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一种自动安全带、车辆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时间:2022-02-1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自动安全带、车辆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安全带、车辆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车载智能座舱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降低了乘员的劳动量,但车辆所配备的三点式安全带依然需要手动操作,这就导致了部分乘员总是因为系安全带麻烦或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而有意或无意的忘记系安全带,更有甚者会利用额外购置的安全带锁舌骗过未系报警系统,因此需要一种能自动对乘员系安全带的装置。
3.目前,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三点式自动安全带,其是将传统的带体拆分为肩带和腰带,其中肩带一端固定在驾驶员座椅右侧,另一端可在一条沿前门框上半部分布设的滑轨中滑动,当车门开启时,肩带自动滑至a柱下端,不影响乘员上车,车门关闭后,肩带沿滑轨自动滑至b柱上端,肩带将乘员胸部固定。但这种自动安全带仅肩带实现了自动化,腰带依然需要乘员手动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安全带在使用时需要人为进行系解操作,自动化程度不高的技术问题。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安全带,通过牵引装置拉动带体进行安全带的系解动作,从而降低乘员的劳动量,提高自动化程度。
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安全带,所述自动安全带包括:
6.带体,设置在座椅的一侧;
7.锁扣装置,所述锁扣装置包括第一锁扣件和第二锁扣件,所述第一锁扣件设置在所述带体上,所述第二锁扣件相对所述带体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另一侧;
8.牵引装置,与所述第一锁扣件驱动连接,并沿移动路径移动,其中,所述移动路径相对设置在所述座椅的正面,且所述移动路径的一端靠近所述带体设置,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锁扣件处;
9.所述第一锁扣件通过所述牵引装置沿所述移动路径移动至与所述第二锁扣件可拆卸式的扣合连接。
10.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路径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的正前方处的路径本体,所述路径本体位于乘坐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腿部的上方。
1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带体包括:
12.第一出带位置调整装置,所述第一出带位置调整装置包括:
13.第一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的作用部设置在所述带体的带面上方,并沿所述带体的长度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一导向件包括:
14.第一原始出带工位,设置在所述带体的下端;
15.第一调整出带工位,设置在所述第一原始出带工位的上方;其中,
16.所述第一调整出带工位与所述路径本体之间构成的第一平面位于乘坐在所述座
椅上乘员腿部的上方。
17.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座椅为车辆的主驾驶位,其中,所述移动路径上设置在所述座椅的正前方处的路径本体位于方向盘的下方。
18.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带体包括第二出带位置调整装置,所述第二出带位置调整装置包括:
19.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二导向件的作用部设置在所述带体的带面上方,并沿所述带体的长度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二导向件包括:
20.第二原始出带工位,设置在所述带体的上端;
21.第二调整出带工位,设置在所述第一原始出带工位的下方;其中,
22.所述第二调整出带工位与所述路径本体之间构成的第二平面位于方向盘的下方。
