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内变速器及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内变速器及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自行车内变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内变速器及自行车。


背景技术:

2.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人骑上车后,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现代社会中,自行车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居民喜爱的交通、健身工具。同时,世界自行车行业的重心也从传统的代步型交通工具向运动型、山地型、休闲型转变,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自行车更是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运动、健身、休闲和娱乐性产品。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自行车内变速器的出现,也越来越方便了用户对自行车档位的调节。
3.现有技术的内变速器中大致分为轮毂轴、输入机构、输出机构、变速机构以及换档控制机构等部件。其中,输入机构用以与自行车后轮的飞轮连接,从而当内变速器安装于自行车上时,输入机构能通过飞轮的带动下发生旋转。输出机构通常为后轮毂壳,从而当内变速器安装于自行车上时,输出机构的转动能同步带动后轮转动,实现自行车的行进。变速机构设置于输入机构与输出机构之间,为输入机构与输出机构之间的传动部件,用以将输入机构的旋转动力传递至输出机构,从而带动输出机构转动。其中,变速机构中设置有多个动力传递路径,换档控制机构用以对变速机构进行控制,从而用户可通过操控换档控制机构对变速机构进行控制,选择变速机构中的一个动力传递路径将输入机构的旋转动力传递至输出机构中。
4.变速机构包括多组行星轮系,换档控制机构通过控制不同行星轮系中的太阳轮是否转动,从而实现对动力传递路径的选择。换档控制机构包括换档控制器及换挡套筒,换档控制器用以控制太阳轮控制棘爪。具体的,太阳轮控制棘爪设置于轮毂轴上,且太阳轮控制棘爪沿轮毂轴的轴向依次设置有多个,每个太阳轮控制棘爪对应一个太阳轮设置,从而通过不同的太阳轮控制棘爪可以控制不同的太阳轮。换档控制器用以控制太阳轮控制棘爪的下压,且换档控制器上对应每个太阳轮控制棘爪均设置有控制臂,从而通过将换档控制器转动至不同角度能实现下压不同的太阳轮棘爪,实现对动力传递路径的选择。换挡套筒与换挡控制器连接,且换挡套筒与自行车车把上的换挡器连接。从而用户在换档操作时,调节位于自行车车把上的换档器,通过换档器带动换档套筒转动,然后换档套筒带动换档控制器转动,再由换档控制器下压对应的太阳轮控制棘爪,让对应的太阳轮控制棘爪与对应的太阳轮分离,从而能实现将变速机构调节为不同速比档位进行输出。
5.当自行车在运行过程中进行调档时,由于内变速器中各部件均在运行,处于负载状态,此时通过换挡控制器下压太阳轮控制棘爪会受到较大的阻力,导致用户扳动自行车车把上的换挡器困难,甚至无法扳动换挡器进行档位调节。因此为了提高换挡操作时用户的使用体验,换挡套筒与换挡控制器之间通常采用弹性扭转件进行连接,从而使得换挡套筒与换挡控制器在周向上可以存在一定的相对转动角度,让换挡套筒与换挡控制器之间存
在一定的缓冲区间,用户在换挡操作时能更轻松的扳动换挡器。同时弹性扭转件也能通过自身的弹性恢复力再带动换挡控制器转动下压太阳轮控制棘爪,实现档位的调节。
6.然而,现有技术中虽然通过设置弹性扭转件,方便了用户扳动自行车把手上的换挡器。但当换挡控制器或换挡套筒受到阻力时,依然存在弹性扭转件无法带动换挡套筒与换挡控制器同步转动的问题,使得弹性扭转件一直处于扭转状态,导致出现档位调节不成功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技术中当换挡套筒或换挡控制器受到一定阻力时,换挡控制器与换挡套筒不能实现同步转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更好的保障换挡控制器与换挡套筒同步转动的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
8.一种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弹性扭转件、第一矫正件、矫正驱动件;
9.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换挡套筒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体;
10.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换挡控制器连接;
11.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弹性扭转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12.所述第一矫正件包括第一矫正本体及第一驱动本体,所述第一矫正本体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驱动本体与所述第一矫正本体连接;
13.其中,所述第一矫正件具有受所述第一限位体抵接限位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发生相对转动后,所述第一限位体与所述第一矫正件的限位部分分离的第二状态;
14.所述第一驱动本体用以在所述第二状态时,带动所述第一矫正本体与所述矫正驱动件结合;或所述第一限位体用以在所述第一状态时,带动所述第一矫正本体与所述矫正驱动件结合;
15.所述矫正驱动件用以在与所述第一矫正本体结合时,通过所述第一矫正本体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同步转动。
16.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弹性扭转件安装座,所述弹性扭转件套设于所述弹性扭转件安装座。
17.优选的,所述弹性扭转件为扭簧,所述弹性扭转件包括套设于所述弹性扭转件安装座的弹性扭转件本体及设置于所述弹性扭转件本体两端的弹性扭转件头部,两所述弹性扭转件头部沿周向相互间隔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第一连接件伸入所述容纳空间中与一个所述弹性扭转件头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伸入所述容纳空间中与另一个所述弹性扭转件头部连接。
18.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二安装轴,所述第一矫正本体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轴。
19.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本体为扭簧,所述第一驱动本体套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轴,且所述第一驱动本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矫正本体、所述第二连接件。
20.优选的,所述第一矫正本体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包括相互连通的限位腔及失限腔,所述限位腔与所述失限腔沿调档方向依次设置,且所述失限腔朝向靠近中心方向延
伸;
21.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体与所述限位腔的槽壁抵接限位;
22.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体滑入所述失限腔中。
23.优选的,还包括第二矫正件,所述第二矫正件包括第二矫正本体及第二驱动本体,所述第二矫正本体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驱动本体与所述第二矫正本体连接;
24.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二限位体;
