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专利正文
一种水利引水水渠的一体化清洗设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水利引水水渠的一体化清洗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水利引水水渠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利引水水渠的一体化清洗设备。


背景技术:

2.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需要不断地适应、利用、改造和保护水环境。水利事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引水水渠是大型且由高墙所筑成的工程,可将高山及丘陵附近的水源引到城内。引水水渠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人造以及天然水源的最主要引流方式之一,同时与沉淀-过滤-消毒这一系统流程形成近代人们最基本认知的饮用水处理系统。同时在农业灌溉以及其他多个生活领域,引水水渠均有其广阔的应用。在引水水渠长时间的输水过程中,由于水体中夹杂的杂质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断在引水水渠的内底面发生沉积,故需要对引水水渠定时进行清洗作业;现有的清洗过程中,为提升清洗过程中的效率,借助相关的清洗设备进行清洗,在进行清洗时,清洗设备沿引水水渠的内底面不断运动,并在运动过程中不断进行沉积物的清除。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如下的缺陷:现有的清洗设备在进行清洗作业时,多直接对引水水渠的水平内底面进行清洗;但是在引水水渠输水的过程中,引水水渠两侧的侧壁也易粘附相关的杂质,并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板结,使引水水渠两侧内壁的洁净度不佳,但是现有的清洗设备难以实现对引水水渠两侧内壁上杂质进行清除,故申请人认为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实现对引水水渠两侧内壁上杂质的清洗作业,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利引水水渠的一体化清洗设备。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利引水水渠的一体化清洗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水利引水水渠的一体化清洗设备,包括小车及安装在小车上的水箱,所述小车上安装有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不断将水箱内部的水体向引水水渠的内底面及两侧内壁进行喷水;所述水箱朝向所述小车前方的一侧端面上固定有两组倾斜向下延伸的电动推杆,两组所述电动推杆的倾斜下端部共同安装有框体,所述框体的下端面转动安装有水平设置的、与引水水渠的内底面接触的第一清洁辊,所述第一清洁辊的一端安装有与所述第一清洁辊同轴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框体靠近垂直于所述第一清洁辊轴线的两侧边沿上均安装有共线设置的连杆,各组所述连杆的上端面在远离所述框体的一端均铰接有基座,所述基座上安装有第二电机,各组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同轴转动有第二清洁辊;各组所述连杆的上端面竖直固定有位于所述基座及所述框体之间的立杆,两组所述立杆背向设置的竖直端面上铰接有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远离所述立杆的一端铰接有开孔设置的限位
