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喷涂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施工用新型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2.混凝土喷射装置是指将混凝土拌合物直接喷涂在建筑表面或结构物上的设备,一般用于墙壁、隧道内衬、天棚等结构的衬里或保护层的施工过程中。目前混凝土喷射装置通常是通过高压空气作用下,将预制好的混凝土以很高的速度从喷射管中直接喷射至施工表面上。现有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混凝土较重,能耗较大;一般通过工作人员人工喂料且手持的方式进行喷射,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工作繁重,需要频繁更换持管的工作人员,操作麻烦,影响工作效率。另外现有喷射装置不能较好调节喷涂保护层的厚度,需要人工进行后期返工进行调整,费时费力。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施工用新型喷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施工用新型喷射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现有技术问题。
4.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施工用新型喷射装置,包括移动车、第一机架、升降机构、第一喷射机构以及进料斗,所述第一机架设置在移动车上且通过升降机构实现高度调节,所述第一喷射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传送带、第一主动辊以及第一从动辊,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一机架上且驱动第一主动辊转动,所述第一主动辊通过第一传送带带动第一从动辊转动,所述第一主动辊与第一从动辊均设置在第一机架上且与第一机架转动连接,所述进料斗通过支撑杆设置在第一机架上,所述进料斗设置在第一传送带首端的上方。
5.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丝杠、螺母以及安装座,所述驱动电机驱动丝杠转动,所述螺母套设在丝杠上且与丝杠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机架侧壁通过安装座与螺母固定连接。
6.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升降机构对称设置在第一机架的两侧。
7.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支撑杆选用自锁式伸缩杆。
8.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第二喷射机构设置在第一喷射机构上方,所述第二喷射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传送带、第二主动辊以及第二从动辊,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二机架上且驱动第二主动辊转动,所述第二主动辊通过第二传送带带动第二从动辊转动,所述第二机架与第一机架之间通过升降气缸连接,所述第二传送带与第一传送带同步转动。
9.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第二传送带设置在第一传送带末端的上方。
10.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二传送带的长度小于第一传送带的长度。
11.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一传送带与第二传送带的线速度均设置为5m/s以上。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13.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移动车上设置有第一喷射机构,通过第一传送带在高速运转状态下将进料斗中的混凝土物料直接喷涂至建筑物表面上,可以改善传统的高压喷射的方式,能耗较小;通过移动车可以实现第一喷射机构的水平方向移动,通过升降机构可以实现第一喷射机构的竖直方向的移动,对建筑表面进行直接喷射,操作简单,不用人工手持操作,省时省力,工作效率高。
14.2、通过将固定进料斗的支撑杆设置为自锁式伸缩杆,可以对进料斗底端与第一传送带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调整出料厚度即根据实际需要喷涂的厚度进行适应性调整,使用更加方便,操作简单,适用性强。
15.3、通过在第一传送带的末端上方设置有第二传送带,可以减少混凝土物料在高速运行的第一传送带上出现打滑的现象,影响喷涂过程,还可以对第一传送带上的混凝土物料进行抹平,实现更好的喷涂效果;同时设置升降气缸可以调节第一传送带与第二传送带之间的间距,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建筑物表面混凝土喷涂层的厚度,适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实施例一
24.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混凝土施工用新型喷射装置,包括移动车1、第一机架2、升降机构3、第一喷射机构4以及进料斗5,所述第一机架2设置在移动车1上且通过升降机构3实现高度调节,所述第一喷射机构4包括第一电机41、第一传送带42、第一主动辊43以及第一从动辊44,所述第一电机41固定设置在第一机架2上且驱动第一主动辊43转动,所述第一主动辊43通过第一传送带42带动第一从动辊44转动,所述第一主动辊43与第一从动辊44均
设置在第一机架2上且与第一机架2转动连接,所述进料斗5通过支撑杆6设置在第一机架2上,所述进料斗5设置在第一传送带42首端的上方。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提及的首端与末端是根据传送带上物料传输的方向进行定义的,仅是为了方便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描述,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移动车1上设置有第一喷射机构3,通过第一传送带42在高速运转状态下将进料斗5中的混凝土物料直接喷涂至建筑物表面上,可以改善传统的高压喷射的方式,能耗较小;通过移动车1可以实现第一喷射机构4的水平方向移动,通过升降机构3可以实现第一喷射机构4的竖直方向的移动,对建筑表面进行直接喷射,操作简单,不用人工手持操作,省时省力,工作效率高。
26.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升降机构3包括驱动电机31、丝杠32、螺母以及安装座33,所述驱动电机31驱动丝杠32转动,所述螺母套设在丝杠32上且与丝杠32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机架2侧壁通过安装座33与螺母固定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升降机构3对称设置在第一机架2的两侧。使用时,通过开启驱动电机31驱动丝杠32转动,螺母在丝杠32上滑动,从而实现螺母上固定设置的第一机架2的往复升降运动。同时升降机构3对称设置,可以提高升降运动中的稳定性。
27.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支撑杆6选用自锁式伸缩杆。通过将固定进料斗5的支撑杆6设置为自锁式伸缩杆,可以对进料斗5底端与第一传送带42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调整出料厚度即根据实际需要喷涂的厚度进行适应性调整,使用更加方便,操作简单,适用性强。
28.实施例二
29.在实施例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3和图4所示,还包括第二喷射机构7设置在第一喷射机构4上方,所述第二喷射机构7包括第二电机71、第二传送带72、第二主动辊73以及第二从动辊74,所述第二电机71固定设置在第二机架8上且驱动第二主动辊73转动,所述第二主动辊73通过第二传送带72带动第二从动辊74转动,所述第二机架8与第一机架2之间通过升降气缸9连接,所述第二传送带72与第一传送带42同步转动。优选的,所述第一传送带42与第二传送带72的线速度均设置为5m/s以上。通过在第一传送带42的末端上方设置有第二传送带72,可以对第一传送带42上的混凝土物料进行压紧,减少混凝土物料在高速运行的第一传送带42上出现打滑的现象,影响喷涂过程,还可以对第一传送带42上的混凝土物料进行抹平,实现更好的喷涂效果;同时设置升降气缸9可以调节第一传送带42与第二传送带72之间的间距,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建筑物表面混凝土喷涂层的厚度,适用性更强。
30.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第二传送带72设置在第一传送带42末端的上方。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二传送带72的长度小于第一传送带42的长度。通常在高速运转的第一传送带42上,混凝土物料出现打滑现象通常在末端靠后位置,因此将第二传送带72设置在第一传送带42末端上方,可以更加有效的解决混凝土物料打滑的问题,改善喷涂效果;另外设置第二传送带72,还可以减少第一传送带42的使用长度,减少整体喷射装置的占地空间,使用更加方便。
31.工作时,将混凝土物料装设在进料斗5内,根据喷射面积调整进料斗5中的混凝土物料的量,以完成一次升降喷射行程为宜;开启第一电机41实现第一传送带42的高度运转,进料斗5内的混凝土物料落入第一传送带42上,在喷涂过程中,升降机构3实现对第一喷射
机构4竖直方向的移动,移动车1实现第一喷射机构4水平方向移动,这样可以实现一次升降往复喷涂;重复上述步骤,实现建筑表面的整体喷涂。
3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因此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33.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