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电影 专利正文
一种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2.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tft-lcd)是多数液晶显示器的一种,它使用薄膜晶体管技术改善影象品质,其可以由两个相对设置的基板组成,在所述基板上形成诸如像素电极以及公共电极的场发生电极。
3.在现有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极或公共电极根据情况设定为狭缝电极或板状电极,通过同一平面内狭缝电极边缘所产生的电场以及狭缝电极层与板状电极层间产生的电场形成多维电场,使液晶盒内狭缝电极间、电极正上方的液晶分子能够产生旋转,从而提高液晶工作效率并增大透光效率。
4.其中,在现有狭缝电极中,横向电极会产生垂直方向的电场,竖向电极会产生水平方向的电场,而在狭缝电极的拐角处,由于其拐角通常为垂直角,在电场的作用下,该区域的一部分液晶分子将发生反向旋转,从而造成该区域液晶的透光率比正向旋转区域要差,同时在反向旋转区域和正向旋转区域的边界产生向错线,产生黑色畴线(tracemura)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用以提升显示面板的光线穿透率,改善黑色畴线现象。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一所述像素单元至少包括一像素电极;
8.所述像素电极至少包括第一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且平行的多个分支电极以及位于相邻两所述分支电极之间的狭缝;
9.其中,所述狭缝包括狭缝本体段及位于所述狭缝本体段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一端的第一平滑过渡段,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与所述狭缝本体段连通,且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的宽度在沿着远离所述狭缝本体段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10.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狭缝本体段与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连接处的拐角大于90
°

11.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狭缝本体段为长条形,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呈弧型,其中,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靠近所述狭缝本体段一侧的宽度与所述狭缝本体段的宽度相等。
12.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呈半圆弧型,且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的直径大小与所述狭缝的宽度大小相等。
13.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远离所述狭缝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平滑
过渡段的宽度呈非线性减小。
14.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狭缝本体段为长条形,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呈半椭圆型。
15.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像素电极还包括第二连接部,各所述分支电极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16.其中,所述狭缝还包括位于所述狭缝本体段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一端的第二平滑过渡段,所述第二平滑过渡段的宽度在沿着远离所述狭缝本体段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17.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平滑过渡段呈弧型,其中,所述第二平滑过渡段靠近所述狭缝本体段一侧的宽度与所述狭缝本体段的宽度相等。
18.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狭缝还包括位于所述狭缝本体段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端的断口,相邻两所述分支电极在所述断口处间隔设置。
1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20.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一所述像素单元至少包括一像素电极;所述像素电极至少包括第一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且平行的多个分支电极以及位于相邻两所述分支电极之间的狭缝;其中,所述狭缝包括狭缝本体段及位于所述狭缝本体段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一端的第一平滑过渡段,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与所述狭缝本体段连通,且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的宽度在沿着远离所述狭缝本体段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平滑过渡段的宽度在沿着远离所述狭缝本体段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从而改善像素电极在狭缝本体段和第一平滑过渡段连接处的电场力,减小了无效电场阻力,提升了所述显示面板的光线穿透率,并且改善了黑色畴线现象。
附图说明
21.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22.图1为现有的显示面板像素电极的俯视截面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像素单元的第一种俯视图
25.图4a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的液晶排布等势图;
26.图4b为现有的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的液晶排布等势图;
27.图5a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点亮时部分底部区域的截面示意图;
28.图5b为现有的显示面板点亮时部分底部区域的截面示意图;
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像素单元的第二种俯视图;
3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像素单元的第三种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32.请参阅图1,现有的显示面板像素电极的俯视截面示意图。
33.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单元10,每一所述像素单元10包括第一像素电极(图中未标记)和第二像素电极200,其中,所述第二像素电极200包括通过连接部210彼此连接且平行的多个分支电极220、及位于相邻两所述分支电极220之间的狭缝230,所述第一像素电极为板状电极层,通过同一平面内所述狭缝230边缘所产生的电场以及所述第一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二像素电极200间产生的电场形成多维电场,使液晶盒内位于所述狭缝230之间、所述第二像素电极200上方的液晶分子(图中未画出)能够产生旋转,从而提高液晶工作效率并增大透光效率。
34.然而,在现有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狭缝230包括狭缝本体段231和拐角区233,其中,由于所述拐角区233为直角设计,位于所述拐角区233的连接部210会产生第一方向y的电场,位于拐角区233的分支电极会产生第二方向x的电场,所述第一方向y与所述第二方向x垂直,因此在第一方向y电场与第二方向x电场共同作用,在所述拐角区233处,一部分液晶分子将发生反向旋转,从而造成该区域液晶的透光率比正向旋转区域要差,同时在反向旋转区域和正向旋转区域的边界产生向错线,产生黑色畴线(tracemura)的现象。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用以提升显示面板的光线穿透率,改善黑色畴线现象。