环,所述第二清洁辊倾斜上端部的轴体与所述限位环上的开孔插接转动;所述小车上安装有用于对各组电机供给电能的电池。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清洗设备包括小车,水箱及喷淋装置安装在小车上,使小车对各组水箱及喷淋装置进行承载,随着小车在引水水渠内部的移动,喷淋装置能够将水箱内部装载的水体不断向引水水渠的内底面及两侧内壁进行喷淋;在进行引水水渠的清洗作业时,此时安装在水箱上的两组电动推杆对下方的框体进行下放,使框体上转动连接的第一清洁辊不断与引水水渠的内底面接触,此时第一清洁辊端部的第一电机驱动第一清洁辊不断转动,喷淋装置对引水水渠内底面进行喷水作业,水体对引水水渠内底面上的沉积物润湿,在第一清洁辊的不断转动下,使第一清洁辊实现对引水水渠内底面的清洗;对于引水水渠两侧内壁上粘附的杂质的清洗,此时本技术中将两组连杆与框体进行连接,同时安装在基座上的第二电机与第二清洁辊同轴转动,且基座与连杆的上端面铰接,故此时第二电机能够不断向引水水渠的侧壁转动;当进行引水水渠清洗作业时,此时电池对第二电机进行供电,使第二电机不断转动,进而实现了各组第二清洁辊的转动,立杆上铰接有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端部铰接的限位环进行开孔设置,故此时第二清洁辊的倾斜上端部在限位环的限位作用下,使第二清洁辊不断与引水水渠的一侧内壁接触,对于引水水渠内壁倾斜角度不一的情况,此时作业人员能够将第一伸缩杆的长度进行调整,进而使第一清洁辊保持与引水水渠的内壁接触,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实现了对引水水渠两侧内壁的清洗,且清洗过程中能够依照引水水渠两侧内壁的倾斜状况进行第二清洁辊的调整,进而提升了该清洗设备的实用性,综上所述,本技术中的清洗设备实现对引水水渠两侧内壁上杂质的清洗作业,克服了现有清洗设备只能进行引水水渠内底面清洗的缺陷。
9.优选的,所述框体垂直于所述第一清洁辊轴线的两组边沿上均一体连接有槽口水平共线设置的方框,所述连杆与所述方框插接转动,各组所述连杆两端的下端面均凸设有凸块,两组所述凸块的下端面共同连接有平板,所述平板的下端面转动连接有水平延伸的、与引水水渠内底面接触的第三清洁辊;所述框体内部对拉连接有水平延伸的齿条,两组所述平板相互靠近一端的上端面安装有第三电机,各组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上同轴转动有与所述齿条啮合传动的齿轮;两组所述第三清洁辊相互靠近的一端安装有输出轴与所述第三清洁辊同轴转动的第四电机,所述电池对所述第三电机及所述第四电机两者进行供电。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组方框与框体的两侧边沿一体连接,各组方框的槽口水平延伸,连杆保持与方框的插接滑动,且借助平板上安装的电池,第三电机上的齿轮与框体内部对拉连接的齿条啮合传动,上述设置实现了连杆在方框内部的滑动,各组第四电机驱动第三清洁辊不断转动,使两组第三清洁辊均能不断转动,上述技术方案中,实现了将两组第三清洁辊在第一清洁辊后方的安装,当引水水渠的内底面宽度不一时,此时能够驱动各组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的转动使两组连杆不断向外侧滑移,进而使第一清洁辊及两组第三清洁辊之间的作业宽度提升,便于对较大宽度的引水水渠内底面进行清洗作业。
11.优选的,所述第二清洁辊的倾斜上端部贯穿所述限位环上的开孔,所述第二清洁辊倾斜上端部的圆形端面上沿其轴向凹设有沉槽,所述沉槽呈十字形;所述第二清洁辊的倾斜上端安装有第四清洁辊,所述第四清洁辊具有多种长度规格,所述第四清洁辊下端部的轴体凸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沉槽插接配合。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清洁辊倾斜上端部贯穿限位环,当待进行清洗作业
的引水水渠内壁的长度较大时,此时进行第四清洁辊的安装;第四清洁辊的长度分为多种规格,依照待进行清洗的引水水渠两侧内壁的坡面长度,此时将第四清洁辊与第三清洁辊进行固定连接,将第四清洁辊端部的连接块与第二清洁辊端部的沉槽卡接配合,实现了第四清洁辊与第二清洁辊的一体化连接,此时在第二电机的驱动下,第二清洁辊与第四清洁辊不断同步转动,故上述设置使该种清洗设备对不同引水水渠的适应性提升,清洁人员能够将不同长度的第四清洁辊进行更换,使引水水渠的清洁效率提升。
