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电影 专利正文
应用于云台设备的固定装置以及云台设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应用于云台设备的固定装置以及云台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云台设备的固定装置以及云台设备。


背景技术:

2.手机、平板电脑、相机等拍摄终端,在进行视频或图像拍摄时,用户的身体或手臂容易抖动,所拍摄的画面会相应出现抖动或模糊。因而,在用户使用拍摄终端进行作业拍摄时,通常会采用增稳装置对拍摄终端进行防抖拍摄,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拍摄图片或拍摄视频。
3.在相关技术中,云台设备包括固定装置以及增稳装置,拍摄终端通过固定装置(如手机支架等)固定在增稳装置上,以通过增稳装置对拍摄终端进行防抖拍摄。但传统的固定装置的功能单一,难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云台设备的固定装置以及云台设备。该应用于云台设备的固定装置能够独立进行补光,且可拆卸独立使用,能够应用于更多场景,进而有利于扩展云台设备的应用场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5.其技术方案如下: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应用于云台设备的固定装置,包括机身组件、发光组件、控制组件以及电池组件;机身组件包括安装座、连接结构以及固定结构,连接结构以及固定结构设置于安装座,连接结构用于与增稳装置可拆卸连接,以将固定装置可拆卸连接于云台设备上,固定结构用于将拍摄终端固定在安装座;发光组件设置于机身组件,发光组件包括能够为拍摄终端补光的第一发光部;控制组件以及电池组件分别设置于机身组件上,控制组件分别与电池组件以及发光组件电性连接,以控制发光组件的通断。
7.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8.该固定装置通过连接结构与增稳装置连接,并通过固定结构将拍摄终端固定在安装座上,实现将拍摄终端安装到增稳装置上,进而可以利用增稳装置对拍摄终端进行防抖增稳拍摄,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拍摄图片或拍摄视频。此过程中,如拍摄光线不足时,控制组件控制电池组件为发光组件供电,使得第一发光部发光并未拍摄终端的拍摄过程进行补光,以获得更优的拍摄效果;完成拍摄后,该控制组件可以控制电池组件断开公开,使得第一发光部关闭。而在其他拍摄场景下(例如固定拍摄时),固定装置可以通过连接结构与增稳装置分离,可以单独使第一发光部发光,并为拍摄终端的拍摄过程进行补光,以获得更优的拍摄效果。此外,该固定装置内置有电池组件,也可以单独使用,通过控制组件控制发光组件的通断,使得第一发光部发光,进而可以为用户提供照明功能。如此,该应用于云台设备的固定装置能够独立进行补光,且可拆卸独立使用,能够应用于更多场景。
9.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光组件还包括用于指示电池组件的剩余电量的第二发光部;第一发光部与第二发光部为同一部件,其中,第二发光部在预定模式下发光;或者,第一发光部与第二发光部为相互独立的部件,其中,第二发光部设置于安装座。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发光部可转动设置于机身组件,第一发光部至少能够朝拍摄终端前摄方向或者后摄方向发光。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包括与连接结构间隔设置的支撑面,固定结构用于将拍摄终端固定在支撑面上。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发光部沿安装座的厚度方向与连接结构间隔设置,并与支撑面错开设置。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还设有凸出支撑面设置的容纳部,第一发光部包括设置于容纳部的发光件以及罩设于发光件的灯罩,灯罩固设于容纳部。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结构包括可自动收缩设置于安装座的至少两个夹持件,至少两个夹持件相配合,以夹固拍摄终端,第一发光部设置于至少一个夹持件。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包括与连接结构间隔设置的支撑面,夹持件包括凸出支撑面设置的容纳部,第一发光部包括设置于容纳部内的发光件以及罩设发光件的灯罩,灯罩固设于容纳部。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夹持件包括夹持本体,容纳部可翻转设置于夹持本体,以使第一发光部的发光方向可调。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组件以及电池组件设置于安装座,发光组件还包括柔性的连接线,第一发光部通过连接线与控制组件电性连接,连接线至少部分活动弯折在安装座内,其中,连接线活动弯折部分长度至少不小于夹持件相对安装座拉伸的最大距离。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组件包括用于控制发光组件打开或关闭的第一操作键,第一操作键设置于安装座;和/或,控制组件还包括用于调节发光组件的第一发光部的亮度和/或色温的第二操作键,第二操作键设置于安装座或固定结构。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装置还包括无线充电模块,无线充电模块设置于安装座,控制组件与无线充电模块电性连接,以控制无线充电模块的打开或关闭。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组件设置于安装座;控制组件还包括至少部分设置于安装座的侧壁上的充电接口,充电接口用于与电源线连接;或者,控制组件还包括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的充电线,安装座的侧壁设有容纳槽,至少部分充电线通过容纳槽嵌入安装座。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安装座的磁吸件,连接结构通过磁吸件与增稳装置磁吸配合。