35.请参阅图2~图7,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一所述像素单元至少包括一像素电极;所述像素电极至少包括第一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且平行的多个分支电极以及位于相邻两所述分支电极之间的狭缝;其中,所述狭缝包括狭缝本体段及位于所述狭缝本体段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一端的第一平滑过渡段,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与所述狭缝本体段连通,且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的宽度在沿着远离所述狭缝本体段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36.本技术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的宽度在沿着远离所述狭缝本体段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从而缓解现有显示面板中,因所述拐角为直角设计,所述第一连接部产生的第一方向y的电场会对所述分支电极产生第二方向x的电场产生干扰,影响所述第二方向x的电场对液晶的旋转排布,进而出现黑色畴线现象,降低光线穿透率的问题。
37.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38.请结合图2和图3;其中,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像素单元的第一种俯视图。
3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但不限于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light-emittingdiode,led),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但不限于依次层叠的栅极、有源层、源漏极层等常规膜层,本实施例对此不做过多赘叙。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所述显示面板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为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与所述第二基板12之间的液晶层13,其中,所述液晶层13通过具有液晶分子的液晶131构成,所述第一基板11和所述第二基板12通过密封件(图中未画出)而固定,在所述第一基板11、所述第二基板12以及所述密封件形成的密闭空间内封闭所述液晶131,所述液晶131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介电常数各向异性为负的特性的液晶材料。
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11包括但不限于阵列基板,所述第二基板12包括但不限于彩膜基板,本实施例以所述第一基板11为阵列基板,所述第二基板12为彩膜基板为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单元10,每一所述像素单元10至少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面向所述第二基板12一侧的一像素电极(图中未标记),所述像素电极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像素电极100和第二像素电极200,其中,所述第一像素电极100为板状电极,所述第二像素电极200为狭缝230电极;具体地,所述第二像素电极200包括第一连接部211、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连接且平行的多个分支电极220以及位于相邻两所述分支电极220之间的狭缝230,所述狭缝230在所述第一基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100上。
43.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100和所述第二像素电极200之间的绝缘层14,所述绝缘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等或其层叠。
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11包括第一透明基底(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二基板12包括第二透明基底(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一透明基底和所述第二透明基底均包括刚性衬底或柔性衬底,当所述第一透明基底和所述第二透明基底均为刚性衬底时,材料可以是金属或玻璃,当所述第一透明基底和所述第二透明基底均为柔性衬底时,材料可以包括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异戊二烯、乙烯基树脂、环氧基树脂、聚氨酯基树脂、纤维素树脂、硅氧烷树脂、聚酰亚胺基树脂、聚酰胺基树脂中的至少一种,其中,聚醯亚胺材料可以有效的提高透光率;所述像素电极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铜、铝、银等金属。
4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同一平面内所述狭缝230边缘所产生的电场以及所述第一像素电极100与所述第二像素电极200间产生的电场形成多维电场,使液晶盒内位于所述狭缝230之间、所述第二像素电极200上方的液晶分子能够产生旋转,从而提高所述液晶131工作效率并增大透光效率。
46.其中,所述狭缝230包括狭缝本体段231及位于所述狭缝本体段231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一端的第一平滑过渡段232,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与所述狭缝本体段231连通,且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的宽度在沿着远离所述狭缝本体段23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47.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的宽度在沿着远离所述狭缝本体段23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从而使所述狭缝本体段231与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连接处的拐角大于90
°
,从而缓解现有显示面板中,因所述拐角为直角设计,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产生的第一方向y的电场会对所述分支电极220产生第二方向x的电场产生干扰,影响所述第二方向x的电场对液晶131的旋转排布,进而出现黑色畴线现象,降低光线穿透率的问题。
4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狭缝本体段231包括但不限于长条形,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呈弧型,其中,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靠近所述狭缝本体段231一侧的宽度与所述狭缝
本体段231的宽度相等。
49.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狭缝本体段231还可以包括呈预定角度展开的第一狭缝本体段和第二狭缝本体段、以及由所述第一狭缝本体段和所述第二狭缝本体段于所述第二像素电极200中部相交汇所形成的拐角。
50.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靠近所述狭缝本体段231一侧的宽度与所述狭缝本体段231的宽度相等,从而使所述狭缝本体段231和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可以采用同一光罩蚀刻成型,而没有额外增加工艺制程,不增加生产成本,适于规模化制作。
5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光罩蚀刻成型仅用作举例说明,本实施例对所述狭缝本体段231和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的制备方法不做具体限制。
52.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呈半圆弧型,且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的直径大小与所述狭缝230的宽度大小相等。
53.请结合图1、图3、图4a和图4b;其中,图4a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的液晶131排布等势图,图4b为现有的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的液晶131排布等势图。