13.优选的,所述喷淋装置包括水泵及管道,所述管道上连接有若干组喷头;所述水泵安装在所述小车后方的上端面,所述管道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通并贯穿所述小车,所述小车的下端面及所述水箱的两侧竖直端面上固定有若干组抱箍,所述管道与各组所述抱箍插接固定。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喷淋装置安装在小车上,当进行喷淋作业时,电池对水泵进行供电,此时水泵将水箱内部的水体进行抽吸,水体沿着管道不断输送,管道对小车的下方及两侧的引水水渠内壁进行喷淋,水体经各组喷头不断喷出;各组抱箍固定在小车的下端面及水箱的两侧竖直端面上,使管道的安装更加牢固。
15.优选的,两组所述立杆背向设置的竖直端面的上端部铰接有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远离所述立杆的一端铰接有开孔设置的顶盖,所述第四清洁辊倾斜上端部的轴体与所述顶盖上的开孔插接转动。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伸缩杆与立杆上端部的竖直端面铰接,同时在第二伸缩杆远离立杆的一端铰接有顶盖,顶盖上的开孔与第四清洁辊的倾斜上端部转动连接,故当第四清洁辊下端部的连接块与第二清洁辊上的沉槽插接配合时,此时第二伸缩杆及顶盖实现了对第四清洁辊倾斜上端部的限位,故此时第四清洁辊在进行转动时,第四清洁辊能够保持与引水水渠两侧内壁的贴合,第四清洁辊在转动的过程中不易发生空转。
1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8.1.本技术中将两组连杆与框体进行连接,同时安装在基座上的第二电机与第二清洁辊同轴转动,且基座与连杆的上端面铰接,故此时第二电机能够不断向引水水渠的侧壁转动;当进行引水水渠清洗作业时,此时电池对第二电机进行供电,使第二电机不断转动,进而实现了各组第二清洁辊的转动,立杆上铰接有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端部铰接的限位环进行开孔设置,故此时第二清洁辊的倾斜上端部在限位环的限位作用下,使第二清洁辊不断与引水水渠的一侧内壁接触,对于引水水渠内壁倾斜角度不一的情况,此时作业人员能够将第一伸缩杆的长度进行调整,进而使第一清洁辊保持与引水水渠的内壁接触,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实现了对引水水渠两侧内壁的清洗,且清洗过程中能够依照引水水渠两侧内壁的倾斜状况进行第二清洁辊的调整,进而提升了该清洗设备的实用性,综上所述,本技术中的清洗设备实现对引水水渠两侧内壁上杂质的清洗作业,克服了现有清洗设备只能进行引水水渠内底面清洗的缺陷;
19.2.各组方框的槽口水平延伸,连杆保持与方框的插接滑动,且借助平板上安装的电池,第三电机上的齿轮与框体内部对拉连接的齿条啮合传动,上述设置实现了连杆在方框内部的滑动,各组第四电机驱动第三清洁辊不断转动,使两组第三清洁辊均能不断转动,上述技术方案中,实现了将两组第三清洁辊在第一清洁辊后方的安装,当引水水渠的内底面宽度不一时,此时能够驱动各组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的转动使两组连杆不断向外侧滑移,
进而使第一清洁辊及两组第三清洁辊之间的作业宽度提升,便于对较大宽度的引水水渠内底面进行清洗作业;
20.3.第四清洁辊的长度分为多种规格,依照待进行清洗的引水水渠两侧内壁的坡面长度,此时将第四清洁辊与第三清洁辊进行固定连接,将第四清洁辊端部的连接块与第二清洁辊端部的沉槽卡接配合,实现了第四清洁辊与第二清洁辊的一体化连接,此时在第二电机的驱动下,第二清洁辊与第四清洁辊不断同步转动,故上述设置使该种清洗设备对不同引水水渠的适应性提升,清洁人员能够将不同长度的第四清洁辊进行更换,使引水水渠的清洁效率提升。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车尾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小车前侧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技术中小车中第三清洁辊及第四清洁辊的示意图;
