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属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可变向的金属溶液交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可变向的金属溶液交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辊道转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变向的金属溶液交接装置。


背景技术:

2.辊道是利用圆筒式的辊子转动来实现转运目的的运输设备,辊道运输具有较高的承重性和刚度,且转运过程机具有的稳定性,成为各生产车间,尤其是大型或高温车间主要的运输设备,在浇铸造车间作业中,金属熔液转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而盛放金属溶液的容器温度较高、重量较大,所述辊道运输方式也被广泛应用于铸造车间的铁水转运工作中。
3.目前在铁水转运工作中应用的辊道结构,大多由支架和若干辊子组成,两根支架水平布置,中间平行设置若干辊子,由驱动装置带辊子转动完成运输作业,但是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辊道只能沿单一方向进行运输,所以需要借助行吊或其他设备来改变运输方向或对接不同角度工位,这就使得铁水的转运效率极低,还有一部分辊道固定安装在转运车车体上,通过转运车的运行实现辊道的平移,但是由于转运车轨道固定,仍无法解决辊道无法对接不同角度工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辊道装置运行方向单一,无法完成多角度对接不同工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变向的金属溶液交接装置,经过合理设计,将辊道单元与旋转单元连接,使辊道单元能够跟随旋转单元转动,用以实现对接不同角度工位。
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可变向的金属溶液交接装置,包括辊道单元和旋转单元,所述旋转单元能够绕竖直方向转动,所述辊道单元包括连接部、固定部和辊道部,所述连接部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块,且通过第一连接块与旋转单元固定连接,实现辊道单元跟随旋转单元转动,进而对接不同角度工位,大大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所述连接部另一端设有辊道部,用以负责转运工作,其包括若干平行布置的导辊,且导辊轴线与旋转单元转动轴线无交叉,使辊道装置跟随旋转单元转动时,能够快速顺利与其他工位完成对接,所述固定部一端与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旋转单元连接,对装置的连接起主要的加强作用,使装置连接更加牢固。
7.如上所述的一种可变向的金属溶液交接装置,所述连接部包括相对布置的两根连接臂,两连接臂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块,另一端之间或上部水平设有辊道部,这样设计,使两连接臂分别与旋转单元两侧连接,既方便安装,又能使辊道单元保持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
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臂包括首尾相接的安装部和承载部,其中靠近第一连接块一端为安装部,起主要连接作用,所述辊道部位于两连接臂的承载部之间,起承重和转运作用。
9.作为优选的,所述安装部和承载部均水平布置,且所述承载部设置高度低于安装部设置高度,降低辊道部的工作高度,使辊道部的设置不会影响其他装置的正常工作。
10.进一步的,至少一根连接臂远离第一连接块一端上部设有驱动连接架,通过所述
驱动连接架安装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辊道部连接,用于驱动辊道部的运行。
11.进一步的,至少一根连接臂的安装部,其远离承载部一端向外延伸,且通过延伸部分安装有除尘装置,使装置在工作时,能够起到除尘效果,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和使用者的健康。
12.如上所述的一种可变向的金属溶液交接装置,所述固定部包括加强杆和固定杆,所述加强杆连接在两连接臂之间,且位于辊道部后面,所述固定杆连接在辊道部后面,远离辊道部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块,且通过第二连接块与旋转单元固定连接,有效增加了辊道单元的承重性及使用寿命。
13.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杆两端分别与两连接臂中部连接,所述固定杆与加强杆中部连接,使固定部起加固作用的位置位于连接部中部的重心上。
14.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杆与连接臂的连接点,位于承载部靠近安装部一端上方,且所述加强杆上端的设置高度低于安装部上端的设置高度,使辊道单元在安装时,其远离安装位置的一端相对于安装端来说,能够位于靠下的位置,使辊道单元的布置和安装更加方便。
15.作为优选的,所述固定杆与加强杆连接一端位于加强杆下部,使固定杆对加强杆能够起到有效和良好的支撑作用。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可变向的金属溶液交接装置,相比于之前的辊道直接布置于地面或固定于车体上的方式,本装置通过连接臂与转运车的旋转单元连接,实现了辊道装置随旋转单元旋转,进而对接不同角度工位,实现铁水的转运工作,同时,辊道装置中部设有固定杆和加强杆,固定杆一端通过加强杆与辊道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旋转单元连接,使辊道装置的设置更加牢固,同时连接臂向外延伸设有固定除尘装置的延伸部,符合安全无污染的工作要求,各连接块的设计,使装置的安装更加简单,实用性极强。
附图说明
17.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方案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8.在附图中:
19.图1为实施例中辊道装置与旋转单元的连接示意图;
20.图2为实施例中辊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2的俯视图;
