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电影 专利正文
双镜面双正加值个体化离焦眼镜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双镜面双正加值个体化离焦眼镜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眼镜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提供一种正加值面积广阔、正加值度数高、成型工艺简单的双镜面双正加值个体化离焦眼镜片。


背景技术:

2.现今医学公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眼的眼球增长依赖着视网膜周边离焦调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促进眼球增长,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可以控制近视眼球增长。
3.视觉crv有限公司,专利名称:用于近视校正的镜片,中国专利号:2006800441239,该专利公开中央区为正圆形折射型周边离焦眼镜片。
4.卡尔蔡司视觉澳大利亚控股有限公司,专利名称:眼科镜片元件,中国专利号:2008801159183,该专利公开中央区为椭圆形折射型周边离焦眼镜片,该专利产品商品名为蔡司成长乐
5.折射型周边离焦眼镜片采用数控车房车削加工,具有高度精密、屈光力可以达到0.01度。折射型眼镜片必须设置渐变区,将中央区与治疗区之间屈光力逐渐趋于平滑过渡,大于+2.00d正加值将产生较大像散。
6.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首创微透镜周边离焦眼镜片,专利名称:眼镜片,中国专利号:2013106281748,该专利商品名为
7.赵佩韬的专利名称:基于周边微透镜的视力控制镜片及眼镜,专利号:2018109459444。
8.华柏恩视觉研究中心的专利名称:用于近视控制的装置、系统和/或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2017800806128,该专利公开周边治疗区由多个独立圆形微透镜组成。
9.依视路国际公司申请7项微透镜离焦眼镜片专利,其中:专利名称:镜片元件,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800045713;专利名称:镜片元件,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800091213;专利名称:镜片元件,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800045681;专利名称:镜片元件,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800045728;专利名称:镜片元件,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800051767;专利名称:镜片元件,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800091213;专利名称:镜片原件;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80028368x。依视路公开专利商品名为
10.上海伟星光学申请8项相关微透镜离焦眼镜片专利,其中专利名称:一种新优学多焦点聚氨酯镜片的制造方法,中国专利号:2019107101792;专利名称:一种新优学pro多焦点聚氨酯镜片的制造方法,中国专利号:2019107101557;专利名称:一种governmyo聚氨酯镜片的制造方法,中国专利号:2019107092793;专利名称:一种双面复合新优学聚氨酯镜片的制造方法,中国专利号:2019107102189;专利名称:一种复合离焦多焦点聚氨酯镜片,中国专利号:2019212370027;专利名称:一种双面复合镜片,中国专利号:2019212394727;专利名称:一种加强多焦点聚氨酯镜片,中国专利号:2019212396737;专利名称:一种多焦点镜片,中国专利号:2019212397161,上述专利公开微透镜为直径0.01mm至2.0mm、高度0.005μm至5μm。上海伟星光学专利商品名为
