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带有受拉组件的多层抑振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2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带有受拉组件的多层抑振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受拉组件的多层抑振结构。


背景技术:

2.大跨或长悬挑结构是广泛存在的建筑结构形式,因结构竖向刚度较小,在人行、车行、设备等振动荷载的激励下可能产生较为明显的结构振动,进而影响舒适感,甚至造成人的心理恐慌,故需对结构振动响应进行控制。常见的控制方法有:增大结构刚度(例如增大梁断面尺寸、增加梁宽或梁数量)、增加支撑点(例如增设结构柱减小跨度)、改变结构形式(例如将梁中部上抬使之成为拱形结构、添加立柱形成空腹桁架结构等)、施加质量调谐阻尼器(tmd)等。但是,现有技术有如下的缺点:
3.(1)增大梁高将无法实现轻薄的建筑效果,增加梁宽或梁数量将显著提高建造成本;
4.(2)增设的结构柱影响建筑效果和下部通行需求;
5.(3)拱形结构要求梁中部上抬量较大,空腹桁架竖腹杆截面需求大,均影响立面建筑效果;
6.(4)tmd减振效果有限,可能无法靠单独设置tmd满足减振需求,且设置tmd将一定幅度上增加结构荷载负担。
7.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受拉组件的多层抑振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0.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有受拉组件的多层抑振结构,其包括:结构支承、楼层构件和层间构件;所述结构支承设置于所述多层抑振结构的周边;所述层间构件包括:受拉组件;所述受拉组件设置于相邻所述楼层构件之间。
11.优选地,所述层间构件还包括:刚接柱;所述刚接柱的上端和下端均和相邻所述楼层构件刚接。
12.优选地,所述受拉组件包括:受拉本体、上连接节点和下连接节点;
13.所述受拉本体通过上连接节点与上层所述楼层构件铰接;
14.所述受拉本体通过下连接节点与下层所述楼层构件铰接。
15.优选地,所述受拉组件的排布方式包括:竖直排布或斜向排布。
16.优选地,所述受拉组件还包括:拉力调节装置;所述拉力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受拉本体上。
17.优选地,所述受拉组件还包括: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设置于层间位置,使不同
方向的受拉本体发生关联。
18.优选地,所述受拉本体的形式包括绞线、缆索、筋材、片材、布材、棒材、管材中的任意一种。
19.优选地,所述受拉本体的材质为钢、不锈钢、铝合金、碳纤维、玻璃纤维、记忆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20.优选地,所述受拉组件布置位置还包括:所述受拉组件布置于所述多层抑振结构与地面之间;所述受拉组件布置于所述多层抑振结构与周边结构体之间。
21.优选地,所述楼层构件形式包括:梁、桁架、拱、张弦梁、张弦桁架、索拱、网架中的任意一种。
22.优选地,所述楼层构件还包括:附属减振装置;所述附属减振装置为调频质量阻尼器(tmd)。
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4.1)本发明适用性广,可广泛适用于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道桥建筑等各类建筑中的大跨或长悬挑结构设计;
25.2)本发明通用性强,可广泛适用于对人行、车行、设备等振动荷载下的结构响应控制;
26.3)本发明构造简单,仅通过在相邻层的楼层构件间通过受拉组件进行连接即可实现;
27.4)本发明视觉效果好,纤细的受拉组件保障了通透的立面效果,且通过受拉组件的不同排布方式可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
28.5)本发明具备可设计性,通过对受拉组件张拉力和设置位置的调节可实现不同程度的减振效果;
29.6)本发明节省成本,最少采用1组受拉组件即可实现显著的振动控制,减少甚至避免使用tmd。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a是不带受拉组件的传统大跨结构在人行荷载下的结构变形示意图;
32.图1b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带受拉组件的大跨结构在人行荷载下的结构变形示意图。
33.图2a是不带受拉组件的传统悬挑结构在人行荷载下的结构变形示意图;
34.图2b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带受拉组件的悬挑结构在人行荷载下的结构变形示意图。
35.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每层仅布置一根受拉组件的多层抑振结构示意图;
36.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对齐且等分排列受拉组件的多层抑振结构示
意图;
37.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对齐且非等分排列受拉组件的多层抑振结构示意图;
38.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错开且等分排列受拉组件的多层抑振结构示意图;
39.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下错开且非等分排列受拉组件的多层抑振结构示意图;
