面突出的方式而被设置。连接管341i1为,构成用于向流道板su1供给第一油墨的流道的管体。此外,连接管341i2为,构成用于向流道板su1供给第二油墨的流道的管体。另一方面,连接管341o1为,构成用于从流道板su1排出第一油墨的流道的管体。此外,连接管341o2为,构成用于从流道板su1排出第二油墨的流道的管体。
137.过滤器rf为,在容许油墨的通过并且对混入至油墨中的异物等进行捕捉的板状或薄片状的部件。过滤器rf例如由席型网斜纹编织(twilled dutch weave)或席型网平纹编
织(plain dutch weave)等的金属纤维而构成。另外,过滤器rf并未被限定于使用金属纤维的结构,例如,也可以由无纺布等树脂纤维而构成。过滤器rf典型而言以相对于xy平面而平行的方式而被配置。
138.供给共同流道sci1以及供给共同流道sci2被配置为,以流道结构体34的重心g34为中心而成为点对称。同样地,排出汇流流道duo1以及排出汇流流道duo2被配置为,以流道结构体34的重心g34为中心而成为点对称。
139.供给共同流道sci1经由过滤器rf1而与连接管341i1连通。而且,供给共同流道sci1沿y轴方向而延伸,并且在y2方向的端部的附近具有排出口ce1。而且,供给共同流道sci1的一部分以沿着边he8的方式而被配置。排出口ce1与连接管373i1连通。而且,排出口ce1位于边he1与边he8交叉的情况下的顶点的附近。
140.供给共同流道sci2经由过滤器rf2而与连接管341i2连通。而且,供给共同流道sci2沿y轴方向而延伸,并在y1方向的端部的附近具有排出口ce2。而且,供给共同流道sci2的一部分以沿着边he4的方式被配置。排出口ce2与连接管373i2连通。而且,排出口ce2位于边he4与边he5交叉的情况下的顶点的附近。
141.排出汇流流道duo1具有排出流道部分dp1_11、排出流道部分dp1_12、排出流道部分dp1_3、排出流道部分dp1_51、排出流道部分dp1_52和排出流道部分dp1_u。排出流道部分dp1_11沿y轴方向而延伸,并在y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1_12连通,并在y2方向的端部的附近具有导入口ci1_1。导入口ci1_1与连接管373o_1连通。排出流道部分dp1_12沿x轴方向而延伸,并在x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1_11连通,并在x2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1_u连通。排出流道部分dp1_3沿y轴方向而延伸,并在y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1_u连通,并在y2方向的端部的附近具有导入口ci1_3。导入口ci1_3与连接管373o_3连通。排出流道部分dp1_51沿u轴方向而延伸,并在u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1_52连通,并在u2方向的端部的附近具有导入口ci1_5。而且,导入口ci1_5被设置于边he2的附近。u轴方向为u1方向和u2方向的统称。u1方向为,将x1方向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了大致45度的方向。u2方向为u1方向的相反方向。排出流道部分dp1_52沿x轴方向而延伸,并在x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1_u连通,并在x2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1_51连通。排出流道部分dp1_u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连接管341o1连通,并在x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1_12连通,并在y2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1_3连通,并在x2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1_52连通。排出流道部分dp1_u为,从排出流道部分dp1_12、排出流道部分dp1_3、以及排出流道部分dp1_52流出的油墨进行汇流的地方。汇流后的油墨流向连接管341o2。
142.排出汇流流道duo2具有排出流道部分dp2_21、排出流道部分dp2_22、排出流道部分dp2_4、排出流道部分dp2_61、排出流道部分dp2_62和排出流道部分dp2_u。排出流道部分dp2_21沿u轴方向而延伸,并在u1方向的端部的附近具有导入口ci2_2,并在u2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2_22连通。导入口ci2_2与连接管373o_2连通。而且,导入口ci2_2被设置于边he6的附近。排出流道部分dp2_22沿x轴方向而延伸,并在x2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2_u连通,并在x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2_21连通。排出流道部分dp2_4沿y轴方向而延伸,并在y1方向的端部的附近具有导入口ci2_4,并在y2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2_u连通。导入口ci2_4与连接管373o_4连通。排出流道部分dp2_61沿y轴方向
而延伸,并在y1方向的端部的附近具有导入口ci2_6,并在y2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2_62连通。导入口ci2_6与连接管373o_6连通。排出流道部分dp2_62沿x轴方向而延伸,并在x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2_u连通,并在x2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2_61连通。排出流道部分dp2_u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连接管341o2连通,并在x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2_22连通,并在y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2_4连通,并在x2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流道部分dp2_62连通。排出流道部分dp2_u为,从排出流道部分dp2_22、排出流道部分dp2_4以及排出流道部分dp2_62流出的油墨进行汇流的地方。汇流后的油墨流向连接管341o2。
143.图15以及图16为被形成于流道分配部37中的流道的图。图15所示的图为表示被形成于流道分配部37内的流道的立体图。图16所示的图为表示被形成于流道分配部37内的流道的平面图。在图15以及图16中,还显示了头单元38和固定板39。而且,在图15中,为了防止附图的复杂化,仅对多个旁通流道bp中的一部分旁通流道bp标记了符号。在平面观察时,流道分配部37以及固定板39的外形与流道结构体34的外形大致相同。因此,为了简化说明,对流道分配部37以及固定板39的外形的八个边分别使用与流道结构体34的外形所具有的边he1~边he8之中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处的边的符号相同的符号而进行说明。
144.如图15所例示的那样,连接管373i1沿z轴方向而延伸,并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口ce1连通,并在z2方向的端部处与供给分配流道sdi1连通。如图15所例示的那样,供给分配流道sdi1具有分配流道sph1、导入流道spv_1、导入流道spv_3和导入流道spv_5。
145.分配流道sph1通过第一流道部件du1和第二流道部件du2而被形成。而且,分配流道sph1向与头单元38_1、38_3、38_5分别对应的多个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分配并供给第一油墨。如图16所例示的那样,分配流道sph1具有分配流道部分sp1_11、分配流道部分sp1_12、分配流道部分sp1_31、分配流道部分sp1_32、分配流道部分sp1_51、分配流道部分sp1_52、分配流道部分sp1_53、分配流道部分sp1_u1和分配流道部分sp1_u2。
146.分配流道部分sp1_11沿v轴方向而延伸,并在v1方向的端部处与导入流道spv_1连通,并在v2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12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1_11位于边he7的附近,且沿着边he7而被设置。导入流道spv_1沿z轴方向而延伸,并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11连通,并在z2方向的端部处与头单元38_1的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1_12沿y轴方向而延伸,并在y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11连通,并在y2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u1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1_12位于边he8的附近,且沿着边he8而被设置。
147.分配流道部分sp1_31沿v轴方向而延伸,并在v1方向的端部处与导入流道spv_3连通,并在v2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32连通。导入流道spv_3沿z轴方向而延伸,并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31连通,并在z2方向的端部处与头单元38_3的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1_32沿y轴方向而延伸,并在y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31连通,并在y2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u2连通。
148.分配流道部分sp1_51沿v轴方向而延伸,并在v1方向的端部处与导入流道spv_5连通,并在v2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52连通。导入流道spv_5沿z轴方向而延伸,并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51连通,并在z2方向的端部处与头单元38_5的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1_52以朝向v2方向而凸起的方式弯曲大致124度,并
在v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51连通,并在x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53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1_53沿x轴方向而延伸,并在x2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52连通,并在x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u2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1_53被配置于边he1的附近。
149.分配流道部分sp1_u1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连接管373i1连通,并在y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12连通,并在x2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u2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1_u1为,将从连接管373i1流出的第一油墨向分配流道部分sp1_12以及分配流道部分sp1_u2进行分配的地方。分配流道部分sp1_u1位于边he1与边he8交叉的情况下的顶点的附近。