11.温州医科大学的专利名称:一种带有微结构的柔性的屈光薄膜贴片,中国专利号:201910030136x;另一项专利名称:一种表面具有环带柱面微结构的眼镜片,中国专利号:2020100006662,该两项专利公开眼镜片一侧为贴附面、另一侧屈光面周边治疗区由多个独立环带柱面微透镜组成。
12.明月镜片的专利名称:一种减缓近视加深的镜片及其制备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2020106790150,专利名称:一种减缓近视加深的镜片,中国专利号:2020213870085,该专利公开光学塑料膜微透镜眼镜片。
13.深圳市浓华生物电子科技公司的专利名称:一种功能型夹片,中国专利号:2020214789080,该专利公开周边功能为微型透镜的眼镜夹片。
14.微透镜周边离焦眼镜片具有较大凸透镜屈光力,但是微透镜无法实现个体化差异性定制,尤其是精确0.01度。
15.现有折射型和微透镜型周边离焦眼镜片,正加值是在一个镜面成型。
16.史密斯在其最新研究论文中,批判性指出自己原来将治疗区设计在镜片周边360
°
区域,存在设计缺陷,并提出诱导眼球增长的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是局部、区域选择性机制local,regionally selective mechanisms。颞侧视网膜主导眼球生长,鼻颞侧周边离焦呈现不对称性,环形矫正不能消除周边屈光参差,还产生新的周边屈光参差hyperopic anisometropi,参阅文献:smith el:optom vis sci,2013,90:1176-1186;smith el: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0,51:3864-3873;smith el:invest ophthalmol,vis sci,2009,nov;50(11):5057-5069。史密斯在wo2012/012826a1、wo2013/134825a1中阐述对-2.27d
±
0.83d、1155例近视眼视网膜周边屈光检测,40
°
颞侧大于鼻侧周边屈光+0.83d。
17.本技术人对1809例近视眼周边屈光检测发现:近视眼度数越大,颞侧视网膜周边40
°
远视性离焦也越大、鼻颞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屈光参差值也越大,个别最大屈光参差值大于+1.25d。
18.无论折射型还是微透镜型周边离焦眼镜片,周边治疗区用等量正加值,并不能矫正鼻颞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屈光屈光参差,矫正鼻颞侧视网膜周边屈光参差对于防控近视眼更具有科学意义。
19.周边离焦眼镜片有待开发新面型创新设计,近视眼周边离焦眼镜片仍是眼镜领域技术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20.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镜面双正加值个体化离焦眼镜片。
21.本实用新型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22.双镜面双正加值个体化离焦眼镜片,为框架眼镜片,以下称为这种眼镜片。这种眼镜片前镜面中央区为平光镜片、后镜面中央区为0.00d至-10.00d折射镜片,前后镜面中央区复合为中央矫正区。前镜面周边区屈光力为多个独立微透镜组成的+0.50d至+4.00d基量正加值,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为中央矫正区凹透镜屈光力复合+0.50d至+3.00d差量正加值折射镜片,前后镜面周边区双量正加值复合为+1.00d至+7.00d个体化周边治疗区总正加值。差量正加值或者总正加值的个体化屈光力梯度差为
±
0.05d至
±
0.25d,前后镜面周边区设置全环形等量正加值,或者设置鼻侧周边区>颞侧周边区正加值,至少设置5个正加值
梯度区段、5个总正加值次级,其中:
23.基量正加值+差量正加值=个体化周边治疗区总正加值;
24.基量正加值为个体化周边治疗区总正加值的95%至5%;
25.差量正加值为个体化周边治疗区总正加值的5%至95%;
26.前镜面周边区屈光力=基量正加值;
27.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中央矫正区凹透镜屈光力+差量正加值;
28.鼻侧周边区大于颞侧周边区正加值+0.50d至+2.00d。
