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专利正文
一种自循环阶梯式淤泥固化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自循环阶梯式淤泥固化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淤泥处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自循环阶梯式淤泥固化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2.淤泥处理的过程一般是经过固化,即挤出淤泥内的水分,使淤泥呈泥饼状态,固化后的淤泥可以回收,用于砖石的烧制,为了方便挤出淤泥内的水分,在淤泥进入到挤压设备前,会先去除淤泥内的杂质,再加入固化剂,进行搅拌,使淤泥呈絮状,目前的淤泥固化一体化装置,占地大,不方便设置于河岸附近,处理淤泥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循环阶梯式淤泥固化一体化装置,合理设置沉淀池、调节池和均化池,挤压部分,减少占地,具有等方便设置、方便处理淤泥优点。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5.一种自循环阶梯式淤泥固化一体化装置,包括机架、沉淀池、调节池和均化池,所述沉淀池、调节池和均化池由上到下,呈阶梯状设于机架上方,且所述沉淀池、调节池和均化池均设有可以使淤泥离开的出口部分,所述沉淀池、调节池和均化池均设有进水管,所述沉淀池、调节池侧壁的靠上位置设有可开合的出水管,所述沉淀池、调节池和均化池设有搅拌部分,所述机架在所述沉淀池、调节池和均化池的下方,设有挤压水分的挤压部分,所述挤压部分包括管筒、中空管、安装架一和驱动中空管转动的电机一,所述管筒固设于安装架一,并呈倾斜状态,且所述管筒的倾斜下端在所述均化池的下方,并设有连通均化池的进口,所述中空管转动连接于所述管筒,所述中空管的外壁固设有螺旋叶片,且所述中空管上还设有若干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上设有滤水布。
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淤泥在沉淀池内,一边加入水,一边进行搅拌,使淤泥内的一些杂质和淤泥分开,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静止,淤泥和石块等杂质下沉,一些塑料、包装纸等较轻的杂质处于上层的清液中,沉淀完成后,出水管打开,使部分上层清液连通杂质流出,然后出水管闭合,搅拌部分再搅拌,使淤泥形成泥浆,泥浆进入到调节池,调节池上的进水管也加入一定量的水,同时加入一定比例的固化剂,再搅拌,使泥浆稀释,方便和固化剂均匀接触,然后再静止,使泥浆下沉,出水管排出调节池内上层的清液,减少水分,泥浆进入均化池后,一边搅拌,同时一边通过均化池的进水管,适量的加入水,使泥浆最后呈絮状,絮状的泥浆进入到管筒后,随着中空管的转动上移,并且在移动过程中,受到挤压,使水分进入到中空管,并从中空管向下排出,最后淤泥完成固化,从中空管的上端的排出口排出。
7.作为优选,所述中空管的倾斜下端设有中和池,所述沉淀池、调节池上的出水管也和中和池连接。
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和池将出水管排出的清液、挤压部分挤出的滤液一起收集,这样液体中含有固化剂成分以及杂质等,需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或者循环使用。
9.作为优选,所述搅拌部分包括安装架二、电机二、l形的转动架,所述安装架固设于沉淀池或调节池或均化池的顶部,所述电机二固设于所述安装架,所述转动架处于所述安装架下方,且和所述电机二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二转动,带动转动架转动,对相应的沉淀池或调节池或均化池搅拌,加快淤泥转化成絮状。
11.作为优选,所述沉淀池、调节池上的出水管设于同一侧面,所述沉淀池、调节池和均化池的进水管设于和出水管相对的同一侧面。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进水管、出水管同一侧设置,方便后续将出水管的谁集中处理,也方便中和池的设置。
13.作为优选,所述中和池呈l形,中和池的竖直部分处于出水管的下方,并呈倾斜状态,中和池的水平部分处于中空管倾斜下端的下方。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即沉淀池、均化池的清液,和挤压部分的滤出液一起进入到中和池的水平部分,同时为了过滤沉淀池清液带出的杂质,可以在中和池的水平部分的倾斜下端设置滤网二。
15.作为优选,所述进水管的下方连接有回收池,所述回收池靠近中和池水平部分的端部在其下方,且所述中和池的水平部分设有可以开合的出水口。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中和池的水平部分加入药剂,中和固化剂,然后回收的清液、滤出液可以流入回收池,重新循环使用,清液、滤出液量不足时,也可以向回收池加入清水。
附图说明