25.其中,所述第二矫正件具有受所述第二限位体抵接限位的第三状态;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发生相对转动后,所述第二限位体与所述第二矫正件的限位部分分离的第四状态;
26.所述第二限位体用以在所述第三状态时,带动所述第二矫正本体与所述矫正驱动件结合;或所述第二驱动本体用以在所述第四状态时,带动所述第二矫正本体与所述矫正驱动件结合;
27.所述矫正驱动件用以在与所述第二矫正本体结合时,通过所述第二矫正本体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同步转动。
28.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轴,所述第二矫正本体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轴。
29.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本体为扭簧,所述第二驱动本体套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轴,且所述第二驱动本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矫正本体、所述第一连接件。
30.优选的,所述第二矫正本体包括相互连接的抵接臂及结合臂,所述第一安装轴位于所述抵接臂与所述结合臂的连接处,所述抵接臂用以在所述第三状态时与所述第二限位体抵接,所述结合臂用以在所述第三状态时与所述矫正驱动件结合。
31.优选的,所述结合臂远离所述抵接臂的一端设置有结合凸起,所述结合凸起用以在所述第四状态时与所述矫正驱动件结合。
32.优选的,所述矫正驱动件呈环状,且环绕所述第一矫正件、所述第二矫正件设置。
33.优选的,所述矫正驱动件内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矫正本体、所述第二矫正本体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凹槽匹配的结合凸起。
34.优选的,所述凹槽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凹槽呈环形阵列设置。
35.优选的,所述凹槽包括凹槽底壁及连接于所述凹槽底壁两侧的凹槽侧壁,所述凹槽侧壁相对所述凹槽底壁向外倾斜设置。
36.优选的,所述矫正驱动件与自行车后轮的飞轮连接。
37.一种内变速器,其包括轮毂轴、输入机构、输出机构、变速机构、太阳轮棘爪组件及换挡控制机构;
38.所述输入机构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轮毂轴;
39.所述输出机构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轮毂轴;
40.所述变速机构安装于所述轮毂轴上,并位于所述输入机构与所述输出机构之间,用以将所述输入机构的转动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机构,且所述变速机构中设置有多个动力传递路径;
41.所述太阳轮棘爪组件周向固定的安装于所述轮毂轴,用以控制所述变速机构;
42.所述换挡控制机构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轮毂轴,且可相对于所述轮毂轴在转动方向上移动至多个方位,每个方位对应于所述变速机构的所述多个动力传递路径中的相应一个的选择。
43.其中,所述换挡控制机构包括换挡套筒及换挡控制器,所述换挡套筒与所述换挡控制器通过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连接。
44.一种自行车,其包括车体及内变速器;
45.所述内变速器安装于所述车体的后轮,且所述内变速器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
4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弹性扭转件、第一矫正件及矫正驱动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换挡套筒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体;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换挡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弹性扭转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矫正件包括第一矫正本体及第一驱动本体,所述第一矫正本体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驱动本体与所述第一矫正本体连接;所述第一矫正件具有受所述第一限位体抵接限位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发生相对转动后,所述第一限位体与所述第一矫正件分离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一驱动本体用以在所述第二状态时,带动所述第一矫正本体与所述矫正驱动件结合或分离;所述矫正驱动件用以在与所述第一矫正本体结合时,通过所述第一矫正本体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同步转动。从而在正常情况时,所述第一连接件能通过所述弹性扭转件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实现所述换挡套筒与所述换挡控制器之间的动力传递。而当所述换挡控制器受到阻力,所述弹性扭转件无法通过自身的弹性恢复力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换挡控制器转动时,能通过所述矫正驱动件提供额外的驱动力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换挡控制器转动,确保所述换挡控制器与所述换挡套筒之间的同步转动,有效的保障了内变速器档位调节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4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8.图1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换挡套筒、换挡控制器安装于轮毂轴上一种角度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49.图2为图1所示结构去除部分部件后的另一种角度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50.图3为图2所示结构去除部分部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1.图4为图2所示b-b的剖视图(第一矫正件处于第一状态;第二矫正件处于第四状态);
52.图5为图1所示a-a的剖视图(第一矫正件处于第二状态;第二矫正件处于第四状态);
53.图6为图1所示a-a的剖视图(第一矫正件处于第一状态;第二矫正件处于第三状态);
54.图7为图2所示第二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5.图8为图2所示第一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6.图9为图3所示第一矫正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7.图10为图3所示第二矫正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8.图11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内变速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9.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上。
