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折叠房屋的基础框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折叠房屋的基础框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折叠房屋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房屋的基础框架。


背景技术:

2.折叠房屋,又名盒子建筑,折叠房屋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制造技术,折叠房屋一般预先组装在一起形成的箱型构件,在使用时,只需将折叠房屋在预使用位置进行打开组装,折叠房屋在使用后能够回收,可多次重复利用、周转,降低了能耗,折叠房屋作为一种临时用房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可满足市场需求,折叠房屋能够满足不同空间和功能需求,可以设置能单间箱房或者双间箱房,并能通过横向、纵向和叠加的组合扩展,以及拆装墙板、增加隔断等设计方法,构成不同的空间结构,折叠房屋在回收打包后可形成适合运输的运输单体,能够更加方便地转运折叠房屋,提高利用率。
3.折叠房屋中一般会设有折叠墙板和连接折叠墙板的基础框架,在现有技术中的基础框架中的组装比较费事,在进行回收打包折叠房屋时折叠墙板不能很好地与基础框架配合折叠,浪费时间,而且展开后的基础框架与连接的墙板之间的密封性差,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折叠房屋的基础框架。
5.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6.本发明所述一种折叠房屋的基础框架,包括底板、顶板和侧板,所述底板和顶板之间通过侧板连接成框架结构,所述底板上设有适于与底墙板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件,所述顶板上设有适于与顶墙板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件,所述侧板上设有适于与侧墙板转动连接的第三转动件。
7.本发明进一步优选地技术方案为,所述底板包括底边框和第一边框,所述底边框分别位于底板的长边方向上,沿底边框的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第一转槽部和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转槽部位于第一转动件的上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一转动件的下部,所述底墙板以第一转槽部为中心进行转动,当底墙板与底板平行时,所述第一抵接部抵住底墙板进行定位,底墙板向上转动至与底板垂直时停止转动,所述第一边框分别位于底板的短边方向上,所述底板通过第一边框与侧板固定连接,所述底边框和第一边框组成的框体内设有板材组件。
8.本发明进一步优选地技术方案为,所述顶板包括顶边框和第二边框,所述顶边框分别位于顶板的长边方向上,沿顶边框的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包括第二转槽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转槽部位于第二转动件的下部,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第二转动件的上部,所述顶墙板以第二转槽部为中心进行转动,所述顶墙板向上转动时通过第二抵接部与顶墙板抵接定位,所述顶墙板向下转动至与底板垂直时停止转动,所述第二边框分别位于顶板的短边方向上,所述顶板通过第二边框与侧板固定连接,所述顶边框和第二边框组成的框体内设有板材组件。
9.优选地,所述第二抵接部上设有密封条和防雨部,所述第二抵接部的顶部向外延伸并向下弯折组成第二抵接板,第二抵接板和第二抵接部之间的空隙内设有第二通槽,所述密封条安于第二通槽内,第二抵接板向下延伸形成防雨部,雨水在第二抵接板的作用下不会回流进基础框架内,在顶墙板展开时,通过密封条使顶墙板和基础框架之间处于密封状态,减少外部环境对顶墙板和基础框架的影响。
