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能控制龙骨与面板高度差的吊顶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能控制龙骨与面板高度差的吊顶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吊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控制龙骨与面板高度差的吊顶结构。


背景技术:

2.吊顶是指房屋居住环境的顶部装修的一种装饰。简单的说,就是指天花板的装饰,是室内装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吊顶具有保温,隔热,隔声,吸声的作用,也是电气、通风空调、通信和防火、报警管线设备等工程的隐蔽层。现有的吊顶由若干面板、轻钢龙骨、吊线等材料组成,一般是将轻钢龙骨安装到顶墙后,再将面板一块块地通过连接件安装到轻钢龙骨上。
3.比如公开号为cn105464273a的专利文件公开的这样一种新型吊顶安装结构,其由主龙骨、吊件、连接件、次龙骨以及吊顶板组成,吊件一端通过吊杆连接头与吊杆固定,吊件的另一端通过主龙骨连接头与主龙骨固定,连接件通过其一侧成型的弯头结构与主龙骨连接,次龙骨“工”字形的顶部的两侧可以容置于插槽结构内使其与连接件固定,次龙骨“工”字形的下部两侧分别与吊顶板侧面的凹槽结构配合连接。
4.这种吊顶结构中,最靠近侧墙的一块吊顶板、又称为收口板,其只有一端能够通过次龙骨与主龙骨连接、另一端难以安装。同时,由于工字型的次龙骨的厚度影响,主龙骨会与吊顶板之间存在一段间距,该间距给了主龙骨或吊顶板可移动的范围,使得整体吊顶容易存在不平整的问题。此外,主龙骨是搭接在吊件上的,在向主龙骨安装次龙骨和吊顶板时,主龙骨容易受外力上抬。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控制龙骨与面板高度差的吊顶结构。
6.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能控制龙骨与面板高度差的吊顶结构,包括安装于顶墙的轻钢龙骨以及通过连接组件安装于所述轻钢龙骨的面板;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轻钢龙骨的固定件以及设置于所述面板的卡接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卡接件通过凹槽插入结构连接、并使得所述轻钢龙骨与所述面板之间形成卡缝;还包括安装于侧墙的收口线条,所述收口线条包括与侧墙连接的连接板、与所述连接板连接的承接板和压制板,所述承接板和压制板之间形成可供所述轻钢龙骨的端部插入的卡槽;所述承接板可插入所述轻钢龙骨和面板之间的卡缝。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承接板和压制板均与所述连接板垂直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承接板包括相互平行的连接部和承接部,所述承接部相对于连接部更靠近所述压制板;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斜部与所述承接部连接;所述轻钢龙骨抵接于所述承接部。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承接板还包括调节部,所述调节部通过第二斜部与所述承接部连接;所述调节部与所述面板抵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承接板还包括承接加固部,所述承接加固部与所述承接部平行、且在同一水平面,所述承接加固部通过第三斜部与所述调节部连接,所述承接加固部与所述轻钢龙骨抵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还包括固定钉,所述固定钉依次穿过所述面板、承接板、轻钢龙骨以及压制板。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凹槽插入结构包括第一凹槽插入板和第二凹槽插入板,所述第一凹槽插入板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一钩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一端与所述轻钢龙骨连接、另一端凸出于所述轻钢龙骨并与所述第一钩部非平行连接;所述第二凹槽插入板包括第二延伸部和第二钩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一端与与所述面板连接、另一端凸出于所述面板并与所述第二钩部非平行连接;所述第二钩部搭接于所述第一钩部。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一钩部和第二钩部均平行于所述面板。