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设备 专利正文
负压式吸附平台的气路切换机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19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负压式吸附平台的气路切换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打印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负压式吸附平台的气路切换机构。


背景技术:

2.打印平台的作用是支撑打印介质,打印作业时,喷头作用于打印平台上的打印介质进而完成打印动作。现有技术中的打印平台有两种:一种是不设置皮带的静止平台,打印时,打印介质直接从打印平台上滑过;另一种是设置皮带的运动平台,打印时,皮带从打印平台上滑过,而打印介质保持与皮带相对静止。
3.现有技术中的部分静止平台,为了保证打印介质平整且稳定的从打印平台上经过,在打印平台上会设置负压吸附机构。对于运动平台,由于其结构较复杂,与之匹配的负压吸附机构的设计难度较大,因此,普遍不具备负压吸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负压式吸附平台的气路切换机构,解决了目前的运动平台不具备负压吸附功能的缺点。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负压式吸附平台的气路切换机构,包括平台主体、挡风板以及挡风板驱动机构;所述平台主体内设有若干气腔,气腔的底部设有出风口,与该气腔对应的负压发生器设有进风口;挡风板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所述挡风板上设有控制通孔,挡风板驱动机构驱动挡风板运动,进而调整控制通孔与进风口的位置关系,当控制通孔与进风口对齐时,进风口同与之对应的出风口连通。
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平台主体内设有一总气腔,所述总气腔被分割成相互隔离的子气腔。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总气腔被分割成位于中央的第一子气腔、对称分布在第一子气腔两侧的两个第二子气腔、分别分布在第二子气腔外侧的两个第三子气腔以及分别分布在第三子气腔外侧的两个第四子气腔;所述挡风板包括若干插板,所述插板安插在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所述插板上设置控制通孔。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负压发生器包括第一负压发生器、两个第二负压发生器以及两个第三负压发生器,所述第一负压发生器与第一子气腔保持连通,所述第二负压发生器位于第二子气腔和第三子气腔的交接处,所述第二负压发生器位于第四子气腔的底部;所述挡风板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第一插板和两个对称分布的第二插板,所述第一插板用于与第二负压发生器配合,所述第二插板用于与第三负压发生器配合。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插板上设有第一控制通孔、第二控制通孔以及第三控制通孔,所述第二插板上设有第四控制通孔;所述第一控制通孔为半圆形,所述第二控制通孔、第三控制通孔以及第四控制通孔为圆形;所述挡风板共用四个固定位置:
10.在第一固定位置上,所有的控制通孔均不与进风口对齐;
11.在第二固定位置上,第一控制通孔与第二负压发生器的进风口对齐,利用第一控
制通孔的半圆形形状,第二负压发生器仅能够与第二子气腔连通;
12.在第三固定位置上,第二控制通孔与第二负压发生器的进风口对齐,第二负压发生器同时与第二子气腔和第三子气腔连通;
13.在第四固定位置上,第三控制通孔与第二负压发生器的进风口对齐,第二负压发生器同时与第二子气腔和第三子气腔连通;第四控制通孔与第三负压发生器的进风口对齐,第三负压发生器与第四子气腔连通。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负压式吸附平台的气路切换机构,风板驱动机构驱动挡风板运动,进而调整控制通孔与进风口的位置关系,当控制通孔与进风口对齐时,进风口同与之对应的出风口连通,进而控制处于负压状态的气腔的数量,最终调整吸附区域,以适配不同的打印介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负压式吸附平台的气路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在的剖面图;
17.图3为图2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18.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挡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台主体的气腔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挡风板在第一固定位置上,挡风板与平台主体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21.图7为挡风板在第二固定位置上,挡风板与平台主体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22.图8为挡风板在第三固定位置上,挡风板与平台主体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23.图9为挡风板在第四固定位置上,挡风板与平台主体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24.附图标记:
25.1-平台主体;2-皮带机构;3-负压发生器;5-气腔;6-第一通气孔;7-第二通气孔;8-挡风板;9-第一插板;10-第二插板;11-第一控制通孔;12-第二控制通孔;13-第三控制通孔;14-第四控制通孔;15-第一负压发生器;16-第二负压发生器;17-第三负压发生器;18-第一子气腔;19-第二子气腔;20-第三子气腔;21-第四子气腔。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
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负压式吸附平台的气路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图1的剖面图;