2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云台设备,包括具有防抖功能的手持装置以及上述的固定装置,固定装置通过连接结构与增稳装置可拆卸连接。
2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5.该云台设备的固定装置与增稳装置可拆卸连接,可以分别携带和使用,方便用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使用。在进行防抖拍摄时,该固定装置通过连接结构与增稳装置连接,并通过固定结构将拍摄终端固定在安装座上,实现将拍摄终端安装到增稳装置上,进而可以利用增稳装置对拍摄终端进行防抖增稳拍摄,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拍摄图片或拍摄视频。此
过程中,如拍摄光线不足时,控制组件控制电池组件为发光组件供电,使得第一发光部发光并未拍摄终端的拍摄过程进行补光,以获得更优的拍摄效果;完成拍摄后,该控制组件可以控制电池组件断开公开,使得第一发光部关闭。而在其他拍摄场景下(例如固定拍摄时),固定装置可以通过连接结构与增稳装置分离,可以单独使第一发光部发光,并为拍摄终端的拍摄过程进行补光,以获得更优的拍摄效果。此外,该固定装置也可以单独使用,通过控制组件控制发光组件的通断,使得第一发光部发光,进而可以为用户提供照明功能。如此,该云台设备既可以进行防抖增稳拍摄,又可以独立进行拍摄补光,还可以进行独立照明,使得该云台设备可以应用于更多场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26.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7.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云台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图1所示的固定装置的独立进行补光拍摄场景示意图。
31.图3为图2所示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图3所示的固定装置的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图3所示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34.图6为图3所示的固定装置在第一竖向方向上的剖视示意图。
35.图7为图3所示的固定装置在第一竖向方向上的剖视示意图。
36.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发光部处于前摄状态)。
37.图9为图8所示的固定装置第一发光部处于后摄状态的示意图。
38.图10为另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固定装置的容纳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39.图11为另一实施例中所示的云台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2为图11所示的固定装置与增稳装置的分离示意图。
41.图13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连接结构与转动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2.附图标记说明:
43.10、固定装置;100、机身组件;110、安装座;111、支撑面;112、容纳腔;113、密封盖;114、容纳槽;120、固定结构;121、夹持件;101、容纳部;102、夹持本体;122、弹性件;123、防滑层;124、安装件;130、连接结构;131、磁吸件;132、磁轭;133、第一防呆部;134、绝缘层;200、发光组件;210、第一发光部;211、发光件;212、灯罩;220、第二发光部;230、连接线;300、控制组件;310、第一操作键;320、第二操作键;330、充电接口;340、第三操作键;350、充电线;400、电池组件;500、无线充电模块;20、增稳装置;21、手持组件;22、第一增稳组件;22a、增稳电机;22b、转动部;22c、被磁吸件;22d、第二防呆部;23、第二增稳组件;24、第三增
稳组件;30、拍摄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4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46.目前,云台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科技产品。其包括固定装置以及增稳装置,拍摄终端通过固定装置(如手机支架等)固定在增稳装置上,以通过增稳装置对拍摄终端进行防抖拍摄,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拍摄图片或拍摄视频。然而,云台设备的品牌繁多,使得可供消费者选择产品很多,如何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提升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受到云台设备厂家的重视。在性能相近的云台设备产品中,云台设备的越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越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云台设备多场景应用的扩展,成了云台设备厂家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47.但传统的固定装置的功能单一,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48.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应用于云台设备的固定装置,能够独立进行补光,且可拆卸独立使用,能够应用于更多场景,进而有利于扩展云台设备的应用场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49.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固定装置,下面结合应用了本技术的固定装置的云台设备进行阐述。
