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粉碎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细粉干湿物料的卧式粉碎机。
背景技术:2.目前,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秸秆等废弃物已禁止燃烧用来做有机肥,但是有机肥要求较高,需要将秸秆等进行细粉碎,以便快速发酵;且秸秆原料干湿程度不一,对粉碎机的适应性带来巨大挑战。大部分粉碎机对物料的含水率针对性较强,无法同时满足干料与湿料的混合粉碎,且产量较低,因此需要可细粉干湿物料的卧式粉碎机。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细粉干湿物料的卧式粉碎机,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4.一种可细粉干湿物料的卧式粉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设置于机架上并且依次相连的输送系统、强制喂入系统、一级粉碎系统、二级粉碎系统,所述强制喂入系统由转动连接于支架上的喂入上辊、喂入下辊组成,所述喂入上辊表面设置有喂入齿,所述一级粉碎系统由一级粉碎腔、转动连接于一级粉碎腔内部的第一转动轴、固定连接于第一转动轴的动刀,强制喂入系统与一级粉碎系统的动刀之间还设置有与动刀配合用于切割物料的定刀,所述二级粉碎系统由二级粉碎腔、转动连接于二级粉碎腔内部的二级粉碎刀组成,所述二级粉碎腔后端上部设置有出料立板和遮料板,所述出料立板上下滑动连接于二级粉碎腔出料口处,所述遮料板用于遮挡二级粉碎腔出料口并且与二级粉碎腔之间铰接相连。
5.优选的,所述输送系统由第一驱动电机、减速机、主动辊、从动辊以及输送带组成,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输出轴与减速机输入轴传动相连,减速机输出轴与主动辊传动连接,主动辊与从动辊分别转动连接于机架进料端和出料一端,所述输送带连接于主动辊与从动辊之间。
6.优选的,所述支架上还设置有喂入驱动下齿轮、啮合连接于驱动下齿轮上方的喂入驱动上齿轮,所述喂入驱动下齿轮与主动辊传动相连,所述喂入上辊与喂入驱动上齿轮传动相连,所述主动辊还与喂入下辊传动相连。
7.优选的,所述支架上铰接连接有转动臂,所述转动臂一端与支架铰接相连,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轴承座,所述喂入上辊与轴承座转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转动臂下方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支架固定相连。
9.优选的,所述二级粉碎刀主要包括第二转动轴、多个转子盘、多个刀片,多个转子盘沿第二转动轴轴线均匀分布,并且第二转动轴垂直于转子盘,多个刀片沿第二转动轴轴线均匀分布,而且多个刀片之间通过间隔套相连。
10.优选的,相邻的两转子盘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有风板。
11.优选的,还包括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输出轴与第一转动轴传动相连,第一转动轴与二级粉碎刀传动相连。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3.1、通过调节遮料板角度,改变物料运动轨迹,以减少干物料在粉碎出料时产生的扬尘;
14.2、根据所要粉碎的物料厚度调节转动臂以改变喂入上辊与喂入下辊之间的间隙,通过限位杆对转动臂高度进行下限位控制,避免喂入齿与喂入下辊发生碰撞;
15.3、二级粉碎刀上通过设置随第二转动轴和转子盘转动的风板,从而提高二级粉碎腔内的风压,提高粉碎效果;
16.4、整体装置结构通过强制喂入系统、一级粉碎系统、二级粉碎系统可同时对干料和湿料进行混合粉碎,有效提高粉碎粒度、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输送系统与强制喂入系统连接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2右视图
20.图4为强制喂入系统、一级粉碎系统以及二级粉碎系统连接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二级粉碎系统切刀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a-a剖视图
23.其中,1-机架;2-输送系统,201-第一驱动电机,202-减速机,203-主动辊,204-从动辊,205-传送带;3-强制喂入系统,301-喂入下辊,302-喂入上辊,303-喂入齿,304-转动臂,305-轴承,306-限位杆;4-一级粉碎系统,401-第二驱动电机,402-一级粉碎腔,403-第一转动轴,404-动刀,405-定刀;5-二级粉碎系统,501-二级粉碎腔,502-第二转动轴,503-转子盘,504-刀片,505-风板,506-间隔套,507-出料立板,508-遮料板;6-喂入驱动下齿轮,7-喂入驱动上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25.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如图1所示的可细粉干湿物料的卧式粉碎机,主要包括支架1、固定连接于支架上并且自右向左依次连接分布的输送系统2、强制喂入系统3、一级粉碎系统4、二级粉碎系统5。
