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电影 专利正文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当今社会,电子显示屏的显示方式多种多样,能够满足人们诸如观影、游戏、阅读等各种可视化需求,比如oled屏幕、电子墨水屏等。
3.但是,无论何种电子显示屏,由于各自发光机理的不同,造成显示屏的显示方式较为单一、且难以跟随场景的变换而进行适应性的变化,这样会降低用户的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解决显示屏显示方式单一导致降低用户体验感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依次设置的复合发光层、电子墨水层和盖板层;电子墨水层包括多个胶囊体,多个胶囊体沿盖板层所在的平面排列,胶囊体周侧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且平行于盖板层设置,第二电极垂直于盖板层设置;胶囊体中容纳有墨水颗粒;在第一电极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墨水颗粒沿第一电极分布,显示模组通过电子墨水层进行显示;在第二电极施加电压且复合发光层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墨水颗粒沿第二电极分布,显示模组通过复合发光层进行显示。
7.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上述显示模组。
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9.本技术在显示模组上依次设置复合发光层、电子墨水层和盖板层;电子墨水层包括多个胶囊体,多个胶囊体沿盖板层所在的平面排列,胶囊体周侧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且平行于盖板层设置,第二电极垂直于盖板层设置;胶囊体内容纳有墨水颗粒。
10.这样,在第一电极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墨水颗粒沿第一电极分布,显示模组通过电子墨水层进行显示;在第二电极施加电压且复合发光层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墨水颗粒沿第二电极分布,显示模组通过复合发光层进行显示,
11.综上,通过此种结构设置和操作方式,显示模组可根据用户需要切换显示方式,以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显示模组结构图;
13.图2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公开的电子墨水层结构图;
14.图3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公开的显示模组结构图;
15.图4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公开的电子墨水层结构图;
16.图5为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公开的显示模组结构图;
17.图6为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公开的电子墨水层结构图;
18.图7为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公开的显示模组的第二显示状态图;
19.图8为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公开的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状态图;
20.图9为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公开的显示模组的第三显示状态图;
21.图10为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公开的显示模组的第四显示状态图;
22.图11为本技术第四种实施例公开的显示模组结构图;
23.图12为本技术第四种实施例公开的电子墨水层结构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00-盖板层、
26.200-胶囊体、201-墨水颗粒、
27.210-第一电极、211-第一阴极层、212-第一阳极层、
28.220-第二电极、230-第三电极、240-第四电极、