50.如图1至图4所示,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云台设备及其固定装置的结构视图。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云台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固定装置的独立进行补光拍摄场景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固定装置的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51.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一种云台设备,包括固定装置10以及具有防抖功能的增稳装置20增稳装置20,固定装置10与增稳装置20可拆卸连接。
52.参照图3及图4所示,固定装置10包括机身组件100、发光组件200、控制组件300以及电池组件400。机身组件100包括安装座110、固定结构120以及连接结构130,固定结构120以及连接结构130设置于安装座110,固定结构120用于将拍摄终端30固定在安装座110,连接结构130用于与增稳装置20可拆卸连接,以将固定装置10可拆卸连接于云台设备上。发光组件200设置于机身组件100,发光组件200包括能够为拍摄终端30补光的第一发光部210。控制组件300以及电池组件400分别设置于机身组件100上,控制组件300分别与电池组件400以及发光组件200电性连接,以控制发光组件200的通断。
53.该云台设备的固定装置10与增稳装置20可拆卸连接,可以分别携带和使用,方便用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使用;此外,固定装置10内设有电池组件400,可以独立为发光组件200供电,以使第一发光部210发光,可以独立使用进行补光或照明。具体地,在进行防抖拍摄时,该固定装置10通过连接结构130与增稳装置20连接,并通过固定结构120将拍摄终端
30固定在安装座110上,实现将拍摄终端30安装到增稳装置20上,进而可以利用增稳装置20对拍摄终端30进行防抖增稳拍摄,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拍摄图片或拍摄视频。此过程中,如拍摄光线不足时,控制组件300控制电池组件400为发光组件200供电,使得第一发光部210发光并未拍摄终端30的拍摄过程进行补光,以获得更优的拍摄效果;完成拍摄后,该控制组件300可以控制电池组件400断开公开,使得第一发光部210关闭。而在其他拍摄场景下(例如固定拍摄时),固定装置10可以通过连接结构130与增稳装置20分离,可以单独使第一发光部210发光,并为拍摄终端30的拍摄过程进行补光,以获得更优的拍摄效果。此外,该固定装置10也可以单独使用,通过控制组件300控制发光组件200的通断,使得第一发光部210发光,进而可以为用户提供照明功能。如此,该云台设备既可以进行防抖增稳拍摄,又可以独立进行拍摄补光,还可以进行独立照明,使得该云台设备可以应用于更多场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有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
54.如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发光组件200还包括用于指示电池组件400的电量的第二发光部220。如此,通过第二发光部220可以及时提醒用户电池组件400的电量情况,以及时对电池组件400进行充电或者更换。
55.可选地,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光部210与第二发光部220为同一部件,其中,第二发光部220在预定模式下发光。如此,第一发光部210除了具有补光以及照明功能,还可以用作第二发光部220,并在预定模式下发出红光或闪烁光等,以及时提醒用户电池组件400的电量情况,便于用户对电池组件400进行充电或者更换
56.或者,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光部210与第二发光部220为相互独立的部件,其中,第二发光部220设置于安装座110。如此,第一发光部210与第二发光部220独立设置,方便提醒用户。
57.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发光部22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变色灯、呼吸灯、至少两个灯构成的灯组等等。例如,第二发光部220为变色灯,并与控制组件300电性连接,可以根据电池组件400的电量多少进行变色;当电池组件400的电量为满电时,熄灯;电池组件400的电量低于50%的电量,变色灯为黄色;当电池组件400的电量低于20%的电量,变色灯为红色。
58.如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组件300包括用于控制发光组件200打开或关闭的第一操作键310,第一操作键310设置于安装座110。如此,通过设置第一操作键310方便进行发光组件200的开闭控制,以使第一发光部210发光或关闭,方便用户操作,便于进行交互。
59.第一操作键31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按压键、旋钮键、触摸键。
60.如图4所示的示例中,第一操作键310为按压件,并设置于安装座110的底部。如此,可以充分利用安装座110的底部空间去设置第一操作键310,易于实施,且方便用户操作。