61.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6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弹性扭转件、第一矫正件及矫正驱动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换挡套筒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体;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换挡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弹性扭转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矫正件包括第一矫正本体及第一驱动本体,所述第一矫正本体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驱动本体与所述第一矫正本体连接;所述第一矫正件具有受所述第一限位体抵接限位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发生相对转动后,所述第一限位体与所述第一矫正件分离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一驱动本体用以在所述第二状态时,带动所述第一矫正本体与所述矫正驱动件结合;或所述第一限位体用以在所述第一状态时,带动所述第一矫正本体与所述矫正驱动件结合;所述矫正驱动件用以在与所述第一矫正本体结合时,通过所述第一矫正本体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同步转动。所述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能有效的保障换挡控制器与换挡套筒之间的同步转动,保障了内变速器档位调节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63.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1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100,其用以连接换挡套筒200和换挡控制器300。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挡套筒200用以连接自行车车把上的换挡器,所述换挡控制器300用以控制内变速器中的太阳轮控制棘爪。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所述换挡套筒200用以控制内变速器中的太阳轮控制棘爪,所述换挡控制器300用以连接自行车车把上的换挡器。
64.所述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100包括第一连接件10、第二连接件20、弹性扭转件30、第一矫正件40及矫正驱动件50,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换挡套筒200连
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体11,所述第二连接件20与所述换挡控制器300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10通过所述弹性扭转件3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连接。其中所述弹性扭转件30指的是:受到扭矩后自身能发生弹性形变,同时能通过自身的弹性恢复力提供扭矩的部件。即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10向所述弹性扭转件30施加扭矩后,所述弹性扭转件30能发生弹性形变,同时所述弹性扭转件30也能向所述第二连接件20输出扭矩,从而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20转动。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通过所述弹性扭转件30实现非刚性连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在转动时可以存在一定的缓冲角度,从而方便了用户扳动自行车车把上的换挡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换挡套筒200之间的连接方式、所述第二连接件20与所述换挡控制器30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采用任意形式,只需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换挡套筒200之间能同步转动,所述换挡控制器30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之间能同步转动即可。甚至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换挡套筒200可为一体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20与所述换挡控制器300可为一体设置。也就是说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10可直接为所述换挡套筒200,所述第二连接件20可直接为所述换挡控制器300。
65.所述第一矫正件40包括第一矫正本体41及第一驱动本体42,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20,所述第一驱动本体42与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矫正件40具有受所述第一限位体11抵接限位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发生相对转动后,所述第一限位体11与所述第一矫正件40的限位部分分离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一驱动本体42用以在所述第二状态时,带动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结合;或所述第一限位体11用以在所述第一状态时,带动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结合。其中,结合指的是:部件部分伸入到所述矫正驱动件50内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连接,从而所述矫正驱动件50运行时能同时带动部件运动。所述矫正驱动件50用以在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结合时,通过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2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同步转动。
6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本体42用以在所述第二状态时,带动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结合。即在正常情况下,所述第一矫正件40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限位体11用于下压所述第一矫正件本体41,所述第一驱动本体42用以上弹所述第一矫正件本体41。
67.也就是说,所述第一矫正件40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件20上,所述第一限位体11用以限制所述第一矫正件40的位置。当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发生一定程度的相对转动后,所述第一连接件10带动所述第一限位体11移动,使得所述第一限位体11失去对所述第一矫正件40的限位。从而所述第一矫正件40在失限后,所述第一驱动本体42对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提供驱动力,使得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发生移动,让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发生结合。而所述矫正驱动件50则是用以通过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向所述第二连接件20施加额外的驱动力,从而强制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20转动,确保所述第二连接件2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之间的同步转动。