29.300-透明绝缘层、
30.800-第五阴极层、700-电子传输层、600-有机发光层、500-空穴传输层、400-第五阳极层。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3.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34.请参考图1~图12,本技术公开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沿主要发光方向依次叠置的复合发光层、电子墨水层和盖板层100。本技术显示模组的特点是: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以及用户的需求,以使显示模组选择通过复合发光层或电子墨水层进行发光,以切换显示模组的显示模式,进而提高用户体验,下面开始进行详述。
35.本技术的盖板层100为显示模组的发光侧、且为显示模组朝向用户的一侧,通常来说盖板层100为玻璃盖板,以保证良好的透光率以及对显示模组的内部器件进行保护。
36.电子墨水层包括多个胶囊体200,多个胶囊体200沿盖板层100所在的平面排列,比如多个胶囊体200采用阵列分布进行排布以形成电子墨水层,并且多个胶囊体200的排布方向垂直于显示模组的主要发光方向。
37.胶囊体200周侧设置有第一电极210和第二电极220,第一电极210为透明电极且平行于盖板层100设置,第二电极220垂直于盖板层100设置,以产生不同方向的电场力,从而改变后墨水颗粒201的分布方向。
38.而胶囊体200中容纳有墨水颗粒201。墨水颗粒201可以包括多个第一颜色粒子和多个第二颜色粒子,第一颜色粒子和第二颜色粒子中的一者为黑色粒子,一者为白色粒子,并且第一颜色粒子的电性与第二颜色粒子的电性相反。
39.本技术的显示模组可以按照下述方式进行控制:
40.在第一电极210施加电压的情况下,第一电极210的阴极和阳极之间便形成电场,而在电场作用下将产生电泳现象,以实现墨水颗粒201沿第一电极210分布。具体为多个黑色粒子和多个白色粒子中的一者将朝向第一电极210的阴极移动,另一者朝向第一电极210的阳极移动,比如多个黑色粒子将朝向第一电极210的阴极移动,白色粒子朝向第一电极210的阳极移动。从而使多个黑色粒子和多个白色粒子沿显示模组的主要发光方向依次设置。此种情况下显示模组将处于图7所示的第一显示状态,显示模组通过电子墨水层进行显示,具体来说此时显示屏呈黑白显示模式。
41.在第二电极220施加电压且复合发光层施加电压的情况下,第二电极220的阴极和阳极之间也将形成电场,在该电场作用下也将产生电泳现象,实现墨水颗粒201沿第二电极220分布。具体为多个黑色粒子和多个白色粒子沿平行于盖板层100的方向依次设置,并且多个黑色粒子和多个白色粒子之间形成第二透光间隙。此种情况下显示模组将处于图8所示的第二显示状态,复合发光层便可通过第二透光间隙向盖板层100发出光线,显示模组便可通过复合发光层进行显示。
42.上述设置中,复合发光层通常可以为oled发光层,oled发光层刷新速度较快,这样当用户有诸如观影、游戏等应用需求时,可将显示模组切换至第二显示状态进行使用。
43.而电子墨水层利用第一电极210的阴极和阳极之间加载的电压方向变化,进而实现黑色粒子和白色粒子在胶囊体200内的位置调换,进而实现屏幕刷新。电子墨水层耗电量低,并且由于显示效果接近纸张,故可保证更加舒适护眼,这样用户在有诸如长时间阅读等需求时,可将显示模组切换至第一显示状态进行使用。
44.综上,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需求来切换显示模组的显示状态,从而使显示模组具有更好的通用性,也能够提高用户的体验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极210选用透明电极制作是为了保证良好的透光率,从而避免对复合发光层发出光线的干涉。
45.在更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电子墨水层可以采用图1和图2的布局方式。具体来说,第二电极220可以包括多个平行盖板层100交替排列的第二阴极和第二阳极,相邻的第二阴极和第二阳极之间设置胶囊体200。此种设置下,相邻的胶囊体200可以对处于两者之间的第二阴极或者第二阳极进行复用,这样可以减少所需的第二阴极、第二阳极数量,节省物料成本。
46.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电子墨水层也可以采用图3和图4的布局方式。具体来说,胶囊体200周侧还可以设有第三电极230,第三电极230的设置方向与盖板层100相交,比如第三电极230的设置方向与第二电极220的设置方向一致,并且第三电极230设于第二电极220与盖板层100之间。
47.由上文可知,在第二电极220施加电压的情况下,第二电极220的阴极和阳极之间