10.所述底边框与板材组件连接侧设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承接板、第一卡槽和第一卡板,所述第一承接板沿底边框向外延伸并位于板材组件底部,所述第一承接板上方的底边框侧面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板与第一卡槽配合卡接,并与第一承接板组成u型卡口,所述板材组件放于第一承接板上后,再通过安装第一卡板与第一卡槽配合固定板材组件,第一承接板和第一卡板与板材组件的接触面分别设有呈锯齿状的条纹。
11.本发明进一步优选地技术方案为,所述侧板包括竖边框和板材组件,所述竖边框分别位于侧板的竖向方向上,沿竖边框的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三转动件,所述第三转动件包括第三转槽部和第三抵接部,所述第三转槽部位于第三转动件的内侧,所述第三抵接部位于第三转动件的外侧,所述侧墙板以第三转槽部为中心进行转动,所述侧墙板向外侧转动时通过第三抵接部与侧墙板抵接定位,所述侧墙板向内侧转动至与侧板垂直时停止转动,所述侧板分别通过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与底板和顶板固定连接,所述竖边框、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组成的框体内设有板材组件。
12.优选地,所述第三抵接部设有密封条,第三抵接部的外侧面向外延伸形成第三抵接板,在第三抵接板的内侧设置有安装密封条的第三通槽,通过在第三通槽内安装密封条,使侧墙板在展开时与第三抵接部抵接并在密封条的作用下,加强侧墙板和基础框架之间的密封性。
13.进一步地,所述顶边框与板材组件连接侧设有第二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承接板、第二卡槽和第二卡板,所述第二承接板沿顶边框向外延伸并位于板材组件顶部,所述第二承接板下方的顶边框侧面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板与第二卡槽配合卡接,并与第二承接板组成u型卡口,所述板材组件固定于u型卡口内,第二承接板和第二卡板与板材组件接触面分别设有呈锯齿状的条纹。
14.进一步地,所述竖边框与板材组件连接侧设有第三固定件,第三固定件包括第三承接板、第三卡槽和第三卡板,所述第三承接板沿竖边框向外延伸并位于板材组件外侧,所述第三承接板内侧的竖边框侧面设有第三卡槽,所述第三卡板与第三卡槽配合卡接,并与第三承接板组成u型卡口,所述板材组件通过u型卡口与竖边框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三承接板和第三卡板与板材组件接触面分别设有呈锯齿状的条纹。
15.进一步地,所述侧板卡接于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之间,所述竖边框的内部设有贯通的通口,所述通口内分别穿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顶部和底部分别穿过第二边框和第一边框,所述固定杆的底部与第一边框固定连接,位于同一第二边框上的固定杆顶部穿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位于第二边框上,所述固定杆的顶部分别设有吊环,所述吊环位于固定板上方,优选地,在底板的两短边侧的底部固定有加强板,固定杆可选为两端带有外螺纹的钢筋,固定杆的底部穿过加强板通过螺栓紧固,所述固定杆的顶部旋转安装有带有螺栓的吊环,吊环紧贴着固定板,通过固定杆两端的螺栓加强紧固第一边框、侧板和第二边框
的连接关系,使第一边框、侧板和第二边框的连接关系更加稳固,通过吊环在吊装基础框架时,吊环上的拉力会通过固定杆使底板连带着侧板和顶板一起进行吊装,保证了通过吊环进行吊装的安全性。
16.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宽度大于侧板的宽度,所述侧板位于底板侧边的中部,位于侧板两侧的底板上预留有侧墙板、顶墙板和底墙板依次折叠后进行存放的空间,所述顶板宽度大于侧板宽度,所述侧板位于顶板侧边的中部,位于侧板两侧的顶板上预留有侧墙板折叠后进行存放的空间。
17.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边角处设有千斤顶和/或万向轮,万向轮分设于底板的四个边角处,并固定于加强板上,千斤顶固定于万向轮外侧的加强板上,基础框架通过万向轮进行短距离的位置调整,再通过千斤顶对基础框架的平衡性进行调整,并保持基础框架的稳定性。
