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拉链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拉链柔软处理的柔软机。
背景技术:2.拉链作为一种结构简单、稳定可靠的连接件,广泛地应用于服装加工、箱包生产等各行各业中。拉链借助连续排列整齐的链牙,连结于服饰或箱包等物品上,使得服饰或箱包等物品得以便捷快速地并合或分离。因其稳定便捷的使用属性,拉链的生产需求在现代化工业制造行业中显得愈发重要。
3.目前的拉链行业中,未经处理的拉链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拉感阻塞等情况,为了使拉链在并合或分离的时候拉感柔顺、持久耐用,通常会采取以下工艺方法:首先,通过浸泡的方式给拉链的牙头涂抹石蜡或光油;然后,对拉链的牙头涂覆的石蜡或光油进行烘烤固化处理。该方法虽然解决了拉链在并合或分离过程中的拉感阻塞问题,但是,经烘烤固化处理过后的拉链布料容易出现结块,僵化变硬等现象。针对拉链结块僵化等问题,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人工对拉链布料进行反复折扭,去除多余石蜡或光油结块,对拉链进行柔软化处理,但该方法生产效率极差,且拉链成品柔顺程度良莠不齐,难以保证拉链良品率以及大规模生产需求。
4.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亟需提供一种适用于拉链柔软处理、提高生产效率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5.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适用于拉链柔软处理的柔软机,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适用于拉链柔软处理的柔软机,包括机架,以及设置在机架上的折返机构、驱动组件和电控箱,
7.所述机架的前端向上延伸有引导杆,所述引导杆的侧面设有多个引导轮;
8.所述机架的上端面设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安装有折返机构,所述折返机构包括基板,以及沿机架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折返构件、第二折返构件,所述第一折返构件包括垂直于工作台水平面的相向而立的左、右侧板、连接左、右侧板的顶板和多个转轴,所述转轴的中心轴与所述侧板的法线相平行,所述转轴贯穿左/右侧板,与侧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折返构件与第一折返构件形状结构相同,大小一致,所述第一折返构件与第二折返构件之间形成供拉链折返穿行的通道;
9.所述机架的后端设有驱动组件,包括主动轮、从动轮组件、电机和滑槽,所述主动轮的旋转轴与所述转轴的中心轴相平行,所述电机与主动轮驱动连接,为所述主动轮绕旋转轴转动提供动力,所述从动轮组件设置在所述主动轮的上方,与主动轮之间设有供拉链穿行的间隙,所述滑槽设置在所述机架的尾部,用于将自主动轮输送而出的拉链导出收料;
10.所述电控箱设置在所述工作台的下部,包括箱体,以及设置在箱体内的控制器、驱动器和电源单元,所述驱动器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相连,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电机,由所述控制器控制电机的正转/反转/停转,所述电源单元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为所述控制器的工作和电机的转动供能。
11.在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折返机构,由驱动组件连续牵引拉链,自动对拉链快速反复折扭处理,满足实际拉链柔软处理的高效率作业;同时,通过在折返机构的转轴两端设置轴承,降低转轴转动阻力,避免拉链在折返机构中穿行过程中卡顿硬磨,损伤拉链牙面等情况出现。
12.优选的,所述多个引导轮通过轴向固定且周向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机架上,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引导轮、第二引导轮、第三引导轮和第四引导轮,所述第一引导轮、第二引导轮和第三引导轮位于在所述工作台水平面的上部,所述第四引导轮位于在所述工作台水平面的下部,所述第三引导轮与所述工作台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四引导轮与所述工作台的垂直距离;
13.在工作台的上部设置多个引导轮,用于连续引导拉链,使得拉链的导入不易偏移;为了起到更好的拉链柔软处理效果,进一步地,在所述工作台的下部设置第四引导轮,使得拉链在导入所述折返机构时具备更大的拉链布料表面张力,提高拉链柔软处理的良品率。