40.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部分楼层不设置受拉组件的多层抑振结构示意图;
41.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每层仅布置一根斜向受拉组件的多层抑振结构示意图;
42.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竖向和斜向受拉组件联合布置且带楼层交汇型受拉组件连接节点的多层抑振结构示意图;
43.图1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带导向装置且导向装置两侧受拉本体数量不同的多层抑振结构示意图;
44.图1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带导向装置且导向装置两侧受拉本体数量相同的多层抑振结构示意图;
45.图1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带导向装置且导向装置连有水平向受拉本体的多层抑振结构示意图;
46.图1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无规律交错布置受拉组件的多层抑振结构示意图;
47.图15a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直接将主体结构作为大跨型多层抑振结构的结构支承的示意图;
48.图15b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直接将主体结构作为悬挑型多层抑振结构的结构支承的示意图;
49.图1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多层抑振结构底部设置结构支承的示意图;
50.图1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多层抑振结构顶部设置结构支承的示意图;
51.图1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仅部分楼层设置结构支承的示意图;
52.图1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竖直型受拉组件连接节点示意图;
53.图2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倾斜型受拉组件连接节点示意图;
54.图21a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楼层交汇型受拉组件上连接节点示意图;
55.图21b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楼层交汇型受拉组件下连接节点示意图;
56.图22a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层间交汇型受拉组件连接节点示意图,导向装置为三点交汇;
57.图22b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层间交汇型受拉组件连接节点剖视图,导向装置为三点交汇;
58.图22c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层间交汇型受拉组件连接节点示意图,导向装置为四点交汇;
59.图22d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层间交汇型受拉组件连接节点剖视图,导向装
置为四点交汇;
60.图2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幕墙固定方式示意图(粗虚线为幕墙面板固定边)。
61.图24a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还将受拉组件布置于所述多层抑振结构与地面之间的多层抑振结构示意图。
62.图24b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还将受拉组件布置于所述多层抑振结构与周边结构之间的多层抑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6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65.结合图1a至图24b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受拉组件的多层抑振结构,其包括:结构支承1、楼层构件2、层间构件3;所述结构支承1设置于所述多层抑振结构的周边;所述层间构件3包括:受拉组件32;所述受拉组件32设置于相邻所述楼层构件2之间。
66.本发明基于如下原理实现对结构受力行为和振动控制的优化(如图1a、图1b、图2a、图2b所示):
67.(1)活荷载越大,分布越靠近大跨结构跨中(或长悬挑结构端部),则楼层构件2的挠度越大。但活荷载分布位置和荷载大小具有随机性,不同层的活荷载分布位置和大小通常不相同,不同楼层同时达到最大使用活荷载的概率很低,故用层间构件3将多层楼层构件2进行关联后,关联楼层的楼层构件2协同受力和变形,可以有效降低绝大多数使用工况下关联楼层的楼层构件2的峰值内力和峰值变形。以图1a、图1b为例,图1b中所有楼层水平构件2的最大挠度仅为图1a中的50%:
68.楼层刚度荷载图1a挠度图1b挠度4(上层)k0.5q0.5q/k1.75q/k3(中上层)k1.0q1.0q/k1.75q/k2(中下层)k3.5q3.5q/k1.75q/k1(下层)k2q2.0q/k1.75q/k
69.(2)振动激励越大,分布越靠近大跨结构跨中(或长悬挑结构端部),则楼层构件2的振动响应越大。但振动荷载的分布位置、荷载大小具有随机性,不同层的振动荷载分布位置、大小通常不相同,不同楼层的振动激励同时达到最大值的概率很低,故用层间构件3将多层楼层构件2进行关联后,关联楼层的楼层构件2协同受力和变形,可以有效降低绝大多数使用工况下关联楼层的楼层构件2的振动响应。此效应的原理和示例同条目(1)。