150.分配流道部分sp1_u2沿x轴方向而延伸,并在x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u1连通,并在x2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1_32以及分配流道部分sp1_53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1_u2的x2方向的端部为,将从分配流道部分sp1_u1流出的第一油墨向分配流道部分sp1_32以及分配流道部分sp1_53进行分配的地方。分配流道部分sp1_u2位于边he1的附近,且沿着边he1而被设置。
151.如图15所例示的那样,连接管373i2沿z轴方向而延伸,并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口ce2连通,并在z2方向的端部处与供给分配流道sdi2连通。如图15所例示的那样,供给分配流道sdi2具有分配流道sph2、导入流道spv_2、导入流道spv_4和导入流道spv_6。
152.分配流道sph2将第二油墨分配并供给至与头单元38_2、38_4、38_6分别对应的多个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如图16所例示的那样,分配流道sph2具有分配流道部分sp2_21、分配流道部分sp2_22、分配流道部分sp2_23、分配流道部分sp2_41、分配流道部分sp2_42、分配流道部分sp2_61、分配流道部分sp2_62、分配流道部分sp2_u1和分配流道部分sp2_u2。
153.分配流道部分sp2_21沿v轴方向而延伸,并在v2方向的端部处与导入流道spv_2连通,并在v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22连通。导入流道spv_2沿z轴方向而延伸,并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21连通,并在z2方向处与头单元38_2的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2_22以朝向v1方向而凸起的方式弯曲大致124度,并在v2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21连通,并在x2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23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2_23沿x轴方向而延伸,并在x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22连通,并在x2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u2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2_23位于边he5的附近,且沿着边he5而被设置。
154.分配流道部分sp2_41沿v轴方向而延伸,并在v2方向的端部处与导入流道spv_4连通,并在v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42连通。导入流道spv_4沿z轴方向而延伸,并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41连通,并在z2方向处与头单元38_4的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2_42沿y轴方向而延伸,并在y2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41连通,并在y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u2连通。
155.分配流道部分sp2_61沿v轴方向而延伸,并在v2方向的端部处与导入流道spv_6连通,并在v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62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2_61处于边he3的附近,且沿着边he3而被设置。导入流道spv_6沿z轴方向而延伸,并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61连通,并在z2方向处与头单元38_6的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2_62沿y轴方向而延伸,并在y2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61连通,并在y1方向
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u1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2_62处于边he4的附近,且沿着边he4而被设置。
156.分配流道部分sp2_u1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连接管373i2连通,并在y2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62连通,并在x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u2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2_u1为,将从连接管373i2流出的第二油墨向分配流道部分sp2_62以及分配流道部分sp2_u2进行分配的地方。分配流道部分sp1_u2位于边he4与边he5交叉的情况下的顶点的附近。
157.分配流道部分sp2_u2沿x轴方向而延伸,并在x2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u1连通,并在x1方向的端部处与分配流道部分sp2_42以及分配流道部分sp2_23连通。分配流道部分sp2_u2的x1方向的端部为,将从分配流道部分sp2_u1流出的第二油墨向分配流道部分sp2_42以及分配流道部分sp2_23进行分配的地方。分配流道部分sp2_u2位于边he5的附近,且沿着边he5而被设置。
158.如图15所例示的那样,排出独立流道dso1_1具有排出水平流道dsh_1和导出流道dsv_1。如图16所例示的那样,排出水平流道dsh_1以朝向y2方向而凸起的方式弯曲大致90度,并在v1方向的端部处与导出流道dsv_1连通,并在w2方向的端部处与连接管373o_1连通。导出流道dsv_1沿z轴方向而延伸,并在z2方向的端部处与头单元38_1的排出侧共同液室mn2连通,并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水平流道dsh_1连通。
159.如图15所例示的那样,排出独立流道dso2_2具有排出水平流道dsh_2和导出流道dsv_2。如图16所例示的那样,排出水平流道dsh_2以朝向y1方向而凸起的方式弯曲大致90度,并在v2方向的端部处与导出流道dsv_2连通,并在w1方向的端部处与连接管373o_2连通。导出流道dsv_2沿z轴方向而延伸,并在z2方向的端部处与头单元38_2的排出侧共同液室mn2连通,并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水平流道dsh_2连通。
160.如图15所例示的那样,排出独立流道dso1_3具有排出水平流道dsh_3和导出流道dsv_3。如图16所例示的那样,排出水平流道dsh_3以朝向y2方向而凸起的方式弯曲大致90度,并在v1方向的端部处与导出流道dsv_3连通,并在w2方向的端部处与连接管373o_3连通。导出流道dsv_3沿z轴方向而延伸,并在z2方向的端部处与头单元38_3的排出侧共同液室mn2连通,并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水平流道dsh_3连通。
161.如图15所例示的那样,排出独立流道dso2_4具有排出水平流道dsh_4和导出流道dsv_4。如图16所例示的那样,排出水平流道dsh_4以朝向y1方向而凸起的方式弯曲大致90度,并在v2方向的端部处与导出流道dsv_4连通,并在w1方向的端部处与连接管373o_4连通。导出流道dsv_4沿z轴方向而延伸,并在z2方向的端部处与头单元38_4的排出侧共同液室mn2连通,并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水平流道dsh_4连通。
162.如图15所例示的那样,排出独立流道dso1_5具有排出水平流道dsh_5和导出流道dsv_5。如图16所例示的那样,排出水平流道dsh_5以朝向y2方向而凸起的方式弯曲大致90度,并在v1方向的端部处与导出流道dsv_5连通,并在w2方向的端部处与连接管373o_5连通。导出流道dsv_5沿z轴方向而延伸,并在z2方向的端部处与头单元38_5的排出侧共同液室mn2连通,并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水平流道dsh_5连通。
163.如图15所例示的那样,排出独立流道dso2_6具有排出水平流道dsh_6和导出流道dsv_6。如图16所例示的那样,排出水平流道dsh_6以朝向y1方向而凸起的方式弯曲大致90
度,并在v2方向的端部处与导出流道dsv_6连通,并在w1方向的端部处与连接管373o_6连通。导出流道dsv_6沿z轴方向而延伸,并在z2方向的端部处与头单元38_6的排出侧共同液室mn2连通,并在z1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水平流道dsh_6连通。
164.如图16所例示的那样,旁通水平部分bp1h_2、bp1h_4、bp1h_6、bp2h_1、bp2h_3以及bp2h_5分别具有在平面观察时与和该旁通水平部分bph分别对应的头单元38的外壳385不重叠的部分。在图16中,用虚线表示在平面观察时与该旁通水平部分bph重叠的外壳385的边界。此外,旁通水平部分bp1h_1、bp1h_3、bp1h_5、bp2h_2、bp2h_4以及bp2h_6各自在平面观察时在所有的部分上与和该旁通水平部分bph分别对应的头单元38的外壳385重叠。
165.即,在头单元38_k中,旁通水平部分bp1h_k以及bp2h_k中的、位于与流道分配部37的y轴方向的外边缘相比而较远的距离处的旁通水平部分bph具有在平面观察时与头单元38_k的外壳385不重叠的部分,位于与流道分配部37的y轴方向的外边缘相比而较近的距离处的旁通水平部分bph在平面观察时在所有的部分上与头单元38_k的外壳385重叠。k为1至6的整数。
166.图17为第一流道部件du1的立体图。如图17所例示的那样,在第一流道部件du1的z1方向的面上,形成有划定出分配流道sph1、分配流道sph2、排出水平流道dsh_1~dsh_6、旁通水平部分bp1h_1~bp1h_6和旁通水平部分bp2h_1~bp2h_6的槽。虽然未图示,但在第二流道部件du2的z2方向的面上,形成有划定出分配流道sph1、分配流道sph2、排出水平流道dsh_1~dsh_6、旁通水平部分bp1h_1~bp1h_6、旁通水平部分bp2h_1~bp2h_6的槽。换言之,分配流道sph1、分配流道sph2、排出水平流道dsh_1~dsh_6、旁通水平部分bp1h_1~bp1h_6和旁通水平部分bp2h_1~bp2h_6被形成于第一流道部件du1与第二流道部件du2之间。另外,划定出分配流道sph1、分配流道sph2、排出水平流道dsh_1~dsh_6、旁通水平部分bp1h_1~bp1h_6和旁通水平部分bp2h_1~bp2h_6的槽也可以为,仅被形成于第一流道部件du1以及第二流道部件du2中的任意一方上的结构。
167.1.4.第一实施方式的总结