18.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9.(1)本发明中的基础框架包括底板、顶板和侧板,在底板上设有第一转动件,顶板上设有第二转动件,侧板上设有第三转动件,通过第一转动件与底墙板进行转动连接,通过第二转动件与顶墙板进行转动连接,通过第三转动件与侧墙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和第三转动件的设置有利于基础框架与各个墙板之间的连接,能够更方便地实现各个墙板的展开和折叠。
20.(2)本发明中的底板上设有第一转动件,第一转动件上设有第一转槽部和第一抵接部,通过第一转槽部的设置能够使底墙板相对于底板进行转动,第一抵接部能够对底墙板转动至与底板平行时进行抵接定位,而通过第一转槽部与底墙板的配合转动能使底墙板折叠至于底板垂直位置,第一转动件的结构设计更加方便对底墙板进行定位,通过第一抵接部与底墙板的抵接定位,能够加强底墙板与底板之间的连接密封性。
21.(3)本发明中的顶板上设有第二转动件,第二转动件上设有第二转槽部和第二抵接部,通过第二转槽部的设置能够使顶墙板相对于顶板进行转动,通过第二抵接部为顶板展开后的预设倾斜角度进行定位,为了增加顶墙板与顶板之间的密封性和预防雨水渗透,在第二抵接部上设有密封条和防雨部,通过密封条的设置可以增加顶墙板和顶板之间的密封性,防雨部的设置可以预防雨水从顶墙板渗透进基础框架内部,提高基础框架的使用安全性和舒适性。
22.(4)本发明中顶板的顶边框与板材组件连接侧设有第一固定件,在安装板材组件时,先将板材组件放于第一承接板上,再通过第一卡板与第一卡槽的配合,使板材组件固定于第一承接板和第一卡板组成的u型卡口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制作的优点。
23.(5)本发明中的侧板卡接在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之间,为了加固侧板、第一边框、第二边框之间的连接关系,在侧板的竖边框内贯穿设有固定杆,固定杆的底部穿过第一边框并与之固定连接,固定杆的顶部穿过第二边框并固定有吊环,固定杆的设置不仅能使侧板、第一边框、第二边框的连接更加稳固,防止侧板发生倾斜,而且还能在通过吊环进行吊装的过程中,使整个基础框架中的底板、侧板和顶板通过固定杆的作用进行整体吊装,更加保证了基础框架在吊装过程中的安全。
24.(6)本发明中在底板上设有千斤顶和/或万向轮,万向轮的设计能够更方便快速地对基础框架进行转移,基础框架通过万向轮达到预定地点后,再通过底部的千斤顶进行调
节基础框架边角的平衡,使基础框架内的底板处于水平面上,方便后期对基础框架的使用。
25.(7)本发明中位于侧板两侧的顶板上预留有侧墙板折叠后进行存放的空间,位于侧板两侧的底板上预留有侧墙板、顶墙板和底墙板依次折叠后进行存放的空间,先将基础框架上的侧墙板进行折叠,再进行折叠顶墙板和底墙板,使折叠后的侧墙板、顶墙板和底墙板与基础框架组成规整的长方体结构,便于折叠后基础框架的运输和储存,减少储存空间。
附图说明
26.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27.图1为本发明所述基础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发明所述基础框架的侧视图;
29.图3为本发明所述底板和顶板的连接示意图;
30.图4为本发明所述底边框和板材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31.图5为本发明所述底边框和板材组件连接的放大示意图;
32.图6为本发明所述底边框的截面示意图;
33.图7为本发明所述顶板和板材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34.图8为本发明所述顶边框和板材组件连接的放大示意图;
35.图9为本发明所述顶边框的截面示意图;
36.图10为本发明所述侧板和板材组件从内向外视图的截面示意图;
37.图11为本发明所述竖边框和板材组件连接的放大示意图;
38.图12为本发明所述竖边框的截面示意图;
39.图13为所述第一转动件和第一配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4为图13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41.图15为本发明所述第一转动件和第一配合件的局部结构主视图;
42.图16为本发明所述第二转动件和第二配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7为本发明所述第二转动件和第二配合件的剖视图;