70.(3)振动荷载的激励频率越接近结构的自振频率或倍频,则楼层构件2的振动响应越大。但不同层的结构自振特性、振动荷载的激振频率通常不相同,故用层间构件3将多层楼层构件2进行关联后,关联楼层的楼层构件2协同振动,一方面增大了整体结构的刚度,有利于减小振动加速度,另一方面显著降低了所有楼层振动荷载的激振频率同时达到关联楼
层的整体自振频率的概率,从而实现对振动响应的控制。以图1a、图1b为例,即使有个别楼层的激励荷载与对应楼层的结构自振频率相同,将多楼层关联后,达到新的结构自振频率的楼层荷载所占的比例也比关联前大大降低,从而有效减小关联后楼层的整体振动响应。此效应的原理和条目(1)、(2)均不同,楼层层数越多,达到结构共振的概率和荷载比率越低,振动控制效果越好。
[0071][0072]
(4)显而易见地,在满跨均布荷载作用下,楼层构件2在大跨结构跨中位置(或长悬挑结构端部位置)的变形及振动最明显。若不同层荷载大小不同,各层的楼层构件2在大跨结构跨中位置(或长悬挑结构端部位置)的变形及振动情况差异最大,故在大跨结构跨中(或长悬挑结构端部)布置层间构件3将不同层的楼层构件2进行联系,通常可以获得理想的协调变形和协同约束振动效果。极端情况下可仅将1组层间构件3布置在大跨结构跨中(或长悬挑结构端部),相比于不设置层间构件的原始结构,其变形和振动情况也将有所改善。
[0073]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受拉组件32还可布置于所述多层抑振结构与地面之间(如图24a所示),以及布置于所述多层抑振结构与其周边的结构体之间(如图24b所示)。相比于仅将所述受拉组件32布置于楼层构件间的工况,将多层抑振结构与相对更加不易振动的地面或结构体相连,可以起到更好的抑振效果。
[0074]
本实施例中,所述结构支承1设置于所述多层抑振结构的周边。结构支承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下述种类。
[0075]
(1)如图3~图14所示,所述多层抑振结构通过与邻近主体结构上的各类约束装置相连作为其结构支承3,约束装置包括但不限于:隔震支座、固定支座、滑动支座、弹性支座、弹簧、阻尼器等;(2)如图15a和图15b所示,所述多层抑振结构为主体结构的一部分,两者直接相连,以大跨型多层抑振结构两端的梁、柱、桁架等构件或悬挑型多层抑振结构根部的梁、柱、桁架等构件作为多层抑振结构的结构支承3;(3)如图16所示,在所述多层抑振结构底部设置结构柱作为其结构支承3;(4)如图17所示,在所述多层抑振结构顶部设置拉索或吊柱作为其结构支承3;(5)在结构受力体系成立的前提下,可间隔一层或多层设置结构支承3(如图18所示)。(6)在不同部位(或楼层)联合应用上述(1)~(4)中的不同形式的结构支承3。
[0076]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刚接柱31设置于结构两端,可同时获得合理的受力行为和通透的视觉效果。基于基本力学原理,两端刚接的楼层构件2对其承载力设计和振动控制均有利,但受具体工程条件限制,有时无法或不便于在楼层构件2两端设置刚接式结构支承与周边结构体进行连接,此时可选择设置串通各层的刚接柱31在多层抑振结构自身范围内
实现端部刚接。由于刚接柱31为拉弯或压弯构件,尺寸通常明显大于受拉组件32,故将其设置于楼层构件2两侧,可尽可能减少其对立面效果的影响;或将其藏于两端的主体结构内,可完全消除其对立面效果的影响。当刚接柱31对立面造型无影响时,也可以不排列在结构端部,或也可设置多于2根,也可以起到抑振效果。
[0077]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受拉组件32包括:受拉本体320、上连接节点321和下连接节点322;所述受拉本体320通过上连接节点321和下连接节点322分别与上、下楼层的楼层构件2进行铰接。优选地,所述上连接节点321和所述下连接节点322的铰接连接可采用销轴或锁夹固定于结构本体的方式实现,也可采用对穿锚固的形式进行固定,并不限于采用上述形式。
[0078]
优选地,所述受拉组件32的排布方式包括:竖直排布或斜向排布。受拉组件32的布置角度越接近竖直,将上下楼层构件2进行关联的作用越直接,协同受力和抑振作用越有效。根据受拉组件32的布置方向,连接节点具有竖直型(如图19所示)、倾斜型(如图20所示)等多种形式,当竖直型受拉组件32与倾斜型受拉组件32或多个倾斜型受拉组件32在楼层构件2处交汇于同一点时,还可能出现楼层交汇型连接节点(如图21a~图21b所示)。优选地,所述受拉本体320可结合成本、功能性、可获得性等多种需求而进行材质和实现方式的选用,包括但不限于钢、不锈钢、碳纤维、玻璃纤维、铝合金、记忆合金等金属和非金属材质和绞线、缆索、筋材、棒材、片材、布材、管材等实现方式。
[0079]
优选地,所述受拉组件32还包括:导向装置323,所述导向装置323设置于层间位置,提供使不同方向的受拉本体320发生关联的功能。此功能是通过在钢片上设置与受拉本体320布置方向相对应的圆孔供相应的受拉本体320进行连接而实现,并以各受拉本体320的延长线交于一点为受力最优的圆孔排列方式(如图22a~图22d所示)。
[0080]
优选地,所述受拉组件32还包括:拉力调节装置324(如图19、图20所示),所述拉力调节装置324设置于受拉本体320上。在楼层构件2受力过程中,由于上下层楼层构件2的受荷条件不同使其竖向变形有差异,这将导致受拉本体320的拉力发生变化。但只要受拉本体320不发生松弛,就能始终为楼层构件2提供约束,形成协同受力并减小结构振动。故通过拉力调节装置324可以在施工或后续使用过程中方便地调节受拉本体320的张拉力,使其始终处于张紧状态。
[0081]
优选地,拉力调节装置324包括但不限于采用螺旋丝扣或液压的方式实现,也不限于通过人工、机械辅助或电动自动控制的方式进行调整,且不限于设置于受拉本体320的顶部、中部或底部。
