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转辙机的动接点组及转辙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转辙机的动接点组及转辙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铁路道岔转辙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辙机的动接点组及转辙机。


背景技术:

2.目前,铁路转辙机的动接点组和静接点组主要用于控制道岔位置和实现电气互锁,二者是转辙机中重要的电气信号部件。
3.传统铁路转辙机中使用的动接点组主要由底座、动接点柱、动接点环和限位卡簧组成,其中,动接点环套设在动接点柱上,是电路连接的核心部件,限位卡簧位于动接点柱上端,用来对动接点环实现限位止挡的作用。相关技术中,传统动接点组在更换动接点环时需要先拆下限位卡簧,拆卸、安装卡簧过程十分费劲,尤其冬季室外寒冷操作更不灵活,影响检修效率,且在拆卸过程中,限位卡簧容易掉落、丢失,甚至崩飞造成机械卡组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辙机的动接点组,该动接点组能够有效提高动接点环的更换效率,且安装动接点环过程简单、安全可靠,避免了因操作不当导致卡簧掉落、崩飞卡组的情况发生。
5.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辙机的动接点组,包括:动接点块,包括底座和设于所述底座上的动接点柱,所述动接点柱设有安装腔;动接点环,套设于所述动接点柱的外周侧,并与所述动接点柱之间设有避让间隙;限位机构,包括固定件和与所述固定件相连的弹性止挡件,所述固定件的一端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止挡件包括位于所述安装腔的外部的至少两个止挡部,至少两个所述止挡部用于与所述动接点环的顶部相抵接,以固定所述动接点环,且至少两个所述止挡部适于被驱动至所述避让间隙内,使得所述动接点环适于脱离所述动接点柱。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辙机的动接点组,包括动接点块、动接点环和限位机构。其中,动接点块包括底座和设于底座上的动接点柱,动接点柱设有中空的安装腔。动接点环套设在动接点柱的外周侧,并与动接点柱之间设有避让间隙。限位机构包括固定件和与固定件相连的弹性止挡件,通过将固定件的一端设于安装腔内,并与底座通过螺栓或销轴固定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弹性止挡件相连。弹性止挡件包括至少两个止挡部,至少两个止挡部位于安装腔的外部,用于与动接点环的顶部相抵接,以起到固定动接点环的作用,防止动接点环脱离动接点柱,同时,至少止挡部又能够在外力驱动下发生相对运动,并驱动至位于避让空间内,以取消对动接点环的限位作用,使动接点环能够快速脱离动接点环,有效提高了动接点环的更换及维护效率,且由于不需要拆卸卡簧,动接点环易于更换,单手操作即可完成安装和拆卸,且安装和拆卸过程简单,安全可靠,避免了因操作不当导致卡簧掉落、崩飞卡阻的风险。同时,取消了现场擦拭动接点环的环节,可以待动接点环更换后带回工作区清洗后再使用,有效避免因现场擦拭不良导致的安全隐患,极大地提高了动接点环使用过程中
的安全质量。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止挡件包括至少两个弹性止挡筋,所述弹性止挡筋包括连接段和止挡段,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固定件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止挡段相连,所述止挡段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设有所述止挡部。
8.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弹性止挡件包括至少两个具有连接段和止挡段的弹性止挡筋,其中,连接段的一端与固定件延伸至安装腔外的一端相连,另一端与止挡段的一端相连,止挡段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动接点环的顶部相抵接的止挡部。
9.具体地,连接段的一端与固定件延伸至安装腔外的一端相连,另一端向远离动接点柱的轴线的方向延伸,以凸出于动接点柱的外周侧,便于止挡段的另一端向下延伸至与动接点环的顶部相抵接。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筋,所述固定筋的数量与所述弹性止挡筋的数量相同;其中,所述固定筋的一端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安装腔外,并与所述弹性止挡筋相连。
11.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固定筋与弹性止挡筋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连接,且至少两个固定筋的一端设于安装腔内并与底座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安装腔外,且至少两个固定筋之间的夹角由靠近底座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直至与安装腔上部的内壁面相抵靠,以起到支撑作用,可有助于提高固定筋及弹性止挡筋的稳定性,进而有助于提高止挡部对动接点环的限位止挡的稳定性。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动接点柱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机构设有限位配合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限位配合部相配合,以限制所述限位机构沿所述动接点环的周向运动。
13.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限位部可以为设置在动接点柱的内壁面的竖向凹槽,限位配合部可以为部分嵌设于竖向凹槽内的固定筋,竖向凹槽起到限位作用,能够防止固定筋以及与固定筋相连的弹性止挡件相对动接点柱的周向转动,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弹性止挡件对动接点环的限位止挡的稳定性。或者,限位部可以为设置在动接点柱的顶部的横向凹槽,限位配合部为嵌设于横向凹槽内的连接段,横向凹槽能够限制连接段相对动接点柱的周向转动,从而能够限制止挡段相对动接点柱的周向转动,以进一步提高止挡部对动接点环的限位止挡的稳定性。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弹性止挡件一体成型;和/或,相邻的两个所述止挡部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同。
