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电影 专利正文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技术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显示装置不仅应用于传统电视或电脑的显示器,还用于各种电子产品和许多行业,如手机和汽车。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对显示装置的要求越来越高。
3.目前,车载显示模组为了防止异响,现有的显示模组内导光板lgp一般用弹性衬垫rubber过盈配合而顶死。但是,对于大尺寸产品而言,在组装和运输后,导光板lgp有可能上浮,造成光学膜片与胶框接触并被顶死,从而导致光学膜片褶皱不良,影响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光学膜片与胶框接触并被顶死,而带来的光学膜片褶皱不良或影响显示效果技术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
6.背板;
7.反射层,设于背板一侧;
8.导光板,设于反射层远离背板的一侧;
9.胶框,包括第一基础部和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凸出部,第一凸出部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底面、第一端面和第二底面;导光板的端部位于第一底面、第一基础部的内端面和背板表面形成的第一容纳腔内,且与第一底面之间具有第一间距;
10.光学膜层,设于导光板远离反射层的一侧,端部位于第二底面、第一端面和导光板的远离反射层的一侧表面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且与第二底面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
11.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间距的取值范围为0.05-0.1mm。
12.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间距的取值范围为0.2-0.35mm。
13.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光板包括第二基础部和位于第二基础部两侧且向第一容纳腔延伸的第二凸出部;
14.第二凸出部的厚度小于第二基础部的厚度;
15.第二凸出部的部分位于第一容纳腔内;
16.第一间距为第二凸出部远离反射层一侧的表面和第一底面之间的间距。
17.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背板包括第三基础部和位于第三基础部两侧且朝导光板方向凸出的第三凸出部;
18.第一容纳腔由第一底面、第一基础部的内端面和第三凸出部远离第三基础部一侧的表面形成。
19.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光板和背板之间设有第一弹性衬垫;
20.第一弹性衬垫对应设于第二凸出部处;
21.第一弹性衬垫靠近第三基础部一侧的表面与第三基础部的表面紧贴;
22.第一弹性衬垫靠近第二基础部、第三凸出部的一侧的表面,分别对应与第二基础部、第三凸出部的表面紧贴。
23.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凸出部远离导光板的一侧设有显示面板;
24.显示面板通过设于显示面板远离第一凸出部一侧的包胶与胶框固定。
25.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和第一凸出部之间设有第二弹性衬垫。
26.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模组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27.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阵列基板、液晶层和彩膜基板;
28.光学膜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片、棱镜片和灯光片。
29.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均与导光板远离反射层的一侧的表面平行;
30.第一端面垂直于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
31.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的显示模组。
3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33.本技术实施例的胶框包括第一基础部和第一凸出部,第一凸出部具有第一底面、第一端面和第二底面,导光板的端部对应位于第一底面、第一基础部的内端面和背板表面形成的第一容纳腔内,导光板与第一底面具有第一间距,当导光板受挤压或受热膨胀,导光板的表面朝靠近第一底面的方向移动。光学膜层的端部对应位于第二底面、第一端面和导光板远离反射层的一侧表面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光学膜层和第二底面具有第二间距,导光板的表面朝靠近第一底面的方向移动,会带动光学膜层朝靠近第二底面方向移动。由于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使得光学膜层不会接触第二底面,那么光学膜片永远不会被胶框顶死,避免了光学膜片褶皱,从而不会影响显示效果。
34.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新颖、实用性强,可大大提升显示模组的显示品质,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35.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6.本技术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3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39.图3为图1中的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0.图4为图1中的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1.附图标记:
42.100-背板、110-第三基础部、120-第三凸出部;
43.200-反射层;
44.300-导光板、310-第二基础部、320-第二凸出部;
45.400-胶框、410-第一基础部、420-第一凸出部、421-第一底面、422-第一端面、423-第二底面;
46.500-光学膜层、510-扩散片、520-棱镜片、530-灯光片;
47.600-第一弹性衬垫;
48.700-第二弹性衬垫;
49.800-显示面板、810-阵列基板、820-液晶层、830-彩膜基板;
50.900-包胶;
51.a-第一间距、b-第二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52.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技术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3.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54.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55.本技术的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现有的车载显示模组常在导光板的角落放置弹性衬垫抵住固定,弹性衬垫挤压过盈量一般为0.4mm左右。导光板组装后,由于侧边挤压力的存在,可能会存在轻微上浮,运输颠簸后,有可能会进一步上浮,而且由于弹性衬垫的挤压,这种上浮无法恢复。位于导光板上的光学膜片被导光板和胶框夹死,高温下无法膨胀使得光学膜片与胶框接触挤压出现褶皱,从而影响显示效果,降低了产品质量和产品的竞争力。
56.本技术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
57.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5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参见图1所示,该显示模组包括:背板100、反射层200、导光板300、胶框400和光学膜层500。
59.反射层200,设于背板100一侧。
60.导光板300,设于反射层200远离背板100的一侧。
61.胶框400,包括第一基础部410和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凸出部420,第一凸出部420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底面421、第一端面422和第二底面423;导光板300的端部位于第一底面421、第一基础部410的内端面和背板100表面形成的第一容纳腔内,且与第一底面421之间
具有第一间距a。
62.光学膜层500,设于导光板300远离反射层200的一侧,端部位于第二底面423、第一端面422和导光板300的远离反射层200的一侧表面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且与第二底面423之间具有第二间距b;第一间距a小于第二间距b。