68.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中换挡套筒与换挡控制器之间通过弹性扭转件连接,用户在扳动自行车车把上的换挡器进行换挡时,会先带动所述换挡套筒转动,从而所述换挡套筒再带动所述弹性扭转件发生形变,通过所述弹性扭转件再输出扭矩带动所述换挡控制
器转动,最终实现档位的调节。然而,当所述换挡控制器一侧受到阻力时,且阻力大于所述弹性扭转件输出的扭矩时,则会出现所述弹性扭转件一直处于形变状态,而无法带动所述换挡控制器与所述换挡套筒同步转动的现象,使得档位调节不成功。特别是在自行车运行过程中,对档位进行调节时,十分容易出现所述换挡套筒已经转动到位,而所述弹性扭转件无法带动所述换挡控制器转动到位的问题,让内变速器中的换挡控制机构一直处于“憋住”状态。
69.而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100在正常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件10受力转动后,能带动所述弹性扭转件30发生形变,从而通过所述弹性扭转件30输出扭矩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20转动。而当所述第二连接件20一侧阻力大于所述弹性扭转件30输出的扭矩后,同时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发生相对转动到一定角度后,所述第一限位体11滑脱。从而通过设置的所述第一矫正件40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能额外提供驱动力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20转动,有效的避免了内变速器中的换挡控制机构处于“憋住”状态,更好的保障了档位调节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70.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内变速器在调节档位过程中,仅能通过自行车车把上的换挡器输出一个驱动力来带动所述换挡控制器转动,实现对棘爪的下压。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常由于自行车运行过程中所述换挡控制器一侧受到阻力,无法实现对棘爪的下压,导致换挡速度慢,或者换挡根本无法成功。而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100能提供额外的驱动力来强制带动所述换挡控制器300转动,有效的保障了对棘爪的下压,让换挡速度更快,更好的保障了换挡的稳定性。
71.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件20上设置有弹性扭转件安装座21,所述弹性扭转件30套设于所述弹性扭转件安装座21。从而通过所述弹性扭转件安装座21能更好的安装所述弹性扭转件30,保障所述第一连接件10、所述第二连接件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72.优选的,所述弹性扭转件30为扭簧,所述弹性扭转件30包括套设于所述弹性扭转件安装座21的弹性扭转件本体31及设置于所述弹性扭转件本体31两端的弹性扭转件头部32,两所述弹性扭转件头部32沿周向相互间隔形成容纳空间33,所述第一连接件10伸入所述容纳空间33中与一个所述弹性扭转件头部3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20伸入所述容纳空间33中与另一个所述弹性扭转件头部32连接。从而更好的保障了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之间扭矩的传递,同时也保障了调节过程中的稳定性。
73.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件2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轴22,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轴22。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的活动设置具体为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转动连接,从而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能在失限状态下相对所述第二连接件20进行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的活动设置还可为其他所需任意形式。而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20,让安装更方便,同时运行过程中稳定性更佳,让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能更好的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20转动。
74.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本体42为扭簧,所述第一驱动本体42套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轴22,且所述第一驱动本体4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所述第二连接件20。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扭簧为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提供转动的动力,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驱动本体42处于受压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运行的还
可为其他驱动机构,如弹簧、拉簧等,即只需在所述第二状态时,能提供驱动力带动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发生移动,让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结合即可。而本实施例中采用扭簧的形式,安装更加的简单,并且稳定性良好。
75.优选的,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上开设有滑槽411,所述滑槽411包括相互连通的限位腔4111及失限腔4112,所述限位腔4111与所述失限腔4112沿调档方向(图5所示顺时针方向)依次设置,且所述失限腔4112朝向靠近中心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体11与所述限位腔4111的槽壁抵接限位;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体11滑入所述失限腔4112中。即所述第一限位体11对应所述滑槽411设置,从而当所述第一连接件10、所述第二连接件20发生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一限位体11能对应在所述滑槽411中滑动。正常状态下时,所述第一限位体11位于所述限位腔4111中,从而将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位置限制,让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挤压所述第一驱动本体42。当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沿调档方向发生相对转动到一定角度后,所述第一限位体11从所述限位腔4111滑入所述失限腔4112中,使得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具有一定的转动范围,让所述第一驱动本体42带动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向上弹起。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上弹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结合后,所述矫正驱动件50提供驱动力再下压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从而让所述第二连接件2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同步转动,所述第一限位体11重新滑入所述限位腔4111中。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所述滑槽411与所述第一限位体11配合,使得所述第一矫正件40在运行过程中更加的平稳,同时也能更好的保障所述第一矫正件40的往复运行。