15.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固定件与弹性止挡件一体成型,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且适于批量生产。
16.相邻的两个止挡部之间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同,即当止挡部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止挡部之间的夹角为180度,当止挡部的数量为三个时,相邻的两个止挡部之间的夹角为120度,以此类推。因此,止挡部在动接点环上的止挡位置设置均匀分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动接点环的限位止挡的可靠性。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柱,一端嵌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安装腔外;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另一端相连;第一止挡板和第二止挡板,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用于与所述弹性止挡件背
离所述动接点环的一侧相抵接;第二支撑板,包括一侧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连的横板和与所述横板的另一侧相连的竖板,且所述竖板与所述第一止挡板和所述第二止挡板相连;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延长线上,第一紧固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将所述弹性止挡件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
18.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柱、第一支撑板、第一止挡板、第二止挡板和第二支撑板。其中,第一固定柱的尺寸与安装腔相适配,其一端嵌设于安装腔内并与底座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安装腔外,并与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第一止挡板和第二止挡板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板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用于与弹性止挡件背离动接点环的一侧相抵接,防止动接点环因晃动导致止挡部向上运动,以脱离对动接点环的限位止挡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止挡部对动接点环的限位止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固定件通过设置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一止挡板和第二止挡板之间围设有用于安装弹性止挡件的安装空间,同时可进一步提高弹性止挡件安装的稳定性。
19.具体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用于固定弹性止挡件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可以是螺纹孔或销孔等,止挡部的数量为两个,且弹性止挡件的中部位置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相适配的弧形结构,使得第一紧固件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将弹性止挡件固定在第一支撑板上,且由于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一固定柱的延长线上,使得弹性止挡件的两侧的止挡部能够对称设置在动接点柱的两侧,以实现两个止挡部同时对动接点环的顶部相抵接,从而实现对动接点有效的限位止挡作用。此外,可以在动接点柱的顶部设置横向槽,将第一支撑板的底部嵌设在横向槽内,以提高第一支撑板的稳定性,同时便于弹性止挡部与动接点环相抵接。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一端嵌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安装腔外,且所述第二固定柱的另一端设有连通槽,所述弹性止挡件部分位于所述连通槽内;其中,所述第二固定柱的第二端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弹性止挡件限定有第三连接孔,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以将所述弹性止挡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柱上。
21.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固定件包括一端嵌设于安装腔内并与底座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柱,第二固定柱的另一端延伸至安装腔外,用于与弹性止挡件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二固定柱延伸至安装腔外的一端设有连通槽,弹性止挡件部分容置于连通槽内,止挡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止挡部凸出于连通槽,并适于与动接点环的顶部相抵接。具体地,在第二固定柱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也可以是螺纹孔或销孔,弹性止挡件的中部位置设置有与第二连接部相适配的弧形结构,第二紧固件(如螺钉或插销)通过第二连接部可将弹性止挡件固定在第二固定柱上。
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止挡件设有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和所述第二折弯部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两侧,用于与所述动接点环的顶部相抵接;其中,所述第一折弯段和所述第二折弯段被配置为所述止挡部,所述动接点柱的顶部设有安装槽,所述弹性止挡件部分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23.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弹性止挡件呈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形成为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顶角配置为用于与第二固定柱连接的结构,通过在动接点柱的顶部设置安装槽,安装槽延伸至动接点环的上部,又通过将弹性止挡件的底部设于安装槽内,
