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具门窗 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防溢锅盖组件及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防溢锅盖组件及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防溢锅盖组件及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烹饪器具,如电饭煲,在烹饪过程中电饭煲内会产生大量的蒸汽,因此通常电饭煲的锅盖都设置有蒸汽阀,以排出电饭煲内的蒸汽,降低煲内的气压。
3.但是,当采用大功率烹饪时,烹饪过程中煲内的浆液(如米汤等)沸腾会形成气泡,气泡不断堆积并到达排气阀处后,会在排气阀中被压破后形成液体,然后从蒸汽阀的蒸汽出口喷出煲外,造成食物喷溢和厨房污染,并且造成烹饪器具本身难以清洗。因此,如何使烹饪产生的气泡在到达蒸汽出口之前破裂,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4.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破泡装置,该破泡装置包括:本体,本体内设有第一破泡流道、第二破泡流道和过气腔,第一破泡流道为外绕于第二破泡流道的开口环形或闭口环形,第二破泡流道为外绕于过气腔的开口环形,本体设有连通第二破泡流道和第一破泡流道的通流口、连通第二破泡流道和过气腔的进气口以及适于连通烹饪腔和第一破泡流道的进泡孔,烹饪腔内的气液混合物从进泡孔进入本体并依次经过第一破泡流道和第二破泡流道进入到过气腔内,进入第一破泡流道和第二破泡流道内的泡液呈周向流动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破泡并实现气液分离。实现了气液分离效率高、破泡防溢和排气降压效果好。
5.但是,上述专利所提出的破泡装置因采用离心力的作用实现破泡,因此需要在破泡装置上开设多道破流道,造成破泡装置的结构复杂,进而导致蒸汽阀的整体体积变大,不利于烹饪装置整机的小型化。
6.此外,现有的破泡组件一般都包括蒸汽阀、蒸汽阀体、密封硅胶及回流硅胶等零部件,完成气泡的破泡以及浆液的回流。破泡组件的组成零部件多且复杂,造成成本的增加。同时,因蒸汽阀一般采用塑料材质,且需要一定的机械强度,因此蒸汽阀体一般体积较大。
7.不仅如此,现有蒸汽阀一般内置于锅盖内部且隐藏,用户不能快速、清楚地知晓蒸汽阀的拆卸方法,因此造成浆液等在蒸汽阀内长时间的堆积,堵塞蒸汽出口。并且现有蒸汽阀组件的拆卸一般是从锅盖上方将蒸汽阀阀盖取下,对蒸汽阀进行清洗,这种拆卸方式造成用户拆卸不方便,且无法方便地对整个蒸汽阀进行清洗,造成清洗的不彻底,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防溢锅具组件及烹饪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9.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10.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防溢锅盖组件,包括盖体和设置于所述盖体的蒸汽阀,所述
蒸汽阀具有蒸汽入口、蒸汽排放口以及分别与所述蒸汽入口、蒸汽排放口连通的蒸汽通道,所述蒸汽阀包括导流件,所述导流件具有用于连通所述烹饪装置的烹饪腔和所述蒸汽通道的进汽端,所述蒸汽入口设置于所述进汽端;所述防溢锅盖组件还包括防溢破泡件,所述防溢破泡件设置于所述进汽端,所述防溢破泡件包括第一防溢破泡部,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位于所述蒸汽入口的下方,且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至少部分区域的外径大于所述进汽端的外径,以在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的外缘形成第一蒸汽拐角。
11.进一步的,所述蒸汽通道包括位于所述导流件内的第一蒸汽通道,所述蒸汽入口开设于所述进汽端的侧壁,且蒸汽在所述蒸汽入口处的入流方向与所述第一蒸汽通道的轴线方向不平行,以在所述蒸汽入口与所述第一蒸汽通道的连通处形成第二蒸汽拐角。
12.进一步的,所述防溢破泡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相连的第二防溢破泡部,所述第二防溢破泡部的至少部分区域伸入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内,且所述第二防溢破泡部与所述导流件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过汽间隙。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防溢破泡部为变径结构,以使所述第一过汽间隙沿蒸汽的流动方向至少包括第一间隙段、第二间隙段和第三间隙段;所述第一间隙段沿所述第一蒸汽通道的径向方向的长度尺寸为l1,所述第二间隙段沿所述第一蒸汽通道的径向方向的长度尺寸为l2,所述第三间隙段沿所述第一蒸汽通道的径向方向的长度尺寸为l3,其中,l2《l1,且l2《l3,以在所述第二间隙段处形成第三蒸汽拐角。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与所述进汽端固定连接,或者,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与所述进汽端可拆卸地连接。
15.进一步的,所述导流件具有与所述进汽端相对的出汽端,所述蒸汽通道还包括与所述蒸汽排放口连通的第二蒸汽通道,所述出汽端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和所述第二蒸汽通道的蒸汽出口,所述蒸汽排放口与所述蒸汽出口在水平方向错位布置,以在所述出汽端形成第四蒸汽拐角。
16.进一步的,所述进汽端的内径大于所述出汽端的内径。
17.进一步的,所述蒸汽阀包括阀盖,所述蒸汽排放口设置于所述阀盖,所述导流件向上延伸至靠近所述阀盖,且所述出汽端与所述阀盖之间形成有第二过汽间隙;所述蒸汽阀还包括蒸汽挡筋,所述导流件、所述蒸汽挡筋及所述蒸汽排放口在水平方向依次错位布置,所述蒸汽挡筋与所述阀盖固连并向下延伸,且所述蒸汽挡筋的底端低于所述出汽端,以在所述蒸汽挡筋的底端形成第五蒸汽拐角。