29.这种眼镜片前后镜面中央区为正圆形、椭圆形,或者为垂直径线开窗式,沿光学中心水平径线长度7mm至14mm、垂直径线与眼镜片直径等长,根据主观验光度数定制中央矫正区凹透镜屈光力,开窗式中央区的下侧区域设置为复合基底向鼻侧、棱镜度数0.5δ至6.0δ三棱镜片,或者设置基底朝向下侧、棱镜度数0.25δ至1.50δ三棱镜片。
30.前镜面周边区设置的全环形是指微透镜阵列于周边区域360
°
圆周方位角之内,前镜面周边区设置的半环形是指微透镜阵列在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各占据180
°
圆周方位角之内,前镜面周边区设置的扇环形是指微透镜阵列在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内侧弧形<180
°
圆周方位角、外侧弧形≤180
°
圆周方位角。或者,微透镜阵列于前镜面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设置为正圆形、竖椭圆形、横椭圆形、弧顶形,或者阵列形成不规则形。后镜面周边区为全环形、或者正圆形、竖椭圆形、横椭圆形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中央区与周边区之间设置有2mm至4mm渐变区,或者前镜面全环形或者正圆形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由微透镜组成渐变区、围绕凸透镜折射镜片。
31.前镜面周边区设置为上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鼻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4个象限区,每个象限区各占据90
°
圆周方位角,4个象限区分别为微透镜阵列,或者鼻侧象限区和颞侧象限区为微透镜片、上侧象限区和下侧象限区为折射镜片,鼻侧象限区大于颞侧象限区正加值、下侧象限区大于上侧象限区正加值。
32.前镜面周边区由多个独立微透镜阵列,微透镜为圆柱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矩形任何一种形状,微透镜直径或者径线长度为毫米级、微米级、纳米级,设置直径为2.0mm至5nm、高度为16μm至0.1nm。前后镜面周边区至少设置五个正加值梯度区段,从中央区边缘距光学中心10mm至11.9mm区域为总正加值20%、距中心中心12mm至13.9mm区域为总正加值40%、距14mm至15.9mm区域为总正加值60%、距中心中心16mm至17.9mm区域为总正加值80%、距中心中心18mm至30mm区域为总正加值100%,距中心中心30mm至眼镜片边缘设置与中央矫正区相同屈光力凹透镜片或者平光镜片。
33.微透镜直径为1.0mm至20μm、高度为10μm至10nm,从中央区边缘距光学中心20mm至30mm之间设置8条至120条环带、密布300个至8000个独立微透镜,前后镜面周边区至少距光学中心20mm至28mm之间设置为全量正加值。前镜面基量正加值为个体化周边治疗区总正加值的50%至70%、正加值为+1.00d至+4.00d,后镜面差量正加值为个体化周边治疗区总正加值的40%至20%、正加值为+0.50d至+2.00d,治疗区总正加值为+1.00d至+6.00d。
34.差量正加值或者总正加值,根据个体配镜者鼻侧和颞侧40
°
视网膜周边屈光检测远视性离焦度数基础、鼻侧和颞侧分别添加+0.50d至+2.50d正加值。或者根据个体配镜者诱发近视因素添加正加值:父母双亲≥-6.00d高度近视眼、近视发生年龄早于6岁、近视度数年增加>-0.75d、眼轴长度或者视网膜周边屈光度数年增加者、日近距离用眼时间≥8小
时,按照每个诱发因素添加+0.10d至+0.50d计算、添加个体差异正加值为+0.50d至+2.50d。根据近视度数程度不同,前后镜面周边区总正加值至少设置5个总正加值次级:+1.00d、+2.00d、+3.00d、+4.00d、+5.00d,或者设置:+1.50d、+2.50d、+3.50d、+4.50d、+5.50d。或者按照总正加值量的50%均分到前镜面周边区和后镜面周边区,鼻侧周边区大于颞侧周边区总正加值+0.50d至+1.50d、差量正加值或者总正加值的个体屈光力梯度差为
±
0.05d至
±
0.15d,近用离焦眼镜片大于远近用离焦眼镜片正加值+0.50d至+2.00d,或者设置总正加值+1.00d至+5.00d附加眼镜片,近距离用眼时将附加眼镜框卡在普通眼镜架之上。
35.微透镜直径为700μm至100μm、高度为10μm至1μm,微透镜设置在前镜面、后镜面或者嵌入眼镜片基质之中,由一、二、三层或者四层组成,复合层或者镀膜层厚度≥微透镜高度。前镜面采用眼镜片数控车房或者模压成型屈光面型、后镜面采用眼镜片数控车房成型屈光面型。