14.优选的,所述折返机构还包括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呈左右镜像对称分布设置在所述第二折返构件上,包括左/右连杆、左/右导柱,所述左/右连杆与第二折返构件的顶板相铰接,所述左、右导柱分别与左、右连杆相固定,且垂直于所述左/右连杆的旋转平面;
15.需要说明的是,拉链在折返机构折返穿行的过程中,由于转轴的圆柱面光滑,穿行而过的拉链容易偏离所述拉链的预定穿行方向,设置导向组件将拉链限制的预定穿行轨道内,有利柔软处理的连续运行。
16.所述左、右导柱采用镀铬材料,或采用镀锌材料;
17.拉链柔软处理过程中,拉链布料在左、右导柱的限位作用下按预定穿行轨道输送,高速运转的拉链布料与左、右导柱长期接触,容易造成左、右导柱的磨损,采用镀铬材料,或采用镀锌材料能够有效提高左、右导柱的耐磨性,提高柔软机的使用寿命。
18.优选的,所述折返机构的左、右侧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拉链的宽度,且小于2倍拉链的宽度;
19.为了便于拉链布料的导入穿行,折返机构的左、右侧板之间的间距需大于拉链的宽度,并且,为了避免穿行而过的拉链偏离所述拉链的预定穿行方向,进一步的,将左、右侧板之间的间距适当地设置为2倍拉链的宽度。
20.优选的,所述多个转轴沿侧板的延伸方向间距均匀分布,所述侧板的垂直高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折返构件与第二折返构件之间的间距;
21.优选的,所述折返机构的第一折返构件与第二折返构件之间的间距范围为200mm~500mm;
22.通过调节相邻拉链布料折返点之间的间距,对应调节拉链布料的折扭张力大小,使得拉链达到更好的柔软处理效果,进一步的,设置第一折返构件与第二折返构件之间的间距范围在200mm与500mm之间,使得柔软机的结构小巧,柔性化程度更高,便于对其组装拼接,保证通用性的同时,提高柔软处理效率。
23.优选的,所述转轴与左/右侧板连接处还设有轴承、弹性挡圈,所述轴承的外圈与左/右侧板过盈配合,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转轴过渡配合,所述转轴的沿延伸方向的前后两端还设有环槽,所述弹性挡圈设置在所述环槽上,所述转轴穿过所述左、右侧板后,由设置在环槽上的弹性挡圈对转轴进行左右方向的限位;
24.通过在折返机构的转轴两端设置轴承,降低转轴转动阻力,避免拉链在折返机构中穿行过程中卡顿硬磨,损伤拉链牙面等情况出现。
25.优选的,所述拉链在第一折返构件和第二折返构件之间折返穿行时,折返于转轴与转轴之间分隔出的相邻的两段拉链各自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夹角α,0
°
≤α≤90
°
;
26.为了提高拉链柔软处理的良品率,在拉链穿行于折返机构的过程中,通过改变相邻拉链布料段之间的包角大小,进一步地,对应调节拉链布料在转轴上张力大小。
27.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从动轮组件包括多个从动轮、连接杆、弹簧块和手柄,所述弹簧块一端与手柄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铰接,所述多个从动轮的旋转轴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多个从动轮分别与所述连接杆转动连接;
28.当手柄下压时,所述弹簧块带动连接杆下移,减小所述从动轮组件与所述主动轮之间的间隙,所述从动轮组件对穿行而过的拉链提供预紧力;
29.当手柄上抬时,所述弹簧块带动连接杆上移,增大所述从动轮组件与所述主动轮之间的间隙;
30.所述驱动组件的滑槽与水平方向形成夹角β,10
°
<β<80
°
;
31.将滑槽设置为与水平方向形成一定角度,便于拉链借助重力按一定速率自动滑出,并完成收料。
3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传动轮,所述传动轮呈轴向固定且周向转动设置在所述折返机构与所述主动轮之间,所述传动轮的旋转轴距离所述工作台的高度大于所述主动轮的旋转轴距离所述工作台的高度,且小于从动轮的旋转轴距离所述工作台的高度;
33.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传动轮也是从动轮,通过设置传动轮将自折返机构导出的拉链过渡至驱动组件,起到拉链动力转运的衔接作用。
3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35.(1)结构简单,稳定可靠,柔性化程度高,可以根据不同的拉链生产实际需求,对拉链生产设备进行灵活组装拼接,具备较强的通用性;
36.(2)通过设置折返机构,由驱动组件连续牵引驱动,自动对拉链快速反复折扭处理,满足实际拉链柔软处理的高效率作业;
37.(3)通过调节拉链在折返机构的穿行形式,改变相邻拉链布料段之间的包角大小对应调节拉链是柔软程度,提高拉链柔软处理的良品率;
38.(4)通过在折返机构的转轴两端设置轴承,降低转轴转动阻力,避免拉链在折返机构中穿行过程中卡顿硬磨,损伤拉链牙面等情况出现。
附图说明
3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4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正视图;