27.其中,输送系统2如图1-3所示,由第一驱动电机201、减速机202、主动辊203、从动辊204、传送带205组成,主动辊203和从动辊204通过轴承座分别转动连接于支架1上方左右
两端,传送带205连接于主动辊203和从动辊204之间,并且第一驱动电机201设置于主动辊203一端下方, 第一驱动电机201输出轴通过同步带和同步带轮与减速机202的输入轴同步传动相连,减速机202的输出轴通过同步链和同步链轮与主动辊203传动相连。
28.强制喂入系统3如图1-4所示,包括喂入下辊301、喂入上辊302,在物料输送方向上强制喂入系统3位于输送系统1的后端,喂入下辊301转动连接于支架1上,并且主动辊203与喂入下辊301之间还通过同步链和同步链轮传动相连,喂入上辊302位于喂入下辊301上方,喂入上辊302两端均通过转动臂304与支架1相连,表面设置有喂入齿303,所述转动臂304一端与支架1转动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轴承座305,喂入上辊302转动连接于两轴承座305之间,此外,转动臂304与支架1铰接点出设置有销轴用于固定转动臂304转动角度,从而调整喂入上辊302的高度,进而调整喂入上辊302与喂入下辊301之间的间隙,以适用与不同大小的物料,在转动臂304正下方的支架1上还设置有限位杆306,用于对转动臂304进行下限位控制,防止喂入齿303与喂入下辊301发生碰撞。
29.输送系统2与强制喂入系统3之间通过设置的喂入驱动下齿轮6和喂入驱动上齿轮7传动相连,具体的,喂入驱动下齿轮6和喂入驱动上齿轮7啮合相连,并且二者均转动连接在支架1上方靠近主动辊203一端,喂入驱动下齿轮6与主动辊203通过同步带轮和同步带传动相连,喂入驱动上齿轮7通过同步带轮和同步带与喂入上辊303传动相连,第一驱动电机201与减速机202带动主动辊203转动,从而驱动喂入下齿轮6带动喂入上齿轮7转动,进而带动喂入上辊302转动。
30.一级粉碎系统4如图1、图4所示,包括第二驱动电机401、一级粉碎腔402、第一转动轴403、动刀404以及定刀405,第一转动轴403转动连接于一级粉碎腔402内部,并且第二驱动电机401通过同步带和同步带轮与第一转动轴403传动相连,动刀404设置有三组,沿第一转动轴403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并固定,定刀405设置于一级粉碎腔402的进料口位置,动刀404转动至一级粉碎腔402进料口位置时与定刀405配合,从而对物料进行扎切破节后抛送至二级粉碎系统5内。
31.二级粉碎系统5如图1、图4、图5、图6所示,主要包括二级粉碎腔501、二级粉碎刀,所述二级粉碎刀由第二转动轴502、转子盘503、刀片504、风板505以及间隔套506组成,第二转动轴502转动连接于二级粉碎腔501内部,转子盘503呈圆形板状结构,与第二转动轴503垂直分布,并且多个转子盘503沿第二转动轴502轴线方向均匀分布,刀片504设置有多个,沿第二转动轴502轴线方向均匀分布,并且相邻的两刀片504之间通过间隔套506固定连接,最后与转子盘504固定,而风板505则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相邻的两转子盘503之间,用于增强二级粉碎腔501内部的风压,二级粉碎腔501在图4中,右端与一级粉碎腔402相连,左端上部位置设置有出料口,出料口处设置有出料立板507和遮料板508,出料立板507上下滑动连接在二级粉碎腔501的出料口处,从而用于调节出料口大小,遮料板508与二级粉碎腔501铰接相连,可以调节倾斜角度。
32.本装置工作原理如下:待粉碎物料经输送系统2进入,第一驱动电机201驱动减速机202带动主动辊203转动,将物料输送至强制喂入系统3处,此时,喂入下辊301在第一驱动电机201、主动辊203的带动下与主动辊203同向转动,喂入上辊302在第一驱动电机201、喂入驱动上齿轮6以及喂入下齿轮7的带动下与喂入下辊301反向转动,从而将物料送至一级粉碎系统4内,第二驱动电机401同时带动第一转动轴403和第二转动轴502顺时针转动,当
物料经过一级粉碎腔402处时,动刀404和定刀405配合对物料进行扎切破节,然后送入二级粉碎腔501内部,物料在二级粉碎腔501内部继续经由二级粉碎刀进行粉碎,符合粒度要求的物料被顺时针沿弧形出料口抛出,粒度大的则在二级粉碎腔501内继续粉碎,直至符合要求,本装置通过转动臂304可以根据物料厚度调节喂入上辊302的高度,从而调节喂入下辊301和喂入上辊302之间的间隙,遮料板508可以调节倾斜角度,粒度达标的物料虽然被抛出二级粉碎腔501,但是存在动能,湿物料易被抛出较远距离,干物料易产生扬尘,通过调节遮料508倾斜角度,可改变物料运动轨迹,降低扬尘产生。
3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