1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盖体包括内衬和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内衬的内盖,所述导流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内盖,且所述导流件穿过所述内盖,以使所述进汽端位于所述内盖的下方。
19.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烹饪装置,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以及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锅体的锅盖,所述锅盖为上述的防溢锅盖组件。
20.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21.1.本技术通过设置所述防溢破泡件,且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设置于所述蒸汽阀的所述蒸汽入口处且外径大于所述导流件的所述进汽端的外径,形成所述第一蒸汽拐角,使得浆液及气泡沸腾上涌至此处时,路径发生改变,实现气泡的破裂。具体而言,烹饪过程中,锅具的烹饪腔内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不断地向蒸汽入口处流动,气泡由内部的气体和
包裹在气体外面的液体组成,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自身的重力与其所受到的浮力达到一个力平衡,但因所述蒸汽入口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且第一防溢破泡部处形成有第一蒸汽拐角,从而使得上升的气泡在流入所述蒸汽入口前碰触到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而受到挤压,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因此气泡会破开,气液发生分离,避免了溢锅。
22.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破泡方式,本技术的所述防溢破泡件结构简单,无需在所述蒸汽阀内部开设多个蒸汽通道,蒸汽流动路径简单,方便了用户对于蒸汽阀的清洗,提升了用户体验。而且,本技术中组成所述防溢破泡件的零部件较少且结构简单,因此所述防溢破泡件整体体积较小,成本较低。
23.此外,本技术中的第一防溢破泡部位于所述蒸汽入口的下方,其朝向所述锅具烹饪腔的一侧,实现了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的“外挂式”安装,其位于蒸汽流动路径的“前端”(即蒸汽在流入蒸汽入口前先受到了第一防溢破泡部的阻隔),成为实现气液分离的第一道屏障,提升了破泡的及时性,大幅降低了米汤上涌至蒸汽阀内的概率,减轻了用户对于蒸汽阀清洗的负担,愉悦了用户体验。
24.再者,第一防溢破泡部的外挂式设计,既方便了用户对于第一防溢破泡部的清洗,也起到了明示需要用户清洗的导流件的设置位置,方便了清洗作业。
25.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蒸汽通道包括位于所述导流件内的第一蒸汽通道,所述蒸汽入口开设于所述进汽端的侧壁,且蒸汽在所述蒸汽入口处的入流方向与所述第一蒸汽通道的轴线方向不平行,以在所述蒸汽入口与所述第一蒸汽通道的连通处形成第二蒸汽拐角。所述蒸汽在所述蒸汽入口处的流入方向与所述第一蒸汽通道的轴线方向呈一定的夹角,能够使蒸汽和气泡由所述蒸汽入口进入所述导流件时,在所述第二蒸汽拐角处发生方向的改变,方向的改变导致气泡的形态以及相邻气泡的挤压作用发生变化,从而实现气泡的破裂。
26.本实施方式中的所述第二蒸汽拐角在整个蒸汽的流动路径中与所述第一蒸汽拐角“紧邻布置”,成为实现气液分离的第二道屏障。经过所述第一蒸汽拐角未发生破裂的气泡在继续流动的过程中紧接着会遇到所述第二蒸汽拐角,而发生破裂,从而大幅降低了能够涌入第一蒸汽通道内的气泡的数量。
27.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溢破泡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相连的第二防溢破泡部,所述第二防溢破泡部的至少部分区域伸入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内,且所述第二防溢破泡部与所述导流件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过汽间隙。所述第二防溢破泡部伸入所述第一蒸汽通道中,从而减小了所述导流件内靠近所述蒸汽入口处的蒸汽流动空间的大小,一方面因为空间的缩小更有利于气泡的破裂,另一方面还可加速蒸汽的流动,便于蒸汽的快速溢出。
28.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进汽端的内径大于所述出汽端的内径。所述导流件的所述出气端的内径小于所述进汽端的内径,使气泡在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内上涌时,受到的压强逐渐增大,进一步有利于气泡的破裂。
29.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盖体包括内衬和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内衬的内盖,所述导流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内盖,且所述导流件穿过所述内盖,以使所述进汽端位于所述内盖的下方。所述导流件可拆,方便用户对其进行清洗。并且,从所述内盖处将所述导流件拆除,使得所述导流件的拆除更加简单,用户可以直观地了解所述导流件的
拆除方法,并且将所述导流件拆除后,可以方便地对所述蒸汽阀内部进行全方位的清洗,提高了用户体验。