2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自动安全带。
24.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自动安全带上的移动路径一端通过设置在车辆的b柱上而靠近所述自动安全带的带体设置,另一端通过车辆的副仪表板而设置在所述第二锁扣件处;
25.所述移动路径的一端依次通过所述车辆的门槛纵梁、前门立柱和仪表板而与所述移动路径的另一端连接;
26.所述自动安全带上第一导向件通过第一导向滑轨与所述车辆的b柱滑动连接而沿所述带体的长度方向移动;
27.和/或,
28.所述自动安全带上第二导向件通过第二导向滑轨与所述车辆的b柱滑动连接而沿所述带体的长度方向移动。
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自动安全带,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30.当接收到信号时;
31.启动自动安全带的牵引装置;
32.所述牵引装置带动第一锁扣件在移动路径上移动;
33.当所述牵引装置移动至所述移动路径的另一端时,所述牵引装置停止移动,所述第一锁扣件与所述第二锁扣件扣合。
34.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牵引装置带动第一锁扣件在移动路径上移动包括:
35.所述牵引装置带动第一锁扣件由移动路径的一端至另一端移动包括:
36.所述牵引装置带动所述第一锁扣件由所述移动路径的一端向所述路径本体移动时,所述第一导向件由第一原始出带工位向第一调整出带工位移动,和/或,所述第二导向件由第二原始出带工位向第二调整出带工位移动;
37.所述牵引装置带动所述第一锁扣件位于所述路径本体上时,所述第一导向件位于所述第一调整出带工位,和/或,所述第二导向件位于所述第二调整出带工位;
38.所述牵引装置带动所述第一锁扣件由所述路径本体向所述移动路径的另一端移动时,所述第一导向件由第一调整出带工位向第一原始出带工位移动,和/或,所述第二导向件由第二调整出带工位向第二原始出带工位移动。
39.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牵引装置带动第一锁扣件在移动路径上移动包括:
40.所述牵引装置带动第一锁扣件由移动路径的另一端至一端移动包括:
41.当所述牵引装置带动第一锁扣件由所述移动路径的另一端向所述路径本体移动时,所述第一导向件由第一原始出带工位向第一调整出带工位移动,和/或,所述第二导向件由第二原始出带工位向第二调整出带工位移动;
42.当所述牵引装置带动所述第一锁扣件位于所述路径本体上时,所述第一导向件位于所述第一调整出带工位,和/或,所述第二导向件位于所述第二调整出带工位;
43.所述牵引装置带动所述第一锁扣件由所述路径本体向所述移动路径的一端移动时,所述第一导向件由第一调整出带工位向第一原始出带工位移动,和/或,所述第二导向件由第二调整出带工位向第二原始出带工位移动。
4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安全带、车辆及控制方法,在使用时,通过牵引装置的作用能代替乘员进行安全带的系解动作,进而免去乘员手动系安全带的操作,减少劳动量,实现了安全带系解的自动化,推动智能座舱的进步发展。
附图说明
4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6.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安全带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带有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的一种自动安全带的结构示意图。
48.附图标记:
49.1、带体;21、第一锁扣件;22、第二锁扣件;3、牵引装置;4、移动路径;41、路径本体;5、第一出带位置调整装置;51、第一导向件;52、第一原始出带工位;53、第一调整出带工位;54、第一导向滑轨;61、第一平面;62、第二平面;7、第二出带位置调整装置;71、第二导向件;72、第二原始出带工位;73、第二调整出带工位;74、第二导向滑轨;81、b柱;82、门槛纵梁;83、前门立柱;84、仪表板;85、副仪表板;86、方向盘。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1.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52.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技术:
53.实施例一