63.具体地,参见图1和图2所示,虚线是为了示出第一间距a和第二间距b,示出第一间距a的两条虚线分别与导光板300远离反射层200的一侧的表面、第一底面421平齐;示出第二间距b的两条虚线分别与光学膜层500远离导光板300的一侧的表面、第二底面423平齐。
64.本技术实施例的导光板300受挤压或受热膨胀,使得导光板300远离反射层200一侧的表面朝靠近第一底面421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光学膜层500朝靠近第二底面423方向移动,由于第一间距a小于第二间距b,使得光学膜层500不会接触第二底面423,那么光学膜层500永远不会被胶框400顶死,避免了光学膜层500褶皱,从而不会影响显示效果。
65.本技术实施例显示模组的结构新颖、实用性强,可大大提升显示模组的显示品质,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66.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的背板100的内端面设有灯条,灯条与导光板300相对应,灯条通过双面导热胶与背板100固定连接。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第一间距a的取值范围为0.05-0.1mm。具体地,第一间距a的取值包括端点值,也就是第一间距a的取值可以为0.05mm和0.1mm。
68.可选地,第一间距a的取值一般为0.1mm。
6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第二间距b的取值范围为0.2-0.35mm。具体地,第二间距b的取值包括端点值,也就是第二间距b的取值可以为0.2mm和0.35mm。
70.可选地,第二间距b的取值一般为0.2-0.3mm。对于12.3以上大尺寸产品,一般第二间距b的取值为0.3mm。
71.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导光板300包括第二基础部310和位于第二基础部310两侧且向第一容纳腔延伸的第二凸出部320。第二凸出部320的厚度小于第二基础部310的厚度。厚度方向为垂直于背板100的第三基础部110的方向。
72.第二凸出部320的部分位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一间距a为第二凸出部320远离反射层200一侧的表面和第一底面421之间的间距。
73.具体地,第二基础部310和第二凸出部320远离反射层200的一侧表面平齐,第二基础部310和第二凸出部320靠近反射层200的一侧表面通过与第三基础部110垂直的连接面连接。
74.可选地,导光板300常用lc1500,采用注塑工艺可以实现上述导光板300的结构。
75.可选地,第二凸出部320位于第二基础部310一侧的两端,其他部分可以不用设置凸出结构。
76.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100包括第三基础部110和位于第三基础部110两侧且朝导光板300方向凸出的第三凸出部120。
77.第一容纳腔由第一底面421、第一基础部410的内端面和第三凸出部120远离第三基础部110一侧的表面形成。
78.可选地,第三凸出部120位于胶框400的内侧。
79.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300和背板100之间设有第一弹性衬垫600。
80.第一弹性衬垫600对应设于第二凸出部320处。
81.第一弹性衬垫600靠近第三基础部110一侧的表面与第三基础部110的表面紧贴。
82.第一弹性衬垫600靠近第二基础部310、第三凸出部120的一侧的表面,分别对应与第二基础部310、第三凸出部120的表面紧贴。
83.可选地,反射层200的两端与第一弹性衬垫600不接触。
84.可选地,第一弹性衬垫600为橡胶垫片。
85.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第一凸出部420远离导光板300的一侧设有显示面板800。
86.显示面板800通过设于显示面板800远离第一凸出部420一侧的包胶900与胶框400固定。
8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显示面板800和第一凸出部420之间设有第二弹性衬垫700。
88.可选地,第二弹性衬垫700固定在第一凸出部420的第二底面423所在部分,且与第二底面423相对应的表面。第一凸出部420的与第二底面423相对应的表面与第二底面423平行。
89.可选地,第二弹性衬垫700为缓冲泡棉。
90.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显示模组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91.显示面板8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阵列基板810、液晶层820和彩膜基板830。
92.可选地,包胶900位于彩膜基板830远离液晶层820的一侧,包胶900与彩膜基板830和胶框400固定,从而将显示面板800和胶框400固定。
93.可选地,在阵列基板810或彩膜基板830上滴入液晶并涂上框胶,并将含有液晶和框胶的阵列基板810与彩膜基板830对组,使得阵列基板810和彩膜基板830之间形成液晶层820;
94.可选地,显示面板800还包括成对设置的偏光片。
95.光学膜层5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片510、棱镜片520和灯光片530。
96.可选地,参见图1所示,光学膜层500与第一端面422之间存在间隙。
97.可选地,导光板300靠近光学膜层500的表面可以设置凸起结构,光学膜层500靠近导光板300的表面可以设置与凸起结构相匹配的凹槽结构,使得光学膜层500和导光板300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
9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底面421和第二底面423均与导光板300远离反射层200的一侧的表面平行。
99.第一端面422垂直于第一底面421和第二底面423。
100.可选地,参见图1所示,第二底面423所在部分朝内侧延伸的长度长于第一底面421所在部分朝内侧延伸的长度。第二底面423所在部分的端面与第一端面422平行,第二底面423所在部分的端面与第二底面423的连接处圆弧过渡。
101.可选地,显示面板800和第二弹性衬垫700与胶框400的内端面均存在间隙。
102.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本技术任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
103.应用本技术实施例,至少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04.(1)本技术实施例的导光板300受挤压或受热膨胀,使得导光板300远离反射层200一侧的表面朝靠近第一底面421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光学膜层500朝靠近第二底面423方向移动,由于第一间距a小于第二间距b,使得光学膜层500不会接触第二底面423,那么光学膜层500永远不会被胶框400顶死,避免了光学膜层500褶皱,从而不会影响显示效果。
105.(2)本技术实施例显示模组的结构新颖、实用性强,可大大提升显示模组的显示品质,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106.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技术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可以被交替、更改、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具有本技术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其他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的具有与本技术中公开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
10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108.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10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11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11.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其可以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附图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其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他步骤或者其他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112.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