168.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液体喷射头30具备喷嘴列ln、多个独立流道rj、供给侧共同液室mn1、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第一旁通流道bp1、第二旁通流道bp2和导入流道spv。喷嘴列ln以向z2方向喷射油墨的多个喷嘴n在与z2方向正交的v2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而被构成。多个独立流道rj与多个喷嘴n分别连通。供给侧共同液室mn1沿z2方向而延伸,并且与多个独立流道rj连通,并向多个独立流道rj供给油墨。排出侧共同液室mn2沿v2方向而延伸,并且与多个独立流道rj连通,并且供从多个独立流道rj排出后的油墨进行流动。第一旁通流道bp1将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和排出侧共同液室mn2连接。第二旁通流道bp2将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和排出侧共同液室mn2连接。导入流道spv在v2方向上于第一旁通流道bp1与第二旁通流道bp2之间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连通。第一旁通流道bp1具有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向作为与z2方向相反的方向的z1方向延伸的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第二旁通流道bp2具有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向z1方向延伸的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如图9所例示的那样,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与被配置于最靠v2方向的独立流道rj相比位于作为与v2方向相反的方向的v1方向处。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与被配置于最靠v1方向的独立流道rj相比位于v2方向处。
169.换言之,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以及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位于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相比靠内侧处。
170.另外,z2方向为“第一方向”的一个示例。v2方向为“第二方向”的一个示例。z1方向为“第三方向”的一个示例。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为“第一垂直部分”的一个示例。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具有“第二垂直部分”。v1方向为“第四方向”的一个示例。但是,第二方向并不限于v2方向,也可以为v1方向。在第二方向为v1方向的情况下,第四方向相当于v2方向,第一垂直部分相当于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第二垂直部分相当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
171.一般情况下,优选为,旁通流道bp被设置于远离导入流道spv的位置处以对油墨内的气泡进行回收。这是因为,通过在远离导入流道spv的位置处设置旁通流道bp,从而在远离导入流道spv的地方也产生油墨的流动,进而能够对在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内的所滞留的气泡进行回收。然而,在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被配置于与被配置在最靠v2方向处的独立流道rj相比靠v2方向处的第一实施例中,在喷嘴面fn相对于水平面sf而倾斜的情况下,存在气泡滞留在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开口附近的情况。
172.图18为表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喷嘴面fn倾斜的情况的图。图18所示的图为表示在前述的第一实施例中喷嘴面fn相对于水平面sf而倾斜了60度的状态下的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v2方向的端部。在图18以及后述的图19、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状态下,v2方向为,相对于水平面sf而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了60度的方向,并具有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分量。w轴方向相对于水平面sf而平行。另外,在图18以及后述的图19、图20以及图21中,用虚线图示了喷嘴板387,此外,省略了固定板39以及可塑性基板3861的支承板3861b的图示。此外,在图18以及后述的图19、图20以及图21中,仅图示了被配置于最靠v2方向处的喷嘴n。
173.如图18所示,位于最靠v2方向处的喷嘴n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v2方向的壁面相比位于v1方向处。而且,油墨如图18所示的箭头标记ar1表示的那样进行流动。具体而言,在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内沿着v2方向而流动的油墨中的、向与位于最靠v2方向处的喷嘴n连通的独立流道rj流入的油墨在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v2方向的壁面相比靠近前侧(v1方向侧)处向z2方向改变流动,向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流入的油墨向z1方向改变流动。在图18所示的区域ra中,由于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朝向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油墨的流动较弱,因此油墨的流速降低,此外,由于为不产生向独立流道rj流入的油墨的流动的区域,因此,在油墨的流动中产生沉淀物。此外,在喷嘴面fn相对于水平面sf而倾斜了的状态下,由于在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内所产生的气泡通过浮力而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移动,因此,容易滞留在区域ra内。当通过油墨的喷射动作而压力室cb成为负压时,虽然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抽入油墨,但当抽入油墨时,在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内所滞留的气泡也有可能同时被抽入。在气泡被抽入至独立流道rj中的情况下,因该气泡而引起喷射异常。
174.图19为,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面fn倾斜了的情况下的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图。图19所示的图为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面fn相对于水平面sf而倾斜了60度的状态下的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v2方向的端部。
175.油墨如图19所示的箭头标记ar2表示的那样流动。具体而言,在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内沿着v2方向而流动的油墨中的、向与被配置于最靠v2方向处的喷嘴n连通的独立流道rj流入的油墨,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v2方向的壁面相比进一步向v2方向流动,并且向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流入的油墨流向z1方向。即,由于朝向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v2方向的端部,而产生油墨向v2方向的流动,因此能够减少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v2方向的端部处的油墨的沉淀物的产生。
176.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v2端部区域mn1a的z1方向的面为锥面,从而与v2端部区域mn1a的z1方向的面不是锥面而与v轴方向平行的第二实施例相比,能够减少油墨的沉淀物的产生。
177.图20为,表示在第二实施例中喷嘴面fn倾斜了的情况下的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图。图20所示的图表示在前述的第二实施例中喷嘴面fn相对于水平面sf而倾斜了60度的状态下的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v2方向的端部。
178.油墨如图20所示的箭头标记ar3表示的那样流动。具体而言,在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内沿着v2方向而流动的油墨中的、向独立流道rj流入的油墨向z2方向改变流动的朝向,向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流入的油墨在与区域rb相比靠近前侧(v1方向侧)处向z1方向改变流动的朝向。在第二实施例中,由于图20所示的区域rb是在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内沿着v2方向而流动的油墨中的、不产生向独立流道rj流入的油墨的流动以及向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流入的油墨的流动的区域,因此容易产生沉淀物。
179.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v2端部区域mn1a的z1方向的面为锥面,因此不具有油墨的流速降低的地方,能够减少沉淀物的产生。为了抑制油墨的流速的降低,从而v2端部区域mn1a的z1方向的面、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v2的方向的面的角部被形成为r(圆角)形状。
18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平面观察时,导入流道spv位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v1方向的端部与v2方向的端部之间的中点处,导出流道dsv位于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v1方向的端部与v2方向的端部之间的中点处。换言之,从导入流道spv至最远离的喷嘴n为止的v轴方向的长度为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v轴方向的长度的大致一半,从导出流道dsv至最远离的喷嘴n为止的v轴方向的长度为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v轴方向的长度的大致一半。一般情况下,当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变长时,阻力变大,远离导入流道spv以及导出流道dsv的喷嘴n附近的喷射时的油墨的压力变动变大。当油墨的压力变动变大,换言之,远离导入流道spv以及导出流道dsv的喷嘴n附近的喷嘴n内的油墨的压力变低时,存在气泡从喷嘴n混入的情况。通过以上方式,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导入流道spv至最远离的喷嘴n为止的v轴方向的长度,与导入流道spv位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一侧的端部处的状态下的从导入流道spv至最远离的喷嘴n为止的v轴方向的长度相比而较短,因此,从导入流道spv至最远离的喷嘴n附近为止的阻力变小,能够减少油墨的压力变动。
181.此外,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在与垂直于v2方向的面平行地将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分割为区域re1、区域re2、区域re3以及区域re4这四个区域的情况下,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位于区域re1中,所述区域re1位于最靠v2方向的位置处。在与垂直于v2方向的面平行地将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均等地分割为上述的四个区域的情况下,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位于区域re4中,所述区域re4位于最靠v1方向的位置处。
