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技术 专利正文
一种稻田小龙虾养殖水质调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稻田小龙虾养殖水质调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稻田小龙虾养殖水质调控系统。


背景技术:

2.小龙虾是一种淡水甲壳类动物,其摄食范围广泛,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中重要的养殖品种。小龙虾的养殖有多种方式,稻田养虾养殖模式是根据水稻、小龙虾共生互利的特点,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模式。但小龙虾对水质很敏感,在养殖过程中小龙虾因水质和营养而影响生长。饲养饲料容易影响水质,水质的变化会影响小龙虾的生长,水中溶氧不足会导致小龙虾探头,如何保证水质环境处于一个稳定水平是小龙虾养殖的关键。
3.现有技术中,小龙虾的稻田,如专利cn 105918026b公开了一种稻虾共生防天敌绿色立体种养方法,虽然可以防范天敌,实现虾稻共生,但其投喂饲料会引起水质变化,不利于小龙虾正常生长;专利cn 109479774 a一种稻田河虾的种养殖方法,以投喂的动物和植物饲料进行投喂,并定期进行消毒,虽然可以满足营养,防止小龙虾生病,但投喂饲料容易引起水质变化,且没有调节水质的方法,不利于小龙虾的正常生长;专利cn 107950435b公开了一种跑道式养鲈鱼与稻田套养小龙虾结合的方法,其通过跑道养鲈鱼和稻田小龙虾结合起来,可以调控水质实现水流循环,但其效益最多的是鲈鱼养殖,小龙虾的收益并不明显,且小龙虾的食物摄取慢,需要保持一定时间,长时间水流会导致小龙虾对饵料的利用不足,生长受到影响,水质调控方式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稻田小龙虾养殖水质调控系统,
6.将整个养殖区设置为稻田区和净化区,稻田区与净化区均为长方形形状,所述净化区的面积为养殖区的10-20%,其余部分为稻田区;同时所述稻田区四周分布有沟渠,所述稻田区与净化区通过田埂分割;在所述稻田区外部的沟渠与净化区的进口附近设置水门,控制沟渠水流的方向;
7.所述净化区包括水质监控系统、第一净化区、第二净化区和水温调控区,所述水质监控系统包括水质监测设备和开关控制系统,水质检测设备与开关控制系统电性相连;所述水质检测设备位于沟渠中;
8.具体地,所述第一净化区、第二净化区和水温调控区均包括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和出口均有电磁阀开关控制,所述水门的开闭也有电磁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净化区、第二净化区和水温调控区的进口和出口的电磁阀开关和控制水门开闭的所述电磁阀开关均有开关控制系统控制;
9.所述开关控制系统可以接受水质监测设备信号,通过不同数值的信号反馈来控制
所述净化区的进口和出口以及所述沟渠的水门的开闭;
10.所述第一净化区为生物循环净化区,饲养品种为白鲢、鳙鱼、河蚌和田螺,利用饲养品种的杂食性可以对稻田水进行净化;
11.所述第二净化区为过滤区,设置筛网和滤膜对通过水流进行过滤;
12.所述筛网为微孔筛网,所述滤膜为微滤膜;
13.所述水温调控区内设置加热装置,调控进入水温调控区内的水温,所述加热装置与开关控制系统电性相连;
14.所述沟渠中种植眼子菜、黑藻、金鱼藻、伊乐藻和轮叶等沉水性水生植物,在稻沟边缘种植水花生,在水面种植葫芦,保证30%~40%以上的水草覆盖率;所述净化区还种植挺水植物;
15.具体地,第一净化区内种植水草,饲养品种为白鲢、鳙鱼、河蚌和田螺,可以对稻田水进行净化;
16.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净化区、第二净化区以及净化区与稻田区之间的分隔沟渠设置增氧装置,所述增氧装置与水质监测装置、开关控制系统电性相连;
17.所述水质监测装置,水质传感器,包括浊度传感器、cod传感器、ph传感器等;
18.所述开关控制系统为信号控制处理系统,能对信号进行处理和实时反馈;
19.所述水质监测装置检测到水中含氧量低于设定值时,发信号给开关控制系统,开关控制系统根据信号反馈打开增氧装置;
20.所述所述水质监测装置检测到水温低于设定值时,通过信号反馈给开关控制系统,开关控制系统根据信号,打开水温调控区的入口和出口,同时关闭第一净化区的入口和出口、第二净化区的入口和出口以及沟渠中的水门,进行水温调节;
21.所述水质监测装置设置两个水平的水质参数a和b,其中a设定为超过正常水平数值的0-20%,b设定为远高于正常水平数值的20%以上;当水质检测数值处于a范围内,打开第一净化区的入口和出口,关闭沟渠中的水门,第二净化区的入口和出口保持关闭状态,进行稻田水的循环净化;
22.当水质检测装置检测数值处于b范围内,关闭沟渠中的水门和第一净化区的入口和出口,打开第二净化区的入口和出口,对稻田水进行循环净化;
23.所述第一净化区内种植水草和藻类植物;所述沟渠中种植眼子菜、黑藻、金鱼藻、伊乐藻和轮叶等沉水性水生植物,在稻沟边缘种植水花生,在水面种植葫芦,保证30%~40%以上的水草覆盖率;
24.水质检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浊度传感器、cod传感器、ph传感器、本身结构属于技术成熟和技术成型的设备,其本身结构不在叙述。