形成电场,墨水颗粒201受到电场力作用将沿第二电极220分布以形成第二透光间隙。
48.同理的,在第三电极230施加电压的情况下,也将使墨水颗粒201的黑色粒子和白色粒子中的一者朝向第三电极230的阴极移动,另一者朝向第三电极230的阳极移动,从而使多个黑色粒子和多个白色粒子沿平行于盖板层100的方向依次设置,以使墨水颗粒201沿第三电极230分布以形成第三透光间隙。本技术中,第三透光间隙小于第二透光间隙。
49.这样,在第三电极230施加电压、且对复合发光层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复合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将通过第三透光间隙照射至盖板层100,从而使显示模组处于图9所示的第三显示状态。
50.可以看出,由于第三透光间隙较之第二透光间隙更小,这样侧边的光线将被墨水颗粒201的黑色粒子和白色粒子阻挡,用户只能从一个方向看见显示模组所显示的图像,比如正对于显示模组的方向,这样用户使用显示模组时,其他人员无法窥探显示模组的显示图像,利于对用户的隐私保护,也更加丰富了显示模组的显示模式,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51.而对于第三电极230的具体布局方式来说,第三电极230也可以参照第二电极220设置,具体来说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三电极230可以包括多个平行盖板层100交替排列的第三阴极和第三阳极,相邻的第三阴极和第三阳极之间设置胶囊体200,从而实现对第三阴极和第三阳极的复用,进而节省物料成本。
52.在更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胶囊体200周侧还设有第四电极240,第四电极240的设置方向与盖板层100相交,第四电极240设于第二电极220与复合发光层之间。这样在第四电极240施加电压的情况下,第四电极240的阴极和阳极之间将形成电场力作用,从而使墨水颗粒201沿第四电极240分布以形成第四透光间隙。
53.本技术中第四透光间隙小于第二透光间隙。这样在第四电极240施加电压、且复合发光层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复合发光层发出的光线也将通过第四透光间隙照射至盖板层100,从而也能够使显示模组处于图9所示的第三显示状态。
54.上述设置中,第四电极240可以理解为是第三电极230的备用件,第四电极240所实现的功能类似于第三电极230,均是实现对用户的隐私保护。具体来说,第四电极240可以理解为是第三电极230关于胶囊体200对称的镜像结构,从而形成上述的第四透光间隙。
55.同理地,对于第四电极240的具体布局方式来说,第四电极240也可以参照第二电极220设置,具体来说如图3和图4所示,第四电极240包括多个平行盖板层100交替排列的第四阴极和第四阳极,相邻的第四阴极和第四阳极之间设置胶囊体200,从而实现对第四阴极和第四阳极的复用,进而节省物料成本。
56.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电子墨水层也可以采用图5和图6的布局方式。具体来说,第二电极220、第三电极230和第四电极240可以均设置多个。其中,多个第二电极220、多个第三电极230多个和第四电极240可以均平行盖板层100排列。
57.此种设置下第二电极220、第三电极230、第四电极240均为电极对、且均与胶囊体200一一对应形成多个胶囊体组件,能够更好的实现对胶囊体200的独立操控。
58.进一步地,对于胶囊体200的具体形状来说,为便于形成上文所述的第二透光间隙、第三透光间隙和第四透光间隙,胶囊体200的外形可以设置为两个互为镜像的圆台或者圆锥拼合的形状,通过胶囊体200的外形约束来形成所需的透光间隙。
59.而为了便于制造和布局,本技术中设置胶囊体200为球体。胶囊体200位于第二电极220所在的高度范围内任意高度位置的弦长大于胶囊体200位于第三电极230所在的高度范围内任意高度位置的弦长,以及,大于胶囊体200位于第四电极240所在的高度范围内任意高度位置的弦长。该高度的方向与复合发光层、电子墨水层和盖板层100依次设置的方向一致,该弦长的方向垂直于该高度的方向。
60.此种设置下对第二电极220施加电压时,墨水颗粒201将沿第二电极220分布,墨水颗粒201中多个黑色粒子和多个白色粒子之间的间距,即第二透光间隙具有最大值。这样复合发光层发光时,电子墨水层能够具有较好的透光率,从而保证显示模组在图8所示第二显示状态时的显示效果。
61.同理地,此种设置下对第三电极230或第四电极240施加电压时,由于第三电极230或第四电极240所在位置对应的弦长较短,故在胶囊体200的外形轮廓约束作用下,所形成的第三透光间隙或第四透光间隙将小于第二透光间隙,从而保证约束复合发光层的发光方向,进而保证显示模组在图9所示第三显示状态时的显示效果,以实现隐私保护。
