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械加工 专利正文
一种电源线固定结构及设有其的电烙铁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电源线固定结构及设有其的电烙铁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焊接器件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源线固定结构及设有其的电烙铁。


背景技术:

2.在焊接工序中经常需要使用到电烙铁,电烙铁通过电源线连接插座,进而实现通电。但在焊接过程中,由于需要经常移动电烙铁的位置,导致电源线经常被拉扯,因此,很容易导致电源线松脱。而如果电源线松脱,则很容易发生漏电等安全事故,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不足),提供一种电源线固定结构,用于解决电源线稳固性能差、安全性能低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有上述电源线固定结构的电烙铁,通过合理安全地固定电源性,有效提高了电烙铁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
5.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电源线固定结构,包括电源线及壳体,所述电源线的一端部连接壳体内的工作器件,且与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部用于连接壳体外部的电源;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7.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壳体的前半部分用于固定工作器件,所述第一壳体的后半部分内设有压紧结构,用于固定并压紧电源线;
8.所述第二壳体套设于第一壳体后半部分的外壁,用于压紧第一壳体,所述电源线由第二壳体的尾部穿出。
9.本技术方案中,电源线连接工作器件,以实现给电源线供电。电源线压紧固定于第一壳体的中空结构内,为第一层次的固定;第二壳体套设于第一壳体的外壁,并压紧第一壳体,从而压紧第一壳体内的电源线,为第二层次的固定。本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进行两个层次的固定,进而有效地将电源线压紧固定于第一壳体的中空结构内,有效避免了电源线在使用过程中松脱的情况,提高了电源线的稳固性。
10.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
11.所述第一壳体前半部分的宽度尺寸大于后半部分的宽度尺寸,所述第二壳体穿过第一壳体的后半部分,且与第一壳体的前半部分连接。
12.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壳体的后半部分完全套设于第二壳体内,且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的前半部分连接,进而实现了有效套住第一壳体的后半部分,通过套住第一壳体的后半部分,可进一步地稳固电源线,避免电源线松脱。
13.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
14.所述第二壳体的尾部往中空结构内凸出,形成限位部;
15.所述电源线上套设有线尾,所述线尾穿入第二壳体,且与所述限位部卡紧连接。
16.本技术方案中,电源线上套设线尾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电源线在第二壳体的尾部交接处折弯而造成损坏;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线尾与第二壳体卡紧连接,进而进一步固定电源线,防止电源线松脱。
17.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
18.所述线尾为弹性件,且线尾的宽度尺寸大于限位部位置处的内径尺寸;所述线尾在对应限位部的位置处设有凹位,所述凹位与所述限位部匹配连接。
19.具体地,线尾穿入电源线后,在第二壳体的尾部被压缩而穿入第二壳体内,并在第二壳体的中空结构内回弹卡紧。其中,线尾在对应第二壳体的限位部位置处设有凹位,从而使凹位嵌合在限位部位置处,以实现固定线尾。通过线尾与第二壳体之间固定连接,以进一步固定电源线。
20.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
21.所述第一壳体后半部分的内径从前往后逐渐缩小,以压紧电源线;
22.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径也从前往后逐渐缩小,以压紧第一壳体的后半部分。
23.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
24.所述压紧结构为设在第一壳体尾部的中空结构内的凸起纹路。所述凸起纹路可以进一步卡紧电源线,也使得电源线与第一壳体的摩擦力更大,以避免电源线拉扯而松脱。
25.一种电烙铁,包括上述的电源线固定结构,还包括发热体和拆焊组件,所述发热体与工作器件连接,且从第一壳体的前半部分穿出;所述拆焊组件套设于发热体外,且与第一壳体的前半部分连接,并通过发热体传递热量,实现拆焊和焊接。
26.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
27.所述工作器件上还设有调温器,所述调温器上设有转动调节键;用于调节调温器的发热电阻,从而调节发热体的发热温度。
28.本技术方案中,转动调节键与调温器连接,通过转动调节键,即可调节调温器的发热电阻;而发热体通过电烙铁的工作器件与发热体连接,因此,调温器可以通过工作器件控制发热体的发热温度,从而实现调节发热体的发热温度。
29.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
30.所述温度调节键上依次连接有从动轮和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啮合连接,所述从动轮通过带动温度调节键转动,进而调节调温器的发热电阻。
31.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
32.所述主动轮套设于第一壳体的后半部分,且位于第一壳体的前半部分与第二壳体之间;
33.所述第一壳体上在对应于从动轮上方的位置处设有转动窗口,所述从动轮部分外露于所述转动窗口,所述从动轮在所述转动窗口处与主动轮啮合连接。