61.如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组件300还包括用于调节发光组件200的第一发光部210的亮度和/或色温的第二操作键320,第二操作键320设置于安装座110或固定结构120。如此,通过设置第二操作键320方便进行第一发光部210亮度和/或色温,以满足不同场景的补光需求或者照明需求,提高固定装置10的适应性,以提高用户体验。
62.第二操作键32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按压键、旋钮键、触摸键。
63.如图4所示的示例中,第二操作键320为旋钮键,并设置于固定结构120的夹持件121的外侧。如此,方便用户操作第二操作键320,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6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光部21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在此不作限制。第一发光部210用于发出可见光或红外光。多个第一发光部210可以发出相同颜色或不同颜色的光线,在此也不作限制。利用控制组件300进行控制,发光组件200的预定发光模式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发光组件200中的第一发光部210开启、第一发光部210关闭、第一发光部210按照预定发光功率发光、第一发光部210按照预定发光颜色发光、第一发光部210按照预定频率闪烁、第一发光部210旋转预定角度。例如,预定发光模式可以包括第一发光部210开启、第一发光部210关闭、第一发光部210按照预定发光功率发光、第一发光部210按照预定发光颜色发光、第一发光部210按照预定频率闪烁、第一发光部210旋转预定角度中的任意一种。再例如,预定发光模式可以包括第一发光部210开启及第一发光部210按照预定发光颜色发光两种。再例如,预定发光模式可以包括第一发光部210开启、第一发光部210按照预定发光颜色发光及第一发光部210按照预定频率闪烁三种。再例如,预定发光模式可以包括第一发光部210开启、第一发光部210按照预定发光颜色发光、第一发光部210按照预定频率闪烁及第一发光部210旋转预定角度四种等,在此不作限制。其中,预定发光颜色可以是指红外光或可见光中的任意一种颜色,例如预定发光颜色可以是指红色、绿色、蓝色、黄色、红外光等。
6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发光组件200可拆卸地安装在机身组件100上。
6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光部210设置于机身组件100上,能够给进行补光以及照明即可。
67.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110包括与连接结构130间隔设置的支撑面111,固定结构120用于将拍摄终端30固定在支撑面111上。如此,利用支撑面111与固定结构120配合,可以更好地将拍摄终端30固定在安装座110上。
68.进一步地,结合图3及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部210沿安装座110的厚度方向与连接结构130间隔设置,并与支撑面111错开设置。如此,第一发光部210与支撑面111错开,使得第一发光部210发出光线不会被固定在支撑面111上的拍摄终端30遮挡,以便于为拍摄终端30补光。
69.结合图3,并参照图5所示,其中,图5为图3所示的固定装置10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结构120包括可自动收缩设置于安装座110的至少两个夹持件121,至少两个夹持件121相配合,以夹固拍摄终端30,第一发光部210设置于至少一个夹持件121。如此,将第一发光部210设置于夹持件121上,使得第一发光部210发出光线不会被固定在安装座110上的拍摄终端30遮挡,以便于为拍摄终端30补光。此外,固定结构120利用至少两个夹持件121可以夹固拍摄终端30,可以将不同尺寸大小的拍摄终端30固定在安装座110上。
70.进一步地,结合前述支撑面111的实施例,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110包括与连接结构130间隔设置的支撑面111,至少两个夹持件121与支撑面111相配合,以夹固拍摄终端30。如此,将拍摄终端30放置在支撑面111上,再利用至少两个夹持件121进行夹固,使得拍摄终端30牢靠地固定在安装座110上。
7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夹持件121包括凸出支撑面
111设置的容纳部101,第一发光部210包括设置于容纳部101内的发光件211以及罩设发光件211的灯罩212,灯罩212固设于容纳部101。如此,通过在夹持件121上设置容纳部101来容纳发光件211,并利用灯罩212进行密封,既可以提高发光件211的防护性能,又使得发光件211发出的光线不会被固定在支撑面111上的拍摄终端30遮挡,以便于为拍摄终端30补光。
72.容纳部101可以为容纳发光件211的容纳腔112或者容纳槽114等,能够与灯罩212相配合形成防护空间即可。
73.发光件211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灯带、灯珠、led灯板等。
74.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灯罩212为柔光罩。如此,通过柔光罩使得发光件211发出的光可以发散,并均匀地向外扩散,使得第一发光部210发出的光更加柔和,补光效果更好。
75.结合图5,并参照图6所示,其中图6为图3在第一竖直方向上的剖视图。在上述任一夹持件121的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结构120还包括与夹持件121一一对应的弹性件122,夹持件121通过弹性件122可弹性复位设置于安装座110,以夹固拍摄终端30。如此,利用弹性件122使得夹持件121可弹性复位设置于安装座110上,便于加固不同尺寸大小的拍摄终端30。