30.6.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烹饪装置,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以及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锅体的锅盖,所述锅盖为上述的防溢锅盖组件。将上述防溢锅盖组件应用于烹饪装置,使得所述烹饪装置具有较好的防溢破泡功能,有效阻止浆液喷溅至外部,并且所述防溢破泡件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节省了所述锅盖的内部空间。
31.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锅盖组件的蒸汽阀内具有多重蒸汽拐角和多重大小不一的过汽间隙,这些蒸汽拐角与过汽间隙相互配合,形成用于实现气液分离的重重屏障,大幅度降低了溢锅的概率,使所述烹饪装置可以适用于大功率烹饪的状态,从而有助于缩短整个烹饪时长,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
32.而且,本技术中,各道蒸汽拐角和过汽间隙由所述蒸汽阀自身的结构配合形成,结构简单、紧凑,既方便了用户对于蒸汽阀的清洗,又有助于锅盖组件整体的小型化和烹饪装置整机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3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4.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防溢锅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图1中所述蒸汽阀的放大视图;
36.图3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防溢锅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图3中所述蒸汽阀的放大视图;
38.图5为图4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
39.图6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蒸汽阀的剖视图;
40.图7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蒸汽阀的剖视图;
41.图8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蒸汽阀的剖视图,其中箭头示出蒸汽的流动路径;
42.图9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烹饪装置的剖视图;
43.其中:
44.1盖体;11内衬;12内盖;
45.2蒸汽阀;21蒸汽入口;22蒸汽排放口;23蒸汽通道;24第二蒸汽通道;25阀盖;26第二过汽间隙;27蒸汽挡筋;
46.3导流件;31进汽端;32出汽端;33第一蒸汽通道;34蒸汽出口;
47.4防溢破泡件;41第一防溢破泡部;42第二防溢破泡部;43第一过汽间隙;431第一间隙段;432第二间隙段;433第三间隙段;
48.51第一蒸汽拐角;52第二蒸汽拐角;53第三蒸汽拐角;54第四蒸汽拐角;55第五蒸汽拐角;
49.6锅体。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5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2.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5.如图1-8所示,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防溢锅盖组件,包括盖体1和设置于所述盖体1的蒸汽阀2,所述蒸汽阀2具有蒸汽入口21、蒸汽排放口22以及分别与所述蒸汽入口21、蒸汽排放口22连通的蒸汽通道23,所述蒸汽阀2包括导流件3,所述导流件3具有用于连通所述烹饪装置的烹饪腔和所述蒸汽通道23的进汽端31,所述蒸汽入口21设置于所述进汽端31;所述防溢锅盖组件还包括防溢破泡件4,所述防溢破泡件4设置于所述进汽端31,所述防溢破泡件4包括第一防溢破泡部41,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位于所述蒸汽入口21的下方,且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至少部分区域的外径大于所述进汽端31的外径,以在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的外缘形成第一蒸汽拐角51。
56.气泡遇到拐角或小孔径及冷却空间时,会破裂变成浆液。因此当携带气泡的浆液(如米汤等)沸腾至所述蒸汽入口21时,由于所述第一蒸汽拐角51的存在,气泡会与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发生碰撞,从而使气泡破裂,回流至所述烹饪装置的烹饪腔中。
57.具体而言,烹饪过程中,锅具的烹饪腔内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不断地向蒸汽入口21处流动,气泡由内部的气体和包裹在气体外面的液体组成,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自身的重力与其所受到的浮力达到一个力平衡,但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设置于所述蒸汽入口21的下方,且第一防溢破泡部41至少部分区域的外径大于所述进汽端31的外径,因此能够在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处形成所述第一蒸汽拐角51,上升的气泡在流入所述蒸汽入口21前碰触到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而受到挤压,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因此气泡会破开,气液发