5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安全带,所述自动安全带包括:带体1,设置在座椅的一侧;锁扣装置,所述锁扣装置包括第一锁扣件21和第二锁扣件22,所述第一锁扣件21设置在所述带体1上,所述第二锁扣件22相对所述带体1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另一侧;牵引装置3,与所述第一锁扣件21驱动连接,并沿移动路径4移动,其中,所述移动路径4相对设置在所述座椅的正面,且所述移动路径4的一端靠近所述带体1设置,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锁扣件22处;述第一锁扣件21通过所述牵引装置3沿所述移动路径4移动至与所述第二锁扣件22可拆卸式的扣合连接。
55.这里,传统的三点式安全带在使用时,主要的作用方式是通过乘员手动将安全带系再锁扣装置上,但这样在使用时,增加了乘员的劳动量,并且还可能会出现乘员忘记系安全带或故意利用额外购置的安全带锁舌骗过未系报警系统的现象,从而导致安全隐患的问题,不符合智能化时代的趋势。
56.目前在现有技术中,虽然存在一种将安全带体1拆分为肩带和腰带,并通过驱动肩带的方式进行系解的自动安全带,但这种自动安全带仅肩带实现了自动化,腰带依然需要乘员手动操作,同时,在乘员停车开门休息状态下,肩带会悬在空中,影响座舱美观和车内操作,另外,肩带和腰带分别需要卷收及预张紧机构,结构复杂,成本上升。
57.对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安全带,基于传统三点式自动安全带,通过增设的所述牵引装置3和控制所述牵引装置3的移动路径4,使得所述带体1能从乘员身体外侧绕过,从而使得所述带体1上的第一锁扣件21和第二锁扣件22扣合、分离,进而实现安全带的自动系解。
58.这里,所述带体1通过所述第一锁扣件21和所述第二锁扣件22的扣合与分离而系解在所述座椅上。
59.其中,所述带体1、第一锁扣件21和所述第二锁扣件22均为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用于三点式安全带的结构。所述第一锁扣件21和所述第二锁扣件22包括但不限于为锁舌锁扣结构。在使用时,当所述第一锁扣件21为锁舌时,所述第二锁扣件22为锁扣;当所述第一锁扣件21为锁扣时,所述第二锁扣件22为锁舌。较优地,所述第一锁扣件21为锁舌,所述第二锁扣件22为锁扣。
60.具体地,所述第一锁扣件21可以固定安装在所述带体1上,也可以与所述带体1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锁扣件22固定设置在所述座椅的侧部。
61.更具体地,所述第一锁扣件21可以设置在所述带体1上的任意位置。较优地,所述第一锁扣件21设置在所述带体1的中部。
62.所述第一锁扣件21与所述牵引装置3连接,从而通过所述牵引装置3的牵引作用带动所述带体1移动。具体地,所述牵引装置3与所述第一锁扣件21可以通过固定连接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可拆卸式的固定连接的方式连接。
63.所述牵引装置3在使用时可自动带动所述第一锁扣件21朝与所述第二锁扣件22的方向移动或自动带动所述第一锁扣件21朝远离所述第二锁扣件22的方向移动。
64.为了限定所述牵引装置3带动所述带体1的移动位置,从而避免影响到所述座椅上的乘员,故所述牵引装置3沿着所述移动路径4移动。
65.具体地,所述移动路径4围绕设置在所述座椅的正面,所述移动路径4的一端靠近所述带体1设置,这样方便所述牵引装置3与所述带体1配合,所述移动路径4的另一端设置
在所述第二锁扣件22处,这样当所述牵引装置3移动至所述移动路径4的另一端时,所述第一锁扣件21能与所述第二锁扣件22配合。
66.更具体地,为了避免所述牵引装置3移动时影响到坐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所述移动路径4与所述座椅的正面之间留有空间,使得所述带体1能顺利绕过坐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
67.更具体地,为了使得所述第一锁扣件21能与所述第二锁扣件22稳定的配合,所述移动路径4的另一端端部处的朝向需与所述第一锁扣件21能与所述第二锁扣件22扣合方向一致。
68.这样在使用时,所述移动路径4限定了所述牵引装置3的位移位置,使得所述带体1能够顺利的绕过所述座椅,并保证了所述牵引装置3能与所述第一锁扣件21和所述第二锁扣件22的顺利扣合,使得所述带体1能自动系解在乘员身上。
69.在实际使用时,所述移动路径4包括但不限于为轨道、滑槽等结构,所述牵引装置3可以为安装在轨道、滑槽等结构上的驱动电机等能沿着所述移动路径4的移动装置。
70.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自动安全带在使用时,包括系安全带操作和解安全带操作,其中,
71.所述系安全带操作为:
72.在使用前,所述牵引装置3与所述带体1上的所述第一锁扣件21连接,并设置在所述座椅一侧,所述第二锁扣件22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另一侧。