22.图4为图2的主视图;
23.图5图2中的右视图;
24.图中各附图标记所代表的组件为:
25.1、第一连接臂,11、第一安装部,12、承载部,13、第一连接块,14、驱动连接架,15、第三连接块,2、第二连接臂,21、第二安装部,3、连接板,4、加强杆,41、第四连接块,5、固定杆,51、第二连接块,6、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需要说明,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
27.实施例
2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变向的金属溶液交接装置,包括辊道单元和旋转单元,所述旋转单元能够绕竖直方向转动,所述辊道单元与旋转单元固定连接,实现辊道单元随旋转单元转动。
29.进一步的,参见图1、图2和图3,所述旋转单元为方形框架结构的立柱6,所述立柱6能够绕竖直方向旋转,所述辊道单元包括连接部、固定部和辊道部,所述连接部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块13,且通过第一连接块13与立柱6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另一端设有辊道部(图未示),用以负责转运工作,其包括若干平行布置的导辊,且导辊轴线与立柱6转动轴线无交叉,使装置跟随立柱转动时,能够快速顺利与其他工位完成对接,所述固定部一端与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立柱6连接,对装置的连接起主要的加强作用,使装置连接更加牢固。
30.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相对布置的两根连接臂和一块连接板3,两连接臂一端与立柱6连接,另一端外侧设有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两端分别与两连接臂远离立柱6一端固定连接,来固定两连接臂,进而固定连接部。
31.进一步的,结合图3、图4,两根所述连接臂分别为第一连接臂1和第二连接臂2,所述连接臂截面为方形结构,所述连接臂分为安装部和承载部12,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壁上的为第一安装部11,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臂2上的为第二安装部21,所述安装部用于与立柱6连接,两连接臂的承载部12之间水平设有辊道部。
32.作为优选的,所述连接臂水平布置,且所述承载部12设置高度低于安装部设置高度,降低了辊道部的工作高度,使交接装置的设置不会影响其他装置的正常工作,所述安装部与承载部12连接处为倾斜连接。
33.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臂安装部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块13,所述第一连接块13设有四个,且分别位于第一连接臂1与第二连接臂2的内侧两两相对布置,所述第一连接块13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连接臂安装第一安装板位置向交接装置的内侧延伸,所述第一安装板竖直安装于延伸部位顶端,其为长方形板结构,长方形板两侧均布有安装孔,通过安装孔与立柱6固定连接。
34.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板与连接臂连接处的上下两端、第一连接臂1上用于连接第一安装板的延伸部位之间、第二连接臂2上用于连接第一安装板的延伸部位之间、位于装置内侧的连接臂用于连接第一安装板延伸部位与连接臂连接处均设有加强筋板。
35.进一步的,所述承载部12上水平均匀设有五个通孔,所述辊道部包括五根平行布置的导辊,各导辊两端分别与承载部12上的通孔转动连接,且各导辊的中点连线与连接部沿其布置方向的中线共线,进而使交接装置跟随立柱6转动时,能够快速顺利与其他工位完成对接。
36.进一步的,所述承载部12靠近连接板3一端上方设有驱动连接架14,通过任一驱动连接架14设有驱动装置(图未示),用于驱动辊道部的运行。
37.进一步的,所述承载部12靠近安装部一端上方设有第三连接块15,所述第三连接
块15包括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三安装板水平与连接臂固定连接,且与连接臂连接位置两侧均设有加强筋板。
38.作为优选的,所述加强杆4上端的设置高度低于安装部上端的设置高度,使装置在安装时,其远离安装位置的一端相对于安装端来说,能够位于靠下的位置,使交接装置的布置和安装更加方便。
3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部11远离连接板3一端向外延伸,且通过延伸部分上部安装有除尘装置(图未示),使装置在工作时,能够起到除尘效果,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和使用者的健康。
40.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杆4截面为方形结构,其两端分别与两连接臂连接,所述加强杆4两端下部设有第四连接块41,所述第四连接块41与第三连接块15相配合,用于完成加强杆4与连接臂的固定工作。
41.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5截面为方形结构,其一端与加强杆4中部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或其它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制,所述固定杆5与加强杆4连接端位于加强杆4下方,且与加强杆4连接处两侧、加强杆4靠近固定杆5一侧与固定杆5之间均设有加强筋板。
42.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5远离加强杆4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块51,所述第二连接块51包括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板面朝向远离加强杆4一端布置,其两侧设有安装孔,通过所述安装孔与立柱6固定连接。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增减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