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用于圆筒形建筑可调节的施工平台装置。
背景技术:2.目前,在拆除烟囱、水塔类建筑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爆破拆除、机械拆除、整体放倒拆除以及人工拆除。但是由于场地限制或对其它周围建筑物、设备环境有危害等的情况下,人工拆除的方法还是普遍的,此方法使用成本低、安全环保、危害性较小。
3.现有技术中虽然存在一些用于人工拆除的施工平台,但是施工平台在使用时,存在以下缺点:
4.1、整体构架难搭建,搭建过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导致拆卸成本较高;
5.2、平台装置高度和尺寸不好调节,导致其适用范围较低。
6.3、施工人员只能在上面站着施工,不便于施工人员长时间高空作业。
7.因此,一种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圆筒形建筑可调节的施工平台装置成为整个社会亟待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圆筒形建筑可调节的施工平台装置,包括人工施工平台装置和可调节底部支撑架,所述可调节底部支撑架设置在人工施工平台装置的底部,所述人工施工平台装置包括底部横板、支撑杆、中间横板和后侧挡板,所述底部横板、支撑杆、中间横板和后侧挡板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支撑杆用于连接底部横板和中间横板,所述底部横板的下方设置有加强固定杆,所述加强固定杆的另一端用于固定在圆筒形建筑上,所述第一调节环和第二调节环上均设置有第二固定孔;
9.所述可调节底部支撑架包括固定钉、第一调节固定杆、第二调节固定杆、第一调节环和第二调节环,所述第一调节固定杆套接在第二调节固定杆的外侧,所述第一调节环与第二调节环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固定钉的底端用于插入地面固定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固定杆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调节固定杆上设置有与第一固定孔适配的压簧。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环上设置有滑动槽,所述第二调节环上设置有与滑动槽适配的凸起。
12.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钉呈圆台状结构设置,其直径由上至下依次减小。
13.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呈圆弧状分布,相邻的两个支撑杆之间间距相等。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高度调节杆、第二调节固定杆沿圆筒形建筑外圆周面呈圆周阵列结构设置,所述第一高度调节杆、第二调节固定杆与圆筒形建筑之间设置有固定卡,所述第一高度调节杆、第二调节固定杆通过固定卡固定在圆筒形建筑上。
15.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钉的顶部与第一高度调节杆的底部螺纹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卡呈u字型结构设置。
17.进一步地,所述底部横板和中间横板均呈圆弧状结构设置,所述底部横板的内侧面与圆筒形建筑外壁触接,所述中间横板的内侧面与圆筒形建筑外壁之间设置有间距。
18.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人工施工平台装置和可调节底部支撑架的结合,实现了高度、圆环度大小可调节。底部横板和中间横板的设置,便于施工人员高空休息,有利于施工人员高空作业。本实用新型的搭建方法简单,方便拆卸和运输,适用范围广泛。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圆筒形建筑可调节的施工平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圆筒形建筑可调节的施工平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圆筒形建筑可调节的施工平台装置的侧视图;
22.图4是第二调节环10与圆筒形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固定卡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5.如图所示:1、底部横板,2、支撑杆,3、中间横板,4、后侧挡板,5、加强固定杆,6、固定钉,7、第一高度调节杆,8、第二调节固定杆,9、第一调节环,10、第二调节环,11、第一固定孔,12、压簧, 13、滑动槽,14、凸起,15、固定卡,16、第二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7.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介绍。
28.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提供了一种用于圆筒形建筑可调节的施工平台装置,包括人工施工平台装置和可调节底部支撑架,所述可调节底部支撑架设置在人工施工平台装置的底部,所述人工施工平台装置包括底部横板1、支撑杆2、中间横板3和后侧挡板4,所述底部横板1、支撑杆2、中间横板3和后侧挡板 4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支撑杆2用于连接底部横板1和中间横板3,所述底部横板1的下方设置有加强固定杆5,所述加强固定杆5的另一端用于固定在圆筒形建筑上;
29.所述可调节底部支撑架包括固定钉6、第一调节固定杆7、第二调节固定杆8、第一调节环9和第二调节环10,所述第一调节固定杆7套接在第二调节固定杆8的外侧,所述第一调节环9与第二调节环10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固定钉6的底端用于插入地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调节环9和第二调节环10上均设置有第二固定孔16。
30.所述第一调节固定杆7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11,所述第二调节固定杆8上设置有与第一固定孔11适配的压簧12。所述第一调节环9上设置有滑动槽13,所述第二调节环10上设置有与滑动槽13适配的凸起14。所述固定钉6呈圆台状结构设置,其直径由上至下依次减小。所述支撑杆2呈圆弧状分布,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之间间距相等。所述第一高度调节杆7、第二调节固定杆8沿圆筒形建筑外圆周面呈圆周阵列结构设置,所述第一高度调节杆7、第二调节固定杆8与圆筒形建筑之间设置有固定卡15,所述第一高度调节杆7、第二调节固定
杆8通过固定卡15固定在圆筒形建筑上。所述固定钉6的顶部与第一高度调节杆7的底部螺纹连接。所述固定卡15呈u字型结构设置。所述底部横板1和中间横板2均呈圆弧状结构设置,所述底部横板1的内侧面与圆筒形建筑外壁触接,所述中间横板2的内侧面与圆筒形建筑外壁之间设置有间距。
31.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可以首先进行可调节底部支撑架的搭建,固定钉6固定在地面,根据圆筒形建筑物的尺寸,调节第一高度调节杆7、第二调节固定杆8、第一调节环9 和第二调节环10的尺寸大小和高度大小,调节好高度后将第一高度调节杆7、第二调节固定杆8贴圆筒形建筑物外壁环形设置,通过固定卡15和螺母,将第一高度调节杆7、第二调节固定杆8固定在圆筒形建筑物上,第一调节环9和第二调节环10通过固定螺母固定在圆筒形建筑物上,固定好之后,底部横板1、支撑杆2、中间横板3和后侧挡板4相对应设置在第一调节环9和第二调节环10上,施工人员可以踩在底部横板1上,当施工人员高空作业累了之后,可以坐在中间横板3上休息后继续高空作业,缓解了施工人员高空作业的疲劳感。各个部件之间方便拆卸和组装,节约了人工成本和搭建成本,便于运输,建议推广使用。
32.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