17.图1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实施例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实施例侧视图;
20.图4为实施例挤压部分示意图图;
21.图5为实施例a部分放大示意图。
22.附图标记:1、机架;2、沉淀池;3、调节池;4、均化池;5、泵;6、进水管;7、搅拌部分;71、安装架二;72、电机二;73、转动架;8、出水管;9、挤压部分;91、安装架一;92、管筒;93、中空管;931、排水口;932、滤水布;94、电机一;10、中和池;101、滤网二;102、出水口;11、回收池。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该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同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4.如图1到图5所示,一种自循环阶梯式淤泥固化一体化装置,包括机架1、沉淀池2、调节池3和均化池4。沉淀池2、调节池3和均化池4由上到下,呈阶梯状设于机架1上方,即淤泥依次经过沉淀池2、调节池3和均化池4。沉淀池2、调节池3和均化池4均设有可以使淤泥离
开的出口部分。沉淀池2、调节池3的出口部分为泵5,即通过泵5外接抽吸管的方式,使沉淀池2内的淤泥进入调节池3,使调节池3内的淤泥进入均化池4,同时为了方便淤泥移动,沉淀池2、调节池3和均化池4的底面都向下倾斜的状态,倾斜角度在5-7度。
25.沉淀池2、调节池3和均化池4均设有进水管6,淤泥先进入到沉淀池2,通过相应的进水管6对沉淀池2加水。同时沉淀池2上还设有搅拌部分7,搅拌部分7包括安装架二71、电机二72、l形的转动架73。安装架呈十字形,固设于沉淀池2的顶部,电机二72固设于安装架,转动架73处于安装架下方,且和电机二7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同时对于泵5伸入到沉淀池2的抽吸管,控制好抽吸管的位置,以及转动架73的长度,使得抽吸管不影响转动架73的转动。
26.淤泥在沉淀池2内,一边加入水,一边进行搅拌,使淤泥内的一些杂质和淤泥分开,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静止,淤泥和石块等杂质下沉,一些塑料、包装纸等较轻的杂质处于上层的清液中。沉淀池2侧壁的靠上位置设有可开合的出水管8(可以通过电磁阀门实现开合),在上述过程中沉淀池2的出水管8闭合,沉淀完成后,出水管8打开,使部分上层清液连通杂质流出。然后出水管8闭合,搅拌部分7再搅拌,使淤泥形成泥浆,方便泵5抽吸,同时可以在抽吸管上设置滤网一,过滤泥浆中的石块等杂质。
27.泥浆进入到调节池3,调节池3上的进水管6也加入一定量的水,同时加入一定比例的固化剂(可以人工添加,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药剂添加装置)。调节池3上也设置有搅拌部分7,结构参考沉淀池2的搅拌部分7即可,加入水、固化剂后,再搅拌,使泥浆稀释,方便和固化剂均匀接触,然后再静止,使泥浆下沉。调节池3侧壁的靠上位置也设有可开合的出水管8,排出调节池3内上层的清液,减少水分,接着通过调节池3的泵5,将泥浆抽入均化池4。
28.泥浆进入均化池4后,均化池4上也设置有搅拌部分7,一边搅拌,同时一边通过均化池4的进水管6,适量的加入水,使泥浆最后呈絮状。机架1在沉淀池2、调节池3和均化池4的下方,设有挤压水分的挤压部分9。挤压部分9包括管筒92、中空管93、安装架一91和驱动中空管93转动的电机一94,安装架一91呈三角状,管筒92固设于安装架一91,同时管筒92也呈倾斜状态。管筒92的倾斜下端在均化池4的下方,并设有连通均化池4的进口,即均化池4的出口部分为一个设有阀门的出料管,出料管向下延长连接管筒92上的进口。中空管93处于管筒92内,并且中空管93的两端和管筒92的两端转动连接,其中中空管93的倾斜下端向外延长,电机一94在其下方,并和安装架一91固定连接,再通过带连接,使电机二72带动中空管93转动。
29.中空管93的外壁固设有螺旋叶片,且中空管93上还设有若干排水口931,排水口931上设有滤水布932。即絮状的泥浆进入到管筒92后,随着中空管93的转动上移,并且在移动过程中,受到挤压,使水分进入到中空管93,并从中空管93向下排出。最后淤泥完成固化,从中空管93的上端的排出口排出。
30.中空管93的倾斜下端设有中和池10,中和池10呈l形。沉淀池2、调节池3上的出水管8设于同一侧面,沉淀池2、调节池3和均化池4的进水管6设于和出水管8相对的同一侧面。这样,中和池10的竖直部分处于出水管8的下方,并呈倾斜状态,中和池10的水平部分处于中空管93倾斜下端的下方,即沉淀池2、均化池4的清液,和挤压部分9的滤出液一起进入到中和池10的水平部分。同时为了过滤沉淀池2清液带出的杂质,可以在中和池10的水平部分的倾斜下端设置滤网二101。
31.进水管6的下方连接有回收池11,回收池11靠近中和池10水平部分的端部在其下方,中和池10的水平部分设有可以开合的出水口102。在中和池10的水平部分加入药剂,中和固化剂,然后回收的清液、滤出液可以流入回收池11,重新循环使用,清液、滤出液量不足时,也可以向回收池11加入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