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电影 专利正文
鼻梁自调节护目镜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鼻梁自调节护目镜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运动防护装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鼻梁自调节护目镜。


背景技术:

2.护目镜也就是防护眼镜,用以保护佩戴者的眼镜。常用于多种运动中使用,例如滑雪、赛车、水上运动等各种场合,一方面保护佩戴者眼镜,防止风、雪水尘等进入眼睛,同时也能够使佩戴者观察到运动环境。
3.现有的护目镜一般都具有硬质的镜框,安装于镜框前侧的镜片以及安装于镜框的头带,为提高镜框与使用者头部的紧密性以及舒适度,镜框远离镜片的一侧还会安装有软垫。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虽然现有的护目镜一般都会在镜框与佩戴者的接触侧安装有软垫,但因使用者的面部轮廓无一相同因此,仅设置的软垫无法适配使用者的佩戴,尤其是每个佩戴者的鼻梁位置形状都大不相同,鼻梁的高低起伏差异较大,因此在佩戴传统护目镜时尤其难以适配,佩戴后的舒适度以及贴合度都无法满足。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能够适配不同佩戴者的鼻梁轮廓,提高护目镜与佩戴者面度的贴合度以及佩戴者的舒适度,本技术提供一种鼻梁自调节护目镜。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鼻梁自调节护目镜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鼻梁自调节护目镜,包括镜框,所述镜框的下侧设置有鼻梁缺口部,所述镜框的外侧设置有护目镜片,所述镜框内侧围绕镜框的轮廓设置有具有弹性的支撑环,所述支撑环远离镜框的一侧的设置有弹性垫,所述弹性垫的弹性大于支撑环;所述支撑环对应鼻梁缺口部设置有鼻梁支撑部,所述鼻梁支撑部包括固接于镜框内侧的竖直支撑条,竖直支撑条与镜框鼻梁缺口部弯折形状相同,竖直支撑条远离镜框的一侧固接有与竖直支撑条弯折形状相同的自调节条,所述自调节条截面呈倒v型,所述自调节条远离竖直支撑条的一侧固接有弧形支撑片,所述弹性垫固接于竖直支撑条远离自调节条一侧。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佩戴者佩戴护目镜时,通过弹性垫可以贴合于佩戴者的面部轮廓,而采用的弹性低于弹性垫的支撑环一方面能够连接弹性垫与镜框,另一方面,在佩戴护目镜后,支撑环与弹性垫配合形变余量更大,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面部轮廓,如鼻梁,自动产生进一步的形变,进而的适应佩戴者的面部,即起到支撑作用,保证护目镜贴和于佩戴者的面部,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佩戴者的舒适度;竖直支撑条完成自调节条弧形支撑片与镜框的连接,且由于自调节条截面呈倒v型,自调节条的形变余量较大,进而可以带动弧形支撑片产生较大的形变余量,当佩戴者佩戴护目镜时,如佩戴者的鼻梁较低,通过自调节条的弹性以及弹性垫的弹性,能够保证弹性垫贴合于佩戴者的面部;如果佩戴者的鼻梁较高,将挤压弹性垫,当挤压力大于自调节条的弹性时,自调节条也将带动弧形弹性片一同形变,从而达到根据佩戴者的鼻梁轮廓形变,完全贴合佩戴者的面部,又能够保证佩戴者的舒
适度。
9.可选的,弧形支撑片的宽度以鼻梁缺口部的两侧至鼻梁缺口部的中部逐渐增大。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片支撑片的中部宽度最大,可以在弧形支撑片的中部位置设置面积更大的弹性垫,并对弹性垫起到更大的支撑作用,从而在佩戴者佩戴护目镜时,提高弹性垫与佩戴者鼻梁位置的接触面积,保证弹性垫与佩戴者鼻梁位置的贴合度,并提高佩戴者的舒适度。
11.可选的,所述弧形支撑片宽度最大位置处的中部开设缺口。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弧形支撑片的中部上侧开设有缺口,能够在弧形支撑片在产生形成弯折时,避免弧形支撑片的上侧挤压产生褶皱,影响弧形支撑片的形变。
13.可选的,所述弹性垫包括固接于支撑环的弹性垫一以及固接于弹性垫一远离支撑环一侧的弹性垫二,弹性垫一的弹性低于弹性垫二的弹性。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佩戴时,弹性最大的弹性垫二能够贴合于佩戴者的面部,并保证佩戴者的舒适度,且采用的弹性垫一的弹性低于弹性垫二还能够对弹性垫一起到支撑作用。
15.可选的,所述镜框为弹性框架,且镜框的弹性小于支撑环的弹性。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的镜框为具有弹性的框架,能够在佩戴者佩戴护目镜时,使镜框随佩戴者的脸型自动微调,保证护目镜佩戴的紧密性以及舒适度。
17.可选的,弹性垫为海绵垫。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的海绵垫为弹性垫,质地柔软,弹性大,舒适度高,能够完整的贴合于佩戴者的脸部。
