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一种道路绿色自吸收排水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2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道路绿色自吸收排水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城市建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道路绿色自吸收排水沟。


背景技术:

2.目前,排水沟是设置于如住宅、公路、施工场地等用于排除积水的装置。城市建设中对于排水沟的设置并没有进行细致设计,一般采用明沟排水,采用砖砌加抹灰进行排水沟的设置。但由于在大雨天气,市政管道和对应的集水系统在排水超负荷情况下,无法承受过多的雨水,导致雨水漫灌,对各种场地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后果。在传统排水沟系统中,经常出现公园、市政道路、施工现场等因雨水单位时间流量过大而造成不同损失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道路绿色自吸收排水沟,使排水沟分为正常排水层和自吸收排水层两部分,在传统的排水沟设置方式上实现了将雨水部分自我吸收的目的,以解决目前雨季排水系统负荷上限导致漫灌的问题。
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道路绿色自吸收排水沟,包括两排相间隔设置的灰砂砖结构,两排所述灰砂砖结构的相邻的内侧壁的上部之间分别铺设有第一硬质隔层和第二硬质隔层,所述第一硬质隔层和所述第二硬质隔层之间搭设有孔洞隔层。
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硬质隔层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水平隔层、第一竖直隔层、第一基层以及第一倾斜层;所述第一水平隔层水平地铺设于其中一排所述灰砂砖结构的顶部上,所述第一竖直隔层竖直地铺设于其中一排所述灰砂砖结构的内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一水平隔层垂直连接;所述第一基层水平设置,且一侧垂直铺设于其中一排所述灰砂砖结构的内侧壁上,并与所述第一竖直隔层的底层相垂直连接;所述第一倾斜层朝向靠近所述孔洞隔层的方向向上倾斜设置,且底层倾斜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层的另一侧,顶层倾斜地连接于所述孔洞隔层的一侧。
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硬质隔层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二水平隔层、第二竖直隔层、第二基层以及第二倾斜层;所述第二水平隔层水平地铺设于另一排所述灰砂砖结构的顶部上,所述第二竖直隔层竖直地铺设于另一排所述灰砂砖结构的内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二水平隔层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基层水平设置,且一侧垂直铺设于另一排所述灰砂砖结构的内侧壁上,并与所述第二竖直隔层的底层相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倾斜层朝向靠近所述孔洞隔层的方向向上倾斜设置,且底层倾斜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基层的另一侧,顶层倾斜地连接于所述孔洞隔层的另一侧。
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倾斜层、所述孔洞隔层以及所述第二倾斜层依次连接成梯形状结构。
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孔洞隔层上开设有贯穿顶底的多个孔洞。
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两排所述灰砂砖结构的相邻的内侧壁的下部之间种
植有亲水植物层。
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还包括与市政管道或集水井相交接处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处铺设有隔水层。
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13.本技术的道路绿色自吸收排水沟中,在排水沟上加设一种第一硬质隔层、第二硬质隔层以及孔洞隔层,且下部不进行隔离,而是种植一种亲水植物层,使排水沟分为正常排水层和自吸收排水层两部分;当雨水过大时,自吸收排水层可以自我消化一部分雨水,缓解了集水井或市政管道的积、排水负荷,从而在传统的排水沟设置方式上实现了将雨水部分自我吸收的目的,解决了目前雨季排水系统负荷上限导致漫灌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在第一硬质隔层、第二硬质隔层之间设置预留孔洞,形成孔洞隔层,采用梯形设计进行排水,从而起到了小雨正常排、大雨孔洞泄、下层自吸收的排水缓解目的。此外,第一硬质隔层和第二硬质隔层采用拼接方式进行搭设,保证了其紧密型又方便拆除,对后期清淤维修提供了方便。并且,其采用一种亲水植物进行种植,与土壤形成了自吸收排水层,相互配合,可有效的对雨水进行收集吸收,亲水植物也保证了土壤的稳定性。再者,在排水口处使用一种隔水层,隔离自吸水排水层与外部的连接,可有效控制集水井或市政管道的进水接收量,并控制自吸收排水层中的形态,以防冲刷导致堵口。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道路绿色自吸收排水沟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道路绿色自吸收排水沟第一状态示意图;
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道路绿色自吸收排水沟第二状态示意图;
