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技术 专利正文
一种藜麦种植用均匀施肥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1.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施肥装置,特别是一种藜麦种植用均匀施肥装置。


背景技术:

2.藜麦是藜科藜属植物。穗部可呈红、紫、黄,植株形状类似灰灰菜,成熟后穗部类似高粱穗。植株大小受环境及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从0.3-3米不等,茎部质地较硬,可分枝可不分。单叶互生,叶片呈鸭掌状,叶缘分为全缘型与锯齿缘型。藜麦富含的维生素、多酚、类黄酮类、皂苷和植物甾醇类物质具有多种健康功效。
3.藜麦在生长时少不了施肥,但目前大多是人工手动进行翻土,以保证施肥的均匀性,而且都是人工进行配比手动施肥,不仅耗时耗力,还不能保证施肥均匀性,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可以对肥料进行机械化配比以及机械化施肥,同时能在施肥过程中进行翻土,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能保证施肥均匀性的装置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藜麦种植用均匀施肥装置,该藜麦种植用均匀施肥装置可以对肥料进行机械化配比以及机械化施肥,同时能在施肥过程中进行翻土,保证施肥均匀性。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藜麦种植用均匀施肥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左侧固定有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顶部的左侧连通有入料斗,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设有搅拌结构,所述第一箱体内腔的底部连通有排料管,所述排料管的另一端延伸至底板的下方并连通有喷头,所述底板顶部的右侧固定有第二箱体,所述第二箱体的顶部固定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设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箱体的内部并螺纹连接有螺套,所述螺套的底部焊接有翻土板,所述翻土板的后端固定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设有翻土辊,所述翻土辊与翻土板的内侧转动连接。
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向第一箱体的内部添加需要混合的肥料,添加完成后,启动第三电机进行旋转搅拌工作,使得第一箱体内侧的肥料均匀混合;接着将该装置推至待施肥处,启动第一电机,将翻土板和翻土辊下移至期望的位置,随后启动第二电机进行翻土操作,最后推动整个装置进行移动即可。
8.所述搅拌结构包括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位于第一箱体顶部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设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箱体的内部并与第一箱体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旋转杆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有若干搅拌杆。
9.采用以上结构,便于对肥料进行搅拌,保证肥料播撒的均匀性。
10.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设有斜坡,所述斜坡位于搅拌杆的下方。
11.采用以上结构,方便向外界出料。
12.所述第二箱体内腔的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滑杆,所述滑杆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滑块,且两个滑块相向的一侧焊接有直杆,所述直杆远离滑块的一端与螺套焊接。
13.采用以上结构,可实现对翻土深度的调节。
14.所述滑杆的表面套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位于滑块的上方。
15.采用以上结构,可以对滑块与第二箱体的内壁之间进行缓冲防护。
16.所述第二箱体内腔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块,且两个限位块相向的一侧焊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远离限位块的一端与翻土板焊接。
17.采用以上结构,可以对翻土板进行辅助支撑,并增强其稳定性。
18.所述底板顶部的左侧固定有竖杆,所述竖杆的左侧固定有推杆。
19.采用以上结构,方便使用者对该装置进行施力移动。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藜麦种植用均匀施肥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21.1、本实用新型通过底板、第一箱体、第二箱体、搅拌结构、排料管、入料斗、第二箱体、第一电机、螺杆、螺套、翻土板、第二电机和翻土辊的设置,使得该装置具备可以对肥料进行机械化配比以及机械化施肥,同时能在施肥过程中进行翻土,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能保证施肥均匀性的优点,解决了目前大多是人工手动进行翻土,而且都是人工进行配比手动施肥,不仅耗时耗力,还不能保证施肥均匀性的问题。
22.2、通过第三电机、旋转杆和搅拌杆的设置,便于对肥料进行搅拌,帮助种植户对不同肥料进行配比,保证肥料播撒的均匀性,提高了施肥的效率。