24.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25.图5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
26.图6是该清洗设备位于引水水渠内部进行清洗作业时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小车;11、电动推杆;12、电池;2、水箱;21、盖板;3、喷淋装置;31、水泵;32、管道;321、喷头;33、抱箍;4、框体;41、第一清洁辊;411、第一电机;42、方框;43、齿条;5、连杆;51、基座;511、第二电机;512、第二清洁辊;5121、沉槽;52、立杆;521、第一伸缩杆;522、第二伸缩杆;53、限位环;54、凸块;55、顶盖;6、平板;61、第三清洁辊;62、第三电机;621、齿轮;63、第四电机;7、第四清洁辊;71、连接块;8、引水水渠。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水利引水水渠的一体化清洗设备。参照图1,该种清洗设备包括小车1及安装在小车1上用于装载水体的水箱2,小车1呈平板6车结构;水箱2固定在小车1的上端面,水箱2呈长方体,水箱2的宽度小于小车1的宽度;水箱2的水平上端面开孔设置并安装有盖板21,便于通过盖板21向水箱2内部注水。
30.小车1的后方安装有喷淋装置3,喷淋装置3不断将水箱2内部的水体向引水水渠8的内底面及两侧内壁进行喷水;喷淋装置3包括水泵31及管道32,水泵31安装在小车1后方的上端面,水泵31的进水口与水箱2内部连接,水泵31的进水口从水箱2朝向小车1尾部的一侧竖直端面插接入水箱2内部,进而便于对水箱2内部的水体进行抽吸。小车1的下端面及水箱2的两侧竖直端面上固定有若干组抱箍33,管道32与各组抱箍33插接固定;管道32上连接有若干组喷头321,位于小车1下端面的各组喷头321竖直朝下设置,位于水箱2两侧的各组喷头321背离水箱2设置;管道32与水泵31的出水口连通并贯穿小车1。小车1的后方安装有电池12,电池12对水泵31进行供电。
31.参照图2,水箱2朝向小车1前方的一侧竖直端面上安装有两组倾斜向下延伸的电动推杆11,两组电动推杆11的倾斜下端部共同安装有方形结构的框体4,框体4的所在平面水平设置,电池12对各组电动推杆11进行供电。当两组电动推杆11收缩时,此时框体4被升
高,使框体4与地面脱离;当两组电动推杆11伸长时,此时框体4逐渐下落,使框体4与地面接触。框体4的下端面转动安装有水平设置的第一清洁辊41,第一清洁辊41的长度不大于小车1的宽度,此处优选第一清洁辊41的长度为小车1宽度的三分之二;第一清洁辊41轴向的中垂面与小车1宽度方向的中垂面共面。第一清洁辊41的一端安装有与第一清洁辊41同轴转动的第一电机411,电池12对第一电机411进行供电。
32.参照图3及图4,框体4垂直于第一清洁辊41轴线的两侧边沿上均一体连接有槽口水平延伸的方框42,两组方框42的槽口呈方形,两组方框42的槽口水平正对设置。各组方框42内部均插接滑动有连杆5,连杆5呈长方体。各组连杆5两端的下端面均凸设有凸块54,凸块54的高度不小于方框42最下端水平边沿的厚度,两组凸块54的下端面共同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平板6,平板6的下端面转动连接有水平延伸的第三清洁辊61,第三清洁辊61的长度优选为第一清洁辊41长度的一半。两组第三清洁辊61相互靠近的一端安装有输出轴与第三清洁辊61同轴转动的第四电机63,电池12对第四电机63进行供电。
33.框体4内部对拉连接有水平延伸的齿条43,齿条4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三清洁辊61的轴线,两组平板6相互靠近一端的上端面安装有第三电机62,第三电机62的输出轴水平且垂直于齿条43的延伸方向,各组第三电机62的输出轴上同轴转动有与齿条43啮合传动的齿轮621;电池12对第三电机62进行供电。
34.参照图3,各组连杆5的上端面在远离框体4的一端均铰接有基座51,基座51的铰接轴垂直于连杆5的长度方向,基座51上安装有第二电机511,使第二电机511能够随着基座51不断转动,各组第二电机511的输出轴上同轴转动有第二清洁辊512;各组连杆5的上端面安装有位于基座51及框体4之间的立杆52,立杆52竖直设置,两组立杆52背向设置的竖直端面上铰接有第一伸缩杆521,第一伸缩杆521位于立杆52中间高度的位置上。