36.这种眼镜片前后镜面均为折射镜片,前后镜面分别包括中央区和周边区,中央区与周边区之间设置渐变区,前后镜面周边区对应设置全环形、或者前后镜面周边区对应设置正圆形鼻侧周边区和正圆形颞侧周边区、或者一侧镜面周边区设置全环形、另一侧镜面周边区设置正圆形鼻侧周边区和正圆形颞侧周边区。前后镜面中央区复合为中央矫正区、屈光力为0.00d至-10.00d,或者将中央矫正区屈光力按照50%均分到前镜面中央区和后镜面中央区,前后镜面周边区复合为总正加值+1.00d至+6.00d。将总正加值量的50%、+0.50d至+3.00d分别设置到前后镜面周边区、鼻侧周边区大于颞侧周边区正加值,前镜面周边区屈光力为总正加值量的50%、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为中央矫正区凹透镜屈光力复合50%总正加值,距光学中心18mm至30mm处设置为总正加值,采用数控车房成型前后镜面屈光面型。
37.前镜面周边区设置为半环形、扇环形、或者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设置为正圆形、竖椭圆形、横椭圆形、弧顶形。后镜面周边区设置为全环形、或者设置为正圆形、竖椭圆形、横椭圆形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或者前镜面全环形或者正圆形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由微透镜组成渐变区、围绕凸透镜折射镜片,前镜面采用模压成型屈光面型、后镜面采用数控车房成型屈光面型。
3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39.1.现在折射型周边离焦眼镜片的屈光力采用数控车房成型,屈光力可以精确到0.01d,但是中央矫正区与周边治疗区过渡需要用渐进区使其平滑,正加值大于+2.00d,将产生严重像散。微透镜型周边离焦眼镜片可以设置+3.00d至+4.50d正加值,但是无法实现个体化差异性屈光力设置。
40.2.现在周边离焦眼镜片无论是折射型还是微透镜型,其正加值都是设置在一侧镜面,另一侧镜面为凹透镜片。
41.3.本实用新型一种面型为微透镜折射眼镜片,前镜面微透镜片为基量正加值,确保较大量正加值,后镜面折射镜片为差量正加值,确保个体化差异化正加值定制,可以在+1.00d至+6.00d正加值范围、
±
0.01d正加值梯度差任意选择定制。
42.4.本实用新型另一种面型为折射眼镜片,前后镜面分别包括中央区和周边区,将总正加值量的50%、+0.50d至+3.00d分别设置到前后镜面周边区、鼻侧周边区大于颞侧周边区正加值,前后镜面周边区复合为总正加值+1.00d至+6.00d。
附图说明
43.图1是前后镜面分别为微透镜和折射镜正圆形鼻颞侧周边区前视图;
44.图2是前镜面微透镜正圆形鼻颞侧周边区前视图;
45.图3是后镜面折射镜正圆形鼻颞侧周边区前视图;
46.图4是前后镜面分别为折射镜正圆形鼻颞侧周边区前视图;
47.图5是全环形周边区前视图;
48.图6是前镜面半环形周边区前视图;
49.图7是前镜面扇环形周边区前视图;
50.图8是竖椭圆形周边区前视图;
51.图9是横椭圆形周边区前视图;
52.图10是前镜面弧顶形周边区前视图;
53.图11是前镜面4个象限区前视图。
54.图中:1中央区;2周边区;3渐变区;4中央矫正区;5周边治疗区;6基量正加值;7差量正加值;8总正加值;9中央矫正区凹透镜屈光力;10前镜面周边区屈光力;11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12微透镜;13前镜面;14后镜面;15折射镜片;16三棱镜片;17全环形;18半环形;19扇环形;20正圆形;21鼻颞侧分界线;22竖椭圆形;23横椭圆形;24弧顶形。
55.符号缩写:hm:(horizontal meridian)水平径线;vm:(vertical meridian)垂直径线;ns(nasal side)鼻侧;ts(temporal side)颞侧;ss(superior side)上侧;ls(lower side)下侧。
具体实施方式
56.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双镜面双正加值个体化离焦眼镜片:
57.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术语涵义:
58.折射型眼镜片(refractive eyeglasses):折射是指光通过透镜后汇聚到一个焦点的球面、非球面眼镜片,是最常见眼镜片类型。折射型眼镜片采用模压成型或者车房车削成型,同轴性眼镜片如全环形、正圆形、竖椭圆形、横椭圆形优选择车房车削成型。
59.微透镜型眼镜片(microlens eyeglasses):微透镜眼镜片面型由多个微透镜组成,犹如复眼、蜂巢结构,微透镜型周边离焦眼镜片是利用圆柱形微型凸透镜片,也称为菲尼尔氏镜片,通常采用模压成型。
6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61.双镜面双正加值个体化离焦眼镜片,以下称为这种眼镜片。
62.图1示意:前后镜面中央区形成中央矫正区4,前后镜面周边区形成周边治疗区5,前镜面周边区基量正加值6和后镜面周边区差量正加值7,形成总正加值8,前后镜面鼻颞侧周边区设置为正圆形20,前镜面周边区为微透镜12,前镜面采用模压成型,后镜面采用车房车削成型,形成前后镜面分别是微透镜和折射镜正圆形鼻颞侧周边区前视图,如图1。
63.图2示意:前镜面13设置为中央区1和周边区2,周边区2区由微透镜12阵列,前镜面周边区屈光力10为微透镜12的基量正加值6,前镜面采用模压成型,形成前镜面微透镜正圆形鼻颞侧周边区前视图,如图2。
64.图3示意:后镜面14设置为中央区1和周边区2折射镜片15,后镜面鼻侧ns和颞侧ts周边区分别设置为正圆形20,正圆形设置渐变区3,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11为中央矫正区凹透镜屈光力9复合差量正加值7,后镜面采用车房车削成型,形成后镜面折射镜正圆形鼻颞侧周边区前视图,如图3。
65.图4示意:前后镜面鼻侧ns和颞侧ts周边区分别对应正圆形20,正圆形周边区设置渐变区3,前后镜面中央区屈光力复合为中央矫正区4、前后镜面中央区屈光力复合为中央矫正区凹透镜屈光力9,前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复合为周边治疗区5,为总正加值8,前镜面和后镜面采用车房车削成型,形成前后镜面分别折射镜正圆形鼻颞侧周边区前视图,如图4。
66.图5示意:前后镜面设置为中央区1和周边区2,周边区2为全环形17,全环形眼镜片可以根据面型设置为前镜面微透镜型、后镜面为折射镜片,或者前镜面和后镜面均设置为折射镜片,周边区2的面型仍是全环形17,前镜面周边区微透镜全环形采用模压成型,后镜面周边区折射型全环形采用车房车削成型,前镜面和后镜面均为全环形折射镜片,采用车房车削成型,形成全环形周边区前视图,如图5。
67.图6示意:前镜面13沿中央区1垂直径线鼻颞侧分界线21,将周边区2设置为鼻侧ns、颞侧ts形成半环形18,半环形周边区采用模压成型,形成前镜面半环形周边区前视图,如图6。
68.图7示意:前镜面13沿中央区1垂直径线,将周边区2设置为鼻侧ns、颞侧ts扇环形19,开窗式中央区1设置基底朝向鼻侧三棱镜片16,扇环形周边区采用模压成型,三棱镜片可以设在置任何中央区下侧区域,形成前镜面扇环形周边区前视图,如图7。
69.图8示意:眼镜片前后镜面设置为中央区1和周边区2,周边区分别位于鼻侧ns和颞侧ts,设置成竖椭圆形22,前镜面竖椭圆形周边区采用模压成型,或者车房成型,或者前后镜面竖椭圆形周边区均采用车房成型,形成竖椭圆形周边区前视图,如图8。
70.图9示意:眼镜片前后镜面设置为中央区1和周边区2,周边区分别位于鼻侧ns和颞侧ts,设置成横椭圆形23,前镜面横椭圆形周边区采用模压成型,或者车房成型,或者前后镜面横椭圆形周边区均采用车房成型,形成横椭圆形周边区前视图,如图9。
71.图10示意:前镜面13沿中央区1垂直径线,将周边区2设置为鼻侧ns、颞侧ts弧顶形24,弧顶形周边区采用模压成型,形成前镜面弧顶形周边区前视图,如图10。
72.图11示意:前镜面13沿光学中心水平径线和垂直径线,划分为鼻侧ns、颞侧ts、上侧ss、下侧ls各占据90
°
象限,4个象限周边区采用模压成型,形成4个象限周边区前视图,如图11。
73.双镜面双正加值个体化离焦眼镜片,为框架眼镜片,以下称为这种眼镜片。眼镜片前镜面中央区为平光镜片、或者为凹透镜片。后镜面中央区为0.00d至-10.00d折射镜片,以适应不同近视配戴者需要,有散光者可以复合<-4.00ds散光度数及轴位,前后镜面中央区复合为中央矫正区。前镜面周边区为多个独立微透镜组成,微透镜屈光力设置为+0.50d至+4.00d基量正加值,以适应不同近视度数的正加值需要。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为中央矫正区凹透镜屈光力复合+0.50d至+3.00d差量正加值折射镜片,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是在近视度数基础之上添加差量正加值,前后镜面周边区双量正加值复合为+1.00d至+7.00d个体化周边治疗区总正加值。差量正加值或者总正加值的个体化屈光力梯度差为