76.进一步地,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110设有容纳腔112以及用于盖设容纳腔112的密封盖113,支撑面111设置于密封盖113上,固定结构120还包括安装件124,安装件124固设于容纳腔112内,且部分夹持件121伸入容纳腔112与安装件124滑动配合,弹性件122设置于容纳腔112内,并夹设于安装件124与夹持件121之间。如此,可以充分利用安装座110的厚度空间来安装固定结构120,并利用安装件124可以将弹性件122以及夹持件121安设于安装座110上,使得固定装置1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77.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夹持件121包括夹固拍摄终端30的内侧,固定结构120包括防滑层123,防滑层123设置于支撑面111(如图6及图7所示)和/或夹持件121的内侧。如此,利用防护层可以增加与拍摄终端30的摩擦力,便于牢固地将拍摄终端30固定在安装座110上。
78.需要说明的是,“防滑层123”包括防滑纹、防滑胶(橡胶、硅胶等)等中的至少一种组合。
79.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结构120的具体实现方式还包括螺接结构、卡扣结构、绑带结构等能够将拍摄终端30固定在安装座110的固定结构120。
80.如图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组件300以及电池组件400设置于安装座110,发光组件200还包括至少部分柔性的连接线230,部分连接线230设置于夹持件121,第一发光部210通过连接线230与控制组件300电性连接;连接线230至少部分活动弯折在安装座110内,其中,连接线230活动弯折部分长度至少不小于夹持件121相对安装座110拉伸的最大距离。如此,部分连接线230设置于夹持件121,可以随夹持件121进行运动,进而不会干涉夹持件121的运动。此外,至少部分连接线230具有柔性,可以进行收缩弯折或展开延长,能够在随夹持件121运动的过程中,保证第一发光部210与控制组件300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81.需要说明的是,“连接线23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柔性线缆、柔性线路板、柔性线缆+电连接头、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头等中的至少一种。
82.结合前述容纳腔112的实施例,如图6所示,控制组件300以及电池组件400设置于容纳腔112内,并通过密封盖113进行封装。如此,可以充分利用安装座110的厚度空间来容
纳控制组件300以及电池组件400,使得固定装置1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83.如图6及图7所示,其中图7为图3所示的固定装置10在第一横向方向上的剖视示意图。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110包括与连接结构130间隔设置的支撑面111,固定装置10还包括无线充电模块500,无线充电模块500设置于支撑面111的背部,控制组件300与无线充电模块500电性连接,以控制无线充电模块500的打开或关闭。如此,利用无线充电模块500还可以为拍摄终端30或其他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使得该固定装置10具有充电功能,进一步提高云台设备的可以应用于更多场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84.需要说明的是,无线充电模块500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无线充电线350圈等。
85.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组件300还包括用于控制无线充电模块500的打开或关闭的第三操作键340。如此,通过设置第三操作键340方便进行无线充电模块500的开闭控制,方便用户操作,便于进行交互。
86.第三操作键34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按压键、旋钮键、触摸键。
87.可选地,第三操作键340为按压件,与第二操作键320相对设置,并设置于另一夹持件121的外侧。如此,便于形成对称之美,提升固定装置10的外观美感,且方便用户操作。
88.此外,“电池组件400”的具体实现方式亦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非充电电池和充电电池。
89.一实施例中,电池组件400为非充电电池,且可拆卸设置于安装座110。如此,方便用户利用根据常规的5号电池、7号电池或纽扣电池等为发光组件200进行供电,电池组件400的电路结构简单,且维护及更换方便。
90.另一实施例中,电池组件400为充电电池,且内置于安装座110内。如此,电池组件400设置于安装座110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固定装置10小型化,且可以使安装座110的外观更加美观。
91.可选地,电池组件400包括但限于镍镉充电电池、镍氢充电电池、锂离子充电电池、铅蓄充电电池、铁锂充电电池等中的一种。
92.进一步地,如图4及图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组件300设置于安装座110;控制组件300还包括至少部分设置于安装座110的侧壁上的充电接口330,充电接口330用于与电源线连接。如此,利用充电接口330方便与电源线连通,用于为电池组件400充电。