使得设置于第二固定柱的两侧的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能够与动接点环的相对两侧相抵接,且在外力驱动下能够沿安装槽的长度方向收回至动接点环与动接点柱之间的避让空间内,以使动接点环快速脱离动接点柱,进而实现动接点环的快速拆卸。
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折弯段和所述第二折弯段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弹簧钩和第二弹簧钩,所述第一弹簧钩与所述第二弹簧钩交叉设置,用于在所述止挡部被驱动至向远离所述第二固定柱的方向运动时,勾住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两侧,以限制所述止挡部运动。
25.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弹簧钩和第二弹簧钩,第一弹簧钩和第二弹簧钩交叉设置,即第一弹簧钩由第一折弯段所在第二固定柱的一侧延伸至第二固定柱的另一侧,第二弹簧钩由第二折弯段所在第二固定柱的一侧延伸至第二固定柱的另一侧,从而使得当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被驱动至向远离第二固定柱的方向运动时,能够勾住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两侧,以限制所述止挡部进一步运动运动,有效保证了止挡部对动接点环的限位止挡作用。
26.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辙机,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动接点组。
27.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转辙机,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动接点组,因此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28.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转辙机的动接点组,通过设置用于对动接点环进行限位止挡的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固定件和与固定件相连的弹性止挡件,通过将固定件的一端设于安装腔内,并与底座通过螺栓或销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弹性止挡件相连,从而可保证弹性止挡件连接的可靠性。其中,弹性止挡件包括至少两个止挡部,至少两个止挡部位于安装腔的外部,用于与动接点环的顶部相抵接,以起到固定动接点环的作用,防止动接点环脱离动接点柱,同时,至少止挡部又能够在外力驱动下发生相对运动,并驱动至位于避让空间内,以取消对动接点环的限位作用,使动接点环能够快速脱离动接点环,有效提高了动接点环的更换及维护效率,且由于不需要拆卸卡簧,动接点环易于更换,单手操作即可完成安装和拆卸,且安装和拆卸过程简单,安全可靠,避免了因操作不当导致卡簧掉落、崩飞卡阻的风险。同时,取消了现场擦拭动接点环的环节,可以待动接点环更换后带回工作区清洗后再使用,有效避免因现场擦拭不良导致的安全隐患,极大地提高了动接点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质量。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0.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动接点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动接点组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动接点组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技术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动接点组的结构示意图。
36.图标:10、动接点块;101、底座;102、动接点柱;1021、安装腔;20、动接点环;30、限位机构;301、固定件;3011、第一固定柱;3012、第一支撑板;3013、第一止挡板;3014、第二支撑板;3015、第二固定柱;3016、连通槽;302、弹性止挡件;3021、止挡部;3022、连接段;3023、止挡段;3024、第一折弯段;3025、第二折弯段;3026、第一弹簧钩;3027、第二弹簧钩;40、避让间隙;50、第一紧固件;60、第二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3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9.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辙机的动接点组,包括:动接点块10、动接点环20和限位机构30。
40.具体地,动接点块10包括底座101和设于底座101上的动接点柱102,动接点柱102设有中空的安装腔1021。动接点环20套设在动接点柱102的外周侧,并与动接点柱102之间设有避让间隙40。限位机构30包括固定件301和与固定件301相连的弹性止挡件302,通过将固定件301的一端设于安装腔1021内,并与底座101通过螺栓或销轴固定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弹性止挡件302相连。弹性止挡件302包括至少两个止挡部3021,至少两个止挡部3021位于安装腔1021的外部,用于与动接点环20的顶部相抵接,以起到固定动接点环20的作用,防止动接点环20脱离动接点柱102,同时,至少止挡部3021又能够在外力驱动下发生相对运动,并驱动至位于避让空间内,以取消对动接点环20的限位作用,使动接点环20能够快速脱离动接点环20,有效提高了动接点环20的更换及维护效率,且由于不需要拆卸卡簧,动接点环20易于更换,单手操作即可完成安装和拆卸,且安装和拆卸过程简单,安全可靠,避免了因操作不当导致卡簧掉落、崩飞卡阻的风险。同时,取消了现场擦拭动接点环20的环节,可以待动接点环20更换后带回工作区清洗后再使用,有效避免因现场擦拭不良导致的安全隐患,极大地提高了动接点环20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质量。
41.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止挡件302包括至少两个弹性止挡筋,所述弹性止挡筋包括连接段3022和止挡段3023,所述连接段302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件301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止挡段3023相连,所述止挡段3023远离所述连接段3022的一端设有所述止挡部3021。