44.图18为本发明所述第三转动件和第三配配合件的连接示意图。
45.图中,1-底板,11-底边框,111-第一转动件,112-第一固定件,12-第一边框,1112-第一转槽部,1113-第一抵接部,1114-第一限位部,13-底板连接部,14-第一配合件,141-第一转轴部,142-第一转轴连接部,143-第一转轴,144-第一弧形槽,15-底墙板连接部,151-第一限位凹槽,16-连接件,2-顶板,21-顶边框,211-第二转动件,2111-第二转槽部,2112-第一密封部,2113-第二密封部,2114-转角密封件,212-第二固定件,22-第二边框,23-第二转轴部,231-第二配合件,24-弧形槽,3-侧板,31-竖边框,311-第三转动件,3111-弧形凹槽,3112-折弯部,313-转动支撑部,3131-第三延伸部,3132-弧形延伸部,3133-第四延伸部,3134-第五延伸部,3135-第六延伸部,3136-第七延伸部,3137-第八延伸部,314-侧板连接部,315-第二延伸部,3151-第九延伸部,312-第三固定件,32-吊环,33-固定杆,34-第三配合件,341-第三转轴部,342-转轴连接部,343-侧墙板连接部,344-弧形空腔,4-千斤顶,5-万向轮,6-板材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47.实施例:一种折叠房屋的基础框架,如附图1和2所示,基础框架包括底板1、顶板2和侧板3,底板1和顶板2之间通过侧板3连接成框架结构,在底板1的两短边侧的底部固定有加强板,底板1的边角处均匀设有千斤顶4和万向轮5,万向轮5分设于底板1的四个边角处,并固定于加强板上,千斤顶4固定于万向轮5外侧的加强板上,基础框架通过万向轮5进行短距离的位置调整,再通过千斤顶4对基础框架的平衡性进行调整,并保持基础框架的稳定性,万向轮5的设计能够更方便快速地对基础框架进行转移,基础框架通过万向轮5达到预定地点后,再通过底部的千斤顶4进行调节基础框架边角的平衡,使基础框架内的底板1处于水平面上,方便后期对基础框架的使用;如附图3所示,底板1的宽度大于侧板3的宽度,侧板3位于底板1侧边的中部,位于侧板3两侧的底板1上预留有侧墙板、顶墙板和底墙板依次折叠后进行存放的空间,顶板2宽度大于侧板3宽度,侧板3位于顶板2侧边的中部,位于侧板3两侧的顶板2上预留有侧墙板折叠后进行存放的空间;本实施例中先将基础框架上的侧墙板进行折叠,再进行折叠顶墙板和底墙板,使折叠后的侧墙板、顶墙板和底墙板与基础框架组成规整的长方体结构,收纳空间小,便于折叠后基础框架的运输和储存,减少储存空间。
48.如附图3和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底板1包括底边框11和第一边框12,底边框11分别位于底板1的长边方向上,沿底边框11的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一转动件111,如附图5所示,第一转动件111包括第一转槽部1112和第一抵接部1113,第一转槽部1112位于第一转动件111的上部,第一抵接部1113位于第一转动件111的下部,如附图13、14和15所示,与第一转动件111配合的底墙板上设有第一配合件14,第一转动件111和第一配合件14的两端外侧均设有45
°
切角,方便第一转动件111和第一配合件14分别作为折叠房屋底墙板与基础框架的边框的一部分;第一配合件14包括第一转轴部141和第一定位部,第一转轴部141在第一转槽部1112内进行转动,第一转轴部141包括第一转轴143,第一定位部与第一抵接部1113的贴合侧相匹配,当底墙板和底板1平行时,第一抵接部1113与第一定位部抵接定位,底墙板向上转动至与底板垂直时,第一转轴部141停止转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配合件14包括第一转轴连接部142,第一转轴连接部142的一端连接第一转轴143,另一端连接底墙板连接部,第一转动件111包括与第一转轴连接部142转动连接的第一转槽部1112,第一转轴、第一转轴连接部142和底墙板连接部15之间形成适于容纳第一配合件14的第一弧形槽144,第一配合件还包括设于第一转槽部141上部靠近底墙板连接部一侧的第一限位部1114,第一限位部1114与第一弧形槽144滑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限位部1114一体式设置于第一转槽部1112上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