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轻钢龙骨通过卡式龙骨安装于所述顶墙,所述卡式龙骨一面通过膨胀螺栓与顶墙连接、另一面设有锚件,所述锚件包括与所述卡式龙骨连接的连接杆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端部的弧钩,所述轻钢龙骨设有可搭接于所述弧钩的翻边。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1.本技术通过设置f形的收口线条,一方面,能够用于作为收口板的安装基点;另一方面,还能够解决轻钢龙骨和面板之间由于连接组件而产生的缝隙所导致的平整度差的问题。此外,本技术的收口线条不仅能通过压制板防止轻钢龙骨上抬,防止安装面板时、轻钢龙骨受外力移动导致安装不便的问题;还能通过承接板进一步支撑轻钢龙骨,防止轻钢龙骨形成悬臂梁影响吊顶的安全性和平整度。
17.2.本技术的收口线条的承接板通过设置不在同一水平的连接部和承接部,并将连接部和承接部通过第一斜部连接,使得在斜部的变形作用下,承接部和压制板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一定的调节,以卡接具有误差的轻钢龙骨。
附图说明
18.并入到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这些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要素。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一种能控制龙骨与面板高度差的吊顶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21.图3是图2中a-1处放大图;
22.图4是图1中b处放大图;
23.图5是一种能控制龙骨与面板高度差的吊顶结构的整体安装示意图;
24.图6是图5中c处放大图;
25.图中:轻钢龙骨1,固定件11,第一延伸部111,第一钩部112,面板2,卡接件21,第二延伸部211,第二钩部212,收口线条3,连接板31,承接板32,连接部321,承接部322,调节部323,承接加固部324,压制板33,固定钉4,卡式龙骨5,锚件51。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27.一种能控制龙骨与面板高度差的吊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安装于顶墙的轻钢龙骨1以及通过连接组件安装于轻钢龙骨1的面板2。
28.其中,轻钢龙骨1可以直接通过膨胀螺栓安装至顶墙,也可以如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轻钢龙骨1通过卡式龙骨5安装于顶墙。卡式龙骨5一面通过膨胀螺栓与顶墙连接、另一面设有锚件51,如图6所示,锚件51包括与卡式龙骨5连接的连接杆以及设置于连接杆端部的弧钩,轻钢龙骨1设有可搭接于弧钩的翻边。安装时,将若干平行的卡式龙骨5安装于顶墙,卡式龙骨5两端的侧墙可以设置收口条也可以不设置。然后将轻钢龙骨1的翻边搭接到卡式龙骨5锚件51的弧钩上,使得轻钢龙骨1与卡式龙骨5垂直连接,每根卡式龙骨5与该轻钢龙骨1均具有一个搭接点,以此方式安装若干轻钢龙骨1,从而形成一铺设于顶墙的龙骨架结构。
29.由于轻钢龙骨1是搭接在卡式龙骨5上的,其受到外力容易上抬,因此,如图5所示,本技术中,在轻钢龙骨1长度两端的侧墙上设有收口线条3。如图1和图2所示,这种收口线条3包括与侧墙连接的连接板31、与连接板31连接的承接板32和压制板33,承接板32和压制板33之间形成可供轻钢龙骨1的端部插入的卡槽,将轻钢龙骨1的端部插入该卡槽后,在压制板33的限制作用下,轻钢龙骨1就不会受外力上抬了;同时承接板32也进一步对轻钢龙骨1提供了支撑作用,防止轻钢龙骨1和卡式龙骨5之间由于锚件51或翻边破损而导致的安装不稳定的问题。其中,由于承接板32、压制板33与轻钢龙骨1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对轻钢龙骨1的限位效果越好,因此,本实施例中,承接板32和压制板33均与连接板31垂直连接,即与轻钢龙骨1的上下面平行、以完全贴合。
30.然而由于生产误差,轻钢龙骨1的厚度不是一定的,因此,如图3所示,承接板32包括相互平行的连接部321和承接部322,承接部322相对于连接部321更靠近压制板33;连接部321的一端与连接板31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斜部与承接部322连接;轻钢龙骨1抵接于承接部322。第一斜部具有一定的可变形性,向外拉扯承接部322,可以使得第一斜部趋向平行,使得承接部322向下移动,这就使得承接部322和压制板33之间的距离变长,以用于插入较厚的轻钢龙骨1;反之,向连接部321的方向推动承接部322,可以使得第一斜部趋向垂直,使得承接部322向上移动,使得承接部322和压制板33之间的距离变短,以用于卡接较薄的轻钢龙骨1。
31.龙骨架安装完毕后,就需要安装面板2了,现在的吊顶都是由若干单块的面板2拼接而成的。本技术中,单块面板2与轻钢龙骨1通过连接组件连接,如图1所示,连接组件包括设置于轻钢龙骨1的固定件11以及设置于面板2的卡接件21,固定件11与卡接件21通过凹槽插入结构连接。
