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飞灰粉尘不外溢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飞灰粉尘不外溢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飞灰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飞灰粉尘不外溢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工业固体废物的不断增长,而危废焚烧处理因为能够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得以在各大城市迅速推广应用。而在危废焚烧的过程中产生的飞灰残余物,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在下灰和装袋、运输过程中均会产生大量的扬尘。所有的灰飞处理车间均是尘土飞扬,工作环境极为恶劣,对工人的身体健康是很大的伤害。目前对飞灰常采用固化的方式进行处理。
3.现有技术中,存在问题如下:
4.(1)现有的飞灰固化装置在实际加工过程中,飞灰和固化用的药剂、水泥,容易以粉尘状态溢出,从而对处理车间的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5.(2)现有的飞灰固化装置下料不够方便,且掺混好的物料容易附着在装置内壁上,导致下料不彻底,故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飞灰粉尘不外溢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飞灰粉尘不外溢装置,包括处理罐和底板,所述处理罐的顶端一侧安装有加料机构,且处理罐的顶端安装有掺混机构,所述处理罐靠近顶部的一端安装有加水机构,所述掺混机构包括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处理罐顶端的套筒,且套筒的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轴杆,所述处理罐顶端靠近轴杆和套筒的一端安装有驱动组件,所述轴杆靠近顶端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多个等距离分布的顶弧杆,且套筒靠近底部的一端外壁固定安装有多个等距离分布的底弧杆,所述底弧杆的端部与顶弧杆端部之间交错分布,所述处理罐的底端呈斗状结构,且轴杆靠近底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与处理罐内壁相适配的绞龙叶;利用设置的绞龙叶,能够配合处理罐对物料在竖直方向上起到传动作用,在掺混作业完成后,通过控制驱动电机反向运行,利用绞龙叶对物料起到向下转动作用,从而提高下料的效率。
8.优选的,所述加水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处理罐的供水管,且供水管固定连接有顶环管,所述顶环管固定安装于处理罐的内壁上。
9.优选的,所述顶环管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多个等距离分布的加水支管,且加水支管的端部呈锥形结构。
10.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安装于处理罐顶部外壁的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键连接有驱动锥形齿,所述轴杆和套筒的一端外壁分别键连接有与驱动锥形齿相啮合的从动锥形齿一以及从动锥形齿二;通过设置的驱动组件,利用驱动电机,并经过驱动锥形齿、从动锥形齿一和从动锥形齿二的传动作用,带动轴杆和套筒之间相向运动。
11.优选的,所述加料机构包括开设于处理罐顶端的加料口,且加料口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加料斗,所述加料斗的一侧通过铰链连接有盖板,且盖板与处理罐的相对一侧通过铰链连接有电动伸缩杆;利用设置的电动伸缩杆,方便对盖板开关,方便在后续加工过程中,对加料斗进行闭合,避免加工过程中,飞灰溢出。
12.优选的,所述处理罐与底板的相对一侧三角均固定安装有支架,且底板的顶部外壁安装有送料组件。
13.优选的,对应所述顶弧杆和对应所述底弧杆上均固定安装有加强弧杆,且轴杆靠近绞龙叶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与处理罐内壁相适配的折形刮壁杆。
14.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飞灰粉尘不外溢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改进及优点:
15.其一: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驱动组件,能够利用驱动电机,并经过驱动锥形齿、从动锥形齿一和从动锥形齿二的传动作用,带动轴杆和套筒之间相向运动,从而能够实现对飞灰、水泥以及清水进行有效的混合处理,实现对飞灰的固化处理;利用设置的电动伸缩杆,方便对盖板进行开关,在对飞灰进行固化过程中,能够通过盖板对加料斗进行关闭,能够避免加工过程中,飞灰溢出;