[0082]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楼层构件2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梁、桁架、拱、张弦梁、张弦桁架、索拱、网架,并可在楼层构件上设置抗剪键与钢筋混凝土楼板相连形成组合构件,通过组合作用减小楼层构件2的截面尺寸需求,同时增大结构刚度,减小结构振动响应。
[0083]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若所述楼层构件2的截面尺寸不由承载力控制而由振动舒适度控制,则在楼层构件2上还可设置附属减振装置,进一步减小结构振动响应,减小楼层构件2的截面尺寸需求。常见的附属减振装置为调频质量阻尼器(tmd)。
[0084]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将幕墙面板4上下边界在楼层构件2处进行固定,幕墙面板4拼缝位置与受拉组件32的位置对齐,可获得最为通透的视觉效果(如图23粗虚线所示)。
[0085]
对于受拉组件32的分布形式可以有多种,可以为竖向设置,也可以为斜向设置,以
四层楼层构件2(即三层楼层)进行举例说明。
[0086]
实施例1
[0087]
如图3所示,多层抑振结构具有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下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间,其两端分别通过刚接柱31连接,其跨中分别设置有一受拉组件32。受拉组件32呈竖向排列。本实施例为本发明最简单的实现形式,对立面影响最小。
[0088]
实施例2
[0089]
如图4所示,多层抑振结构具有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下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间,其两端分别通过刚接柱31连接,其中部在各层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受拉组件32。各层受拉组件32呈竖向排列,且不同层的受拉组件32对齐。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1有更好的抑振效果。
[0090]
实施例3
[0091]
如图5所示,多层抑振结构具有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下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间,其两端分别通过刚接柱31连接,其中部在各层不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受拉组件32。受拉组件32呈竖向排列,且不同层的受拉组件32对齐。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2可以适应特定的视觉效果或使用功能的需求。
[0092]
实施例4
[0093]
如图6所示,多层抑振结构具有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下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间,其两端分别通过刚接柱31连接,其中部在各层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受拉组件32。各层受拉组件32呈竖向排列,且不同层的受拉组件32不对齐,呈交错分布。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2可以适应特定的视觉效果或使用功能的需求。
[0094]
实施例5
[0095]
如图7所示,多层抑振结构具有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下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间,其两端分别通过刚接柱31连接,其中部在各层不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受拉组件32。各层受拉组件32呈竖向排列,且不同层的受拉组件32不对齐,呈交错分布。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2可以适应特定的视觉效果或使用功能的需求。
[0096]
实施例6
[0097]
如图8所示,多层抑振结构具有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下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间的两端分别通过刚接柱31连接;上层与中上层楼层构件2间的中部不等距地设置有若干个受拉组件32;中上层与中下层楼层构件2间的中部不设置受拉组件32;中下层与下层楼层构件2间的中部等距地设置有若干个受拉组件32。
每层楼层构件2的受拉组件32呈竖向排列。本实施例中部分不布置受拉组件32楼层的视觉效果将更为通透。
[0098]
实施例7
[0099]
如图9所示,多层抑振结构具有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下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间,其两端分别通过刚接柱31连接,其中部分别设置有一受拉组件32,且受拉组件32呈斜向排列。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1可以形成特定的视觉效果。
[0100]
实施例8
[0101]