4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俯视图;
4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折返机构的示意图;
4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转轴的安装示意图;
44.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驱动组件的示意图;
45.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拉链穿行形式示意图;
46.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拉链穿行形式示意图;
47.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拉链穿行形式示意图;
48.附图标记:
49.100、机架;101、引导杆;102、引导轮;1021、第一引导轮;1022、第二引导轮;1023、第三引导轮;1024、第四引导轮;103、工作台;
50.200、折返机构;201、基板;202a、第一折返构件;203a、第二折返构件;204、导向组件;205、转轴;206、轴承;207、弹性挡圈;
51.300、驱动组件;301、基座;302、传动轮;303、主动轮;304、电机;305、从动轮组件;3051、弹簧块;3052、第一从动轮;3053、第二从动轮;3054、连接杆;3055、手柄;306、滑槽;
52.400、电控箱;
53.l01、实施例1的拉链;l02、实施例2的拉链;l03、实施例3的拉链;
54.202b、实施例2的第一折返构件202a;203b、实施例2的第二折返构件203a;
55.202c、实施例3的第一折返构件202a;203c、实施例3的第二折返构件203a。
具体实施方式
5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7.实施例1
58.如图1-图7所示,一种适用于拉链柔软处理的柔软机,包括机架100,以及设置在机架100上的折返机构200、驱动组件300和电控箱400,
59.所述机架100的前端向上延伸有引导杆101,所述引导杆101的侧面设有多个引导轮102;所述多个引导轮102通过轴向固定且周向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机架100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引导轮102优选数量为4个,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引导轮1021、第二引导轮1022、第三引导轮1023和第四引导轮1024,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引导拉链的引导轮102的耐磨性,进一步地,所述引导轮102优选尼龙材质,所述第一引导轮1021、第二引导轮1022和第三引导轮1023位于在所述工作台103水平面的上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轮1021、第二引导轮1022和第三引导轮1023位于同一高度水平面上,所述第四引导轮1024位于在所述工作台103水平面的下部,所述第三引导轮1023与所述工作台103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四引导轮1024与所述工作台103的垂直距离;通过在工作台103的上部设置多个引导轮102,使得拉链的导入不易偏移;为了起到更好的拉链柔软处理效果,进一步地,在所述工作台103的下部设置第四引导轮1024,使得拉链在导入所述折返机构200时具备更大的拉链布料表面张力,提高拉链柔软处理的良品率。
60.所述机架100的上端面设有工作台103,所述工作台103上安装有折返机构200,所述折返机构200包括基板201,以及沿机架100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折返构件202a、第二折返构件203a,所述基板201分别与第一折返构件202a、第二折返构件203a焊接成型,所述基板201设有通孔,通过螺栓与所述工作台103连接紧固,所述螺栓采用双螺母防松形式进行防松处理,避免电机304振动传导至工作台103,导致折返机构200抖动从而影响柔软处理效果;所述第一折返构件202a包括垂直于工作台103水平面的相向而立的左侧板、右侧板,顶板和多个转轴205,所述顶板连接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转轴205的中心轴与侧板的法线相平行,所述转轴205贯穿左侧板/右侧板,分别与左侧板、右侧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折返构件203a与第一折返构件202a形状结构相同,大小一致,所述第一折返构件202a与第二折返构件203a之间形成供拉链折返穿行的通道;