16.其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绞龙叶,能够配合处理罐对物料在竖直方向上起到传动作用,在掺混作业完成后,能够通过控制驱动电机的反向运行,通过绞龙叶对物料起到向下转动作用,配合设置的送料组件,从而提高下料的便利性;通过设置的加强弧杆,能够提高顶弧杆和底弧杆的结构强度,从而保证掺混作业的顺利进行;利用设置的折形刮壁杆,能够将附着在内壁上的物料刮落,从而有利于提高下料的彻底性。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处理罐半剖视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处理罐;2、供水管;201、顶环管;202、加水支管;3、轴杆;301、顶弧杆;302、绞龙叶;303、折形刮壁杆;4、电动伸缩杆;5、盖板;6、加料斗;7、驱动锥形齿;8、驱动电机;9、从动锥形齿一;10、套筒;1001、底弧杆;11、从动锥形齿二;12、底板;13、支架;14、送料组件;15、加强弧杆。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飞灰粉尘不外溢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27.实施例一:
28.如图1-图4所示,一种飞灰粉尘不外溢装置,包括处理罐1和底板12,处理罐1的顶端一侧安装有加料机构,且处理罐1的顶端安装有掺混机构,处理罐1靠近顶部的一端安装有加水机构;
29.掺混机构包括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处理罐1顶端的套筒10,且套筒10的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轴杆3,处理罐1顶端靠近轴杆3和套筒10的一端安装有驱动组件,轴杆3靠近顶端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多个等距离分布的顶弧杆301,且套筒10靠近底部的一端外壁固定安装有多个等距离分布的底弧杆1001,底弧杆1001的端部与顶弧杆301端部之间交错分布,处理罐1的底端呈斗状结构,且轴杆3靠近底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与处理罐1内壁相适配的绞龙叶302;利用设置的绞龙叶302,能够配合处理罐1对物料在竖直方向上起到传动作用,在掺混作业完成后,通过控制驱动电机8反向运行,利用绞龙叶302对物料起到向下转动作用,从而提高下料的效率。
30.进一步的,加水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处理罐1的供水管2,且供水管2固定连接有顶环管201,顶环管201固定安装于处理罐1的内壁上。
31.进一步的,顶环管20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多个等距离分布的加水支管202,且加水支管202的端部呈锥形结构;利用设置的供水管2、顶环管201以及加水支管202向处理罐1中均匀加入清水,有利于提高飞灰固化的均匀性。
32.进一步的,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安装于处理罐1顶部外壁的驱动电机8,且驱动电机8的输出轴键连接有驱动锥形齿7,轴杆3和套筒10的一端外壁分别键连接有与驱动锥形齿7相啮合的从动锥形齿一9以及从动锥形齿二11;通过设置的驱动组件,利用驱动电机8,并经过驱动锥形齿7、从动锥形齿一9和从动锥形齿二11的传动作用,带动轴杆3和套筒10之间相向运动。
33.进一步的,加料机构包括开设于处理罐1顶端的加料口,且加料口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加料斗6,加料斗6的一侧通过铰链连接有盖板5,且盖板5与处理罐1的相对一侧通过铰链连接有电动伸缩杆4;利用设置的电动伸缩杆4,方便对盖板5开关,方便在后续加工过程中,对加料斗6进行闭合,避免加工过程中,飞灰溢出。
34.进一步的,处理罐1与底板12的相对一侧三角均固定安装有支架13,且底板12的顶部外壁安装有送料组件14;利用设置的送料组件14,方便提高下料的便利性。
35.工作原理:使用时,操作人员将准备好的水泥、药剂以及飞灰通过加料斗6加入处理罐1中,利用设置的电动伸缩杆4,将盖板5关闭,对加料斗6进行闭合,避免加工过程中,飞灰溢出;完成后,利用设置的供水管2、顶环管201以及加水支管202向处理罐1中均匀加入清水;通过设置的驱动组件,利用驱动电机8,并经过驱动锥形齿7、从动锥形齿一9和从动锥形齿二11的传动作用,带动轴杆3和套筒10之间相向运动,配合设置的顶弧杆301和底弧杆1001,从而实现对飞灰、水泥以及清水进行有效的混合处理,实现对飞灰的固化处理;利用设置的绞龙叶302,能够配合处理罐1对物料在竖直方向上起到传动作用,在掺混作业完成后,通过控制驱动电机8反向运行,利用绞龙叶302对物料起到向下转动作用,配合设置的送料组件14,从而提高下料的便利性。
36.实施例二:
37.基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飞灰粉尘不外溢装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出另一种飞灰粉尘不外溢装置。第二实施例仅仅是第一实施例的优选的方式,第二实施例的实施对第一实施例的单独实施不会造成影响。
3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39.如图5所示,实施例二还包括对应顶弧杆301和对应底弧杆1001上均固定安装有加强弧杆15,且轴杆3靠近绞龙叶30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与处理罐1内壁相适配的折形刮壁杆303;利用设置的加强弧杆15,能够提高顶弧杆301和底弧杆1001的结构强度,从而保证掺混作业的顺利进行;利用设置的折形刮壁杆303,能够跟随轴杆3进行转动,从而将附着在处理罐1内壁上的物料刮落,以达到提高下料彻底性的目的。
40.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