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技术 专利正文
一种花生栽培施肥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2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花生栽培施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林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花生栽培施肥装置。


背景技术:

2.施肥,是指将肥料施于土壤中或喷洒在植物上,提供植物所需养分,并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农业技术措施。
3.施肥的主要目的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培肥地力以及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当前的花生作物的种植过程中,是种子伴随着化肥一起进行施放,或者先播种,再将化肥扬洒到田地内,这样既有能造成烧苗的情况,也会造成肥料的浪费,所以,有必要开发一种花生栽培施肥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花生栽培施肥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实现定量播种,定距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6.一种花生栽培施肥装置,包括行走平台、转动连接于行走平台底部四角的四个车轮和设置于所述行走平台上的栽培施肥装置,所述栽培施肥装置包括开沟机构、栽培机构、施肥机构和覆土机构;所述开沟机构和所述覆土机构之间分别设置有所述栽培机构、所述施肥机构;
7.所述栽培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安装于所述行走平台顶面上,所述电机传动连接有播种轴;所述播种轴侧面等间距开设有若干储种槽;所述播种轴贯穿所述储种组件底面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播种轴底部的储种槽与漏料筒顶部开口上下对应设置;所述播种轴侧面顶端适配有储种组件;所述漏料筒顶端贯穿所述行走平台顶面,所述漏料筒底端朝向地面设置;所述播种轴传动连接有施肥机构。
8.优选的,所述储种组件包括储种箱;所述储种箱两侧端面通过支架与所述行走平台固定连接;所述播种轴侧面顶端贯穿所述储种箱底面,并与所述储种箱底面滑动连接;所述储种槽与所述储种箱内腔相连通。
9.优选的,所述施肥机构包括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一端与所述播种轴传动连接,另一端侧面等间距固定安装有若干切换桨叶;所述切换桨叶一端面可拆卸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一端贯穿有储肥箱,所述出料管的另一端正下方设置有施肥管;所述施肥管顶端贯穿所述行走平台顶面,所述施肥管底端朝向地面设置;所述储肥箱与所述行走平台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开沟机构包括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一升降组件底端固接有犁头。
11.优选的,所述第一升降组件包括固定块和固定销;所述固定块固定安装于所述行走平台顶面;所述固定块顶面中心开设有通孔;所述固定块通过所述通孔滑动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底端固接有犁头;所述固定销分别贯穿所述固定块的一侧面和伸缩杆的侧
面,并设置于所述固定块内。
12.优选的,所述覆土机构包括两组覆土组件;两组所述覆土组件对称设置于所述行走平台轴线两侧;所述覆土组件包括第二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底端转动连接有覆土盘;两所述覆土盘呈角度设置。
13.优选的,所述第二升降组件与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结构完全一致。
1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15.本实用新型能够完成花生田的开沟,播种,施肥和覆土的全过程,避免了单独作业造成的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的问题。
16.本实用新型的播种轴和施肥机构实现了花生种植过程中定量播种,避免了种子的浪费。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中a-a剖视机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播种轴侧视结构示意图。