±
0.05d至
±
0.25d,屈光力梯度差是为个体化差异性配镜者设置。后镜面差量正加值采用车房成型技术,屈光力可以精确到0.01d,从而达到个体化选择。
74.前后镜面周边区设置全环形等量正加值,或者设置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鼻侧周边区>颞侧周边区正加值,目的是符合近视颞侧周边视网膜大于鼻侧周边视网膜离焦离。周边区至少设置5个正加值梯度区段、5个总正加值次级,其中:
75.基量正加值+差量正加值=个体化周边治疗区总正加值;
76.基量正加值为个体化周边治疗区总正加值的95%至5%;
77.差量正加值为个体化周边治疗区总正加值的5%至95%;
78.前镜面周边区屈光力=基量正加值;
79.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中央矫正区凹透镜屈光力+差量正加值;
80.鼻侧周边区大于颞侧周边区正加值+0.50d至+2.00d。
81.前后镜面中央区根据周边区形状设置为正圆形、椭圆形,或者为垂直径线开窗式。中央区垂直径线开窗式,沿光学中心水平径线长度7mm至14mm、垂直径线与眼镜片直径等长。根据主观验光度数定制中央矫正区凹透镜屈光力,中央区的下侧区域设置为复合基底向鼻侧、棱镜度数0.5δ至6.0δ三棱镜片,或者设置基底朝向下侧、棱镜度数0.25δ至1.50δ三棱镜片。
82.前镜面周边区全环形是指微透镜阵列于周边区域360
°
圆周方位角之内,前镜面周边区半环形是指微透镜阵列在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各占据180
°
圆周方位角之内,前镜面周边区扇环形是指微透镜阵列在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内侧弧形<180
°
圆周方位角、外侧弧形≤180
°
圆周方位角。或者,微透镜阵列于前镜面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设置为正圆形、竖椭圆形、横椭圆形、弧顶形,或者阵列形成不规则形。后镜面周边区设置为全环形,或者将周边区划分为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两个区域,设置正圆形、中央区与周边区之间设置有2mm至4mm渐变区,渐变区将中央区与周边区融为一体,减少屈光力跳跃现象。或者前镜面全环形或者正圆形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由微透镜组成渐变区、围绕凸透镜折射镜片。
83.前镜面周边区可以设置为上侧象限区、下侧象限区、鼻侧象限区、颞侧象限区4个象限区,每个象限区各占据90
°
圆周方位角,4个象限区分别为微透镜阵列,或者鼻侧象限区和颞侧象限区为微透镜片、上侧象限区和下侧象限区为折射镜片,鼻侧象限区大于颞侧象限区正加值、下侧象限区大于上侧象限区正加值。
84.前镜面周边区由多个独立微透镜阵列,微透镜为圆柱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矩形任何一种形状。微透镜直径或者径线长度为毫米级、微米级、纳米级,设置直径为2.0mm至5nm、高度为16μm至0.1nm。前后镜面周边区至少设置五个正加值梯度区段,从中央区边缘距光学中心10mm至11.9mm区域为总正加值20%、距中心中心12mm至13.9mm区域为总正加值40%、距14mm至15.9mm区域为总正加值60%、距中心中心16mm至17.9mm区域为总正加值80%、距中心中心18mm至30mm区域为总正加值100%,距中心中心30mm至眼镜片边缘设置与中央矫正区相同屈光力凹透镜片或者平光镜片。设置五个正加值梯度区段目的,与近视周边视网膜从中央至周边远视性离焦度数逐渐增加相一致,更加符合视网膜周边离焦理论。
85.微透镜优选择设置直径为1.0mm至20μm、高度为10μm至10nm。从中央区边缘距光学中心20mm至30mm之间设置8条至120条环带、密布300个至8000个独立微透镜。前后镜面周边
区至少距光学中心20mm至28mm之间设置为全量正加值,达到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
