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并联式吸尘装置。
背景技术:2.新风系统是由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组成的一套独立空气处理系统,它分为管道式新风系统和无管道新风系统两种,管道式新风系统由新风机和管道配件组成,通过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导入室内,通过管道将室内空气排出,无管道新风系统由新风机组成,同样由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导入室内。
3.相对来说管道式新风系统由于工程量大更适合工业或者大面积办公区使用,管道式新风系统一般包括沉降、吸附杂质的集尘部及动力组件,但是由于需要全面覆盖场所,要铺设的管道较长,经管道长距离输送后会明显感觉到独立的吸尘主机提供的风量变小、风力不足,导致清洁的效果并不理想,吸收灰尘的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并联式吸尘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在使用面积较大时吸尘装置清洁效果不好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双并联式吸尘装置,包括集尘部、主管及至少两组吸尘动力组件;集尘部用于接收吸取的空气,并对其进行杂质沉降、灰尘吸附;主管与集尘部连接;吸尘动力组件并联在主管上,并为吸尘提供动力;每个吸尘动力组件均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吸尘主机。
7.优选的,每个吸尘主机的出风端均设置排气管。
8.优选的,集尘部包括集尘罐和旋风罐;集尘罐与主管连接,旋风罐用于接收吸取的空气,旋风罐与集尘罐通过连接管连接。
9.优选的,连接管的一端与旋风罐的顶端连接,连接管的另一端与集尘罐的中部连接。
10.优选的,吸尘装置还包括手持吸尘器,手持吸尘器包括吸尘主管、吸盘及网格板;网格板可拆卸连接于吸盘底部;吸尘主管的一端与吸盘内腔连通,吸尘主管的另一端通过管件与集尘部连接。
11.优选的,吸盘的外缘底部对称设置一组万向轮,网格板的底面不低于万向轮的最低轮面。
12.优选的,吸尘主管的管身上设置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螺栓和圆形挡板,圆形挡板同轴设置于吸尘主管内,圆形挡板的侧面与螺栓的底端连接,螺栓的轴线与圆形挡板的轴线垂直相交,螺栓与吸尘主管的管壁螺纹连接,螺栓的头部位于吸尘主管的外部。
13.优选的,吸尘主管通过软接头与吸盘连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本实用新型在主管上并联多组吸尘动力组件,并且每一个吸尘动力组件均由多
个吸尘主机并联组成,为清洁提供更强的吸力以及更大的风量,能快速的地、大范围地将含尘空气抽走,提升了装置的清洁效果。
16.2.现目前为新风系统配备的打扫用手持吸尘器结构简单,多数是以管件与新风系统连接后,通过下方扩口的吸盘来吸取灰尘、碎屑,本实用新型对手持吸尘器做出优化,为吸尘器的吸盘加装网格板来避免体积大的垃圾吸入而堵塞管道,并且为吸尘器设置了调节装置,网格板上吸附较多大体积垃圾后,可以将吸尘器移至垃圾桶处,通过调节机构减小吸尘器管道内的风流量,使其吸力无法吸附住垃圾,垃圾直接掉落,能够提升吸尘装置配合人工打扫的效率。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并联式吸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并联式吸尘装置的手持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0.附图中标号说明:1-手持吸尘器,11-吸尘主管,12-吸盘,13-网格板,14-万向轮,15-调节机构,151-螺栓,152-圆形挡板,16-软接头,2-吸尘动力组件,21-吸尘主机,22-排气管,3-集尘部,31-集尘罐,32-旋风罐,33-连接管,4-主管。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实施例1
23.参照附图1-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并联式吸尘装置,包括集尘部3、主管4及至少两组吸尘动力组件2;
24.集尘部3与新风系统布设的管道连接,用于接收管道的吸风口吸取的空气,集尘部3具备杂质沉降、灰尘吸附能力,如市面上常见的除尘滤袋、集尘罐等,利用过滤装置细小的网眼对灰尘杂质等进行过滤拦截;
