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道治理装置。
背景技术:2.受外部水域潮汐的影响,使得河道内的水体流动性差、水动力不足,致使河道内的水体往复振荡而不能顺利排入外部水域进行扩散与治理,从而使得河道内的水体长期处于厌氧发酵环境中而引发厌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最终使得河道内的水体和底泥发黑变臭。
3.现有的一般设置增氧设备为河道内水体进行定期增氧操作,以促进河道水的有效治理;然而,易因无法及时得知河道水体是否缺氧,进而最终导致河道水体流动性差的问题,不便对河道水体的治理。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便于解决无法及时得知河道水体是否缺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河道治理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河道治理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河道治理装置,包括设于河道两侧的多个增氧泵以及用于控制对应增氧泵启停的控制系统,增氧泵沿河道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每个增氧泵均有与其对应的增氧区域;增氧泵的出气口连接有增氧管道,增氧管道伸入河道内部;控制系统包括:检测模块,用于对河道内部水含氧量进行检测,并输出检测信号;控制模块,连接于检测模块输出端以获取检测信号,并将检测信号与预设信号进行比较,在检测信号对应的水氧含量低于预设信号对应的水氧含量时,输出控制信号;执行模块,连接于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以获取控制信号,并响应控制信号控制相应增氧泵启停。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检测模块实时地对河道内水氧含量进行检测,并实时输出检测信号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在检测信号对应的水氧含量低于预设水氧含量时,输出控制信号至执行模块,以使执行模块控制增氧泵进入工作状态,以使氧气最终通过增氧管道进入河道内部,实现河道内部水的增氧,进而便于提高河道内部的水体流动性;控制系统与增氧泵的配合,便于在河道水体任一区域缺氧时,及时地向对应区域输送氧气。
8.可选的,增氧管道伸入河道内部的一端设有加强管道,加强管道周向侧壁开设有加强孔。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氧气由增氧管道进入加强管道,由于加强管道上设置有加强孔,因此氧气可由各个加强孔进入河道内部不同位置,从而实现大范围的增氧。
10.可选的,加强管道口径小于增氧管道。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氧气在由增氧管道进入加强管道时,由于加强管道口径小于增氧管道,因此可以加快氧气通过加强孔进入河道内部的效率。
12.可选的,增氧管道背离增氧泵的一端设有四通管,增氧管道通过四通管同时与三根加强管道连通。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增氧管道同时与三根加强管道连通,可以进一步增大增氧范围。
14.可选的,检测模块包括设置在河道水体中的水含氧量传感器,水含氧量传感器设有多个,间隔分布于对应增氧区域内;水含氧量传感器连接于电源,用于对对应增氧区域的不同位置的水含氧量进行检测,并输出检测信号。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水含氧量传感器的设置,便于更加准确地对对应增氧区域的水含氧量进行检测。
16.可选的,控制模块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各个信号输入端连接于对应水氧含量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以获取各个水含氧量传感器分别对应的检测信号;控制器将各个检测信号与预设信号做比较,并在任一检测信号对应的水氧含量低于预设水氧含量时,输出控制信号。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有任意一处水氧含量不达标时,控制器均输出控制信号,以最大化的增强河道内水体流动性。
18.可选的,执行模块包括供电开关,供电开关信号输入端连接于控制器信号输出端,以获取控制信号,并响应控制信号由关断状态转换为导通状态,使增氧泵通电进入工作状态。
19.可选的,河道两侧设有保护箱,增氧泵置于保护箱内部。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护箱可有效地为增氧泵遮风挡雨,以提高增氧泵的使用寿命。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2.1.通过设置与增氧泵一一对应的控制系统,对各个增氧区域的水氧含量进行实时检测,并在任意一处水氧含量不达标时,控制系统及时控制对应增氧泵启动,以实现该位置的及时增氧,从而便于快速的提高河道内水体流动性;