182.如上文所述,优选为,旁通流道bp被设置于远离导入流道spv的位置处以对油墨内的气泡进行回收。由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位于区域re1中,因此,能够对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内的、滞留于区域re1以及区域re2内的气泡进行回收。而且,由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与被配置于最靠v2方向处的独立流道rj相比位于v1方向处,因此,通过朝向被配置于最靠v2方向处的独立流道rj的油墨的流动,从而能够减少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v2方向的端部处的油墨的沉淀物的产生。
183.此外,由于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位于区域re2中,因此能够对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内的、滞留于区域re3以及区域re4内的气泡进行回收。而且,由于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与被配置于最靠v1方向处的独立流道rj相比位于v2方向处,因此通过朝向被配置于最靠v1方向处的独立流道rj的油墨的流动,从而能够减少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v1方向的端部处的油墨的沉淀物的产生。
184.此外,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在与垂直于v2方向的面平行地将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均等地分割为区域re11、区域re12、区域re21、区域re22、区域re31、区域re32、区域re41以及区域re42这八个区域的情况下,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位于区域re11中,所述区域re11位于最靠v2方向的位置处。在与垂直于v2方向的面平行地将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均等地分割为上述的八个区域的情况下,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位于区域re42中,所述区域re42位于最靠v1方向的位置处。
185.通过使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位于区域re11中,从而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位于区域re12中的方式相比,第一旁通流道bp1能够对滞留于区域re12内的气泡进行回收。
186.此外,通过使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位于区域re42中,从而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位于区域re41中的方式相比,第一旁通流道bp1能够对滞留于区域re41内的气泡进行回收。
187.另外,导入流道spv也可以相对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v1方向的端部与v2方向的端部之间的中点而少许偏离,导出流道dsv也可以相对于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v1方向的端部与v2方向的端部之间的中点而少许偏离。例如,只要在图10中的包括区域r22以及区域r31在内的区域内配置有导入流道spv即可。关于导出流道dsv,也是同样的。
188.此外,液体喷射头30在v2方向上于第一旁通流道bp1与第二旁通流道bp2之间具备与排出侧共同液室mn2连通的导出流道dsv。第一旁通流道bp1具有从排出侧共同液室mn2向z1方向延伸的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为“第三垂直部分”的一个示例。第二旁通流道bp2具有从排出侧共同液室mn2向z1方向延伸的排出侧垂直部分bp2vd。排出侧垂直部分bp2vd为“第四垂直部分”的一个示例。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与被配置于最靠v2方向处的独立流道rj相比位于v1方向的位置处。排出侧垂直部分bp2vd与被配置于最靠v1方向处的独立流道rj相比位于v2方向的位置处。利用图21,对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与被配置于最靠v2方向处的独立流道rj相比位于v1方向的位置处的情况下的效果进行说明。
189.图21为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面fn倾斜了的情况下的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图。图21所示的图为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面fn相对于水平面sf而倾斜了60度的状态下的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v2方向的端部。在图21的示例中,v2方向为相对于水平面sf而绕逆时针方向旋转了60度的方向,并具有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分量。
190.在排出侧共同液室mn2内,与被配置于最靠v2方向处的喷嘴n连通的独立流道rj附近的气泡通过浮力而向v2方向流动。另一方面,油墨如图21所示的箭头标记ar4表示的那样进行流动。更加详细而言,在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内沿着z2方向而流出的油墨、和从被配置于最靠v2方向处的独立流道rj大致沿着v1方向而流出的油墨进行汇流。以此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与被配置于最靠v2方向处的独立流道rj相比位于v1方向的位置处,因此,产生来自被配置于最靠v2方向处的独立流道rj的油墨的v1方向的流动。虽然如上文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mn2内的气泡通过浮力而欲向v2方向进行流动,但
由于气泡的v2方向的流动与油墨的v1方向的流动对立,因此能够减少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v2方向的端部处的气泡的滞留的产生。
191.此外,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具有位于从导入流道spv至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为止的v2连通区域mn1b、和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相比位于v2方向的位置处的v2端部区域mn1a。v2连通区域mn1b为“第一区域”的一个示例。v2端部区域mn1a为“第二区域”的一个示例。v2端部区域mn1a的z1方向的面mn1as相对于v2连通区域mn1b的z1方向的面mn1bs而被配置于z2方向处。
192.通过使面mn1as相对于面mn1bs而被配置于z2方向处,从而v2端部区域mn1a内的油墨的流速与v2端部区域mn1a的面mn1as的z轴方向的位置和面mn1bs相同的方式下的v2端部区域mn1a内的油墨的流速相比而变大。通过使v2端部区域mn1a内的油墨的流速变大,从而能够减少v2端部区域mn1a内的油墨的沉淀物的产生。
193.此外,在v2端部区域mn1a中,具有如下部分,所述部分具有v2连通区域mn1b的z轴方向上的最大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一般情况下,与流道的截面面积变小相应地,流道内的液体的流速变大。因此,液体喷射头30能够抑制与v2端部区域mn1a连通的独立流道rj的流速的降低。此外,通过使v2端部区域mn1a的z1方向的壁面与v2端部区域mn1a的z2方向的壁面之间的距离接近,从而能够抑制在v2端部区域mn1a的z1方向的壁面附近形成气泡可能滞留的空间的情况。
194.此外,液体喷射装置100具备多个液体喷射头30。多个液体喷射头30构成在与z1方向正交的x轴方向上长条的行式头。v2方向为与x1方向以及x2方向交叉的方向。x1方向以及x2方向为“第五方向”的示例。另外,也可以设为,一个液体喷射头30构成在x轴方向上长条的行式头。
195.在将行式头放置在从水平面sf倾斜的面上并使用的情况下,换言之,在成为喷嘴面fn以沿着x轴方向的直线为轴而旋转了的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9以及图21所例示的那样,能够减少气泡的滞留。
196.此外,液体喷射装置100具备液体喷射头30。而且,液体喷射装置100具备使被供给至液体喷射头30内的油墨进行循环的循环机构94。通过使具备循环机构94,从而混入于油墨中的气泡、沉降油墨与所循环的油墨一起返回至副罐中,因此减少了喷嘴n的堵塞的产生。因此,液体喷射头30的液体更换、清洁等维护工作变得容易。
197.此外,液体喷射头30被构成为,多个基板在z2方向上被层叠。多个基板是指,例如流道分配部37所包括的第一流道部件du1以及第二流道部件du2、以及头单元38所包括的外壳385以及连通板382。液体喷射头30具备多个独立流道rj、供给侧共同液室mn1、排出侧共同液室mn2和旁通流道bp。多个独立流道rj与向z2方向喷射油墨的多个喷嘴n分别连通。供给侧共同液室mn1沿与z1方向交叉的方向而延伸并且与多个独立流道rj连通,并向多个独立流道rj供给油墨。虽然与z1方向交叉的方向典型地为v1方向,但只要与z1方向交叉,则也可以不是v1方向。排出侧共同液室mn2沿与z1方向交叉的方向而延伸并且与多个独立流道rj连通,并供从多个独立流道rj排出的油墨进行流动。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延伸方向和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延伸方向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多个独立流道rj将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和排出侧共同液室mn2连接。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被形成于多个基板中的同一层中。同一层的含义是指,在z轴方向上为相同的位置的意思。在z轴方向上相
同的位置的含义是指,在z轴方向的垂直方向上进行观察时一部分或全部重叠的意思。例如,如图8所例示的那样,在作为相对于z轴方向而垂直的方向的w轴方向上进行观察时,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相互重叠。旁通流道bp具有被形成于多个基板中的、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不同的层中的旁通水平部分bph。旁通水平部分bph为“第一部分”的一个示例。不同的层的含义是指,在z轴方向上为不同的位置的意思。在z轴方向上为不同的位置的含义是指,在z轴方向的垂直方向上进行观察时不重叠的意思。例如,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旁通水平部分bp1h以及旁通水平部分bp2h在w2方向上进行观察时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相互不重叠。
198.通过使旁通水平部分bph形成于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不同的层中,从而在平面观察时,旁通水平部分bph能够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一部分重叠。因此,第一实施方式与旁通水平部分bph位于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同一层中的方式相比,能够在w轴方向以及v轴方向上使液体喷射头30小型化。