35.参照图3及图5,将第四清洁辊7转动至水平设置,便于结合附图对第四清洁辊7的结构进行描述。第一伸缩杆521远离立杆52的一端铰接有开孔设置的限位环53,使限位环53呈圆环状结构,第二清洁辊512倾斜上端部的轴体与限位环53上的开孔插接转动。第二清洁辊512的倾斜上端部贯穿限位环53上的开孔,第二清洁辊512的倾斜上端部的圆形端面上凹设有沉槽5121,沉槽512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清洁辊512的轴线共线设置,沉槽5121的入口呈十字形,沉槽5121的入口也可选用其他正多边形;第二清洁辊512的倾斜上端安装有第四清洁辊7,第四清洁辊7具有多种长度规格,第四清洁辊7下端部的轴体凸设有连接块71,连接块71与沉槽5121插接配合;依照沉槽5121的形状,此时连接块71成正多棱柱结构;第四清洁辊7的倾斜下端部的绒面进行加长,使第四清洁辊7的下端部与限位环53抵接。
36.两组立杆52背向设置的竖直端面的上端部铰接有第二伸缩杆522,电池12对第二伸缩杆522进行供电,第二伸缩杆522远离立杆52的一端铰接有开孔设置的顶盖55,第四清洁辊7倾斜上端部的轴体与顶盖55上的开孔插接转动(图中未示出)。
37.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水利引水水渠的一体化清洗设备的实施原理为:
38.参照图6,在进行引水水渠8清洗作业时,将该种清洗设备吊装至引水水渠8内部,电池12提前进行充电,使小车1与引水水渠8的内底面进行接触。此时清洁人员进入引水水渠8内部,对引水水渠8内底面的宽度及引水水渠8两侧的内壁的坡面尺寸进行测量,此时对该清洗设备进行调试。
39.第一步:首先将两组第三清洁辊61进行调试,此时将两组第三电机62上电,第三电
机62不断转动,使齿轮621与齿条43啮合传动;此时各组连杆5与方框42插接滑动,当两组第三清洁辊61与第一清洁辊41三者的长度尺寸达到引水水渠8内底面宽度的作业要求时,此时完成对第一清洁辊41及两组第三清洁辊61的调试;
40.第二步:此时驱动两组电动推杆11,使电动推杆11逐渐向下伸长,此时框体4不断被下放,使第一清洁辊41及两组第三清洁辊61不断与引水水渠8的内底面接触;
41.第三步:对各组第二清洁辊512及第四清洁辊7进行安装,此时依照引水水渠8两侧内壁的倾斜程度对第一伸缩杆521进行调试,此时基座51不断转动,使第二清洁辊512不断与引水水渠8的一侧内壁接触;依照引水水渠8两侧内壁的坡面长度对第四清洁辊7进行选型,使第四清洁辊7与第二清洁辊512连接后的整体长度不小于引水水渠8内壁的坡面长度;将第四清洁辊7下端部的连接块71与第二清洁辊512上端部的沉槽5121插接配合,最后将第二伸缩杆522进行上电调整,使顶盖55与第四清洁辊7的倾斜上端部的轴体插接转动,完成对第二清洁辊512及第四清洁辊7的调试。
42.此时将盖板21开启,向水箱2内部灌满水体,准备进行引水水渠8的清洗作业。此时清洁人员开启水泵31,使水箱2内部的水体经各组管道32上的喷头321进行喷淋,小车1的行驶方向朝向小车1的后方,故先进行引水水渠8内底面及两侧内壁的润湿,再借助各组第一清洁辊41、第二清洁辊512、第三清洁辊61及第四清洁辊7,对引水水渠8的内底面及两侧内壁进行清洗。
43.上述过程中,第一电机411驱动第一清洁辊41转动,两组第二电机511分别驱动第二清洁辊512及第四清洁辊7转动,两组第四电机63分别驱动各组第三清洁辊61转动,故上述设置实现了对引水水渠8内底面及引水水渠8两侧内壁的同步清洗。
44.当完成清洗作业后,此时将两组电动推杆11收缩,使框体4升高;再将两组第三电机62进行驱动,在齿轮621与齿条43的啮合下,使两组连杆5不断靠近,故此时两组第三清洁辊61相互靠近;将第二伸缩杆522收缩,此时将顶盖55与第四清洁辊7的上端部脱离,将第四清洁辊7从第二清洁辊512上拆除;此时将第一伸缩杆521收缩,此时第二清洁辊512不断向立杆52的一侧靠近,完成对该清洗设备的收储;最后将该清洗设备从引水水渠8内部吊出。清洗人员手握水管,对引水水渠8两侧内壁及内底面进行冲洗,将刮擦下的沉积物及板结物冲洗,完成对引水水渠8清洗作业的全部过程。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