23.2.在加强管道上设置加强孔,可有效增加增氧范围,从而提高增氧效率;同时加强管道管井小于增氧管道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的加快该区域的增氧效率。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为显示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河道;11、保护箱;111、箱门;2、增氧泵;21、增氧管道;22、加强管道;221、加强孔;3、控制系统;31、检测模块;32、控制模块;33、执行模块;4、四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河道治理装置。
29.参照图1和图2,一种河道治理装置包括设于河道1两侧的增氧泵2以及用于控制增氧泵2启停的控制系统3,其中增氧泵2设有多个,河道1每一侧的增氧泵2均沿河道1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且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河道1两侧的增氧泵2相互正对,每两个相互正对的增氧泵2负责一片增氧区域;增氧泵2的出气口连通设置有增氧管道21,增氧管道21伸入河道1
底部;控制系统3用于对两相互正对的增氧泵2进行启停控制,在任一增氧区域内水氧含量不足时,控制系统3及时控制相应增氧泵2启动,增氧泵2通过增氧管道21向河道1水输送氧气,以提高对应增氧区域的水体流动性,减少河道1内污泥堆积量,实现对河道1的及时地、有效地治理。
30.参照图2,控制系统3包括检测模块31、控制模块32以及执行模块33,其中检测模块31连接于电源,用于对河道1内对应增氧区域的水氧含量进行检测,并输出检测信号;控制模块32连接于检测模块31输出端,以获取检测信号,将检测信号对应的水氧含量与预设信号对应的水氧含量进行比较,并在检测到的水氧含量低于预设水氧含量时,输出控制信号;执行模块33连接于控制模块32输出端,以获取控制信号,并响应控制信号使增氧泵2通过增氧管道21向河道1内输送氧气。
31.检测模块31包括多个水含氧量传感器,多个水含氧量传感器均匀设置在河道1内对应增氧区域;各个水含氧量传感器均连接于电源,用于对对应增氧区域不同位置的水含氧量进行检测,并实时输出检测信号;控制模块32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各个信号输入端分别接至各个水含氧量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以获取各个水含氧量传感器输出的检测信号,将各个检测信号与预设信号进行比较,并在任一检测信号对应的水含氧量低于预设信号对应的水含氧量时,输出控制信号;执行模块33包括供电开关,供电开关连接于电源,且供电开关的信号输入端连接于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以获取控制信号,并响应控制信号由关断状态转化为导通状态。
32.各个增氧区域内,若有任一水含氧量传感器检测到的水含氧量低于预设含氧量,则控制器输出控制信号,以使供电开关导通,增氧泵2进入工作状态,通过增氧管道21向河道1内部供氧,以改善对应增氧区域的水氧含量低的情况,从而提高增氧区域的水氧含量,减小河道1内污泥增多的可能性,进而促进对河道1的有效治理。
33.参照图1,增氧管道21伸入河道1内部的一端均连通设置有四通管4,每根四通管4上均连通设置有加强管道2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同一四通管4相互连通的加强管道22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均垂直于增氧管道21的竖直部分;加强管道22管径低于增氧管道21,且加强管道22周向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加强孔221,加强孔221沿加强管道22长度方向的间距分布。
34.增氧泵2通过增氧管道21向各个加强管道22输送氧气,加强管道22管径小于增氧管道21的设置,便于使氧气进入加强管道22后快速地有加强孔221排出,以加快氧气扩散的效率,从而实现高效的河道1治理;同时各个加强管道22的设置,扩大了增氧范围,以进一步提高增氧效率。
35.参照图1,河道1两侧对应增氧泵2的位置均设有保护箱11,增氧泵2位于保护箱11内部,增氧管道21穿出保护箱11;保护箱11侧部开口,且保护箱11开口处设有箱门111;保护箱11的设置,可对增氧泵2做有效保护,减小恶劣天气对增氧泵2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同时将箱门111设于保护箱11侧部,为增氧泵2的取出提供了便利,从而为增氧泵2的检修提供便利。
3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河道治理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各个水氧含量传感器实时地对对应增氧区域的不同位置的水氧含量进行检测,并在某一位置水氧含量低于预设水氧含量时,控制器输出控制信号,使供电开关导通,增氧泵2得电进入工作状态,通过增氧管道21向
各个加强管输送氧气,氧气最终通过加强管扩散至对应增氧区域,以最大化地减小对应区域因缺氧最终导致污泥堆积的可能性,从而最终实现对河道1的有效治理。
3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