42.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弹性止挡件302包括至少两个具有连接段3022和止挡段3023的弹性止挡筋,其中,连接段3022的一端与固定件301延伸至安装腔1021外的一端相连,另一端与止挡段3023的一端相连,止挡段3023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动接点环20的顶部相抵接的止挡部3021。
43.具体地,连接段3022的一端与固定件301延伸至安装腔1021外的一端相连,另一端向远离动接点柱102的轴线的方向延伸,以凸出于动接点柱102的外周侧,便于止挡段3023的另一端向下延伸至与动接点环20的顶部相抵接。
4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件301包括固定筋,固定筋的数量与弹性止挡筋的数量相同;其中,固定筋的一端设于安装腔1021内,并与底座101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安装腔1021外,并与弹性止挡筋相连。
45.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固定筋与弹性止挡筋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连接,且至少两个固定筋的一端设于安装腔1021内并与底座101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安装腔1021外,且至少两个固定筋之间的夹角由靠近底座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直至与安装腔1021上部的内壁面相抵靠,以起到支撑作用,有助于提高固定筋及弹性止挡筋的稳定性,进而有助于提高止挡部3021对动接点环20的限位止挡的稳定性。
4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动接点柱102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机构30设有限位配合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限位配合部相配合,以限制所述限位机构30沿所述动接点环20的周向运动。
47.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限位部可以为设置在动接点柱102的内壁面的竖向凹槽,限位配合部可以为部分嵌设于竖向凹槽内的固定筋,竖向凹槽起到限位作用,能够防止固定筋以及与固定筋相连的弹性止挡件302相对动接点柱102的周向转动,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弹性止挡件302对动接点环20的限位止挡的稳定性。或者,限位部可以为设置在动接点柱102的顶部的横向凹槽,限位配合部为嵌设于横向凹槽内的连接段3022,横向凹槽能够限制连接段3022相对动接点柱102的周向转动,从而能够限制止挡段3023相对动接点柱102的周向转动,以进一步提高止挡部3021对动接点环20的限位止挡的稳定性。
4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件301与所述弹性止挡件302一体成型。
49.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固定件301与弹性止挡件302一体成型,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且适于批量生产。
5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止挡部3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同。
51.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相邻的两个止挡部3021之间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同,即当止挡部3021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止挡部3021之间的夹角为180度,当止挡部3021的数量为三个时,相邻的两个止挡部3021之间的夹角为120度,以此类推。因此,止挡部3021在动接点环20上的止挡位置设置均匀分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动接点环20的限位止挡的可靠性。
52.如图4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件301包括:第一固定柱3011,一端嵌设于所述安装腔1021内,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安装腔1021外;第一支撑板3012,与所述第一固定柱3011的另一端相连;第一止挡板3013和第二止挡板,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01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用于与所述弹性止挡件302背离所述动接点环20的一侧相抵接;第二支撑板3014,包括一侧与所述第一支撑板3012相连的横板和与所述横板的另一侧相连的竖板,且所述竖板与所述第一止挡板3013和所述第二止挡板相连;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板3012上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柱3011的延长线上,第一紧固件50通过所述连接部将所述弹性止挡件302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板3012上。
53.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固定件301包括第一固定柱3011、第一支撑板3012、第一止挡板3013、第二止挡板和第二支撑板3014。其中,第一固定柱3011的尺寸与安装腔1021相适配,其一端嵌设于安装腔1021内并与底座101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安装腔1021外,并与第一支撑板3012固定连接,第一止挡板3013和第二止挡板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板3012的宽度