73.当乘员坐在座椅上后,乘员可以通过主动启动或通过红外传感器等装置感应启动所述牵引装置3,所述牵引装置3沿所述移动路径4从所述座椅的正前方移动,并绕过所述座椅与座椅另一侧的所述第二锁扣件22连接。
74.在所述第一锁扣件21和所述第二锁扣件22连接后,所述牵引装置3可以通过行程开关或传感器等控制元件控制所述牵引装置3停止移动,此时所述第一锁扣件21与所述第二锁扣件22扣合,安全带系在乘员身上。
75.所述解安全带操作为:
76.当乘员需要离开座椅上后,可以通过按下解锁按钮解开所述第一锁扣件21和所述第二锁扣件22,同时启动所述牵引装置3反向运行,直至移动到所述座椅的一侧后,通过行程开关或传感器等控制元件控制所述牵引装置3停止移动。
77.这样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所述牵引装置3拉动所述带体1上的第一锁扣件21,免去乘员手动系安全带的操作,减少劳动量,并提高了系安全带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避免了出现乘员利用系统漏洞而不系安全带情况,提高安全性;进一步地,也改善了原有自动安全带在使用时仍需要进行手动安装的缺点,避免了在安全带上增了其他占据空间的结构,大大简化了整个装置。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路径4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的正前方处的路径本体41,所述路径本体41位于乘坐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腿部的上方。
78.所述带体1包括:第一出带位置调整装置5,所述第一出带位置调整装置5包括:第一导向件51,所述第一导向件51的作用部设置在所述带体1的带面上方,并沿所述带体1的长度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一导向件51包括:第一原始出带工位52,设置在所述带体1的下端;第一调整出带工位53,设置在所述第一原始出带工位52的上方;其中,所述第一调整出带工位53与所述路径本体41之间构成的第一平面61位于乘坐在所述座椅上乘员腿部的上
方。
79.这里,所述路径本体41是指正对座椅前方的所述牵引装置3所经过的轨迹,在一些空间较为狭小的环境使用时,所述带体1通过所述牵引装置3从所述座椅的正面的移动过程中,由于该处最接近乘员的腿部,所述带体1在移动过程中可能会与乘员的腿部发生接触碰撞等问题,不仅造成了乘员的不适感,也影响了所述带体1正常的移动,使得所述带体1无法正常系解,甚至出现所述带体1断裂掉落等问题。
80.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发生,本发明实施例将处于所述座椅的正前方处的路径本体41设置在乘坐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腿部的上方,从而使得所述牵引装置3移动过座椅的正面的过程中,所述牵引装置3从乘员腿部的上方移动过去,而所述牵引装置3所连接的带体1也从所述乘员腿部的上方移动过去,这样避免所述带体1在绕过乘员时,发生接触碰撞等问题。
81.进一步地,由于三点式安全带的带体1两端一般高度位置不同,在拉动所述带体1时,带体1从两端部位向外拉伸。当所述牵引装置3移动至所述座椅的正前方处的路径本体41上时,从所述低端处拉伸的所述带体1与所述牵引装置3牵引端的带体1之间仍然可能影响到乘员,因此为了进一步地避免所述带体1影响到乘员,本发明实施例进一步地设置所述第一出带位置调整装置5。
82.所述第一出带位置调整装置5设置在所述带体1的低端部位,并沿着所述带体1的方向向上设置,在使用时,通过所述第一导向件51的设置使得所述带体1向外拉伸的位置提高,从而提高所述带体1移动时相对地面的高度,进一步地避免了所述带体1可能与乘员腿部发生碰撞的可能。
83.所述第一导向件51设置在所述带体1的带面上,所述第一导向件51能沿着所述带体1上下移动,所述带体1只能通过所述第一导向件51向外拉伸。
84.具体地,所述第一导向件51可以为套接在所述带体1上的环形结构,这样当所述第一导向件51移动至高处时,所述带体1低端处向外拉伸部位的部位就变高,当所述第一导向件51移动至低处时,所述带体1低端处向外拉伸部位的部位就变低。
8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向件51在所述带体1上移动时包括第一原始出带工位52和第一调整出带工位53。
86.这里,所述第一原始出带工位52是指所述带体1正常拉伸时,低端处向外拉伸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即低端处向外拉伸部位设置在最低位置,此时,所述第一导向件51不会影响到所述带体1的正常工作,适用于所述带体1系在乘员身上时使用。