如图10所示,多层抑振结构具有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下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间,其两端分别通过刚接柱31连接。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上层楼层构件2之间具有若干组倾斜设置的受拉组件32,每组受拉组件32包含2个倾斜方向相反的受拉本体320,分别对应两个上连接节点321,并共用1个集成于一点的下连接节点322;中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下层楼层构件2之间具有若干竖向设置的受拉组件3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之间具有若干组倾斜设置的受拉组件32,每组受拉组件32包含2个倾斜方向相反的受拉本体320,分别对应两个下连接节点322,并共用1个集成于一点的上连接节点321。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7可以形成更好的抑振效果和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0102]
实施例9
[0103]
如图11所示,多层抑振结构具有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下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间,其两端分别通过刚接柱31连接。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上层楼层构件2之间具有若干组受拉组件32,每组受拉组件32包含2个倾斜方向相反的第一和第二受拉本体320和1个竖向设置的第三受拉本体330,第一受拉本体320、第二受拉本体320上端分别与1个上连接节点321连接,第一受拉本体320、第二受拉本体320的下端通过导向装置323与第三受拉本体320的上端连接,第三受拉本体320的下端与下连接节点322连接;中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下层楼层构件2之间具有若干竖向设置的受拉组件3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之间具有若干组受拉组件32,每组受拉组件32包含1个竖向设置的第一受拉本体330和2个倾斜方向相反的第二和第三受拉本体320,其中第一受拉本体320的上端与上连接节点321连接,第一受拉本体320的下端通过导向装置323与第二受拉本体320、第三受拉本体320上端连接,第二受拉本体320、第三受拉本体320的下端分别与1个下连接节点322连接。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7可以形成更好的抑振效果和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0104]
实施例10
[0105]
如图12所示,多层抑振结构具有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下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间,其两端分别通过刚接柱31连接,其中部具有若干组受拉组件32,每组受拉组件32包含4个组合为x形排列的倾斜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
四受拉本体320,第一受拉本体320、第二受拉本体320的上端分别与1个上连接节点321连接,第一受拉本体320、第二受拉本体320下端分别通过导向装置323与第三受拉本体320、第四受拉本体320的上端相连,第三受拉本体320、第四受拉本体320的下端分别与1个下连接节点322连接。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7可以形成更好的抑振效果和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0106]
实施例11
[0107]
如图13所示,多层抑振结构具有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下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间,其两端分别通过刚接柱31连接,其中部具有若干组受拉组件32,每组受拉组件32包括:第一受拉本体320、第二受拉本体320、第三受拉本体320、第四受拉本体320和第五受拉本体320。第一受拉本体320和第二受拉本体320的倾斜方向相反,其上端与上连接节点321连接;第四受拉本体320和第五受拉本体320的倾斜方向相反,其下端与下连接节点322连接;第一受拉本体320的下端和第四受拉本体320的上端通过第一导向装置323与第三受拉本体320的左端相连;第二受拉本体320的下端和第五受拉本体320的上端通过第二导向装置323与第三受拉本体320的右端相连。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7可以形成更好的抑振效果和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0108]
实施例12
[0109]
如图14所示,多层抑振结构具有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上层楼层构件2、中上层楼层构件2和中下层楼层构件2、中下层楼层构件2和下层楼层构件2间,其两端分别通过刚接柱31连接,其中部具有若干个倾斜排列的受拉组件32,排列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本实施例相对于上述所有实施例可以形成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011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