生分离,避免了溢锅。
58.本技术中的第一防溢破泡部41位于所述蒸汽入口21的下方,其朝向所述锅具烹饪腔的一侧,实现了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的“外挂式”安装,其位于蒸汽流动路径的“前端”(即蒸汽在流入蒸汽入口21前先受到了第一防溢破泡部41的阻隔),成为实现气液分离的第一道屏障,提升了破泡的及时性,大幅降低了米汤上涌至蒸汽阀内的概率,减轻了用户对于蒸汽阀清洗的负担,愉悦了用户体验。
59.再者,第一防溢破泡部41的外挂式设计,既方便了用户对于第一防溢破泡部41的清洗,也起到了明示需要用户清洗的导流件的设置位置,方便了清洗作业。
6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于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的与所述导流件3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采用下述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61.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与所述进汽端31固定连接,以提高所述第一防溢破泡件41和所述导流件3的连接强度,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所述固定连接的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采用一体成型、胶粘等方式,若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与所述导流件3材料不同时,还可采用双料注塑等方式固定连接。
62.实施方式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与所述进汽端31可拆卸连接,以方便用户将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拆下,对其进行清洗。
63.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所述可拆卸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中列举的情况:
64.实施例1: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与所述导流件3通过螺纹连接,螺纹连接的方式使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的连接更加可靠稳固,且结构简单,拆卸方便。
65.实施例2: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为片状结构,所述导流件3在所述蒸汽入口21下方设置有定位槽,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卡接在所述定位槽中。采用卡接连接方式,使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的拆卸更加方便快捷,且所述导流件3和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的连接处相对平整,便于清洗。
66.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由弹性材料制成,对热传递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使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的温度低于所述烹饪装置烹饪腔的温度,气泡上涌至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的位置时,由于温度较低,加速了气泡的破裂。
67.如图2、图4所示,所述蒸汽通道23包括位于所述导流件3内的第一蒸汽通道3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蒸汽入口21开设于所述进汽端31的侧壁,且蒸汽在所述蒸汽入口21处的入流方向与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的轴线方向不平行,以在所述蒸汽入口21与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的连通处形成第二蒸汽拐角52。
68.若气泡在所述第一蒸汽拐角51处未能实现破裂,则所述蒸汽入口21开设于所述进汽端31的侧壁,且蒸汽在所述蒸汽入口21处的入流方向与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的轴线方向不平行,使得气泡进入蒸汽入口21时的流动方向和其在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中的流动方向不同,即所述第二蒸汽拐角52使气泡在所述导流件3内部发生了转弯,使气泡在所述蒸汽入口21处发生破裂。而作为优选,所述蒸汽在所述蒸汽入口21处的入流方向与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的轴线方向大体垂直,在所述蒸汽入口21处,裹挟有气泡的蒸汽对所述导流件3的进汽端形成冲击,部分蒸汽进入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并继续朝向所述蒸汽排放口22的方向流
动,部分蒸汽在第二蒸汽拐角52处与继续向所述蒸汽入口21处流动的蒸汽发生碰撞而实现破泡,且所述蒸汽入口21的入流方向与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的轴线方向形成一定的夹角,使得流经此处的蒸汽产生涡流,加速了气泡的破裂,进一步实现了气液分离。
69.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的所述第二蒸汽拐角52在整个蒸汽的流动路径中与所述第一蒸汽拐角51“紧邻布置”,成为实现气液分离的第二道屏障。经过所述第一蒸汽拐角51未发生破裂的气泡在继续流动的过程中紧接着会遇到所述第二蒸汽拐角52,而发生破裂,从而大幅降低了能够涌入第一蒸汽通道33内的气泡的数量,进一步实现了防止溢锅。