87.所述第一调整出带工位53是指所述带体1在拉伸时为了避免拉伸处与所述牵引装置3之间的所述带体1影响到所述座椅上乘员的位置,即低端处向外拉伸部位至少设置的最高处。此时,所述第一调整出带工位53与所述路径本体41之间构成的第一平面61位于乘坐在所述座椅上乘员腿部的上方。
88.其中,所述第一平面61是指所述第一调整出带工位53与移动在路径本体41的牵引装置3之间的所述带体1所移动过的平面位置,保证该平面位置不与乘员腿部发生干涉,即能保证所述带体1在系解过程中不与乘员腿部发生碰撞。
89.具体地,所述第一导向件51可以通过第一驱动装置在所述第一原始出带工位52和所述第一调整出带工位53之间移动,具体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轨道和设置
在轨道上的电机、滑槽和设置在滑槽内的驱动件等机构。
90.更具体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轨道和滑槽可沿着所述带体1的方向设置,这样能保证所述第一导向件51移动的行程始终处于所述带体1上。
91.这样,当所述牵引装置3向所述座椅正前方处的路径本体41移动前,所述第一导向件51由所述第一原始出带工位52移动至所述第一调整出带工位53,使得所述牵引装置3经过路径本体41时,所述带体1不会与乘员的腿部发生接触,当所述牵引装置3移动出路径本体41后,所述第一导向件51移动至所述第一原始出带工位52,不影响所述带体1的正常使用。
92.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座椅为车辆的主驾驶位,其中,所述移动路径4上设置在所述座椅的正前方处的路径本体41位于方向盘86的下方。
9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带体1包括第二出带位置调整装置7,所述第二出带位置调整装置7包括:第二导向件71,所述第二导向件71的作用部设置在所述带体1的带面上方,并沿所述带体1的长度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二导向件71包括:第二原始出带工位72,设置在所述带体1的上端;第二调整出带工位73,设置在所述第一原始出带工位52的下方;其中,所述第二调整出带工位73与所述路径本体41之间构成的第二平面62位于方向盘86的下方。
94.这里,当座位为车辆内的主驾驶位时,为了合理的利用车辆内部的空间,减小所述移动路径4和所述牵引装置3对车辆内部美观问题和空间问题的影响,因此将所述牵引装置3的移动路径4上的路径本体41设置在仪表板84上。
95.但当所述带体1通过所述牵引装置3从所述仪表板84上移动时,所述带体1可能与方向盘86之间发生干涉问题,为了避免该问题,故将所述路径本体41设置在所述方向盘86的下方,从而避免所述带体1与方向盘86发生碰撞,缠绕在所述方向盘86上等问题。
96.进一步地,由于三点式安全带的带体1两端一般高度位置不同,在拉动所述带体1时,带体1从两端部位向外拉伸。当所述牵引装置3移动至所述座椅的正前方处的路径本体41上时,从所述高端处的拉伸部与所述牵引装置3之间的所述带体1可能会与方向盘86发生碰撞,因此为了进一步地避免与方向盘86发生碰撞,本发明实施例进一步地设置所述第二出带位置调整装置7。
97.所述第二出带位置调整装置7设置在所述带体1的高端部位,并沿着所述带体1的方向向下设置,在使用时,通过所述第二导向件71的设置使得所述带体1向外拉伸的位置降低,从而使得所述高端处的拉伸部与所述牵引装置3之间的所述带体1绕过方向盘86,避免所述带体1与所述方向盘86之间发生碰撞干涉等问题。
98.这里,所述第二导向件71设置在所述带体1的带面上,所述第二导向件71能沿着所述带体1上下移动,所述带体1只能通过所述第二导向件71向外拉伸。
99.具体地,所述第二导向件71可以为套接在所述带体1上的环形结构,这样当所述第二导向件71移动至高处时,所述带体1高端处向外拉伸部位的部位就变高,当所述第二导向件71移动至低处时,所述带体1高端处向外拉伸部位的部位就变低。
10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向件71在所述带体1上移动时包括第二原始出带工位72和第二调整出带工位73。
101.这里,所述第二原始出带工位72是指所述带体1正常拉伸时,高端处向外拉伸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即二端处向外拉伸部位设置在所述带体1的最高处,此时,所述第二导向
件71不会影响到所述带体1的正常工作,适用于所述带体1系在乘员身上时使用。
102.所述第二调整出带工位73是指所述带体1在拉伸时为了避免拉伸处与所述牵引装置3之间的所述带体1影响到方向盘86,即高端处向外拉伸部位至少设置的最低位置。此时,所述第二调整出带工位73与所述路径本体41之间构成的第二平面62位于方向盘86的下方。
103.其中,所述第二平面62是指所述第二调整出带工位73与移动在路径本体41的牵引装置3之间的所述带体1所移动过的平面位置,保证该平面位置不与方向盘86发生干涉,即能保证所述带体1在整个系解过程中不与方向盘86发生碰撞。