114也可以是通过螺钉固定于第一转槽部1112上部;第一配合件还包括设于第一转槽部下部的第一抵接部1113,第一抵接部1113为向外凸出的外凸部,底墙板连接部15靠近的第一配合件14一侧的面上设有适于与第一抵接部1113相配合的第一限位凹槽151即第一定位部;底墙板以第一转槽部为中心进行转动,当底墙板与底板1平行时,第一抵接部抵住底墙板进行定位,底墙板向上转动至与底板1垂直时停止转动,第一边框12分别位于底板1的短边方向上,底板1通过第一边框12与侧板3固定连接,底边框11和第一边框12组成的框体内设有板材组件6;如附图5和6所示,底边框11与板材组件6连接侧设有第一固定件112,第一固定件112包括第一承接板、第一卡槽和第一卡板,第
一承接板沿底边框11向外延伸并位于板材组件6底部,第一承接板上方的底边框11侧面设有第一卡槽,第一卡板与第一卡槽配合卡接,并与第一承接板组成u型卡口,板材组件6放于第一承接板上后,再通过安装第一卡板与第一卡槽配合固定板材组件6,第一承接板和第一卡板与板材组件6的接触面分别设有呈锯齿状的条纹,条纹的设计能够增加板材组件6与第一固定件112之间的摩擦力,使板材组件的安装更稳固,为了能够在底板底面安装保温层,在第一承接板的下方的底边框11侧面设有卡槽,卡槽上配备有卡板,安装在底板底面的保温层在卡板和卡槽的配合作用下固定在底板底面,底墙板连接部15远离第一配合件14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件,能方便快捷的连接底墙板,操作简单,且连接稳定,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底墙板连接部15底部的连接件16,连接件16为横板部和竖板部组成的t型结构,横板部与底墙板连接部15螺纹连接,竖板部适于与基础框架的底板连接,进一步确保与底板的连接稳固,确保安全性能;底板的各个边框相拼接处的两端面均采用45
°
翼角结构连接,外形美观,底板的各个边框的边角内侧设有固定件,固定件为l型结构,通过固定件将外框架各边可拆卸的固定相连,组装方便。
49.如附图3和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顶板2包括顶边框21和第二边框22,顶边框21分别位于顶板2的长边方向上,沿顶边框21的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二转动件211,第二转动件211包括第二转槽部2111和第二抵接部,第二转槽部2111为弧形套,第二转槽部2111位于第二转动件211的下部,第二抵接部位于第二转动件211的上部,与第二转动件211对应的顶墙板上设有第二配合件231,第二转动件211和第二配合件231均为中空的型材,采用中空的型材作为第二转动件211和第二配合件能够大大减轻折叠房屋的重量,而且型材易于加工,投入成本低;如附图8、16和17所示,第二配合件231包括第二转轴部23和第二定位部,第二转轴部23为转动轴,第二转轴部23在第二转槽部2111内进行转动,第二转轴部23中的转动轴嵌设于弧形套中,并与弧形套转动连接,弧形套可以是与第二转动件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二转动件上,第二定位部和第二抵接部的贴合侧相匹配,当顶墙板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即当折叠房屋的顶墙板展开时,第二抵接部和第二定位部抵接定位,顶墙板向下转动至与底板垂直时,第二转轴部停止转动;第二转动件211和第二配合件231采用转动轴与弧形套配合的方式转动,不仅连接更加稳定,而且转动轴与弧形套之间接触面积大,从而提高了折叠房屋的防水性,第二转轴部23中的转动轴优选采用截面为圆形的空心轴,为了避免第二转槽部2111上的弧形套与第二配合件之间产生干涉,第二配合件的一侧设有与第二转槽部位置对应的弧形槽24,能够给与第二转槽部上的弧形套运动的空间,使得第二转槽部上的弧形套转动更加流畅,保证了其使用寿命;为了提高第二配合件和第二转动件之间的密封性,第二转动件211的一侧设有用于与第二配合件顶部密封的第一密封部2112以及用于与第二配合件231侧壁密封的第二密封部2113,第一密封部2112和第二密封部2113内均设有密封条,第一密封部2112的外侧面向下延伸形成防雨板,防雨板能够防止雨水倒流进折叠房屋内,第一密封条、第二密封条和防雨板的设置使第二转动件和第二配合件的顶面和侧壁之间的密封性大大提高,防雨板能够防止雨水倒流,从而保证防水性能;为了保证折叠房屋的整体的密封性,在第二转动件211的两端均设有转角密封件2114,转角密封件2114的一端与第二转动件211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向下的凸耳;顶墙板以第二转槽部为中心进行转动,顶墙板向上转动时通过第二抵接部与顶墙板抵接定位,顶墙板向下转动至与底板1垂直时停止转动,第二边框22分别位于顶板2的短边方向上,顶板2通过第二边