31.图3为图2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32.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负压式吸附平台的气路切换机构包括平台主体1、挡风板8以及挡风板驱动机构;所述平台主体1内设有若干气腔5,气腔5的底部设有出风口,与该气腔5对应的负压发生器3设有进风口;挡风板8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所述挡风板8上设有控制通孔,挡风板驱动机构驱动挡风板8运动,进而调整控制通孔与进风口的位置关系,当控制通孔与进风口对齐时,进风口同与之对应的出风口连通。
33.平台主体1内设有若干气腔5。在一些实施例中,平台主体1内设有一总气腔5,所述总气腔5被分割成相互隔离的子气腔5。
34.负压发生器3安装在气腔5的下方,负压发生器3用于在与之对应的气腔5内形成负压环境。
35.皮带机构2的皮带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通气孔6;所述平台主体1上设有若干与气腔5连通的第二通气孔7。气腔5内的负压通过、第二通气孔7、第一通气孔6作用于皮带上的打印介质。
36.所述气路切换机构能够分别控制不同气腔5与负压发生器3的气路通断,可以控制处于负压状态的气腔5的数量,最终调整吸附区域,以适配不同的打印介质。具体来说:
37.在气路通时,负压发生器3在气腔5内形成负压环境,此时,该气腔5对应的平台主体1位置处于工作状态;在气路断时,负压发生器3无法作用于对应的气腔5,此时,该气腔5对应的平台主体1位置处于非工作状态。通过上述控制,气路切换机构就可以平台主体1的特定区域处于能够吸附打印介质的工作状态。
3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腔5的底部设有出风口,所述负压发生器3安装在气腔5底部,所述负压发生器3的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相对;所述气路切换机构包括挡风板8以及挡风板驱动机构,所述挡风板8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所述挡风板8上设有控制通孔;挡风板驱动机构驱动挡风板8运动,进而调整控制通孔与进风口的位置关系,当控制通孔与进风口对齐时,进风口同与之对应的出风口连通。
39.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挡风板8的结构示意图;
40.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台主体1的气腔5结构示意图.
41.如图4和图5所示,总气腔5被分割成位于中央的第一子气腔18、对称分布在第一子气腔18两侧的两个第二子气腔19、分别分布在第二子气腔19外侧的两个第三子气腔20以及分别分布在第三子气腔20外侧的两个第四子气腔21;所述挡风板8包括若干插板,所述插板安插在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所述插板上设置控制通孔。
42.所述负压发生器3包括第一负压发生器15、两个第二负压发生器16以及两个第三负压发生器17,所述第一负压发生器15与第一子气腔18保持连通,所述第二负压发生器16
位于第二子气腔19和第三子气腔20的交接处,所述第二负压发生器16位于第四子气腔21的底部;所述挡风板8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第一插板9和两个对称分布的第二插板10,所述第一插板9用于与第二负压发生器16配合,所述第二插板10用于与第三负压发生器17配合。
43.所述第一插板9上设有第一控制通孔11、第二控制通孔12以及第三控制通孔13,所述第二插板10上设有第四控制通孔14;所述第一控制通孔11为半圆形,所述第二控制通孔12、第三控制通孔13以及第四控制通孔14为圆形;所述挡风板8共用四个固定位置:
44.图6为挡风板8在第一固定位置上,挡风板8与平台主体1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第一固定位置上,所有的控制通孔均不与进风口对齐;此时,仅第一负压发生器15与第一子气腔18连通,第一子气腔18内为负压环境;
45.图7为挡风板8在第二固定位置上,挡风板8与平台主体1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第二固定位置上,第一控制通孔11与第二负压发生器16的进风口对齐,利用第一控制通孔11的半圆形形状,第二负压发生器16仅能够与第二子气腔19连通;此时,第一子气腔18和第二子气腔19内为负压环境;
46.图8为挡风板8在第三固定位置上,挡风板8与平台主体1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第三固定位置上,第二控制通孔12与第二负压发生器16的进风口对齐,第二负压发生器16同时与第二子气腔19和第三子气腔20连通;此时,第一子气腔18、第二子气腔19以及第三子气腔20内为负压环境;
47.图9为挡风板8在第四固定位置上,挡风板8与平台主体1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第四固定位置上,第三控制通孔13与第二负压发生器16的进风口对齐,第二负压发生器16同时与第二子气腔19和第三子气腔20连通;第四控制通孔14与第三负压发生器17的进风口对齐,第三负压发生器17与第四子气腔21连通;此时,第一子气腔18、第二子气腔19、第三子气腔20以及第四子气腔21均为负压环境。
48.通过挡风板驱动机构驱动挡风板8变换位置,进而调整负压发生器3与气腔5的连通关系;尤为重要的是,将部分负压发生器3设置在两气腔5的交界处,通过设计控制通孔的形状,即可用一个插板控制完成三种状态的切换。
49.通过挡风板驱动机构驱动挡风板8变换位置,进而调整负压发生器3与气腔5的连通关系;尤为重要的是,将部分负压发生器3设置在两气腔5的交界处,通过设计控制通孔的形状,即可用一个插板控制完成三种状态的切换。
50.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技术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51.本技术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52.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
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技术的等效方案。
53.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技术。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因此,本技术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5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