104.具体地,所述第二导向件71可以通过第二驱动装置在所述第二原始出带工位72和所述第二调整出带工位73之间移动,具体地,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轨道和设置在轨道上的电机、滑槽和设置在滑槽内的驱动件等机构。
105.更具体地,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轨道和滑槽可沿着所述带体1的方向设置,这样能保证所述第二导向件71移动的行程始终处于所述带体1上。
106.这样,当所述牵引装置3向所述座椅正前方处的路径本体41移动前,所述第二导向件71由所述第二原始出带工位72移动至所述第二调整出带工位73,使得所述牵引装置3经过路径本体41时,所述带体1不会与乘员的腿部发生接触,当所述牵引装置3移动出路径本体41后,所述第二导向件71移动至所述第二原始出带工位72,不影响所述带体1的正常使用。
107.实施例二
10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自动安全带,其中,所述自动安全带上的移动路径4一端通过设置在车辆的b柱81上而靠近所述自动安全带的带体1设置,另一端通过车辆的副仪表板85而设置在所述第二锁扣件22处;所述移动路径4的一端依次通过所述车辆的门槛纵梁82、前门立柱83和仪表板84而与所述移动路径4的另一端连接。
109.这里,所述自动安全带设置在车辆内的前座上。
110.所述自动安全带上的移动路径4一端设置在所述车辆的b柱81上,并平行与所述自动安全带的带体1设置,所述移动路径4的一端依次通过车辆的门槛纵梁82、前门立柱83和仪表板84而与设置在车辆的副仪表板85上的所述移动路径4的另一端连接。
111.其中,当前座为主驾驶位时,所述移动路径4一端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左侧b柱81上,所述移动路径4的一端依次通过左前门槛纵梁82、左前门立柱83和仪表板84下方而与设置在车辆的副仪表板85上的所述移动路径4的另一端连接。
112.当前座为副驾驶位时,所述移动路径4一端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右侧b柱81上,所述移动路径4的一端依次通过由前门槛纵梁82、右前门立柱83和仪表板84而与设置在车辆的副仪表板85上的所述移动路径4的另一端连接。
113.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自动安全带上第一导向件51通过与所述车辆的b柱81滑动连接而沿所述带体1的长度方向移动;和/或,所述自动安全带上第二导向件71通过与所述车辆的b柱81滑动连接而沿所述带体1的长度方向移动。
114.这里,所述第一导向件51和/或所述第二导向件71分别通过导向轨道设置在车辆的b柱81滑上,其中,所述导向轨道与所述带体1平行设置。
115.在使用时,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自动安全带的使用过程为:
116.1、驾驶员上车关门后,两个导向环(即所述第一导向件51和所述第二导向件71)沿各自导向轨道(即所述第一导向滑轨54和所述第二导向滑轨74)分别向下和向上自动移动(该步骤是为了防止安全带在移动过程中与方向盘86和驾驶员腿部明显干涉),同时牵引装置3牵引安全带锁舌(即所述第一锁扣件21)沿滑轨(即所述牵引装置3的移动路径4)移动;
117.2、牵引装置3沿滑轨(即所述牵引装置3的移动路径4)移动至仪表板84下方之前,两个导向环(即所述第一导向件51和所述第二导向件71)均已分别到达导向轨道的终点,因此接下来安全带(即所述带体1)沿车辆y向的移动将不会与方向盘86和驾驶员腿部发生明显干涉;
118.3、牵引装置3沿滑轨(即所述牵引装置3的移动路径4)通过仪表板84下方,移动至副仪表板85区域时,其中一个导向环(即所述第二导向件71)开始沿其导向轨道反向移动直至回到起点,以保证安全带(即所述带体1)的肩带部分在系上前回到正确姿态;
119.4、牵引装置3沿滑轨(即所述牵引装置3的移动路径4)移动至终点,牵引装置3将安全带(即所述带体1)锁舌(即所述第一锁扣件21)自动插入安全带锁扣(即所述第二锁扣件22)后停止移动,同时导向环(即所述第一导向件51)开始沿其导向轨道反向移动直至回到起点,以保证安全带(即所述带体1)的腰带部分回到正确姿态;
120.5、驾驶员停车熄火断电后,按下安全带锁扣(即所述第二锁扣件22)上的解锁按钮,安全带锁舌(即所述第一锁扣件21)退出锁扣(即所述第二锁扣件22),同时导向环(即所述第一导向件51)开始沿其导向轨道移动;
121.6、导向环(即所述第一导向件51)移至其导向轨道终点后,安全带腰带部分将不会与驾驶员腿部发生明显干涉,牵引装置3沿滑轨(即所述牵引装置3的移动路径4)开始反向移动,同时导向环(即所述第二导向件71)开始沿其导向轨道移动;