199.此外,第一旁通流道bp1具有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和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第二旁通流道bp2具有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和排出侧垂直部分bp2vd。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以及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为“第二部分”的一个示例。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以及排出侧垂直部分bp2vd为“第三部分”的一个示例。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以及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将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和旁通水平部分bph的一端进行连接,并且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向作为与z2方向相反的方向的z1方向延伸。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以及排出侧垂直部分bp2vd将排出侧共同液室mn2和旁通水平部分bph的另一端进行连接,并且从排出侧共同液室mn2向z1方向延伸。
200.第一旁通流道bp1通过具有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和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从而在平面观察时,旁通水平部分bp1h能够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一部分重叠。同样地,第二旁通流道bp2通过具有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和排出侧垂直部分bp2vd,从而在平面观察时,旁通水平部分bp2h能够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一部分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一部分重叠。
201.具备向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供给液体的供给流道si、以及供从排出侧共同液室mn2排出的液体进行流动的排出流道do,旁通水平部分bph、供给流道si的一部分和排出流道do的一部分被形成于多个基板中的同一层中。更加详细而言,旁通水平部分bph、作为供给流道si的一部分的分配流道sph1以及分配流道sph2、作为排出流道do的一部分的排出水平流道dsh_1~dsh_6被形成于同一层中。
202.通过使旁通水平部分bph、分配流道sph1以及分配流道sph2和排出水平流道dsh_1~dsh_6被形成于同一层中,从而能够通过第一流道部件du1以及第二流道部件du2这样的同一个部件来形成旁通水平部分bph、分配流道sph1以及分配流道sph2、排出水平流道dsh_1~dsh_6。因此,与旁通水平部分bph、分配流道sph1以及分配流道sph2、排出水平流道dsh_1~dsh_6中的任意一个流道、和除了该任意一个流道以外的其余的流道处于不同的层中的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能够削减液体喷射头30的部件件数。
203.此外,多个喷嘴n通过在与z2方向正交的v2方向上排列从而构成喷嘴列ln。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向v2方向延伸。液体喷射头30具备在向z2方向进行观
察的平面观察时被配置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与排出侧共同液室mn2之间的配线部件388。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配线部件388具有在平面观察时相对于多个喷嘴n中的被配置于最靠v2方向处的喷嘴n而位于v2方向处的部分。而且,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配线部件388具有在平面观察时相对于多个喷嘴n中的被配置于最靠v1方向处的喷嘴n而位于v1方向处的部分。旁通水平部分bp1h具有以绕过配线部件388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bp1hb以及弯曲部bp1hd。同样地,旁通水平部分bp2h具有以绕过配线部件388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bp2hb以及弯曲部bp2hd。
204.通过以上的方式,配线部件388具有相对于多个喷嘴n中的被配置于最靠v2方向处的喷嘴n而位于v2方向处的部分,且具有相对于多个喷嘴n中的被配置于最靠v1方向处的喷嘴n而位于v1方向处的部分。即,配线部件388的v轴方向上的长度,与从多个喷嘴n中的被配置于最靠v2方向处的喷嘴n至被配置于最靠v1方向处的喷嘴n为止的长度相比而较长。配线部件388的v轴方向上的长度变长的原因在于,配线部件388除了在中央具有与多个喷嘴n分别对应的多个配线之外,还具有多个喷嘴n的全部喷嘴n共用的配线。因此,第一旁通流道bp1在平面观察时无法通过最短的直线而将旁通口3853a以及旁通口3853b连接。同样地,第二旁通流道bp2在平面观察时无法通过最短的直线而将旁通口3853c以及旁通口3853d连接。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旁通水平部分bp1h具有弯曲部bp1hb以及弯曲部bp1hd、且旁通水平部分bp2h具有弯曲部bp2hb以及弯曲部bp2hd,因此无需使旁通水平部分bp1h以及旁通水平部分bp2h相对于配线部件388而在z轴方向上错开,因此,能够在z轴方向上使液体喷射头30小型化。
205.此外,多个基板具有划定出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一部分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一部分的外壳385。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连通的多个喷嘴n通过在与z2方向正交的v2方向上排列从而构成喷嘴列ln。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在v2方向上延伸。如图10以及图16所例示的那样,旁通水平部分bp2h具有在向z2方向进行观察的平面观察时不与外壳385重叠的部分bp2h1。另一方面,旁通水平部分bp1h的全部在向z2方向进行观察的平面观察时与外壳385重叠。以此方式,旁通水平部分bph在平面观察时既可以与外壳385全部重叠,也可以具有不与外壳385重叠的部分。另外,通过使旁通水平部分bp1h全部在于z轴方向上观察的平面观察时与外壳385重叠,从而能够使流道分配部37小型化。
206.此外,多个基板具有多个外壳385和第一流道部件du1。多个外壳385分别划定出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一部分、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一部分、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以及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的一部分。第一流道部件du1划定出与多个外壳385分别对应的多个旁通水平部分bph、以及与多个外壳385分别对应的多个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以及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的一部分。通过第一流道部件du1而被划定出的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一部分的每单位长度的平均流道阻力,与通过多个外壳385分别划定出的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一部分的每单位长度的平均流道阻力相比而较大。具体而言,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中的通过第一流道部件du1而被划定出的垂直部分bp1vsa的流道阻力最大。因此,液体喷射头30的设计者通过仅对划定流道阻力最大的垂直部分bp1vsa的第一流道部件du1进行更换,就能够精度良好且容易地变更第一旁通流道bp1的流道阻力。设计者能够通过精度良好且容易地变更第一旁通流道bp1的流道阻力,从而精度良好且容易地变更油墨的压力。
207.能够容易地变更第一旁通流道bp1的流道阻力的原因在于,在通过注塑成形来形
成第一流道部件du1的情况下,通过变更作为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模具的销的粗细从而能够容易地变更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截面面积。此外,即使在通过穿孔来形成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情况下,也通过变更在穿孔中使用的钻头的粗细从而设计者能够容易地变更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截面面积。
208.对能够精度良好地对第一旁通流道bp1的流道阻力进行变更的原因进行说明。通过变更旁通水平部分bp1h的截面面积,从而也能够变更流道阻力。但是,在对旁通水平部分bp1h的流道阻力进行变更的情况下,受到旁通水平部分bp1h的v轴方向的宽度、w轴方向的宽度、z轴方向的宽度这三个要素的影响,难以以使旁通水平部分bp1h的流道阻力成为设计者所希望的流道阻力的方式精度良好地进行制造。另一方面,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流道阻力仅会受到注塑成形时使用的销的大小、或穿孔中所使用的钻头的大小的影响。通过以上方式,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流道阻力与旁通水平部分bp1h的流道阻力相比,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变更。
209.关于第二旁通流道bp2,也与第一旁通流道bp1相同地,液体喷射头30的设计者能够精度良好且容易地变更第二旁通流道bp2的流道阻力。
210.此外,在第一旁通流道bp1中,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以及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的单位长度的平均流道阻力大于旁通水平部分bp1h的单位长度的平均流道阻力。一般情况下,流道全体的流道阻力大幅地依赖于流道阻力较大的部分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增大可精度良好且容易地变更流道阻力的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以及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的流道阻力,从而精度良好且容易地变更第一旁通流道bp1的流道阻力。第二旁通流道bp2也与第一旁通流道bp1相同地,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以及排出侧垂直部分bp2vd的单位长度的平均流道阻力大于旁通水平部分bp2h的单位长度的平均流道阻力。