54.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显示面板处于工作阶段时,所述第一连接部211能够产生沿第一方向y的第一电场,所述分支电极220能够产生沿第二方向x的第二电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狭缝230还包括位于所述狭缝本体段231和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连接处的拐角区233,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呈半圆弧型,从而在所述拐角区233内,可以使所述第二电场平稳地过度到所述第一电场,进而使所述液晶131在所述第一基板11和所述第二基板12之间正常旋转(如附图4a所示),其有效地缓解现有显示面板中,因所述拐角区233为直角设计,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产生的第二电场会对所述分支电极220产生的第一电场造成干扰,进而影响所述第二电场对液晶131的旋转排布(如附图4b所示)。
55.请结合图1、图3、图5a以及图5b;其中,图5a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点亮时部分底部区域的截面示意图;图5b为现有的显示面板点亮时部分底部区域的截面示意图。
56.在现有显示面板中,因所述拐角区233为直角设计,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产生的第二电场会对所述分支电极220产生的第一电场造成干扰,进而影响所述第二电场对液晶131的旋转排布,从而造成该区域液晶131的透光率比正向旋转区域要差,同时在反向旋转区域和正向旋转区域的边界产生向错线,产生黑色畴线的现象(如附图5b所示),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呈半圆弧型,从而在所述拐角区233内,可以使所述第二电场平稳地过度到所述第一电场,改善了所述第二像素电极200在所述狭缝本体段231和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连接处的电场力,减小了无效电场阻力,使所述液晶131在所述第一基板11和所述第二基板12之间正常旋转,从而改善了黑色畴线现象(如附图5a所示);并且提高了光线穿透率,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现有的软件进行仿真拟合过程发现,相对于现有的显示面板,采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其光线穿透率提高了1.3%。
57.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像素电极还包括第二连接部212,各所述分支电极220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2连接;其中,所述狭缝230还包括位于所述狭缝本体段231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212一端的第二平滑过渡段234,所述第二平滑过渡段234与所述狭缝本体段231连通,所述第二平滑过渡段234的宽度在沿着远离
所述狭缝本体段23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58.具体地,所述第二平滑过渡段234呈弧型,其中,所述第二平滑过渡段234靠近所述狭缝本体段231一侧的宽度与所述狭缝本体段231的宽度相等;优选地,所述第二平滑过渡段234呈半圆弧型,且所述第二平滑过渡段234的直径大小与所述狭缝230的宽度大小相等。
59.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狭缝230还包括位于所述狭缝本体段231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212一端的第二平滑过渡段234,所述第二平滑过渡段234与所述狭缝本体段231连通,所述第二平滑过渡段234的宽度在沿着远离所述狭缝本体段23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平滑过渡段234呈半圆弧型,且所述第二平滑过渡段234的直径大小与所述狭缝230的宽度大小相等,可以进一步改善所述第二像素电极200在所述狭缝本体段231和第一平滑过渡段232连接处的电场力,减小了无效电场阻力,使所述显示面板处于显示状态时提升了光线的穿透率,并且改善了黑色畴线现象。
60.请参阅图6,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像素单元的第二种俯视图。
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像素电极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像素电极的第一种结构相似/相同,具体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关于像素电极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仅在于:
62.在本实施例中,在远离所述狭缝230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的宽度呈非线性减小;优选地,所述狭缝本体段231为长条形,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呈半椭圆型。
63.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呈半椭圆型,从而在所述拐角区233内,可以使所述第二电场平稳地过度到所述第一电场,改善了所述第二像素电极200在所述狭缝本体段231和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连接处的电场力,减小了无效电场阻力,使所述液晶131在所述第一基板11和所述第二基板12之间正常旋转,提升了光线的穿透率,并且改善了黑色畴线现象。
6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呈半圆弧型、及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呈半椭圆型均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
6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像素单元的第三种俯视图。
6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像素电极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像素电极的第一种结构相似/相同,具体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关于像素电极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仅在于:
6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狭缝230还包括位于所述狭缝本体段231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一端的断口235,相邻两所述分支电极220在所述断口235处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狭缝230还包括位于所述狭缝本体段231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一端的断口235,相邻两所述分支电极220在所述断口235处间隔设置,从而改善所述第二像素电极200在所述狭缝本体段231远离所述第一平滑过渡段232一侧的电场力,减小了无效电场阻力,提升了光线的穿透率,并且改善了黑色畴线现象。
6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69.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显示面板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在重复说明。
70.在具体应用时,所述移动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头盔、台式机电脑、智能电视或者数码相机等等设备的显示屏,甚至可以应用在具有柔性显示屏的电子设备上。
71.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该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一像素单元至少包括一像素电极;像素电极至少包括第一连接部、分别与第一连接部连接且平行的多个分支电极以及位于相邻两分支电极之间的狭缝;其中,狭缝包括狭缝本体段及位于狭缝本体段靠近第一连接部一端的第一平滑过渡段,第一平滑过渡段的宽度在沿着远离所述狭缝本体段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平滑过渡段的宽度在沿着远离所述狭缝本体段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从而改善像素电极在狭缝本体段和第一平滑过渡段连接处的电场力,减小了无效电场阻力,提升了光线的穿透率,并且改善了黑色畴线现象。
72.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73.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