76.优选的,所述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100还包括第二矫正件60,所述第二矫正件60包括第二矫正本体61及第二驱动本体62,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0,所述第二驱动本体62与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20上设置有第二限位体23。所述第二矫正件60具有受所述第二限位体23抵接限位的第三状态;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件2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发生相对转动后,所述第二限位体23与所述第二矫正件60的限位部分分离的第四状态。所述第二限位体23用以在所述第三状态时,带动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结合;或所述第二驱动本体62用以在所述第四状态时,带动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结合。所述矫正驱动件50用以在与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结合时,通过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同步转动。
7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体23用以在所述第三状态时,带动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结合。即在正常情况下,所述第二矫正件60处于所述第四状态,所述第二限位体23用于上弹所述第二矫正件本体61,所述第二驱动本体62用以下压所述第二矫正件本体61。
78.也就是说,所述第二矫正件60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上,所述第二限位体23用以挤压所述第一矫正件60位置。当所述第二连接件2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发生一定程度的相对转动后,所述第二连接件20带动所述第二限位体23移动,使得所述第二限位体23抵接挤压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从而通过所述第二限位体23的挤压为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提供驱动力,使得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发生移动,让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发生结合。而所述矫正驱动件50则是用以通过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向所述第一连接件10施加额外的驱动力,从而强制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10转动,确保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第
二连接件20之间的同步转动。
79.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轴12,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轴12。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的活动设置具体为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转动连接,从而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能在失限状态下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件10进行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的活动设置还可为其他所需任意形式。而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0,让安装更方便,同时运行过程中稳定性更佳,让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能更好的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10转动。
80.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本体62为扭簧,所述第二驱动本体62套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轴12,且所述第二驱动本体6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所述第一连接件10。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扭簧为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提供转动的动力,在所述第三状态时,所述第二驱动本体62处于受压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运行的还可为其他驱动机构,如弹簧、拉簧等,即只需在所述第四状态时,能提供驱动力拉动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分离即可。而本实施例中采用扭簧的形式,安装更加的简单,并且稳定性良好。
81.优选的,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包括相互连接的抵接臂611及结合臂612,所述第一安装轴12位于所述抵接臂611与所述结合臂612的连接处,所述第二限位体23位于所述抵接臂611的回档方向(与所述调档方向相反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逆时针方向)一侧,所述抵接臂611用以在所述第三状态时与所述第二限位体23抵接,所述结合臂612用以在所述第三状态时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结合。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限位体23能更好的对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进行挤压,同时也能更方便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结合。
82.优选的,所述结合臂612远离所述抵接臂61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结合凸起6121,所述第二结合凸起6121用以在所述第三状态时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结合。