211.此外,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以及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中的第一流道部件du1的z1方向的长度,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以及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中的外壳385的z1方向的长度相比而较长。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以及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中的第一流道部件du1的z1方向的长度与垂直部分bp1vsa以及垂直部分bp1vsb的z1方向的总计的长度ld同义。此外,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以及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中的外壳385的z1方向的长度与垂直部分bp2vsc的z1方向的长度lc同义。
212.通过使长度ld长于长度lc,从而与长度ld短于长度lc的方式相比,能够缩短头单元38的z轴方向的长度。而且,本实施方式与长度ld短于长度lc的方式相比,能够增大被形成于第一流道部件du1中的旁通流道bp的流道阻力的最大值。即,本实施方式与长度ld短于长度l的方式相比,能够增大旁通流道bp的流道阻力的可变更范围。
213.多个基板具有多个外壳385、第一流道部件du1和第二流道部件du2。多个外壳385分别划定出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一部分、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一部分和旁通流道bp的一部分。第一流道部件du1相对于多个外壳385而在作为与z2方向相反的方向的z1方向上被层叠。第二流道部件du2相对于第一流道部件du1而在z1方向上被层叠。液体喷射头30具备分配流道sph1以及分配流道sph2。分配流道sph1以及分配流道sph2将油墨分配并供给至通过多个外壳385而分别被划定出的多个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如图17所例示的那样,与多个外壳385分别对应的多个旁通水平部分bp1h以及旁通水平部分bp2h、分配流道sph1以及分配流道sph1被形成于第一流道部件du1与第二流道部件du2之间。另外,与外壳385相对应的旁
通水平部分bp1h和旁通水平部分bp2h为,与外壳385的旁通口3853连通的旁通流道bp中所包括的旁通水平部分bp1h和旁通水平部分bp2h。
214.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由相同的部件来构成旁通水平部分bp1h、旁通水平部分bp2h、分配流道sph1和分配流道sph2,因此,与旁通水平部分bp1h、旁通水平部分bp2h、分配流道sph1和分配流道sph2中的任意一个流道被形成于第一流道部件du1与第二流道部件du2之间以外的方式相比,能够削减液体喷射头30的部件件数。
215.2.第二实施方式
216.虽然如图1所例示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装置100为,仅通过固定头模块3并且对介质pp进行输送就能实施印刷的所谓行式的液体喷射装置,但液体喷射装置的结构并未被限定于上述的结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装置100a为,将一个或多个液体喷射头30搭载在滑架911上,并且使该一个或多个液体喷射头30沿着x轴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的同时对介质pp进行输送来实施印刷的所谓串行式的液体喷射装置。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217.图22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100a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液体喷射装置100a在代替控制装置90而具备控制装置90a这一点、代替头模块3而具备头模块3a这一点、具备移动机构91这一点上,与液体喷射装置100不同。
218.移动机构91在由控制装置90a实施的控制下使液体喷射头30在x1方向和x2方向上往复。在图22所示的示例中,移动机构91具有对两个液体喷射头30进行保持的箱型的滑架911、和固定滑架911的输送带912。输送带912通过来自未图示的驱动源的驱动力而使滑架911在x1方向和x2方向上往复。
219.以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装置100a具备液体喷射头30和移动机构91。移动机构91对液体喷射头30进行保持,并在与z2方向正交的x1方向以及x2方向上往复移动。
220.在使液体喷射头30相对于水平面sf倾斜地使用的情况下,换言之,在成为喷嘴面fn相对于水平面sf而以沿着x轴方向的直线为轴进行旋转的状态的情况下,由于v轴方向为与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减少油墨的沉淀物的产生。
221.3.第三实施方式
222.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装置100b为,在对介质pp进行旋转输送的滚筒921的周围配置了四个头模块3的结构。以下,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223.图23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装置100b的概要图。液体喷射装置100b除了代替输送机构92而具有输送机构92b,并且具有多个头模块3以外,与液体喷射装置100相同。另外,在图23中,省略了控制装置90以及循环机构94等的图示。
224.在图23中,除了利用在图1等中所使用的xyz坐标系之外,还利用与xyz坐标系不同的xyz坐标系而进行说明。xyz坐标系为整体坐标系。xyz坐标系通过x1方向、y1方向和z2方向而被规定。x1方向为与水平面sf平行的任意的方向。y1方向与水平面sf平行,且与x1方向正交。z2方向为重力方向。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将x1方向的相反方向称为x2方向。而且,将x1方向和x2方向统称为x轴方向。将y1方向的相反方向称为y2方向。将y1方向和y2方向统称为y轴方向。将z2方向的相反方向称为z1方向。将z1方向和z2方向统称为z轴方向。图23所示的图为,向x2方向观察了液体喷射装置100b的图。第三实施方式中的xyz坐标系针对每个头模块3而存在。
225.如图23所例示的那样,输送机构92b具有在使介质pp吸附在外周面的状态下对其进行输送的滚筒921、和电机等驱动机构922。滚筒921为,具有围绕与x轴方向平行的中心轴ax的外周面的圆筒状或圆柱状的部件。滚筒921通过驱动机构922而围绕中心轴ax进行旋转驱动。滚筒921的外周面通过未图示的起点器而带电。通过由该带电而产生的静电力,从而介质pp被静电吸附在滚筒921的外周面上。
226.另外,输送机构92b的结构并未被限定于图23所示的示例,例如,既可以代替滚筒921而使用带,也可以代替静电吸附而使用空气吸附等。此外,输送机构92b除了具有前述的结构要素之外,还具有除电器等结构要素。
227.头模块3_1、3_2、3_3以及3_4分别与滚筒921的外周面对置。头模块3_1、3_2、3_3以及3_4分别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头模块3同样的方式而被构成。
228.但是,在头模块3_1、3_2、3_3以及3_4中,围绕与x轴方向平行的轴的姿态相互不同。此外,也可以使在头模块3_1、3_2、3_3以及3_4中所使用的油墨的种类针对每个头模块3而不同。例如,在使在头模块3_1、3_2、3_3以及3_4中所使用的油墨的颜色针对每个头模块3而不同的情况下,使用黄色、品红色、蓝绿色、黑色这四种颜色的油墨。
229.若具体地进行说明,头模块3_1、3_2、3_3以及3_4按照该顺序沿着滚筒921的外周面而在中心轴ax的圆周方向cd上排列。此外,头模块3_1、3_2、3_3以及3_4通过分别被配置于以在作为头模块3的长边方向的x1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而被旋转的位置上,从而喷嘴面fn与滚筒921的中心轴ax的半径方向rd正交,并且,相对于水平面sf而倾斜。
230.但是,虽然在图23的示例中,头模块3_1、3_2、3_3以及3_4各自的喷嘴面fn相对于水平面sf而倾斜,但也可以相对于水平面sf而平行。在喷嘴面fn相对于水平面sf而平行的情况下,具有该喷嘴面fn的头模块3的y轴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该头模块3的z轴方向与z轴方向平行。
231.头模块3_1、3_2、3_3、以及、3_4的x轴方向与x轴方向平行。因此,头模块3_1、3_2、3_3、以及、3_4为在x轴方向上长条的行式头。
232.对头模块3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在于z轴方向上进行观察的平面观察时,头模块3_4相对于头模块3_1而被配置于与x轴方向正交的y1方向处。同样地,在于z轴方向上进行观察的平面观察时,头模块3_3相对于头模块3_2而被配置于y1方向处。
233.另外,头模块3_1以及头模块3_2为“第一行式头”的一个示例。在头模块3_1相当于“第一行式头”的情况下,头模块3_4相当于“第二行式头”。在头模块3_2相当于“第一行式头”的情况下,头模块3_3相当于“第二行式头”。在第三实施方式中,x1方向以及x2方向为“第五方向”的一个示例。y1方向为“第六方向”的一个示例。但是,在喷嘴面fn相对于水平面sf而平行的情况下,具有该喷嘴面fn的头模块3的y1方向与y1方向相同。
234.头模块3_1以如下方式倾斜地配置,即,头模块3_1的喷嘴面fn的y1方向的端部相对于头模块3_1的喷嘴面fn的作为与y1方向相反的方向的y2方向的端部而位于z1方向处。同样地,头模块3_2以如下方式倾斜地配置,即,头模块3_2的喷嘴面fn的y1方向的端部相对于头模块3_2的喷嘴面fn的作为与y1方向相反的方向的y2方向的端部而位于z1方向处。
235.另外,在头模块3_1相当于“第一行式头”的情况下,头模块3_1的喷嘴面fn相当于“第一喷嘴面”。在头模块3_2相当于“第一行式头”的情况下,头模块3_2的喷嘴面fn相当于“第一喷嘴面”。y2方向为“第七方向”的一个示例。
236.头模块3_3以如下方式倾斜地配置,即,头模块3_3的喷嘴面fn的y1方向的端部相对于头模块3_3的喷嘴面fn的y2方向的端部而位于z2方向处。同样地,头模块3_4以如下方式倾斜地配置,即,头模块3_4的喷嘴面fn的y1方向的端部相对于头模块3_4的喷嘴面fn的y2方向的端部而位于z2方向处。
237.此外,头模块3_1的喷嘴面fn相对于水平面sf的倾斜角度θ1与头模块3_4的喷嘴面fn相对于水平面sf的倾斜角度θ4相等。同样地,头模块3_2的喷嘴面fn相对于水平面sf的倾斜角度θ2与头模块3_3的喷嘴面fn相对于水平面sf的倾斜角度θ3相等。但是,倾斜角度θ2以及θ3分别小于前述的倾斜角度θ1或θ4。
238.在以上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头模块3_1、3_2、3_3、以及3_4内的液体喷射头30具备喷嘴面fn,所述喷嘴面fn具有多个喷嘴n,喷嘴面fn相对于沿着x轴方向的轴的半径方向rd而正交,且相对于水平面sf而倾斜。此外,x轴方向为相对于v轴方向而交叉的方向。根据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抑制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端部处的油墨的沉淀物的产生,并能够减少气泡的滞留。
239.即使是包括如头模块3_2和头模块3_3、头模块3_1和头模块3_4那样以v1方向包含z1方向的分量的方式被配置的头模块和以v2方向包含z1方向的分量的方式被配置的头模块在内的液体喷射装置,由于在v1方向以及v2方向的双方的端部的附近设置有旁通流道bp,因此也能够提高排气性。也可以说,包括以v1方向包含z1方向的分量的方式被配置的头模块和以v2方向包含z1方向的分量的方式被配置的头模块在内的液体喷射装置,包含相对于中心轴ax的旋转方向相反的多个头模块。
240.另外,虽然在上述的记载中,记载为,头模块3_1以及头模块3_2为“第一行式头”的一个示例,但头模块3_3以及头模块3_4也可以为“第一行式头”的一个示例。在头模块3_3相当于“第一行式头”的情况下,头模块3_2相当于“第二行式头”。另一方面,在头模块3_4相当于“第一行式头”的情况下,头模块3_1相当于“第二行式头”。y2方向相当于“第六方向”,y1方向相当于“第七方向”。