19.可选的,所述支撑环为橡胶环。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的支撑环为橡胶环,具有较好的定形能力以及形变能力,保证弹性垫与镜框的连接,且能够形变适配佩戴者的脸型。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2.1.佩戴者佩戴护目镜时,通过弹性垫可以贴合于佩戴者的面部轮廓,而采用的弹性低于弹性垫的支撑环一方面能够连接弹性垫与镜框,另一方面,在佩戴护目镜后,支撑环与弹性垫配合形变余量更大,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面部轮廓,如鼻梁,自动产生进一步的形变,进而的适应佩戴者的面部,即起到支撑作用,保证护目镜贴和于佩戴者的面部,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佩戴者的舒适度;竖直支撑条完成自调节条弧形支撑片与镜框的连接,且由于自调节条截面呈倒v型,自调节条的形变余量较大,进而可以带动弧形支撑片产生较大的形变余量,当佩戴者佩戴护目镜时,如佩戴者的鼻梁较低,通过自调节条的弹性以及弹性垫的弹性,能够保证弹性垫贴合于佩戴者的面部;如果佩戴者的鼻梁较高,将挤压弹性垫,当挤压力大于自调节条的弹性时,自调节条也将带动弧形弹性片一同形变,从而达到根据佩戴者的鼻梁轮廓形变,完全贴合佩戴者的面部,又能够保证佩戴者的舒适度;
23.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片支撑片的中部宽度最大,可以在弧形支撑片的中部位置设置面积更大的弹性垫,并对弹性垫起到更大的支撑作用,从而在佩戴者佩戴护目镜时,提高弹性垫与佩戴者鼻梁位置的接触面积,保证弹性垫与佩戴者鼻梁位置的贴合度,并提高佩戴者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24.图1是一种鼻梁自调节护目镜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一种鼻梁自调节护目镜的面部支撑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一种鼻梁自调节护目镜的鼻梁支撑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一种鼻梁自调节护目镜的弧形支撑片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镜框;11、鼻梁缺口部;12、水平环板;13、竖直环板;131、环槽;2、护目镜片;3、支撑环;31、面部支撑部;311、水平环条;312、竖直环条;313、竖直支撑片;32、鼻梁支撑部;321、竖直支撑条;322、自调节条;323、弧形支撑片;324、缺口;4、弹性垫;41、弹性垫一;42、弹性垫二;5、头带。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鼻梁自调节护目镜。
31.参照图1和图2,一种鼻梁自调节护目镜,包括镜框1,设置于镜框1外侧的护目镜片2、设置于镜框1内侧的支撑环3、设置于支撑环3的弹性垫4以及连接于镜框1的头带5。
32.参照图1和图2,镜框1采用可变形的硬质橡胶材质,且镜框1呈类矩形的弧形框架状,镜框1的下侧中部位置向上凸出形成鼻梁缺口部11,镜框1的截面呈l型,包括水平环板12以及竖直固接于水平环板12一侧内表面的竖直环板13,竖直环板13远离水平环板12的一侧边开设有环槽131,护目镜片2的外周面插设于环槽131内且固定于竖直环板13,从而实现护目镜片2与镜框1的安装固定。
33.参照图2和图3,支撑环3采用可变形的软质橡胶材质,支撑环3的形状与镜框1的形状轨迹相同,支撑环3包括一体成型的面部支撑部31以及位于面部支撑部31下侧中部的鼻梁支撑部32。
34.参照图2,面部支撑部31包括贴合于水平环板12远离镜框1鼻梁缺口部11水平环条311以及贴合于竖直环板13远离镜框1鼻梁缺口部11的竖直环条312,水平环条311远离竖直环条312的一侧延伸至镜框1远离护目镜片2的一侧并一体成型有竖直支撑片313。
35.参照图3,鼻梁支撑部32包括竖直支撑条321,竖直支撑条321的弯折轨迹与鼻梁缺口部11位置的竖直环板13弯折轨迹相同,且竖直支撑条321贴合于固定于鼻梁缺口部11位置的竖直环板13。竖直支撑条321远离竖直环板13的一侧固接有弯折轨迹与竖直支撑条321弯折轨迹相同的自调节条322,自调节条322的截面呈v型且自调节条322的开口朝向鼻梁缺口部11位置的水平环板12。自调节条322远离竖直支撑条321的一侧固接有弧形支撑片323,弧形支撑片323以鼻梁缺口部11的中部位置为起点至其两端宽度逐渐减小,且弧形支撑片323上侧对应鼻梁缺口部11的中部位置卡设有v型的缺口324(参照图4)。弧形支撑片323的两端与竖直支撑片313连接,从而使弧形支撑片323与竖直支撑片313合并形成环形支撑片。
36.参照图3,弹性垫4采用海绵垫,弹性垫4的轮廓轨迹与环形支撑片的形状轨迹相同,弹性支撑垫包括弹性垫一41以及弹性垫二42,弹性垫一41固接于环形支撑片远离镜框1的一侧,弹性垫二42固接于弹性垫一41远离环形支撑片的一侧。弹性垫一41的弹性高于支撑环3,且弹性垫二42的弹性高于弹性垫一41。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鼻梁自调节护目镜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佩戴者将护目镜佩
戴至头部,并通过头带5完成护目镜与佩戴者头部的固定,同时,护目镜镜框1的鼻梁缺口部11对佩戴者的鼻梁位置实现让位,而通过弹性垫4可以使护目镜紧密的贴合于佩戴者的脸部,并保证佩戴者的舒适度,其次,由于支撑环3的设置,一方面起到连接镜框1与弹性垫4,另一方面支撑环3的弹性可以辅助弹性垫4进一步自动根据佩戴者的脸部轮廓适配佩戴者脸部,尤其是支撑环3的鼻梁缺口部11位置设置的自调节条322,由于设置为v型,其形变余量更大,可以根据佩戴者的鼻梁轮廓受挤压自动形变,进而带动弧形支撑片323随自调节条322形变,保证佩戴者鼻梁位置处的弹性垫4能够充分贴合于佩戴者鼻梁位置处,并保证佩戴者的舒适度。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