25.养殖区的前期布置;前期布置包括养殖区植物的种植,所述稻田区四周分布有沟渠,所述稻田区与净化区通过沟渠分割,所述沟渠中种植有水草,在所述稻田区和净化区的沟渠连接处设置有水质控制入口、循环控制入口和水质控制出口,实现稻田水的循环和水质调控;净化区内种植水草;
26.具体地,在进水口、出水口、沟渠、田埂设置防逃装置;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为小龙虾无法通过。
27.本实用新型采用根据水质监测情况自动选择水质调控方式。
28.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根据水质监测情况自动选择水质调控方式,对稻田水质进行自动调控净化,促进小龙虾的高效增长。
29.同时,根据水质不同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净化;在第一净化区设置有水草和藻类植物,对稻田水进行净化,并利用鲢鱼、螺和河蚌的杂食特性,定期清理水中的残余物,保持水质处于稳定状态;第二净化区通过筛网和滤膜对水进行过滤和净化,减少固体残余物和废料对水质的影响;开关控制系统根据水质监测信号的溶氧量和水温情况自动打开增氧设备或温控设备调控水质,通过多种方式调控水质,保证水质处于稳定状态,为小龙虾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促进小龙虾快速生长;同时养殖的螺和河蚌还可以作为小龙虾的饵料,为小龙虾提供蛋白质来源。
附图说明
30.图1一种稻田小龙虾养殖与养殖塘结合的综合养殖系统布局图;
31.图2开关控制系统信号反馈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和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但不能认定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可实施范围的任何限定。
33.实施例1
34.一种稻田小龙虾养殖与养殖塘结合的综合养殖系统,
35.具体地,循环养殖区内种植水草,饲养品种为白鲢、鳙鱼、河蚌和田螺,可以对稻田水进行净化;
36.将整个养殖区设置为稻田区和净化区,稻田区与净化区均为长方形形状,所述净化区的面积为养殖区的10-20%,其余部分为稻田区;同时稻田区四周分布有沟渠,稻田区与净化区通过沟渠分割;在稻田区外部的沟渠与净化区的进口附近设置水门,控制沟渠水流的方向;
37.净化区包括水质监控系统、第一净化区、第二净化区和水温调控区,水质监控系统包括水质监测设备和开关控制系统,水质检测设备与开关控制系统电性相连;水质检测设备位于沟渠中;
38.第一净化区、第二净化区和水温调控区均包括进口和出口,进口和出口均有电磁阀开关控制,水门的开闭也有电磁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净化区、第二净化区和水温调控区的进口和出口的电磁阀开关和控制水门开闭的电磁阀开关均有开关控制系统控制;
39.所述开关控制系统可以接受水质监测设备信号,通过不同数值的信号反馈来控制净化区的进口和出口以及所述沟渠的水门的开闭;
40.第一净化区为生物循环净化区,饲养品种为白鲢、鳙鱼、河蚌和田螺,利用饲养品种的杂食性可以对稻田水进行净化;
41.第二净化区为过滤区,设置筛网和滤膜对通过水流进行过滤;
42.所述筛网为微孔筛网,所述滤膜为微滤膜;
43.水温调控区内设置加热装置,调控进入水温调控区内的水温,所述加热装置与开关控制系统电性相连;
44.沟渠中种植眼子菜、黑藻、金鱼藻、伊乐藻和轮叶等沉水性水生植物,在稻沟边缘种植水花生,在水面种植葫芦,保证30%~40%以上的水草覆盖率;第一净化区内种植水草和藻类植物;
45.进一步地,在第一净化区、第二净化器以及净化区与稻田区之间的分隔沟渠设置增氧装置,增氧装置与水质监测装置、开关控制系统电性相连;
46.所述水质监测装置,水质传感器,包括浊度传感器、cod传感器、ph传感器等;
47.所述开关控制系统为信号控制处理系统,能对信号进行处理和实时反馈;具体地,在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防逃装置;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为小龙虾无法通过。
48.工作原理:
49.所述水质监测装置检测到水中含氧量低于设定值时,发信号给开关控制系统,开关控制系统根据信号反馈打开增氧装置;
50.所述所述水质监测装置检测到水温低于设定值时,通过信号反馈给开关控制系统,开关控制系统根据信号,打开水温调控区的入口和出口,同时关闭第一净化区的入口和出口、第二净化区的入口和出口以及沟渠中的水门,进行水温调节;
51.所述水质监测装置设置两个水质参数a和b,其中a设定为超过正常水平数值的0-20%,b设定为远高于正常水平数值的20%以上;当水质检测数值处于a范围内,打开第一净化区的入口和出口,关闭沟渠中的水门,第二净化区的入口和出口保持关闭状态,进行稻田水的循环净化;
52.当水质检测装置检测数值处于b范围内,关闭沟渠中的水门和第一净化区的入口和出口,打开第二净化区的入口和出口,对稻田水进行循环净化;
53.水质检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浊度传感器、cod传感器、ph传感器、本身结构属于技术成熟和技术成型的设备,其本身结构不在叙述。
54.所涉及的设备和装置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实施的。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