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折返机构200还包括导向组件204,所述导向组件204呈左右镜像对称分布设置在所述第二折返构件203a上,包括左连杆/右连杆、左导柱/右导柱,左连杆/右连杆与第二折返构件203a的顶板相铰接,左导柱、右导柱分别与左连杆、右连杆相固定,且垂直于所述左连杆/右连杆的旋转平面;需要说明的是,拉链在折返机构200折返穿行的过程中,由于转轴205的圆柱面光滑,穿行而过的拉链容易偏离所述拉链的预定穿行方向,设置导向组件204将拉链限制的预定穿行轨道内,有利柔软处理的连续运行。
62.工作状态下,所述左连杆带动左导柱绕铰接点顺时针/逆时针旋转,所述右连杆带动右导柱绕铰接点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63.当拉链布料的宽度较小时,旋动左连杆,使其逆时针转动,同时旋动右连杆,使其顺时针转动,左导柱与右导柱之间的间隙减小,起到对拉链布料进行限位引导的作用;
64.当拉链布料的宽度较大时,旋动左连杆,使其顺时针转动,同时旋动右连杆,使其逆时针转动,左导柱与右导柱之间的间隙增大,起到对拉链布料进行限位引导的作用;
65.需要指出的是,左导柱/右导柱的下端面与所述折返机构200的基板201的上端面留有空隙,避免左导柱/右导柱转动过程中形成干涉;
66.所述左导柱、右导柱采用镀铬材料,或采用镀锌材料;
67.拉链柔软处理过程中,拉链布料在左导柱、右导柱的限位作用下按预定穿行轨道输送,高速运转的拉链布料与左导柱、右导柱长期接触,容易造成左导柱、右导柱的磨损,采用镀铬材料,或采用镀锌材料能够有效提高左导柱、右导柱的耐磨性,提高柔软机的使用寿命。
68.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折返机构200的左侧板、右侧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拉链的宽度,且小于2倍拉链的宽度;
69.为了便于拉链布料的导入穿行,折返机构200的左侧板、右侧板之间的间距需大于拉链的宽度,并且,为了避免穿行而过的拉链偏离所述拉链的预定穿行方向,进一步的,将左侧板、右侧板之间的间距适当地设置为2倍拉链的宽度。
7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转轴205沿侧板的延伸方向间距均匀分布,在本实施例中,转轴205的数量优选为7个,所述转轴205与左/右侧板连接处还设有轴承206、弹性挡圈207,需要指出的是,所述轴承206优选为滚针轴承206,滚针轴承206的外圈与左/右侧板过盈配合,滚针轴承206的内圈与所述转轴205过渡配合,所述转轴205的沿延伸方向的前后两端还设有环槽,所述弹性挡圈207设置在所述环槽上,所述转轴205穿过所述左、右侧板后,
由设置在环槽上的弹性挡圈207对转轴205进行左右方向的限位;
71.通过在折返机构200的转轴205两端设置轴承206,降低转轴205转动阻力,避免拉链在折返机构200中穿行过程中卡顿硬磨,损伤拉链牙面等情况出现。
72.所述侧板的垂直高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折返构件202a与第二折返构件203a之间的间距;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折返机构200的第一折返构件202a与第二折返构件203a之间的间距范围为200mm~500mm,通过调节相邻拉链布料折返点之间的间距,对应调节拉链布料的折扭张力大小,使得拉链达到更好的柔软处理效果;
73.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折返构件202a与第二折返构件203a之间的间距优选为300mm,如此设置使得柔软机的结构小巧,核心结构折返构件可以与工作台103拆解分离,设置于任意拉链加工处理设备工序中,柔性化程度更高,便于对其组装拼接,保证通用性的同时,提高柔软处理效率。
74.为了提高拉链柔软处理的良品率,在拉链穿行于折返机构200的过程中,通过改变相邻拉链布料段之间的包角大小,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折返于转轴205与转轴205之间分隔出的相邻的两段拉链各自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夹角对应调节拉链布料在转轴205上的张力大小,具体的,所述拉链在第一折返构件202a和第二折返构件203a之间折返穿行时,折返于转轴205与转轴205之间分隔出的相邻的两段拉链各自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夹角α,0
°
≤α≤90
°
。
75.所述机架100的后端设有驱动组件300,包括基座301,以及设置在基座301上的主动轮303、从动轮组件305、电机304和滑槽306,所述主动轮303的旋转轴205与所述转轴205的中心轴相平行,所述电机304与主动轮303驱动连接,为所述主动轮303绕旋转轴205转动提供动力,所述从动轮组件305设置在所述主动轮303的上方,与主动轮303之间设有供拉链穿行的间隙,所述滑槽306设置在所述机架100的尾部,用于将自主动轮303输送而出的拉链导出收料;