框22与侧板3固定连接,顶边框21和第二边框22组成的框体内设有板材组件6;在顶墙板展开时,通过密封条使顶墙板和基础框架之间处于密封状态,减少外部环境对顶墙板和基础框架的影响;如附图8和9所示,顶边框21与板材组件6连接侧设有第二固定件212,第二固定件212包括第二承接板、第二卡槽和第二卡板,第二承接板沿顶边框21向外延伸并位于板材组件6顶部,第二承接板下方的顶边框21侧面设有第二卡槽,第二卡板与第二卡槽配合卡接,并与第二承接板组成u型卡口,板材组件6固定于u型卡口内,第二承接板和第二卡板与板材组件6接触面分别设有呈锯齿状的条纹,条纹的设计能够增加板材组件6与第二固定件212之间的摩擦力,使板材组件的安装更稳固;顶板的各个边框相拼接处的两端面均采用45
°
翼角结构连接,外形美观,顶板的各个边框的边角内侧设有固定件,固定件为l型结构,通过固定件将外框架各边可拆卸的固定相连,组装方便。
50.如附图3和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侧板3包括竖边框31和板材组件6,竖边框31分别位于侧板3的竖向方向上,沿竖边框31的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三转动件311,第三转动件311包括第三转槽部和第三抵接部,第三转槽部位于第三转动件311的内侧,第三抵接部位于第三转动件311的外侧,与第三转动件311对应的侧墙板上设有第三配合件34,第三转槽部为空心结构,减轻重量,如附图18所示,第三配合件34包括第三转轴部341和第三定位部,第三转轴部341在第三转槽部内进行转动,第三定位部和第三抵接部的贴合侧相匹配,第三转轴部为空心结构,减轻重量,第三转轴部上设有转轴连接部342,转轴连接部342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转轴部341和侧墙板连接部343固定连接,第三转轴部341、转轴连接部342和侧墙板连接处343靠近第三转轴部341的一侧共同形成适于避让第三转动件311的弧形空腔,第三转动件311的内侧延长方向设有弧形凹槽3111即第三转槽部,第三转动件311靠近侧墙板连接部343的一侧设有与弧形空腔相配合的折弯部3112,折弯部3112和弧形空腔的结构设计能够巧妙的避让第三转动件311,使得侧墙板连接部能够顺利转动;第三转动件311上设有固定连接的转动支撑部313和侧板连接部314,第三转轴部转动设置在弧形凹槽和转动支撑部所形成的空腔内,本实施例中的第三转动件311上的部件可采用一体式结构,连接强度更高,或者是通过紧固件连接的分体式结构,转动支撑部313和侧板连接部314所形成的空腔内设有固定杆33,固定杆33贯穿空腔,便于与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连接,侧墙板连接部343和侧板连接部314均为一体成型的型材,减轻重量的同时又能保证较高强度,生产工艺简单,加工成本低,侧墙板连接部343和侧板连接部314远离第三转轴部的一侧均设有卡接部,便于与两侧的基础框架和侧墙板的边框相连接;侧墙板连接部343和侧板连接部314与对应的卡接部开口方向相反的一侧均设有向远离第三转轴部341一侧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的内侧设有一体成型的限位板,第一延伸部的内侧远离第三转轴部的一端设有凹凸不平的防滑纹,便于安装侧墙板和侧板,增加摩擦力,使其连接更加牢固,侧板连接部314与对应的卡接部开口方向相反的一侧设有向第三转轴部341一侧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315;转动支撑部313包括一体成型的依次相连设置的第三延伸部3131、弧形延伸部3132、第四延伸部3133、第五延伸部3134和第六延伸部3135;第三延伸部3131和第六延伸部3135分别与侧板连接部314靠近第三转轴部341的一侧和第二延伸部315固定连接;转动支撑部313还设有密封条安装部,包括依次固定相连设置在第五延伸部靠近侧墙板连接部一侧的第七延伸部3136和第八延伸部3137以及固定设置在第二延伸部315的内侧的第九延伸部3151;当侧墙板转动至与侧板平行时,侧墙板连接部343和第九延伸部3151抵接定位,即第三抵接部和