83.优选的,所述矫正驱动件50呈环状,且环绕所述第一矫正件40、所述第二矫正件60设置。从而降低了所述第一矫正件40、所述第二矫正件60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的结合难度,更好的保障了所述第一矫正件40、所述第二矫正件60的稳定运行。
84.优选的,所述矫正驱动件50内表面开设有凹槽51,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凹槽51匹配的结合凸起。从而更好的保障了所述第一矫正本体41、所述第二矫正本体61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结合的稳定性。
85.优选的,所述凹槽51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凹槽51呈环形阵列设置。从而进一步的降低了所述第一矫正件40、所述第二矫正件60与所述矫正驱动件50的结合难度。
86.优选的,所述凹槽51包括凹槽底壁511及连接于所述凹槽底壁511两侧的凹槽侧壁512,所述凹槽侧壁512相对所述凹槽底壁511向外倾斜设置。从而通过所述凹槽侧壁512能良好的对所述第一矫正件40、所述第二矫正件60进行导向,让所述第一矫正件40、所述第二矫正件60能更好的滑入所述凹槽51,保障了运行时的稳定性。
87.优选的,所述矫正驱动件50与自行车后轮的飞轮连接。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矫正驱动件50的驱动力来源是通过用户脚踩自行车踏板带动飞轮运行时,通过用户脚踩提供的驱动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矫正驱动件50还可与其他部件连接,如自行车后轮轮
毂、内变速器中的输入机构等。即只需要能提供带动所述矫正驱动件50转动的动力即可,具体的驱动力来源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甚至在一种实施例中还可以为额外附加的脚踏板提供驱动力来源。
88.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体11、所述第一安装轴12的安装方式均为: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上对应位置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限位体11、所述第一安装轴12对应安装于不同安装孔处。所述第二限位体23、所述第二安装轴22的安装方式均为:所述第二连接件20上对应位置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二限位体23、所述第二安装轴22对应安装于不同安装孔处。
89.请结合参阅图11。同时,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内变速器1000,其包括所述轮毂轴400、输入机构500、输出机构600、变速机构700、太阳轮棘爪组件800及换档控制机构900。
90.所述输入机构500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轮毂轴400,所述输出机构600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轮毂轴400。所述变速机构700安装于所述轮毂轴400上并位于所述输入机构500与所述输出机构600之间,所述变速机构700用以将所述输入机构500的转动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机构600,且所述变速机构700中设置有多个动力传递路径。具体的,所述变速机构700中设置有多组行星轮组,通过控制不同的所述行星轮组中太阳轮是否转动,从而实现对动力传递路径的选择,即通过控制不同所述行星轮组中太阳轮是否转动实现对不同档位的选择,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91.所述太阳轮棘爪组件800周向固定的安装于所述轮毂轴400用以控制所述变速机构700,即所述太阳轮棘爪组件800用以控制所述行星轮组中太阳轮是否转动,具体的,所述太阳轮棘爪组件800可设置多组,从而可以控制不同的所述行星轮组中的太阳轮。所述换档控制机构900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轮毂轴400用以控制所述太阳轮棘爪组件800,所述换档控制机构900可相对于所述轮毂轴400在转动方向上移动至多个方位,每个方位对应于所述变速机构700的所述多个动力传递路径中的相应一个的选择。即通过所述换档控制机构900转动到不同位置时,所述换档控制机构900下压或不下压对应棘爪,从而实现对对应的太阳轮是否转动的控制,从而实现对档位的调节。
92.所述换挡控制机构900包括所述换挡套筒200及所述换挡控制器300,所述换挡套筒200与所述换挡控制器300通过所述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100连接。具体的,当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太阳轮棘爪组件800中的棘爪向上弹起,从而将对应的太阳轮卡住,使得太阳轮不能转动。而通过转动所述换挡控制器300,使得所述换档控制器300能对应的将所述太阳轮棘爪组件800中的棘爪下压,从而让棘爪和太阳轮分离,让棘爪失去对太阳轮的控制。
93.同时,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自行车,其包括车体及所述内变速器1000,所述内变速器1000安装于所述车体的后轮。
9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内变速器换挡控制机构中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弹性扭转件、第一矫正件及矫正驱动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换挡套筒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体;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换挡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弹性扭转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矫正件包括第一矫正本体及第一驱动本体,所述第一矫正本体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驱动本体与所述第一矫正本体连接;所述第一矫正件具有受所述第一限位体抵接限位的第一状态;以及所
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发生相对转动后,所述第一限位体与所述第一矫正件分离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一驱动本体用以在所述第二状态时,带动所述第一矫正本体与所述矫正驱动件结合或分离;所述矫正驱动件用以在与所述第一矫正本体结合时,通过所述第一矫正本体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同步转动。从而在正常情况时,所述第一连接件能通过所述弹性扭转件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实现所述换挡套筒与所述换挡控制器之间的动力传递。而当所述换挡控制器受到阻力,所述弹性扭转件无法通过自身的弹性恢复力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换挡控制器转动时,能通过所述矫正驱动件提供额外的驱动力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换挡控制器转动,确保所述换挡控制器与所述换挡套筒之间的同步转动,有效的保障了内变速器档位调节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95.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