22.其中,1-行走平台;2-车轮;3-开沟机构;31-固定块;32-固定销;33-伸缩杆;34-犁头;4-栽培机构;41-电机;42-漏料筒;43-播种轴;44-储种槽;45-储种箱;46-支架;5-施肥机构;51-旋转轴;52-切换桨叶;53-出料管;54-储肥箱;55-施肥管;6-覆土机构;61-第二升降组件;62-覆土盘。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5.一种花生栽培施肥装置,包括行走平台1、转动连接于行走平台1底部四角的四个车轮2和设置于行走平台1上的栽培施肥装置,栽培施肥装置包括开沟机构3、栽培机构4、施肥机构5和覆土机构6;开沟机构3和覆土机构6之间分别设置有栽培机构4、施肥机构5;
26.进一步的,开沟机构3、栽培机构4、施肥机构5和覆土机构6由行走平台1轴线一端到另一端依次设置,并关于行走平台1轴线对称设置;实现了从开沟到覆土整个栽培施肥的完整种植过程。
27.进一步的,开沟机构3的开沟的方向为本实用新型的行进方向。
28.栽培机构4包括电机41;电机41固定安装于行走平台1顶面上,电机41传动连接有播种轴43;播种轴43侧面等间距开设有若干储种槽44;播种轴43贯穿储种组件底面并与其滑动连接;播种轴43底部的储种槽44与漏料筒42顶部开口上下对应设置;播种轴43侧面顶端适配有储种组件;漏料筒42顶端贯穿行走平台1顶面,漏料筒42底端朝向地面设置;播种轴43传动连接有施肥机构5。
29.进一步的,播种轴43贯穿储种组件底面并与其滑动连接;播种轴43底部的储种槽44与漏料筒42顶部开口上下对应设置。
30.进一步的,储种槽44的槽内能够完全容纳1-3颗花生种子,通过播种轴43实现了从储种箱45内取种的功能。
31.进一步优化方案,储种组件包括储种箱45;储种箱45两侧端面通过支架46与行走平台1固定连接;播种轴43侧面顶端贯穿储种箱45底面,并与储种箱45底面滑动连接,实现了通过播种轴43的旋转可以利用储种槽44不断的从储种箱45中提取定量的种子,并且通过与储种箱45的滑动连接,避免了多余的种子跑漏;储种槽44与储种箱45内腔相连通。
32.进一步优化方案,施肥机构5包括旋转轴51;旋转轴51一端与播种轴43传动连接,另一端侧面等间距固定安装有若干切换桨叶52;切换桨叶52一端面可拆卸连接有出料管53;出料管53的一端贯穿有储肥箱54,出料管53的另一端正下方设置有施肥管55;施肥管55顶端贯穿行走平台1顶面,施肥管55底端朝向地面设置;储肥箱54与行走平台1固定连接。
33.进一步的,切换桨叶52的数量与储种槽44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设置,再通过与播种轴43共轴设置,实现了切换桨叶52与储种槽44转动的角速度相同,即可实现播种的同时,肥料也可以一起落地,因为施肥管55和漏料筒42具有一定的间隔,即可实现在行走平台的匀速前行下定距的进行施肥播种。
34.进一步优化方案,开沟机构3包括第一升降组件;第一升降组件底端固接有犁头34。
35.进一步的,犁头34为现有的开沟的犁,其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36.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升降组件包括固定块31和固定销32;固定块31固定安装于行走平台1顶面;固定块31顶面中心开设有通孔;固定块31通过通孔滑动连接有伸缩杆33;伸缩杆33底端固接有犁头34;固定销32分别贯穿固定块31的一侧面和伸缩杆33的侧面,并设置于固定块31内。
37.进一步的,伸缩杆33的侧面等间距开设有若干插接孔,伸缩杆33通过固定销32与若干插接孔的可拆卸连接的配合,实现伸缩高度的调节。
38.进一步优化方案,覆土机构6包括两组覆土组件;两组覆土组件对称设置于平走平台轴线两侧;覆土组件包括第二升降组件61;第二升降组件61底端转动连接有覆土盘62;两覆土盘62呈角度设置。
39.进一步的,两覆土盘62相互远离的一侧靠近所述施肥管55,通过喇叭口形状的设置,实现了将犁头34犁开的沟壑进行抚平。
40.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二升降组件61与第一升降组件结构完全一致。
41.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
42.将储种箱45用花生的种子填满,将储肥箱54用肥料填满,通过牵引车牵引本实用新型匀速前行,通过调整固定销32销入合适的插接孔,实现犁头34所开沟壑的深度调节。
43.犁头34将土地翻开后,此时开启电机实现匀速旋转,播种轴43上开设的储种槽44不断的切入储种箱45,从中提取定量的种子,并且通过与储种箱45的滑动连接,传递到漏料筒42上方,并通过漏料筒42导入沟壑内,完成播种。
44.在播种轴43的不断旋转过程中,切换桨叶52与储种槽44实现同步旋转,并且因为切换桨叶52端面阻挡着出料管53的出口,在切换桨叶52不断旋转过程中,会出现一定间隔的阻挡或放开,即实现了在储种槽44播种的同时,肥料会随着花生种子落到施肥管55内,并最终落入距离种子一定的地方的沟壑内。
45.最后,覆土机构6的两个呈一定角度的覆土盘62通过不断的将沟壑两侧的翻土重新拨回,实现了沟壑的抚平,完成了花生的播种和施肥。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7.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