70.作为优选,所述蒸汽入口21为多个,且沿所述进汽端31的侧壁均匀分布,使蒸汽和气泡能够大量且均匀地进入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提高排气和破泡的效率,避免所述烹饪装置的烹饪腔中压力过大。
7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溢破泡件4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相连的第二防溢破泡部42,所述第二防溢破泡部42的至少部分区域伸入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内,且所述第二防溢破泡部42与所述导流件3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过汽间隙43。
72.所述第二防溢破泡部42伸入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中,从而使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的过汽间隙变窄,因此在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内形成第三道屏障以使气泡破裂。所述第二防溢破泡部42与所述导流件3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过汽间隙43,使所述第二防溢破泡部42在保证破泡效果的基础上,同时具有较好的排气功能,避免所述第二防溢破泡部42堵塞所述蒸汽通道23,进而使蒸汽无法排出。
7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下对于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与所述第二防溢破泡部42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采用一体成型、胶接等固定连接方式,以方便所述防溢破泡件4的装配,提高所述防溢破泡件4的强度,当然,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与所述第二防溢破泡部42也可以采用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以方便所述第一防溢破泡部41与所述第二防溢破泡部42能够分别独立拆卸和清洗,使清洗更全面。
74.更进一步的,如图3-5所示,所述第二防溢破泡部42为变径结构,以使所述第一过汽间隙43沿蒸汽的流动方向至少包括第一间隙段431、第二间隙段432和第三间隙段433,所述第一间隙段431沿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的径向方向的长度尺寸为l1,所述第二间隙段432沿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的径向方向的长度尺寸为l2,所述第三间隙段433沿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的径向方向的长度尺寸为l3,其中,l2《l1,且l2《l3,以在所述第二间隙段432处形成第三蒸汽拐角53。
75.所述第二防溢破泡部42为变径结构,一方面使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变得曲折、复杂,能够进一步破泡,另一方面能够加速蒸汽的流动速度,进而提高排气的效率。
76.如图5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过汽间隙43沿蒸汽的流动方向包括第一间隙段431、第二间隙段432和第三间隙段433,且l2《l1,即所述第二间隙段432沿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的径向方向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一间隙段431沿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的径向方向的长度尺寸,以形成第三蒸汽拐角53,使气泡流至此处时,流动方向再次发生改变,进而实现破泡。l2《l3,即所述第二间隙段432沿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的径向方向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三间隙段433沿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的径向方向的长度尺寸,使得所述第三蒸汽拐角53以上的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路径变大,能够使更多的蒸汽通过,进入所述蒸汽通道23进而排出所述烹饪器具外部。
77.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所述间隙段的数量,以形成更多的蒸汽拐角,提高破泡效果,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78.如图2、图4、图6-7所示,所述导流件3具有与所述进汽端31相对的出汽端32,所述蒸汽通道23还包括与所述蒸汽排放口22连通的第二蒸汽通道24,所述出汽端32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蒸汽通道33和所述第二蒸汽通道24的蒸汽出口34;所述蒸汽排放口22与所述蒸汽出口34在水平方向错位布置,以在所述出汽端32形成第四蒸汽拐角54。
79.在水平方向错位布置的所述蒸汽出口34和所述蒸汽排放口22,使得所述蒸汽通道23延长,增加了蒸汽和液体在所述蒸汽通道23内的流动路径,降低了液体向上翻涌的动能,避免了液体继续向上翻涌从所述蒸汽排放口22喷出。同时,错位布置的所述蒸汽出口34和所述蒸汽排放口22还形成了所述第四蒸汽拐角54,进一步加速气泡的破裂。