241.此外,如上文所述,倾斜角度θ1与倾斜角度θ4相等。因此,与倾斜角度θ1与倾斜角度θ4不同的方式相比,头模块3_1内的气泡的产生位置与头模块3_4内的产生位置接近以穿过中心轴ax的xz平面作为对称轴而线对称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头模块3_1和头模块3_4中,能够将用于排出气泡的动作条件、换言之维护的动作时间设定为相同。更加详细而言,能够将实施用于排出头模块3_1内的气泡的维护的时刻、和实施用于排出头模块3_4内的气泡的维护的时刻设定为相同时刻。因此,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能够简化用于排出气泡的维护的设定。
242.4.变形例
243.以上所例示的方式能够进行多种多样地变形。以下,例示能够被应用于前述的方式中的具体的变形方式。从以下的例示中任意地选择的两种以上的方式以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能够被适当地合并。
244.4.1.第一变形例
245.虽然上述的各个方式中的旁通水平部分bph以绕过配线部件388的方式弯曲,但在配线部件388的v轴方向上的长度短于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至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为止的长度的情况下,旁通水平部分bph也可以不弯曲。
246.图24为向z2方向观察了第一变形例中的头单元38d时的平面图。图24所示的图为表示第一变形例中的第一旁通流道bp1d、第一变形例中的第二旁通流道bp2d、第一变形例中的配线部件388d的位置关系,利用单点划线表示配线部件388d。
247.如图24所例示的那样,第一旁通流道bp1d具有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旁通水平部分bp1hd和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如图24所例示的那样,在v轴方向上,配线部件388d的v2方向的端部位于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的v1方向的端部以及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的v1方向的端部相比靠v1方向的位置处。因此,旁通水平部分bp1hd可以不具有弯曲部。旁通水平部分bp1hd沿w轴方向而延伸,并在w1方向的端部处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连通,并在w2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d连通。
248.如图24所例示的那样,第二旁通流道bp2d具有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旁通水平部分bp2hd和排出侧垂直部分bp2vd。如图24所例示的那样,在v轴方向上,配线部件388d的v1方向的端部位于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的v2方向的端部以及排出侧垂直部分bp2vd的v2方向的端部相比靠v2方向的位置处。因此,旁通水平部分bp2hd可以不具有弯曲部。旁通水平部分bp2hd沿w轴方向而延伸,并在w1方向的端部处与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连通,并在w2方向的端部处与排出侧垂直部分bp2vd连通。
249.4.2.第二变形例
250.虽然上述的各个方式中的供给流道si包含处于与旁通水平部分bph同一层的分配流道sph1以及分配流道sph2,排出流道do包含处于与旁通水平部分bph同一层的排出水平流道dsh_1~dsh_6,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供给流道si以及排出流道do的一方可以不具有成为与旁通水平部分bph同一层的流道。换言之,旁通水平部分bph和供给流道si的一部分以及排出流道do的一部分也可以被形成于同一层中。具体而言,存在以下所示的两个方式。第一方式为,供给流道si包含分配流道sph1以及分配流道sph2、且排出流道do在第一流道部件du1与第二流道部件du2之间不具有沿着vw平面的流道的方式。第二方式为,供给流道si在第一流道部件du1与第二流道部件du2之间不具有沿着vw平面的流道,而排出流道do具有排出水平流道dsh_1~dsh_6的方式。
251.根据第二变形例,由于与供给流道si以及排出流道do在第一流道部件du1与第二流道部件du2之间不具有沿着vw平面的流道的方式相比,能够由同一部件来构成供给流道si的一部分以及排出流道do的一部分中的一方和旁通水平部分bph,因此能够削减液体喷射头30的部件件数。
252.4.3.第三变形例
253.虽然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一变形例中,在流道分配部37内形成有分配流道sph1以及sph2,在流道结构体34内形成有排出汇流流道duo1以及duo2,但并不限于此。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30在流道结构体34内具有向多个供给侧共同液室mn1分配并供给油墨的分配流道,在流道分配部37内,具有使从多个排出侧共同液室mn2排出后的油墨进行汇流的汇流流道。
254.即,在第三变形例中的液体喷射头30中,多个基板具有多个外壳385、第一流道部件du1和第二流道部件du2。多个外壳385分别划定出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一部分、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一部分和旁通流道bp的一部分。第一流道部件du1相对于多个外壳385而被层叠在与z1方向相反的方向处。第二流道部件du2相对于第一流道部件du1而被层叠在z1方
向的相反方向处。液体喷射头30具备使从通过多个外壳385而被分别划定出的多个排出侧共同液室mn2排出后的液体进行汇流的汇流流道。与多个外壳385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一部分和汇流流道,被形成于第一流道部件du1与第二流道部件du2之间。
255.根据第三变形例,由于能够由同一相同的部件来构成旁通水平部分bph和前述的汇流流道,因此,与前述的汇流流道被形成于除了第一流道部件du1与第二流道部件du2之间以外的位置处的方式相比,能够削减液体喷射头30的部件件数。
256.对基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三变形例的不同点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一般情况下,当流道汇流时,流速增加,存在压力损失也容易增加的趋势。此外,当考虑到向喷嘴n的压力的影响时,存在希望与供给流道si相比在排出流道do中使压力损失降低的情况。因此,第一实施方式与在供给流道si中将油墨分配给流道结构体34的第三变形例相比,由于油墨进行汇流的部分变长,因此流速变大,能够提高气泡的排出性。此外,第一实施方式与在排出流道do中在流道分配部37中具有使油墨进行汇流的汇流流道的第三变形例相比,由于油墨汇流的部分较短,因此,流道的阻力变小,能够减少喷嘴n的压力变动。
257.4.4.第四变形例
258.虽然在上述的各个方式中,外壳385划定出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一部分和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一部分,但也可以划定出供给侧共同液室mn1的全部,也可以划定出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全部。
259.4.5.第五变形例
260.在上述的各个方式中,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与被配置于最靠v2方向处的独立流道rj相比位于v1方向的位置处。虽然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与被配置于最靠v1方向处的独立流道rj相比位于v2方向的位置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与被配置于最靠v2方向处的独立流道rj相比位于v2方向的位置处,供给侧垂直部分bp2vs与被配置于最靠v1方向处的独立流道rj相比位于v1方向的位置处。例如,图18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为,供给侧垂直部分bp1vs与被配置于最靠v2方向处的独立流道rj相比位于v2方向的位置处的方式。
261.在第五变形例中,也能够通过使旁通水平部分bph被形成于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不同的层中,从而在平面观察时,旁通水平部分bph与供给侧共同液室mn1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mn2的一部分重叠。因此,第五变形例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在w轴方向以及v轴方向上使液体喷射头30小型化。
262.4.6.第六变形例
263.在上述的各个方式中,作为为了喷射油墨而使压力室cb内产生能量的能量产生元件,液体喷射头30也可以代替在上述的各个方式中所使用的压电元件而具有发热元件。
264.4.7.其他的变形例
265.上述的液体喷射装置100除了可以被专用于印刷的设备采用之外,还能够被传真装置以及复印机等各种设备采用。本来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100的用途就不限定于印刷。例如,喷射颜色材料的溶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形成液晶显示装置的滤色器的制造装置而被利用。此外,喷射导电材料的溶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形成配线基板的配线以及电极的制造装置而被利用。
266.5.附记
267.根据以上所例示的方式,例如掌握了以下的结构。
268.作为优选的方式的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通过将多个基板在第一方向上进行层叠而构成,并具备:多个独立流道,其分别与向所述第一方向喷射液体的多个喷嘴连通;供给侧共同液室,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所述多个独立流道连通,并向所述多个独立流道供给液体;排出侧共同液室,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所述多个独立流道连通,并供从所述多个独立流道排出的液体进行流动;旁通流道,其将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和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连接,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以及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被形成于所述多个基板中的同一层中,所述旁通流道具有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被形成于所述多个基板中的、与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以及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不同的层中。
269.根据方式1,与第一部分和供给侧共同液室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位于同一层中的方式相比,能够在与喷嘴面平行的方向上使液体喷射头小型化。
270.在作为方式1的具体例的方式2中,所述旁通流道具有:第二部分,其将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和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连接,并且从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起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第三部分,其将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和所述第一部分的另一端连接,并且从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起向所述相反的方向延伸。