122.7、牵引装置3通过副仪表板85区域移动至仪表板84下方时,导向环(即所述第二导向件71)已经移至其导向轨道终点,安全带肩带部分将不会与方向盘86发生明显干涉,牵引装置3将继续沿滑轨(即所述牵引装置3的移动路径4)通过仪表板84下方;
123.8、牵引装置3通过仪表板84下方后,两个导向环(即所述第一导向件51和所述第二导向件71)开始分别沿各自导向轨道反向移动,直至牵引装置3和两个导向环(即所述第一导向件51和所述第二导向件71)分别回到各自导向轨道的起点。
124.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通过在车辆的内部设置传感器和控制器来控制各个电机的驱动所述第一导向件51、所述第二导向件71和所述牵引装置3移动的方式为所述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125.这样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移动路径4由车辆的b柱81依次设置在前门槛纵梁82、前门立柱83、仪表板84下方、副仪表板85上布置,能进一步地避免乘员停车开门休息状态下,肩带会悬在空中,影响座舱美观和车内操作,同时不需要在肩带和腰带分别设置卷收及预张紧机构,从而结构复杂,成本上升的问题。
126.实施例三
12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自动安全带,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当接收系安全带信号时,并启动自动安全带的牵引装置3;所述牵引装置3带动第一锁扣件21由移动路径4的一端至另一端移动;当所述牵引装置3移动至所述移动路径4的另一端时,所述牵引装置3停止移动,所述第一锁扣件21与所述第二锁扣件22
扣合;或当接收解安全带信号时,所述第一锁扣件21与所述第二锁扣件22分离,并启动所述牵引装置3;所述牵引装置3带动第一锁扣件21由移动路径4的另一端至一端移动;当所述牵引装置3移动至所述移动路径4的一端时,所述牵引装置3停止移动。
128.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发送系安全带信号时,所述牵引装置3带动第一锁扣件21由移动路径4的一端至另一端移动包括:所述牵引装置3带动所述第一锁扣件21由所述移动路径4的一端向所述路径本体41移动时,所述第一导向件51由第一原始出带工位52向第一调整出带工位53移动,和/或,所述第二导向件71由第二原始出带工位72向第二调整出带工位73移动;所述牵引装置3带动所述第一锁扣件21位于所述路径本体41上时,所述第一导向件51位于所述第一调整出带工位53,和/或,所述第二导向件71位于所述第二调整出带工位73;所述牵引装置3带动所述第一锁扣件21由所述路径本体41向所述移动路径4的另一端移动时,所述第一导向件51由第一调整出带工位53向第一原始出带工位52移动,和/或,所述第二导向件71由第二调整出带工位73向第二原始出带工位72移动。
129.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发送解安全带信号时,所述牵引装置3带动第一锁扣件21由移动路径4的另一端至一端移动包括:当所述牵引装置3带动第一锁扣件21由所述移动路径4的另一端向所述路径本体41移动时,所述第一导向件51由第一原始出带工位52向第一调整出带工位53移动,和/或,所述第二导向件71由第二原始出带工位72向第二调整出带工位73移动;当所述牵引装置3带动所述第一锁扣件21位于所述路径本体41上时,所述第一导向件51位于所述第一调整出带工位53,和/或,所述第二导向件71位于所述第二调整出带工位73;所述牵引装置3带动所述第一锁扣件21由所述路径本体41向所述移动路径4的一端移动时,所述第一导向件51由第一调整出带工位53向第一原始出带工位52移动,和/或,所述第二导向件71由第二调整出带工位73向第二原始出带工位72移动。
13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1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13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13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
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134.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3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136.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13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