93.或者,如图8及图9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组件300还包括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的充电线350,安装座110的侧壁设有容纳槽114,至少部分充电线350通过容纳槽114嵌入安装座110。如此,当需要为电池组件400充电时,可以将充电线350从容纳槽114中取出,并与外部电源模块连通,用于为电池组件400充电;完成充电后,该充电线350与外部电源模块分离,并通过容纳槽114嵌入安装座110进行固定,不影响固定装置10的使用。进而该固定装置10充电方便,无需携带充电线350,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94.参照图8及图9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部210可转动设置于机身组件100,第一发光部210至少能够朝拍摄终端30前摄方向或者后摄方向发光。如此,可以方便用户进行前摄补光或者进行后摄补光,为用户拍摄应用提供至少两种补光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拍摄补光需求,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95.结合前述夹持件121的实施例,如图9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夹持件121包括夹持本体102,容纳部101可翻转设置于夹持本体102,以使第一发光部210的发光方向可调。如此,易于实施,只需向外翻转即可将第一发光部210朝后摄方向发光;而向前翻转,即可将第一发光部210朝前摄方向发光。如此,可以为用户拍摄应用提供至少两种补光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拍摄补光需求,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96.需要说明的是,“容纳部101”与“夹持本体102”可翻转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带阻尼的转动连接,或者在两个位置可拆卸连接实现翻转切换等等。
97.容纳部101除了可以设置于夹持件121上,如图10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110还设有凸出支撑面111设置的容纳部101,第一发光部210包括设置于容纳部101的发光件211以及罩设于发光件211的灯罩212,灯罩212固设于容纳部101。如此,可以通过设置在安装座110上的支撑杆、支撑板等支撑结构来设置容纳部101,使得第一发光部210凸出支撑面111设置。进而通过容纳部101来容纳发光件211,并利用灯罩212进行密封,既可以提高发光件211的防护性能,又使得发光件211发出的光线不会被固定在支撑面111上的拍摄终端30遮挡,以便于为拍摄终端30补光。
98.需要说明的是,该“充电接口330”可以为“控制组件300”这一模块的其中一个零件,即与“控制组件300的其他构件”组装成一个模块,再进行模块化组装;也可以与“控制组件300的其他构件”相对独立,可分别进行安装,即可在本装置中与“控制组件300的其他构件”构成一个整体,将“充电接口330”归入“控制组件300”为了方便阅读以及标号。在其他实施例中,“充电接口330”可以归入“电池组件400”。
99.等同的,本技术“组件”、“装置”所包含的构件亦可灵活进行组合,即可根据实际进行模块化生产,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进行模块化组装;也可以分别进行组装,在本装置中构成一个模块。本技术对上述构件的划分,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技术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构件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是本技术等同的技术方案。
100.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组件”控制组件可以为可编程控制器、运动控制卡、微型电脑、控制板等控制组件。能够控制发光组件的整体操作,诸如打开或关闭,亮度调节,灯色调节的操作,和/或能够控制电池组件的充电,并可通过第二发光部显示电池组件的电量;和/或,能够控制电磁组件给外部设备充电等等。
101.一示例中,控制组件为控制板。
102.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组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处理器可以是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者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等等。
103.此外,控制组件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控制组件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控制组件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用户和控制组件之间的交互,如控制面板。
104.此外,控制组件与各执行元件(如发光组件、电池组件等)之间的通信控制手段属于传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105]“电性连接”可以利用有线通信技术实现,也可以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属于传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此外,上述装置之间的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的通信连接。也可以是间
接的通信连接。
[0106]