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道路绿色自吸收排水沟与集水井相连接的侧视图;
1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道路绿色自吸收排水沟与市政管道相连接的侧视图。
20.图标:1-灰砂砖结构;2-第一硬质隔层;3-第二硬质隔层;4-孔洞隔层;5-第一水平隔层;6-第一竖直隔层;7-第一基层;8-第一倾斜层;9-第二水平隔层;10-第二竖直隔层;11-第二基层;12-第二倾斜层;13-亲水植物层;14-排水口;15-隔水层;16-正常排水层;17-自吸收排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展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5.此外,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6.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8.实施例:
29.请参照图1,配合参照图2至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道路绿色自吸收排水沟,包括两排相间隔设置的灰砂砖结构1,两排灰砂砖结构1的相邻的内侧壁的上部之间分别铺设有第一硬质隔层2和第二硬质隔层3,第一硬质隔层2和第二硬质隔层3之间搭设有孔洞隔层4。该第一硬质隔层2和第二硬质隔层3将排水沟分为正常排水层16和自吸收排水层17两部分,且该第一硬质隔层2和第二硬质隔层3采用拼接搭设,可为后期维修提供方便。
30.进一步地,灰砂砖结构1即起到固定作用,砌筑于排水沟两侧,使其保持稳定。该第一硬质隔层2和第二硬质隔层3采用如图1所示沟内梯形形态进行搭设,两侧卡在排水沟外侧的灰砂砖结构1上,以此进行固定。梯形的第一硬质隔层2和第二硬质隔层3两侧较低位置为正常排水沟,当雨不大时,雨水沿着硬质材料两侧排走(如图2);当雨水过大时,则通过孔洞隔层4下泄至自吸收排水层17(如图3);孔洞隔层4即为硬质隔层中间泄水部位,制作时留出孔洞,孔洞控制了单位泄水量,并可筛除大部门杂物以防进入自吸收排水层17。
31.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硬质隔层2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水平隔层5、第一竖直隔层6、第一基层7以及第一倾斜层8;第一水平隔层5水平地铺设于其中一排灰砂砖结构1的顶部上,第一竖直隔层6竖直地铺设于其中一排灰砂砖结构1的内侧壁上且与第一水平隔层5垂直连接;第一基层7水平设置,且一侧垂直铺设于其中一排灰砂砖结构1的内侧壁上,并与第一竖直隔层6的底层相垂直连接;第一倾斜层8朝向靠近孔洞隔层4的方向向上倾
斜设置,且底层倾斜地连接于第一基层7的另一侧,顶层倾斜地连接于孔洞隔层4的一侧。
32.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硬质隔层3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二水平隔层9、第二竖直隔层10、第二基层11以及第二倾斜层12;第二水平隔层9水平地铺设于另一排灰砂砖结构1的顶部上,第二竖直隔层10竖直地铺设于另一排灰砂砖结构1的内侧壁上且与第二水平隔层9垂直连接;第二基层11水平设置,且一侧垂直铺设于另一排灰砂砖结构1的内侧壁上,并与第二竖直隔层10的底层相垂直连接;第二倾斜层12朝向靠近孔洞隔层4的方向向上倾斜设置,且底层倾斜地连接于第二基层11的另一侧,顶层倾斜地连接于孔洞隔层4的另一侧。
3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倾斜层8、孔洞隔层4以及第二倾斜层12依次连接成梯形状结构。
3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孔洞隔层4上开设有贯穿顶底的多个孔洞。
35.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两排灰砂砖结构1的相邻的内侧壁的下部之间种植有亲水植物层13。采用一种亲水植物种植于自吸收排水层17下部土壤中,并进行前期养护,使其正常生长,保护下部土壤结构,以免因雨水冲刷导致土壤淤积。在雨水下泄后可有效的进行吸收,植物可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利用土壤和植物的配合可提高排水沟的排水负荷能力。
3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其还包括与市政管道或集水井相交接处的排水口14,排水口14处铺设有隔水层15。隔水层15设置于排水沟和市政管道或集水井交接位置处,控制自吸收排水层17中的水分无法进入其他区域,保证其自吸收能力,使市政管道或集水井仅接收来自于正常排水层16的雨水,减少了他们的单位负荷。
37.综上可知,本技术的道路绿色自吸收排水沟中,在排水沟上加设一种第一硬质隔层2、第二硬质隔层3以及孔洞隔层4,且下部不进行隔离,而是种植一种亲水植物层13,使排水沟分为正常排水层16和自吸收排水层17两部分;当雨水过大时,自吸收排水层17可以自我消化一部分雨水,缓解了集水井或市政管道的积、排水负荷,从而在传统的排水沟设置方式上实现了将雨水部分自我吸收的目的,解决了目前雨季排水系统负荷上限导致漫灌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在第一硬质隔层2、第二硬质隔层3之间设置预留孔洞,形成孔洞隔层4,采用梯形设计进行排水,从而起到了小雨正常排、大雨孔洞泄、下层自吸收的排水缓解目的。此外,第一硬质隔层2和第二硬质隔层3采用拼接方式进行搭设,保证了其紧密型又方便拆除,对后期清淤维修提供了方便。并且,其采用一种亲水植物进行种植,与土壤形成了自吸收排水层17,相互配合,可有效的对雨水进行收集吸收,亲水植物也保证了土壤的稳定性。再者,在排水口14处使用一种隔水层15,隔离自吸水排水层与外部的连接,可有效控制集水井或市政管道的进水接收量,并控制自吸收排水层17中的形态,以防冲刷导致堵口。该排水沟为集水井积水后抽排提供了时间,缓解了其因雨量过大而导致漫灌的问题;为市政管网的接收能力进行了相对放大,控制了单位时间内的进水量。
3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