第三定位部抵接定位,侧墙板向基础框架内侧转动至与侧板垂直时,第三转轴部停止转动,如附图11和12所示,竖边框31与板材组件6连接侧设有第三固定件312,第三固定件312包括第三承接板、第三卡槽和第三卡板,第三承接板沿竖边框31向外延伸并位于板材组件6外侧,第三承接板内侧的竖边框31侧面设有第三卡槽,第三卡板与第三卡槽配合卡接,并与第三承接板组成u型卡口,板材组件6通过u型卡口与竖边框31固定连接;优选地,第三承接板和第三卡板与板材组件6接触面分别设有呈锯齿状的条纹,条纹的设计能够增加板材组件6与第三固定件312之间的摩擦力,使板材组件的安装更稳固;在第三转动件311的内表面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方孔,便于布线或安装插座;侧板的各个边框相拼接处的两端面均采用45
°
翼角结构连接,外形美观,顶板的各个边框的边角内侧设有固定件,固定件为l型结构,通过固定件将外框架各边可拆卸的固定相连,组装方便。
51.如附图3所示,侧板3卡接于第一边框12和第二边框22之间,竖边框31的内部设有贯通的通口,通口内分别穿设有固定杆33,固定杆33的顶部和底部分别穿过第二边框22和第一边框12,固定杆33的底部与第一边框12固定连接,位于同一第二边框22上的固定杆33顶部穿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位于第二边框22上,固定杆33的顶部分别设有吊环32,吊环32位于固定板上方,固定杆33可选为两端带有外螺纹的钢筋,固定杆33的底部穿过加强板通过螺栓紧固,固定杆33的顶部螺纹连接有螺栓,通过固定杆33两端的螺栓加强紧固第一边框12、侧板3和第二边框22的连接关系,使第一边框12、侧板3和第二边框22的连接关系更加稳固,固定杆33的顶部固定有吊环32,为了便于吊环32的安装,吊环32优选为带有螺栓的吊环,通过吊环32在吊装基础框架时,吊环32上的拉力会通过固定杆33使底板1连带着侧板3和顶板2一起进行吊装,保证了通过吊环32进行吊装的安全性。
52.本实施例中的侧板3卡接在第一边框12和第二边框22之间,为了加固侧板3、第一边框12、第二边框22之间的连接关系,在侧板3的竖边框31内贯穿设有固定杆33,固定杆33的底部穿过第一边框12并与之固定连接,固定杆33的顶部穿过第二边框22并固定有吊环32,固定杆33的设置不仅能使侧板3、第一边框12、第二边框22的连接更加稳固,防止侧板3发生倾斜,而且还能在通过吊环32进行吊装的过程中,使整个基础框架中的底板1、侧板3和顶板2通过固定杆33的作用进行整体吊装,更加保证了基础框架在吊装过程中的安全。
53.本实施例中的基础框架包括底板1、顶板2和侧板3,在底板1上设有第一转动件111,顶板2上设有第二转动件211,侧板3上设有第三转动件311,通过第一转动件111与底墙板进行转动连接,通过第二转动件211与顶墙板进行转动连接,通过第三转动件311与侧墙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111、第二转动件211和第三转动件311的设置有利于基础框架与各个墙板之间的连接,能够更方便地实现各个墙板的展开和折叠;本实施例中的底板1上设有第一转动件111,第一转动件111上设有第一转槽部和第一抵接部,通过第一转槽部的设置能够使底墙板相对于底板1进行转动,第一抵接部能够对底墙板转动至与底板1平行时进行抵接定位,而通过第一转槽部与底墙板的配合转动能使底墙板折叠至于底板1垂直位置,第一转动件111的结构设计更加方便对底墙板进行定位,通过第一抵接部与底墙板的抵接定位,能够加强底墙板与底板1之间的连接密封性;本实施例中的顶板2上设有第二转动件211,第二转动件211上设有第二转槽部和第二抵接部,通过第二转槽部的设置能够使顶墙板相对于顶板2进行转动,通过第二抵接部为顶板2展开后的预设倾斜角度进行定位,为了增加顶墙板与顶板2之间的密封性和预防雨水渗透,在第二抵接部上设有密封条和防雨
部,通过密封条的设置可以增加顶墙板和顶板2之间的密封性,防雨部的设置可以预防雨水从顶墙板渗透进基础框架内部,提高基础框架的使用安全性和舒适性。
54.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发明,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发明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作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