如图11至图13所示,为另一实施例中所示的云台设备及其固定装置的结构视图。图11为另一实施例中所示的云台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的固定装置与增稳装置的分离示意图。图13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连接结构与转动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107]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增稳装置20包括手持组件21、第一增稳组件22、第二增稳组件23以及第三增稳组件24,第一增稳组件22与固定装置10可拆卸连接,第三增稳组件24部分设置于手持组件21上。如此,利用第一增稳组件22、第二增稳组件23以及第三增稳组件24可以实现三轴防抖增稳,以可靠地进行防抖增稳拍摄。
[0108]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增稳组件22可以实现第一轴a1的轴向抖动补偿,第二增稳组件23可以实现第二轴a2的轴向抖动补偿,第三增稳组件24可以实现第三轴a3的轴向抖动补偿。具体地,若拍摄终端30在第一轴a1、第二轴a2和第三轴a3中某一轴的旋转方向发生抖动,则第一增稳组件22、第二增稳组件23和第三增稳组件24中的对应轴沿拍摄终端30的轴向抖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补偿拍摄终端30和/或云台设备的轴向抖动对拍摄终端30拍摄的影响。
[0109]
需要说明的是,轴向抖动泛指具有第一轴a1、第二轴a2和第三轴a3中任一轴向分量的抖动,即只要拍摄终端30的抖动在第一轴a1、第二轴a2和第三轴a3中任一轴向具有分量,即可称为轴向抖动。也就是说,轴向抖动的拍摄终端30的宏观运动方向并不一定是第一轴a1、第二轴a2和第三轴a3中任一轴向,也可以与第一轴a1、第二轴a2和第三轴a3中任一轴向具有一定的夹角。
[0110]
需要说明的是,增稳装置通常基于姿态角或欧拉角(euler angle)原理,利用俯仰角(pitch)、偏航角(yaw)、翻滚角(roll)来表达拍摄终端的摄像头的坐标系与地面的坐标系的关系,反应了拍摄终端相对地面的姿态,进而可以建立三轴坐标系,例如xyz坐标系,或者pyr坐标系。而传统的增稳装置基于上述原理可以在俯仰轴(pitch轴)、偏航轴(yaw轴)和翻滚轴(roll轴)三个转动轴方向中的至少一个轴向以对拍摄终端进行抖动补偿,实现拍摄增稳。也即,在一些实施例中,增稳装置可以包括第一增稳组件、第二增稳组件以及第三增稳组件中的至少一种,实现对拍摄终端的至少一个轴向进行抖动补偿。
[0111]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增稳组件为翻滚轴增稳组件,第二增稳组件为俯仰轴增稳组件,第三增稳组件为偏航轴增稳组件。其中,翻滚轴增稳组件用于调节拍摄终端的翻滚角(roll),使得拍摄终端能够围绕第一轴a1转动;俯仰轴增稳组件用于调节拍摄终端的俯仰角(pitch),使得拍摄终端能够围绕第二轴a2转动;偏航轴增稳组件用于调节拍摄终端的偏航角(yaw),使得拍摄终端能够围绕第三轴a3转动。
[011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增稳组件”、“第二增稳组件”以及“第三增稳组件”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在传统技术中实现,至少包括增稳电机。
[0113]
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增稳装置,也叫手持云台,具有折叠功能,可以在使用展开状态和折叠收纳状态之间切换。当增稳装置从使用状态切换至收纳状态时,各增稳组件可以从上电模式直接切换到掉电模式。相反,当增稳装置从收纳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各增稳组件可以从掉电模式切换至上电模式直接使用。例如,增稳装置从展开使用状态切换至收纳状态时,此时第二增稳组件的轴臂可以进行相对转动,以贴近手持组件,第一增稳组件的轴臂也可以旋转至贴靠第二增稳组件的轴臂,完成增稳装置的收纳。
[0114]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结构”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螺接结构、卡扣结构、绑带结构等能够将固定装置可拆卸固定在增稳装置上的连接结构。
[0115]
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30与增稳装置20磁吸固定。如此,利用磁吸固定手段,可以实现连接结构130与增稳装置20的快速拆卸,实现增稳装置20与固定装置10的快速拆装。
[0116]
进一步地,如图12及图13所示,连接结构130包括设置于安装座110的磁吸件131,第一增稳组件22包括增稳电机22a以及能够被增稳电机22a驱动的转动部22b,转动部22b设有与磁吸件131磁吸配合的被磁吸件22c。如此,通过磁吸件131与被磁吸件22c磁吸固定,便于将固定装置10固定在转动部22b上,进而可以通过增稳电机22a带动固定装置10进行转动,以便于进行抖动补偿。
[0117]
需要说明的是,“磁吸件131”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磁铁块、磁条、磁片等能够产生磁吸力的构件。“被磁吸件22c”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磁铁块、磁条、磁片等能够产生磁吸力的构件以及包括但限于铁块等能够被磁铁吸固的构件。
[0118]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磁吸件131与控制组件300之间也设有磁轭132,从而减少磁吸件131的磁路泄漏,且在被磁吸件22c与磁吸件131通过磁力吸附在一起时,使得磁路封闭,从而进一步减少磁场对外界的干扰。而且,磁轭132与控制组件300之间设有绝缘层134。如此,利用绝缘层134进行绝缘,使得控制组件300与磁轭132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有利于安装座110轻薄化。
[0119]