7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从动轮组件305包括多个从动轮、连接杆3054、弹簧块3051和手柄3055,所述弹簧块3051一端与手柄3055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3054铰接,所述多个从动轮的旋转轴205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多个从动轮分别与所述连接杆3054转动连接,所述多个从动轮优选数量为2个;
77.当手柄3055下压时,所述弹簧块3051带动连接杆3054下移,减小所述从动轮组件305与所述主动轮303之间的间隙,所述从动轮组件305对穿行而过的拉链提供预紧力;
78.当手柄3055上抬时,所述弹簧块3051带动连接杆3054上移,增大所述从动轮组件305与所述主动轮303之间的间隙;
79.所述驱动组件300的滑槽306与水平方向形成夹角β,10
°
<β<80
°
;
80.将滑槽306设置为与水平方向形成一定角度,便于拉链借助重力按一定速率自动滑出,并完成收料。
81.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300还包括传动轮302,所述传动轮302呈轴向固定且周向转动设置在所述折返机构200与所述主动轮303之间,所述传动轮302的旋转轴205距离所述工作台103的高度大于所述主动轮303的旋转轴205距离所述工作台103的高度,且小于从动轮的旋转轴205距离所述工作台103的高度;
82.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传动轮302也是从动轮,通过设置传动轮302将自折返机构
200导出的拉链过渡至驱动组件300,起到拉链动力转运的衔接作用。
83.所述电控箱400设置在所述工作台103的下部,包括箱体,以及设置在箱体内的控制器、驱动器和电源单元,所述驱动器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相连,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电机304,由所述控制器控制电机304的正转/反转/停转,所述电源单元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为所述控制器的工作和电机304的转动供能。
84.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在具体应用中,拉链由设置在引导杆101上的第一引导轮1021导入实行入料,经过第二引导轮1022、第三引导轮1023后向下绕过第四引导轮1024后传入折返机构200,拉链在折返机构200的折返穿行形式如下:
85.所述第一折返构件202a、第二折返构件203a上的转轴205自上而下依次排序,拉链自第四引导轮1024导入后,经过第一折返构件202a的第一个转轴205后,输送至第二折返构件203a的第一个转轴205,折返输送至第一折返构件202a的第二个转轴205后,再输送至第二折返构件203a的第二个转轴205,如此折返穿行,最后,经过第二折返构件203a的最后一个转轴205传导输出,完成折扭柔软处理;
86.拉链经过柔软处理后,经过传动轮302引导入主动轮303与从动轮组件305之间的间隙后,通过滑槽306滑落完成收料;
87.此种拉链折返穿行形式适用于的牙头较小的拉链,且结块僵化现象较为严重,该形式反复折扭张力大,柔软处理效果好。
88.实施例2
8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未作解释的特征,采用实施例1中的解释,在此不再进行赘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90.拉链在折返机构的穿行形式如下:
91.所述第一折返构件、第二折返构件上的转轴自上而下依次排序,拉链自第四引导轮导入后,经过第一折返构件的第一个转轴后,输送至第二折返构件的第一个转轴,向下输送至第二折返构件的第二个转轴后,再输送至第一折返构件的第二个转轴,如此折返穿行,最后,经过第二折返构件的最后一个转轴传导输出,完成折扭柔软处理;
92.此种拉链折返穿行形式适用于的牙头间距较宽的拉链,该形式反复折扭张力较小,柔软处理不会对牙头造成磨损。
93.实施例3
9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未作解释的特征,采用实施例1中的解释,在此不再进行赘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95.拉链在折返机构的穿行形式如下:
96.所述第一折返构件、第二折返构件上的转轴自上而下依次排序,拉链自第四引导轮导入后,经过第一折返构件的第一个转轴后,输送至第二折返构件的第一个转轴,折返输送至第一折返构件的第二个转轴后,再输送至第二折返构件的第三个转轴,折返输送至第一折返构件的第四个转轴,如此间隔折返穿行,最后,经过第二折返构件的最后一个转轴传导输出,完成折扭柔软处理;此种拉链折返穿行形式适用于的牙头间距较宽的拉链,且结块僵化现象较为严重,该形式反复折扭张力适中,柔软处理效果尚佳,且不会对牙头造成磨
损。
97.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