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防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生态灭杀福寿螺的防治设备。
背景技术:2.福寿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外观与田螺极其相似,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强,又繁殖得快,因此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其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能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已成为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有害动物。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福寿螺可自然越冬,年发生两个世代。在广西鹿寨县等地,福寿螺在稻田的发生密度高达16.95个/平方米;水稻受害株率一般为7%~15%,最高达64%。此外,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
3.因此,对稻田里福寿螺的防治非常重要,目前福寿螺的防治通常分为人工捕捉和化学防治,人工捕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低下,化学防治施加的化学药品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专利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灭杀福寿螺的防治设备,以解决了现有的问题:人工捕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低下。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态灭杀福寿螺的防治设备,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底端转动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与外壳通过锁扣扣合,所述外壳的内侧固定有隔离内壳,所述外壳和隔离内壳的上表面均开设有圆形孔;
6.还包括有两个锥形网,其中一个所述锥形网固定在外壳的上表面,另一个所述锥形网固定在隔离内壳的内侧。
7.优选的,两个所述圆形孔和两个所述锥形网位于同一条竖直线上。
8.优选的,所述隔离内壳内侧的底端均匀固定有尖刺。
9.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尖刺交错排列,所形成的角度为45
°‑
60
°
。
10.优选的,所述外壳和所述底板形成的拐角处通过螺钉连接有合页,所述外壳和底板通过合页转动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外壳的截面形状为梯形。
12.优选的,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固定有两个把手,所述把手位于所述圆形孔的两侧,所述把手与外壳通过焊接固定。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两层锥形网和尖刺,使得福寿螺不能出来,从而可以对福寿螺进行灭杀,起到了防治的作用,不需要额外的人力物力,且可以长时间的使用。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专利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内部结构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剖切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20.图中:1、外壳;2、把手;3、锁扣;4、锥形网;5、隔离内壳;6、底板; 7、合页;8、尖刺。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请参阅图1-4,一种生态灭杀福寿螺的防治设备,包括外壳1,外壳1的截面形状为梯型,该设备整体采用不锈钢材质,外壳1上表面开设有圆形孔外壳1 的底端转动连接有底板6;
23.具体的,外壳1和底板6形成的拐角处通过螺钉连接有合页7,合页7有三个,外壳1和底板6通过合页7转动连接,且底板6与外壳1,可以通过锁扣3 扣合,锁扣3有两个,锁扣3分为锁片和扣片,扣片转动连接在底板6的一侧,锁片固定在外壳1的一侧,锁片中心有锁孔,用于通过使用锁将扣片固定,从而固定隔离内壳5,通过使用锁扣3,可以方便的将底板6打开和关闭。
24.进一步地,外壳1的上表面固定有两个把手2,把手2位于圆形孔的两侧,把手2与外壳1通过焊接固定,通过提着两个把手2可以方便的将该设备移动,可以随意的放置在福寿螺生长的区域,不会发生锈蚀。
25.进一步地,外壳1的内侧固定有隔离内壳5,隔离内壳5的上半部分由不锈钢片组成的正方形壳体,且上半部分的上表面开设有圆形孔,隔离内壳5的下半部分由四个正方形不锈钢片组成,隔离内壳5的整体是贯通的。
26.且隔离内壳5内侧的底端,即隔离内壳5的下半部分均匀固定有尖刺8,相邻两个尖刺8交错排列,所形成的角度为45
°‑
60
°
,使得福寿螺进入之后,不能在自行出来。
27.还包括有两个锥形网4,锥形网4的材质为塑料,进口大出口小,防止福寿螺出来,且避免其他的生物进入,其中一个锥形网4固定在外壳1的上表面,另一个锥形网4固定在隔离内壳5的内侧,两个锥形网4重叠放置,可以进一步的防止福寿螺出来。
28.工作方式:
29.在使用时,通过提着把手2,使得该装置可以随意的移动,将该装置移动到福寿螺较多的区域后,将底板6通过锁固定完毕后,在外壳1的内侧放置福寿螺诱饵,然后放置在合适的位置,福寿螺诱饵会引诱福寿螺进入到外壳1的内侧,且福寿螺进入之后,通过设置有两层锥形网4和尖刺8,使得福寿螺不能出来,从而可以对福寿螺进行灭杀,起到了防治的作
用,不需要额外的人力物力,且可以长时间的使用。
30.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技术特征:1.一种生态灭杀福寿螺的防治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底端转动连接有底板(6),所述底板(6)与外壳(1)通过锁扣(3)扣合,所述外壳(1)的内侧固定有隔离内壳(5),所述外壳(1)和隔离内壳(5)的上表面均开设有圆形孔;还包括有两个锥形网(4),其中一个所述锥形网(4)固定在外壳(1)的上表面,另一个所述锥形网(4)固定在隔离内壳(5)的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灭杀福寿螺的防治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圆形孔和两个所述锥形网(4)位于同一条竖直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灭杀福寿螺的防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内壳(5)内侧的底端均匀固定有尖刺(8)。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态灭杀福寿螺的防治设备,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尖刺(8)交错排列,所形成的角度为45
°‑
60
°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生态灭杀福寿螺的防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和所述底板(6)形成的拐角处通过螺钉连接有合页(7),所述外壳(1)和底板(6)通过合页(7)转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生态灭杀福寿螺的防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截面形状为梯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生态灭杀福寿螺的防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上表面固定有两个把手(2),所述把手(2)位于所述圆形孔的两侧,所述把手(2)与外壳(1)通过焊接固定。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态灭杀福寿螺的防治设备,涉及生态防治技术领域。包括外壳,外壳的底端转动连接有底板,底板与外壳通过锁扣扣合,外壳的内侧固定有隔离内壳,外壳和隔离内壳的上表面均开设有圆形孔,还包括有两个锥形网,其中一个锥形网固定在外壳的上表面,另一个锥形网固定在隔离内壳的内侧,两个圆形孔和两个锥形网位于同一条竖直线上,隔离内壳内侧的底端均匀固定有尖刺,相邻两个尖刺交错排列,所形成的角度为45
技术研发人员:王贵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霖生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01
技术公布日:202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