32.如图4所示,凹槽插入结构包括第一凹槽插入板和第二凹槽插入板,第一凹槽插入
板包括第一延伸部111和第一钩部112,第一延伸部111一端与轻钢龙骨1连接、另一端凸出于轻钢龙骨1并与第一钩部112非平行连接;第二凹槽插入板包括第二延伸部211和第二钩部212,第二延伸部211一端与与面板2连接、另一端凸出于面板2并与第二钩部212非平行连接;将第二钩部212搭接于第一钩部112,即可将面板2与轻钢龙骨1连接起来。其中,为了保证连搭接效果并便于安装和拆卸,第一钩部112和第二钩部212均平行于面板2。此时,第一延伸部111和第一钩部112之间的夹角、第二延伸部211和第二钩部212之间的夹角可以为任意角度,即第一延伸部111和第二延伸部211可以设置为垂直的、也可以设置为倾斜的,但是倾斜的设置方式存在力的分散问题,因此通常将第一延伸部111和第二延伸部211设置为与第一钩部112和第二钩部212垂直的。
33.第一延伸部111可以以任意方式与轻钢龙骨1连接,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1还包括钩挂于轻钢龙骨1 的套件,第一凹槽插入板设置在套件上,可以在套件设置两个第一凹槽插入板,两第一凹槽插入板以套件的中心轴对称设置。第二延伸部211也可以以任意方式与面板2连接,本实例中,卡接件21还设有工字件,其包括上平行板、下平行板、以及连接上、下平行板的垂直板,在面板2的侧面开设有凹槽,将下平行板的一端插入一面板2、另一端插入另一面板2,就可以将两面板2连接起来。而此时,上平行板正好抵接在面板2板面上,在上平行板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凹槽插入板,然后将其与一套件上的两第一凹槽插入板配合连接即可。这种将两面板2的端部以同一工字件连接到轻钢龙骨1的方式可以保证单块面板2之间的平齐度。
34.此外,本技术中,下平行板插入面板2凹槽的端部设有竖直凸起,竖直凸起的端部设计弧形且较厚,可降低面板2脱落风险。
35.由于凹槽插入结构存在一定的厚度,因此使得轻钢龙骨1与面板2之间形成卡缝。此时,正好将收口线条3的承接板32插入轻钢龙骨1和面板2之间的卡缝。
36.由于各种部件的误差因素,卡缝的宽度也是有浮动的,因此,承接板32还包括调节部323,调节部323通过第二斜部与承接部322连接;调节部323与面板2抵接。同样地,第二斜部具有一定的可变形性,向外拉扯调节部323,可以使得第二斜部趋向平行,使得承接部322和调节部323之间的距离变短,用于插入较窄的卡缝;反之,向承接部322的方向推动调节部323,可以使得第二斜部趋向垂直,使得承接部322和调节部323之间的距离变长,用于插入较宽的卡缝。
37.此外,为了提高对轻钢龙骨1的支撑力,承接板32还包括承接加固部324,承接加固部324与承接部322平行、且在同一水平面,承接加固部324通过第三斜部与调节部323连接,承接加固部324与轻钢龙骨1抵接。
38.在面板2安装时,吊顶中间的面板2的两端均通过连接组件与轻钢龙骨1连接,而最靠近侧墙的、作为收口板的面板2只能一端通过连接组件与轻钢龙骨1连接。本技术中,如图2所示,可以将收口板靠近侧墙一端通过固定钉4连接,使得固定钉4依次穿过面板2、承接板32、轻钢龙骨1以及压制板33,即可将收口板牢牢地连接到收口线条3和轻钢龙骨1上。而固定钉4裸露在外面的头部可以通过在侧墙设置墙板遮挡。
39.因此,这种能控制龙骨与面板高度差的吊顶结构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0.a.卡式龙骨安装:弹线,将卡式龙骨5通过膨胀螺栓安装至顶墙;
41.b.收口线条安装:根据弹线位置,于侧墙安装收口线条3;
42.c.轻钢龙骨安装:按规定间距将轻钢龙骨1卡在卡式龙骨5上,两端卡入收口线条3的卡槽中,使收口线条既能支撑轻钢龙骨1,又能压住轻钢龙骨1;并于轻钢龙骨1上设置若干固定件11;
43.d.第一块面板安装:由于对缝需要,从中间开始安装,该面板2两边分别安装卡接件21,上抬该面板,使卡接件21分别与固定件11插接,第一块面板2完成安装;
44.e.常规面板安装:于面板2的一端设置卡接件21、另一端不设置,上抬面板2;先使得面板2未设置卡接件21的一端的凹槽卡入已安装到轻钢龙骨1的卡接件21中,然后将其另一端的卡接件21与固定件11插接,以相同的方式依次安装常规面板2;
45.f.收口板安装:斜着上抬面板2,使面板2一端的凹槽卡入已安装到轻钢龙骨1的卡接件21中,再慢慢移动,同时板面板另一端上抬,然后打固定钉4使面板2固定到收口线条3上;
46.g.安装饰面墙板:遮住钉眼,完成吊顶安装。
47.上面描述的内容可以单独地或者以各种方式组合起来实施,而这些变型方式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4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上端”、“下端”、“底端”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含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