86.前镜面基量正加值为个体化周边治疗区总正加值的50%至70%、正加值为+1.00d至+4.00d,目的有效矫正远视性离焦量。后镜面差量正加值为个体化周边治疗区总正加值的40%至20%、正加值为+0.50d至+2.00d,目的是有效矫正个体化差异性矫正。治疗区总正加值为+1.00d至+6.00d,目的是适应不同近视度数的正加值,将近视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状态矫正到视网膜位置之上,或者矫正到视网膜之前、形成周边近视性离焦。
87.差量正加值或者总正加值,根据个体配镜者鼻侧和颞侧40
°
视网膜周边屈光检测远视性离焦度数基础、鼻侧和颞侧分别添加+0.50d至+2.50d正加值。或者,根据个体配镜者诱发近视因素添加正加值:父母双亲≥-6.00d高度近视眼、近视发生年龄早于6岁、近视度数年增加>-0.75d、眼轴长度或者视网膜周边屈光度数年增加者、日近距离用眼时间≥8小时,按照每个诱发因素添加+0.10d至+0.50d计算、添加个体差异正加值为+0.50d至+2.50d。根据近视度数程度不同,前后镜面周边区总正加值至少设置5个总正加值次级:+1.00d、+2.00d、+3.00d、+4.00d、+5.00d,或者设置:+1.50d、+2.50d、+3.50d、+4.50d、+5.50d,或者按照总正加值量的50%均分到前镜面周边区和后镜面周边区。鼻侧周边区大于颞侧周边区总正加值+0.50d至+1.50d、差量正加值或者总正加值的个体屈光力梯度差优选择为
±
0.05d至
±
0.15d。
88.这种眼镜片可以设置成为近用眼镜片和远近眼镜片,近用离焦眼镜片大于远近用离焦眼镜片正加值+0.50d至+2.00d,或者设置总正加值+1.00d至+5.00d附加眼镜片,近距离用眼时将附加眼镜框卡在普通眼镜架之上。
89.微透镜设置微米级,直径为700μm至100μm、高度为10μm至1μm。微透镜设置在前镜面、后镜面或者嵌入眼镜片基质之中,由一、二、三层或者四层组成,复合层或者镀膜层厚度≥微透镜高度,前镜面采用眼镜片数控车房或者模压成型屈光面型、后镜面采用眼镜片数控车房成型屈光面型。
90.这种双镜面双正加值个体化离焦眼镜片,前后镜面均设置为折射镜片,可以采用车房技术一次成型,其成型工艺相对于微透镜成型技术简单、成型工艺时间短。前后镜面分别包括中央区和周边区,中央区与周边区之间设置渐变区,前后镜面周边区对应设置全环形、或者前后镜面周边区对应设置正圆形、竖椭圆形、横椭圆形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或者一侧镜面周边区设置全环形、另一侧镜面周边区设置正圆形、竖椭圆形、横椭圆形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前后镜面中央区复合为中央矫正区、屈光力为0.00d至-10.00d,或者将中央矫正区屈光力按照50%均分到前镜面中央区和后镜面中央区。前后镜面周边区复合为总正加值+1.00d至+6.00d,将总正加值量的50%、+0.50d至+3.00d分别设置到前后镜面周边区。鼻侧周边区大于颞侧周边区正加值,前镜面周边区屈光力为总正加值量的50%、后镜面周边区屈光力为中央矫正区凹透镜屈光力复合50%总正加值,距光学中心18mm至30mm处设置为总正加值,采用数控车房成型前后镜面屈光面型。
91.前镜面周边区设置为半环形、扇环形、或者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设置为正圆形、竖椭圆形、横椭圆形、弧顶形,后镜面周边区设置为全环形、或者设置为正圆形、竖椭圆形、横椭圆形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前镜面全环形或者正圆形、竖椭圆形、横椭圆形鼻侧周边区和颞侧周边区由微透镜组成渐变区、围绕凸透镜折射镜片,前镜面采用模压成型屈光面型、后镜面采用数控车房成型屈光面型。
9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镜面双正加值个体化离焦眼镜片,这种眼镜片采用双镜面双侧正加值,前镜面周边区采用微透镜阵列形成的基量正加值,具有较大量屈光力正加值,后镜面周边区采用折射镜片、数控车房车削加工成型,具有精确车削的精度为0.01度,达到个体化差异镜片定制。这种眼镜片产生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性进步。
93.最后应当阐明:对本实用新型描述的中央区、周边区、中央矫正区、周边治疗区的设计参数变化和修改,其也在本实用新型权利限定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