绝缘层134的具有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限于绝缘薄膜(如聚四氟乙烯薄膜等),绝缘贴片(如特氟龙贴片等),绝缘涂层(如硅胶等)
[0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磁轭132包括硅钢片、碳钢片、铁镍合金片。
[0121]
如此,可有效减少磁吸件131的磁路泄漏。可以理解,硅钢片、碳钢片和铁镍合金片的导磁率比较高,可有效将磁力线传输回单面单极磁性件的一端,从而减少磁吸件131的磁路泄漏,而有利于提高磁吸力。
[0122]
如图12及图13所示,连接结构130上设有第一防呆部133,转动部22b上设有第二防呆部22d。第二防呆部22d用于在安装座110安装在转动部22b上时,与第一防呆部133配合连接,以保证转动部22b与连接结构130准确对位连接。
[0123]
如此,转动部22b和连接结构130的对位效果更佳,避免位置安装错误。可以理解,在安装座110安装至转动部22b的过程中,若转动部22b和连接结构130的安装位置不正确,即转动部22b和连接结构130未正确对位,则第二防呆部22d与第一防呆部133无法配合连接,使得转动部22b和连接结构130无法完成安装,从而避免错误的位置安装降低整体稳定性。
[012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防呆部133与第二防呆部22d之间其中一者为凸起,另一者为与凸起定位配合的凹槽,且凸起为非规则图形。如此,使得只有在正确位置上,二者才内进行套接定位。
[0125]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防呆部包括凹陷和/或凸起,第一防呆部包括凸起和/或凹陷,第二防呆部的凹陷和/或凸起用于与第一防呆部的凸起和/或凹陷配合连接。
[0126]
如此,通过凹陷与凸起的配合连接,可避免转动部和连接结构位置安装错误。具体地,第二防呆部的凹陷的数量与第一防呆部的凸起的数量相同,和/或第二防呆部的凸起的数量与第一防呆部的凹陷的数量相同,以使得在连接结构安装在转动部上时,第二防呆部
的凹陷和/或凸起与第一防呆部的凹陷和/或凸起能够一一配合连接。
[0127]
第二防呆部包括凸起,第一防呆部包括凹陷,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防呆结构可包括凹陷,第二防呆结构可包括凸起;或,第一防呆结构可包括凹陷和凸起,第二防呆结构可包括凸起和凹陷。
[0128]
在一些实施例中,被磁吸件的数量为至少为两个,磁吸件的数量为至少为两个。至少为两个被磁吸件的同一极性的朝向相同,至少为两个磁吸件的同一极性的朝向相同。被磁吸件的同一极性的朝向与磁吸件的同一极性的朝向相反。
[0129]
如此,至少为两个被磁吸件与至少为两个磁吸件通过两组单面单极磁性件相互吸引,实现转动部和安装座的快速分离和安装。可以理解,相较于单个被磁吸件与单个磁吸件的吸引,至少为两个被磁吸件与至少为两个磁吸件之间的吸力更大,更有利于安装座连接转动部,也能够在至少为两个位置提供磁力作用,从而使得第一增稳电机的定子部分与转子部分能够相对转动,从而有利于实现第一增稳电机与安装座的对位连接。具体地,至少为两个被磁吸件固定在一个磁轭上,并通过磁轭固定连接在转动部上。在一个例子中,在远离转动部的一端,至少为两个单面单极磁性件的极性均为n极,在远离安装座的一端,磁吸件的极性均为s极,至少为两个被磁吸件的n极与至少为两个磁吸件的s极相互吸引,实现转动部和安装座的快速分离和安装。
[0130]
如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被磁吸件22c的数量为至少为两个,至少为两个被磁吸件22c的同一极性的朝向相反。磁吸件131的数量为至少为两个,至少为两个磁吸件131的同一极性的朝向相反。
[0131]
如此,能够在至少为两个位置提供磁力作用,从而使得第一增稳电机的定子部分与转子部分能够相对转动,并自动矫正转动部和安装座的安装位置,避免位置安装错误。可以理解,根据同极性相互排斥,异极性相互吸引原理,在至少为两个被磁吸件与至少为两个磁吸件距离一定距离时,可以通过磁力作用引导转动部和安装座自动矫正位置,并连接在一起。在一个例子中,在远离第一电机的一端,一个被磁吸件的极性为n极,另一个被磁吸件的极性为s极,在远离安装座的一端,一个磁吸件的极性为s极,另一个磁吸件的极性为n极,极性为n极的被磁吸件与极性为s极的磁吸件吸引在一起,极性为s极的磁吸件与极性为n极的磁吸件吸引在一起,从而保证转动部和安装座安装在正确的位置上。
[0132]
在一些实施例中,被磁吸件为单面双极磁性件,磁吸件为单面双极磁性件。
[0133]
如此,被磁吸件与磁吸件通过单面双极磁性件相互吸引,实现转动部和安装座的快速分离和安装,也能够在至少为两个位置提供磁力作用,从而使得第一增稳电机的定子部分与转子部分能够相对转动,从而有利于实现第一增稳电机与安装座的对位连接。具体地,单面双极磁性件包括至少为两个相对的端面,每个端面具有至少为两个不同的磁极,其中一个磁极为n极,另外一个磁极为s极。单面双极磁性件的磁路比较收敛,对距离较远的吸引件的吸力较小,对距离较近的吸引件的吸力较大。单面双极磁性件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和矩形等。
[0134]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
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135]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136]
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137]
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138]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传统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
[0139]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140]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