8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进汽端31的内径大于所述出汽端32的内径。
81.当气泡从所述蒸汽入口21涌入所述导流件3后,由于所述出汽端32的内径较小,因此气泡流至所述出汽端32时的受到的压强较大,使气泡在所述导流件3的所述出汽端32破裂,液体流回至烹饪腔。
8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于所述导流件3的结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采用下述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83.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所述导流件3的内径在所述出汽端32骤缩,使所述蒸汽出口34处的内径小于所述导流件3其他部位的内径,并且所述导流件3其他部位的内径相等。所述导流件3的内径在所述出汽端32处骤缩,使得液体上涌至所述蒸汽出口34处时,受到的压强突然增大,更有利于气泡的破裂,具有更好破泡效果。
84.实施方式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件3的内径由所述进汽端31至所述出汽端32逐渐变小,使所述进汽端31的内径最大,所述出汽端32处的内径最小。使得气泡在所述导流件3内上涌的过程中,受到的压强逐渐增大,气泡在所述导流件3内的任何部位都会发生破裂,而不必上涌至所述出汽端32处才会破裂,避免了气泡在所述蒸汽出口34处破裂,会有少量液体从所述蒸汽出口34进入所述蒸汽通道23。
85.如图7所示,所述蒸汽阀2包括阀盖25,所述蒸汽排放口22设置于所述阀盖25;所述导流件3向上延伸至靠近所述阀盖25,且所述出汽端32与所述阀盖25之间形成有第二过汽间隙26;所述蒸汽阀2还包括蒸汽挡筋27,所述导流件3、所述蒸汽挡筋27及所述蒸汽排放口22在水平方向依次错位布置,所述蒸汽挡筋27与所述阀盖25固连并向下延伸,且所述蒸汽挡筋27的底端低于所述出汽端32,以在所述蒸汽挡筋27的底端形成第五蒸汽拐角55。
86.所述导流件3延伸至靠近所述阀盖25处,形成所述第二过汽间隙26,使气泡从所述导流件3的所述蒸汽出口34喷出时,与所述阀盖25上壁发生碰撞,进一步实现破泡。所述蒸汽挡筋27的设置,不仅仅使所述蒸汽通道23变得曲折,延长了蒸汽的流动路径,防止液体从所述蒸汽排放口22喷出,提升了防溢破泡效果,而且使蒸汽和气泡从所述蒸汽出口34处涌出时,与所述蒸汽挡筋27发生碰撞,再次转变流动方向,进而增强破泡效果。
87.进一步的,所述蒸汽挡筋27向下延伸,使气泡沿蒸汽挡筋27流至蒸汽挡筋27下端时,改变流动方向,进一步实现破泡。
88.作为优选,如图7所示,所述蒸汽挡筋27的底端靠近所述蒸汽阀2底部,以使所述第
五蒸汽拐角55处的缝隙较小,进而具有较好的破泡效果。
89.本技术中,所述锅盖组件的所述蒸汽阀2内具有多重蒸汽拐角和多重大小不一的过汽间隙,这些蒸汽拐角与过汽间隙相互配合,形成用于实现气液分离的重重屏障,大幅度降低了溢锅的概率,使所述烹饪装置可以适用于大功率烹饪的状态。
90.而且,本技术中,各道蒸汽拐角和过汽间隙由所述蒸汽阀2自身的结构配合形成,结构简单、紧凑,既方便了用户对于所述蒸汽阀2的清洗,又有助于锅盖组件整体的小型化,愉悦了用户体验。
9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盖体1包括内衬11和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内衬11的内盖12,所述导流件3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内盖12,且所述导流件3穿过所述内盖12,以使所述进汽端31位于所述内盖12的下方。
92.将所述导流件3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内盖12,使所述导流件3的拆卸更加简单、方便,便于用户操作,提高使用体验。
93.作为优选,如图1所示,所述内盖12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导流件3的安装孔。
9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于所述内盖12和所述导流件3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内盖12和所述导流件3之间采用卡扣连接,以方便所述导流件3的安装和拆卸,便于用户对其进行清洗,同时,卡扣连接不需要使用金属的连接件,省去了对所述连接件的防锈处理,降低了成本。当然,所述内盖12和所述导流件3之间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如螺纹连接等。
95.如图9所示,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烹饪装置,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6以及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锅体6的锅盖,所述锅盖为上述的防溢锅盖组件。
96.将上述防溢锅盖组件应用于烹饪装置,使得所述烹饪装置具有较好的防溢破泡功能,有效阻止浆液喷溅至外部,使用户具有较好的使用体验,并且所述防溢破泡件4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便于生产和制造。此外,因所述防溢破泡件4的设置,可以大幅降低烹饪装置运行过程中的溢锅现象的出现,从而使所述烹饪装置可以采用大功率烹饪,以大幅缩短烹饪装置的烹饪时长,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97.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98.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9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