271.根据方式2,在平面观察时,第一部分能够与供给侧共同液室的一部分以及排出侧共同液室的一部分重叠。
272.在作为方式1或2的具体例的方式3中,具备:供给流道,其向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供给液体;以及排出流道,其供从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排出的液体进行流动,所述供给流道的一部分以及所述排出流道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和所述第一部分被形成于所述多个基板中的同一层中。
273.根据方式3,由于与供给流道以及排出流道不具有被形成于第一流道部件与第二流道部件之间的流道的方式相比,能够通过同一部件来构成供给流道的一部分以及排出流道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和第一部分,因此,能够削减液体喷射头的部件件数。
274.在作为方式1或2的具体例的方式4中,具备:供给流道,其向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供给液体;排出流道,其供从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排出的液体进行流动,所述第一部分、所述供给流道的一部分和所述排出流道的一部分被形成于所述多个基板中的同一层中。
275.根据方式4,由于与供给流道以及排出流道不具有被形成于第一流道部件和第二流道部件之间的流道的方式相比,能够通过同一部件来构成第一部分、供给流道的一部分和排出流道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削减液体喷射头的部件件数。
276.在作为方式1至4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具体例的方式5中,所述多个喷嘴通过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排列而构成喷嘴列,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以及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所述液体喷射头具备配线部件,在向所述第一方向进行观察的平面观察时所述配线部件被配置于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与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之间,所述配线部件具有在所述平面观察时相对于所述多个喷嘴中的被配置于最靠所述第二方向处的喷嘴而位于所述第二方向处的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以绕过所述配线部件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
277.根据方式5,由于第一部分具有弯曲部,因此无需将第一部分相对于配线部件而向
第一方向偏移,因此能够在第一方向上使液体喷射头小型化。
278.在作为方式1至5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具体例的方式6中,所述多个基板具有划定出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的一部分或全部、以及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外壳,与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连通的所述多个喷嘴通过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排列而构成喷嘴列,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以及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在向所述第一方向进行观察的平面观察时不与所述外壳重叠的部分。
279.在作为方式1至5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具体例的方式7中,所述多个基板具有划定出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的一部分或全部、以及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的一部或全部的外壳,与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连通的所述多个喷嘴通过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排列而构成喷嘴列,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以及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部分的全部在向所述第一方向进行观察的平面观察时与所述外壳重叠。
280.根据方式7,与第一部分具有在向第一方向进行观察的平面观察时不与外壳重叠的部分的方式相比,能够使划定出第一部分的部件小型化。
281.在作为方式2或作为方式2的具体例的方式3至6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具体例的方式8中,所述多个基板具有:多个外壳,其划定出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的一部分或全部、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的一部分或全部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一部分;第一流道部件,其划定出与所述多个外壳分别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部分、以及与所述多个外壳分别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二部分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一流道部件划定出的所述第二部分的一部分的每单位长度的平均流道阻力,与通过所述多个外壳分别划定出的所述第二部分的一部分的每单位长度的平均流道阻力相比而较大。
282.根据方式8,液体喷射装置的设计者仅通过对划定出流道阻力最大的垂直部分的第一流道部件进行更换,就能够精度良好且容易地变更旁通流道的流道阻力。
283.在作为方式8的具体例的方式9中,所述第二部分中的所述第一流道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与所述第二部分中的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相比而较长。
284.根据方式9,与第二部分中的第一流道部件的第一方向的长度短于第二部分中的外壳的第一方向的长度的方式相比,能够增大旁通流道的流道阻力的可变更范围。
285.在作为方式1至5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具体例的方式10中,所述多个基板具有:多个外壳,其划定出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的一部分或全部、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的一部分或全部以及所述旁通流道的一部分;第一流道部件,其相对于所述多个外壳而被层叠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第二流道部件,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流道部件而被层叠在所述相反的方向上,所述液体喷射头具备分配流道,所述分配流道将液体向通过所述多个外壳分别划定出的多个供给侧共同液室分配并供给,所述分配流道和与所述多个外壳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一部分被形成于所述第一流道部件与所述第二流道部件之间。
286.根据方式10,由于能够通过同一个部件来构成第一部分和分配流道,因此,与第一部分和分配流道的任意一个流道被形成于第一流道部件和第二流道部件之间以外的位置处的方式相比,能够削减液体喷射头的部件件数。
287.在作为方式1至5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具体例的方式11中,所述多个基板具有:多个外壳,其划定出所述供给侧共同液室的一部分或全部、所述排出侧共同液室的一部分或
全部以及所述旁通流道的一部分;第一流道部件,其相对于所述多个外壳而被层叠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第二流道部件,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流道部件而被层叠在所述相反的方向上,所述液体喷射头具备汇流流道,所述汇流流道使从通过所述多个外壳分别划定出的多个排出侧共同液室排出的液体进行汇流,所述汇流流道和与所述多个外壳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一部分被形成于所述第一流道部件与所述第二流道部件之间。
288.根据方式11,由于能够通过同一部件来构成第一部分和汇流流道,因此,与第一部分和汇流流道的任意一个流道被形成于第一流道部件和第二流道部件之间以外的位置处的方式相比,能够削减液体喷射头的部件件数。
289.作为优选的方式的方式12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方式1至10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述的液体喷射头。
290.根据方式12,能够提供一种具备在与喷嘴面平行的方向上小型化了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291.在作为方式12的具体例的方式13中,具备循环机构,所述循环机构使被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射头内的液体循环。
292.根据方式13,由于混入于液体中的气泡、尘埃与所循环的液体一起返回至循环机构,因此减少了喷嘴的堵塞的发生。因此,容易实施液体喷射头的液体更换以及清洁的维护。
293.符号说明
294.3、3a
…
头模块;13
…
头固定基板;15
…
安装孔;30
…
液体喷射头;31
…
框体;32
…
盖基板;33
…
集合基板;34
…
流道结构体;35
…
配线基板;37
…
流道分配部;38、38d
…
头单元;39
…
固定板;90
…
控制装置;91
…
移动机构;92、92b
…
输送机构;93
…
液体容器;94
…
循环机构;100、100a、100b
…
液体喷射装置;382
…
连通板;383
…
压力室基板;384
…
振动板;385
…
外壳;387
…
喷嘴板;388、388d
…
配线部件;921
…
滚筒;922
…
驱动机构;3851
…
导入口;3852
…
导出口;3853
…
旁通口;3861
…
可塑性基板;ax
…
中心轴;bp
…
旁通流道;bp1、bp1d
…
第一旁通流道;bph、bp1h、bp1hd、bp2h、bp2hd
…
旁通水平部分;bp1vd、bp2vd
…
排出侧垂直部分;bp1vs、bp2vs
…
供给侧垂直部分;bp2
…
旁通流道;bp2、bp2d
…
第二旁通流道;bp2h1
…
部分;cb
…
压力室;ci1、ci2
…
导入口;dsh
…
排出水平流道;dsv
…
导出流道;do
…
排出流道;fn
…
喷嘴面;ln
…
喷嘴列;mn1
…
供给侧共同液室;mn1a
…
v2端部区域;mn1ac
…
截面面积;mn1as
…
面;mn1b
…
v2连通区域;mn1bc
…
截面面积;mn1bs
…
面;mn2
…
排出侧共同液室;n
…
喷嘴;pp
…
介质;pz
…
压电元件;rj
…
独立流道;sci1、sci2
…
供给共同流道;sdi1、sdi2
…
供给分配流道;sf
…
水平面;sph1、sph2
…
分配流道;spv
…
导入流道;si
…
供给流道;si1、si2
…
第一供给流道;θ1、θ2、θ3、θ4
…
倾斜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