方向的两侧,用于与弹性止挡件302背离动接点环20的一侧相抵接,防止动接点环20因晃动导致止挡部3021向上运动,以脱离对动接点环20的限位止挡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止挡部3021对动接点环20的限位止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固定件301通过设置第二支撑板3014,第二支撑板3014与第一支撑板3012以及第一止挡板3013和第二止挡板之间围设有用于安装弹性止挡件302的安装空间,同时可进一步提高弹性止挡件302安装的稳定性。
54.具体地,第一支撑板3012上设有用于固定弹性止挡件302的固定部,固定部可以是螺纹孔或销孔等,止挡部3021的数量为两个,且弹性止挡件302的中部位置设置有与固定部相适配的弧形结构,使得第一紧固件50能够通过固定部将弹性止挡件302固定在第一支撑板3012上,且由于固定部位于第一固定柱3011的延长线上,使得弹性止挡件302的两侧的止挡部3021能够对称设置在动接点柱102的两侧,以实现两个止挡部3021同时对动接点环20的顶部相抵接,从而实现对动接点有效的限位止挡作用。此外,可以在动接点柱102的顶部设置横向槽,将第一支撑板3012的底部嵌设在横向槽内,以提高第一支撑板3012的稳定性,同时便于弹性止挡部3021与动接点环20相抵接。
55.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件301包括第二固定柱3015,所述第二固定柱3015的一端嵌设于所述安装腔1021内,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安装腔1021外,且所述第二固定柱3015的另一端设有连通槽3016,所述弹性止挡件302部分位于所述连通槽3016内;其中,所述第二固定柱3015的第二端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弹性止挡件302限定有第三连接孔,第二紧固件60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以将所述弹性止挡件302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柱3015上。
56.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固定件301包括一端嵌设于安装腔1021内并与底座101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柱3015,第二固定柱3015的另一端延伸至安装腔1021外,用于与弹性止挡件302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二固定柱3015延伸至安装腔1021外的一端设有连通槽3016,弹性止挡件302部分容置于连通槽3016内,止挡部30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止挡部3021凸出于连通槽3016,并适于与动接点环20的顶部相抵接。具体地,在第二固定柱3015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也可以是螺纹孔或销孔,弹性止挡件302的中部位置设置有与第二连接部相适配的弧形结构,第二紧固件60(如螺钉或插销)通过第二连接部可将弹性止挡件302固定在第二固定柱3015上。
5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止挡件302设有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和所述第二折弯部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柱3015的两侧,用于与所述动接点环20的顶部相抵接;其中,所述第一折弯段3024和所述第二折弯段3025被配置为所述止挡部3021,所述动接点柱102的顶部设有安装槽,所述弹性止挡件302部分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58.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弹性止挡件302呈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形成为第一折弯段3024和第二折弯段3025,顶角配置为用于与第二固定柱3015连接的结构,通过在动接点柱102的顶部设置安装槽,安装槽延伸至动接点环20的上部,又通过将弹性止挡件302的底部设于安装槽内,使得设置于第二固定柱3015的两侧的第一折弯段3024和第二折弯段3025能够与动接点环20的相对两侧相抵接,且在外力驱动下能够沿安装槽的长度方向收回至动接点环20与动接点柱102之间的避让空间内,以使动接点环20快速脱离动接点柱102,进而实现动接点环20的快速拆卸。
5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折弯段3024和所述第二折弯段3025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弹簧钩3026和第二弹簧钩3027,所述第一弹簧钩3026与所述第二弹簧钩3027交叉设置,用于在所述止挡部3021被驱动至向远离所述第二固定柱3015的方向运动时,勾住所述第二固定柱3015的两侧,以限制所述止挡部3021运动。
60.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第一折弯段3024和第二折弯段3025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弹簧钩3026和第二弹簧钩3027,第一弹簧钩3026和第二弹簧钩3027交叉设置,即第一弹簧钩3026由第一折弯段3024所在第二固定柱3015的一侧延伸至第二固定柱3015的另一侧,第二弹簧钩3027由第二折弯段3025所在第二固定柱3015的一侧延伸至第二固定柱3015的另一侧,从而使得当第一折弯段3024和第二折弯段3025被驱动至向远离第二固定柱3015的方向运动时,能够勾住所述第二固定柱3015的两侧,以限制所述止挡部3021进一步运动运动,有效保证了止挡部3021对动接点环20的限位止挡作用。
61.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辙机,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动接点组。
62.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转辙机,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动接点组,因此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6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6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6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