25.主管4与集尘部3的出风端连接,用于将过滤后的空气输送至吸尘动力组件2,再经由吸尘动力组件2输送至管道后排至室外;
26.吸尘动力组件2并联在主管4上,并为吸尘提供动力;
27.每个吸尘动力组件2均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吸尘主机21。
28.如上设置,吸尘主机21并联形成独立的吸尘动力组件,增加了每一个吸尘动力组件2的风力、风量,而在吸尘主机21并联的基础上,吸尘动力组件2再次并联并连接在主管4上,提升了整个吸尘装置的吸取效率,并且还可以进一步为各吸尘动力组件2设置独立的开关来根据实际需求控制参与工作的吸尘动力组件2的数量,避免资源浪费。
29.工作时,吸尘主机21启动,集尘部3接收到待清洁空气,通过其过滤能力将灰尘、杂质拦截过滤,将清洁后的空气通过主管4后经由吸尘主机21排至排气用的管道内并输送至室外。
30.参照附图1,进一步减小吸尘动力组件并入吸尘装置的难度,为每个吸尘主机21的出风端均设置排气管22,每个吸尘动力组件2吸取的空气通过各自的排气管输入排气用的管道,避免了额外布管的麻烦。
31.为增加集尘部3的使用寿命,延长自身清洗、更换的周期,设置集尘部3包括集尘罐31和旋风罐32;
32.集尘罐31与主管4连接,旋风罐32用于接收吸取的空气,并对空气进行第一步处理,在旋风罐内空气形成旋转的风流,其中质量较大的碎屑以及部分灰尘会沉降在罐底,旋风罐32与集尘罐31通过连接管33连接,经旋风罐32一次处理的空气进入集尘罐31进行二次处理,没有了大颗粒碎屑的干扰,集尘罐31的使用寿命延长,设置除尘滤袋的集尘罐31的除尘效率甚至能够达到99%以上。
33.为使集尘部3的功能部件都能发挥最佳的除尘能力,对集尘罐31与旋风罐32的连接部位置进行优化,具体来说,连接管33的一端与旋风罐32的顶端连接,空气形成的旋风能够有更长的运动路程,沉降的效果增强,连接管33的另一端与集尘罐31的中部连接,让空气经过的路程延长,过滤灰尘的效果增强,集尘罐31下部预留集尘部位,集尘罐31与旋风罐32的罐体均可以设置成可拆卸连接的几部分,便于收集到的碎屑、灰尘的处理。
34.由于吸尘主机21的工作会带来一定的震动,长期使用下各部件连接的位置,如:排气管22与吸尘主机21的连接处、吸尘主机21与主管4的连接处、旋风罐32与集尘罐31各自与管件的连接处,可能会产生裂纹缝隙、连接不紧密,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上述连接处均采用软接头连接。
35.实施例2
36.参照附图1-3,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为吸尘装置增加了外接手持吸尘器1来配合日常的清洁工作,但为避免将体积较大的纸团等吸入,造成管道堵塞,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具体来说,吸尘装置还包括手持吸尘器1,手持吸尘器1包括吸尘主管11、吸盘12及网格板13;
37.网格板13连接于吸盘12底部用于阻挡大体积的垃圾,网格板13与吸盘12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便于根据实际需求更换网眼大小不同的网格板13;
38.吸尘主管11的一端与吸盘12内腔连通,吸尘主管11的另一端通过管件与集尘部3连接;
39.进一步的,为了增加手持吸尘器1在使用时的移动性,在吸盘12的外缘底部对称设置一组万向轮14,网格板13的底面不低于万向轮14的最低轮面。
40.参照附图3,网格板13上吸附过多垃圾后,清洁人员需要先将垃圾清理,才能保证后续的清理工作顺利进行,为了避免人员频繁的弯腰清理,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调节机构15来实现该目的。具体来说,吸尘主管11的管身上设置调节机构15,调节机构15包括螺栓151和圆形挡板152,圆形挡板152转动设置于吸尘主管11内,圆形挡板152的侧面与螺栓151的底端连接,螺栓151的轴线与圆形挡板152的轴线垂直相交,螺栓151与吸尘主管11的管壁螺纹连接,螺栓151的头部位于吸尘主管11的外部。需要清除网格板13上的垃圾时,通过转动螺栓151,使圆形挡板152的轴线与吸尘主管11的轴线重合,此处不对圆形挡板152的尺寸做限定,圆形挡板部分遮挡或完全遮挡吸尘主管11的内部通道都会使吸力大大降低,网格板13上吸附的垃圾都会掉落,完成操作过后,转动螺栓151使圆形挡板恢复至初始位置,不
影响正常清洁工作。
41.进一步为使手持吸尘器1在使用时有更多的操作使用角度,设置吸尘主管11通过软接头16与吸盘12连接,软接头16在起到连接作用的同时还能因其自身的弹性,让吸尘主管11相对吸盘12有更多的使用角度。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