34.本技术方案中,当转动主动轮,则可带动从动轮转动,进而带动调温器上的转动调节键转动,以实现调节调温器的发热电阻。其中,第二壳体通过与主动轮连接,以实现与第一壳体的前半部分连接。
3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36.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线固定结构通过第一壳体的压紧结构以及第二壳体的卡紧结
构,实现有效地固定于第一壳体的中空结构内,有效防止电源线被拉扯而松脱的情况,从而提高了电源线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37.图1为本实用新型往a-a面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壳体的后半部分的剖面图。
39.图3为线尾的结构示意图。
40.图4为电烙铁的立体图。
41.图5为电烙铁的爆炸图。
42.图6为主动轮和从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44.实施例1
4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源线900固定结构,包括电源线900和壳体,该电源线900的一端部连接壳体内的工作器件100,且与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部用于连接壳体外部的电源,以实现给工作器件供电;其中,壳体包括第一壳体500和第二壳体600;该第一壳体500和第二壳体600均为中空结构,其中,第一壳体500的前半部分用于固定工作器件100,第一壳体500的后半部分内设有压紧结构,用于固定并压紧电源线900;而第二壳体600套设于第一壳体500后半部分的外壁,用于压紧第一壳体500,电源线900由第二壳体的尾部穿出,第二壳体600通过压紧第一壳体500,实现压紧第一壳体500内的电源线900,从而有效避免了电源线900在使用过程中松脱的情况,提高了电源线900的稳固性。。
46.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第二壳体600的尾部突出于第一壳体500的尾部,使得第一壳体500的后半部分完全被套设于第二壳体600的中空结构内;而第一壳体500前半部分的宽度尺寸大于后半部分的宽度尺寸,因此,第二壳体600穿过第一壳体500的后半部分后,与第一壳体500的前半部分连接,从而实现了进一步固定第二壳体600,而由于第二壳体600压紧第一壳体500,第一壳体500压紧电源线900,因此也进一步地将电源线900稳固于第一壳体500后半部分的中空结构内。
47.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500后半部分的内径l1、l2从前往后逐渐缩小,以压紧电源线900;而第二壳体600的内径d1、d2也从前往后逐渐缩小,以压紧第一壳体500的后半部分,起到层层压紧的作用。
48.进一步地,所述的压紧结构为设在第一壳体500尾部的中空结构内的凸起纹路501。该凸起纹路501可以进一步卡紧电源线900,也使得电源线900与第一壳体500的摩擦力更大,以避免电源线900拉扯而松脱。
49.结合图3所示,另一方面,本技术方案中,第二壳体600的尾部往中空结构内凸出,形成限位部601;电源线900上套设有线尾910,该线尾910穿入第二壳体600的中空结构内,且被所述限位部601卡紧于第二壳体600的尾部。通过电源线900上套设线尾910,一方面是
为了防止电源线900在第二壳体600的尾部交接处折弯而造成损坏;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线尾910与第二壳体600卡紧连接,进而进一步固定电源线900,防止电源线900松脱。
50.其中,线尾910为弹性件,具有一定的弹性,且线尾910的宽度尺寸大于限位部601位置处的内径尺寸,线尾910在对应限位部601的位置处设有凹位911,从而使线尾910被限位部601卡紧于第二壳体600的尾部。具体地,线尾910穿入电源线900后,在第二壳体600的尾部被压缩而穿入第二壳体600内,并在第二壳体600的中空结构内回弹卡紧。而凹位911嵌合在限位部601位置处,以实现固定线尾910。通过线尾910与第二壳体600之间固定连接,以进一步固定电源线900。
51.实施例2
52.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烙铁,该电烙铁设有上述的电源线900固定结构,电烙铁上还设有发热体200和拆焊组件800,该发热体200与工作器件100连接,且从第一壳体500的前半部分穿出;该拆焊组件800套设于发热体200外,且与第一壳体500的前半部分连接,并通过发热体200传递热量,实现拆焊和焊接。
53.现有技术中,由于电烙铁在使用过程会经常移动,因此会经常拉扯到电源线900,导致电源线900的稳固性和安全性能差。而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上述的电源线900固定结构,可以合理、安全、稳固地固定电源线900,提高电源线900的稳固性和使用寿命。
54.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工作器件100上还设有调温器300,该调温器300上设有转动调节键;用于调节调温器300的发热电阻,从而调节发热体200的发热温度。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通过转动调节键,即可调节调温器300的发热电阻;而发热体200通过电烙铁的工作器件100与发热体200连接,因此,调温器300可以通过工作器件100控制发热体200的发热温度,从而实现调节发热体200的发热温度。
55.结合图6所示,具体地,温度调节键上依次连接有从动轮410和主动轮420,主动轮420与从动轮410啮合连接,从动轮410通过带动温度调节键转动,进而调节调温器300的发热电阻。
56.更具体地,主动轮420套设于第一壳体500的后半部分,且位于第一壳体500的前半部分与第二壳体600之间;第一壳体500上在对应于从动轮410上方的位置处设有转动窗口514,从动轮410部分外露于所述转动窗口514,从动轮410在所述转动窗口514处与主动轮420啮合连接。本技术方案中,当转动主动轮420,则可带动从动轮410转动,进而带动调温器300上的转动调节键转动,以实现调节调温器300的发热电阻。其中,第二壳体600通过与主动轮420连接,以实现与第一壳体500的前半部分连接。
57.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