23.3、通过滑杆、滑块和直杆的设置,可以对螺套进行辅助限位,避免其发生旋转,使其只能进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进而可实现对翻土深度的调节。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箱体的右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底板;2、第一箱体;3、搅拌结构;301、第三电机;302、旋转杆;303、搅拌杆;4、入料斗;5、排料管;6、斜坡;7、第二箱体;8、第一电机;9、螺杆;10、螺套;11、翻土板;12、翻土辊;13、滑杆;14、滑块;15、直杆;16、压缩弹簧;17、限位槽;18、限位块;19、限位杆;20、第二电机;21、竖杆。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31.如图1-图5所示,本藜麦种植用均匀施肥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顶部的左侧固定有第一箱体2,第一箱体2顶部的左侧连通有入料斗4,第一箱体2的内部设有搅拌结构3,第一箱体2内腔的底部连通有排料管5,排料管5的另一端延伸至底板1的下方并连通有喷头,
底板1顶部的右侧固定有第二箱体7,第二箱体7的顶部固定有第一电机8,第一电机8的输出轴栓接有螺杆9,螺杆9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箱体7的内部并螺纹连接有螺套10,螺套10的底部焊接有翻土板11,翻土板11的后端固定有第二电机20,第二电机20的输出轴栓接有翻土辊12,翻土辊12与翻土板11的内侧转动连接,通过底板1、第一箱体2、第二箱体7、搅拌结构3、排料管5、入料斗4、第二箱体7、第一电机8、螺杆9、螺套10、翻土板11、第二电机20和翻土辊12的设置,使得该装置具备可以对肥料进行机械化配比以及机械化施肥,同时能在施肥过程中进行翻土,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能保证施肥均匀性的优点,解决了目前大多是人工手动进行翻土,而且都是人工进行配比手动施肥,不仅耗时耗力,还不能保证施肥均匀性的问题。
32.搅拌结构3包括第三电机301,第三电机301位于第一箱体2顶部的中间位置,第三电机301的输出轴栓接有旋转杆302,旋转杆302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箱体2的内部并与第一箱体2的内壁转动连接,旋转杆302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有若干搅拌杆30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三电机301、旋转杆302和搅拌杆303的设置,便于对肥料进行搅拌,帮助种植户对不同肥料进行配比,保证肥料播撒的均匀性,提高了施肥的效率。
33.第一箱体2的内部设有斜坡6,斜坡6位于搅拌杆303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斜坡6的设置,可以对第一箱体2内侧的混合肥料进行导向,方便其向外界出料,在不工作时,排料管5底端封闭,同时其内侧设有多孔隔板,以实现缓慢下料(原理较为简单,在此不多描述)。
34.第二箱体7内腔的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滑杆13,滑杆13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滑块14,且两个滑块14相向的一侧焊接有直杆15,直杆15远离滑块14的一端与螺套10焊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滑杆13、滑块14和直杆15的设置,可以对螺套10进行辅助限位,避免其发生旋转,使其只能进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进而可实现对翻土深度的调节。
35.滑杆13的表面套设有压缩弹簧16,压缩弹簧16位于滑块14的上方,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压缩弹簧16的设置,可以对滑块14与第二箱体7的内壁之间进行缓冲防护。
36.第二箱体7内腔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17,限位槽17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块18,且两个限位块18相向的一侧焊接有限位杆19,限位杆19远离限位块18的一端与翻土板11焊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限位槽17、限位块18和限位杆19的设置,可以对翻土板11进行辅助支撑,并增强其稳定性,同时起到左右方向的限位作用。
37.底板1顶部的左侧固定有竖杆21,竖杆21的左侧固定有推杆,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竖杆21和推杆的设置,方便使用者对该装置进行施力移动。
3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首先向第一箱体2的内部添加需要混合的肥料,添加完成后,启动第三电机301,然后第三电机301的输出轴带动旋转杆302进行旋转,而旋转杆302带动搅拌杆303进行旋转搅拌工作,使得第一箱体2内侧的肥料均匀混合;接着将该装置推至待施肥处,启动第一电机8,接着第一电机8的输出轴带动螺杆9进行旋转,然后螺杆9带动螺套10向下移动,同时并带动翻土板11和翻土辊12也向下移动,移动至期望的位置处可关闭第一电机8,随后启动第二电机20,第二电机20带动翻土辊12进行旋转并对土地进行翻土操作,推动整个装置进行移动,同时去除排料管5底部的密封,肥料从排料管5排出至已经翻好的土地中,实现施肥工作。
39.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
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