62.更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电极210的垂直平分线,第二电极220的垂直平分线,第三电极230的垂直平分线和第四电极240的垂直平分线均经过胶囊体200的球心。此种设置下,较之图3和图4的布局方式来说,由于第一电极210、第二电极220、第三电极230和第四电极240的设置均朝向胶囊体200的球心,这样能够产生更大的电场力作用于墨水颗粒201上,从而使墨水颗粒201的布局方向能够更为有效的根据所施加电压位置进行调整,更有助于形成第二透光间隙、第三透光间隙和第四透光间隙。
63.在更为具体的布局方案中,第一电极210、第二电极220、第三电极230和第四电极240可以合围形成八边形,以形成对胶囊体200的围绕。具体来说第一电极210、第二电极220、第三电极230和第四电极240均设置为电极板,其中第一阴极和第一阳极均平行于盖板层100设置,第二阴极和第二阳极均垂直于盖板层100设置。而第三阴极和第三阳极互成夹角,比如135
°
,并均设于第二电极220和第一阴极之间,第四阴极和第四阳极互成夹角,比如135
°
,并均设于第二电极220和第一阳极极之间。此种设置下使得布局结构更为紧凑,以提高空间利用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夹角也可以为90
°
等,此处不再详述。
64.在更进一步地实施方案中,如图6和图10所示,相邻的胶囊体200之间可以具有第一透光间隙,第二电极220、第三电极230和第四电极240可以均设于第一透光间隙。在第一电极210施加电压、且复合发光层施加电压的情况下,显示模组通过电子墨水层和复合发光层进行显示,从而形成图10所示的第四显示状态。
65.此种设置下,电子墨水层将发出光线照射至盖板层100,而复合发光层发出的光线也将通过第一透光间隙照射至盖板层100,这样在两种光线的配合下,显示模组将具有彩色墨水屏的显示效果,这样能够丰富显示模组的显示模式,也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66.进一步地,第一电极210、第二电极220、第三电极230和第四电极240均可以选用透明极板进行制作,以保证良好的导电效果和透光率,尤其是在图10所示的第四显示状态下,第二电极220、第三电极230和第四电极240的透明设计能够避免对复合发光层所发出光线的干涉,进一步保证显示效果。
67.进一步地,显示模组的复合发光层、电子墨水层可以采用图5和图6的布局方式。具体来说,第一电极210可以设置多个,多个第一电极210平行盖板层100排列,第一电极210与
胶囊体200一一对应;即第一电极210与胶囊体200之间实行一对一的控制方式。
68.而对于复合发光层为oled屏发光层的结构来说,复合发光层可以包括依次叠置的第五阴极层800、电子传输层700、有机发光层600、空穴传输层500和第五阳极层400。其中第五阳极层400为透明阳极层且设于复合发光层朝向电子墨水层的一侧,这样可以保证透光率,避免对复合发光层发出光线的干涉。
69.当对第五阴极层800和第五阳极层400通电时,电子从第五阴极层800传输至电子传输层700,空穴从第五阳极层400注入空穴传输层500,之后电子和空穴分别迁移到有机发光层600,二者相遇后便产生激子,进而实现复合发光层的发光。
70.进一步地,第五阳极层400可以采用ito材料制作,ito材料通常指是氧化铟锡,氧化铟锡是一种n型氧化物半导体。第五阳极层400通常制作成ito薄膜结构,即铟锡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以保证良好的电阻率和透光率。故复合发光层中第五阳极层400所在侧朝向电子墨水层,从而实现有效发光。而第五阴极层800可以采用金属电极进行制作,比如镁、锂等,此处不再详述。
71.更进一步地,复合发光层和电子墨水层之间还可以设有透明绝缘层300,透明绝缘层300可以防止复合发光层和电子墨水层之间出现短路,进而保证显示模组在各显示状态进行有效显示。而对于透明绝缘层300的具体结构来说,可以选用透明树脂进行制作,以保证良好的透光率和绝缘性能,以防止干涉复合发光层发出光线照射至盖板层100。
72.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显示模组的复合发光层、电子墨水层也可以采用图11和图12的布局方式。具体来说,第一电极210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阴极层211和第一阳极层212,第一阴极层211、第一阳极层212均平行于盖板层100设置,多个胶囊体200均设于第一阴极层211和第一阳极层212之间。
73.而复合发光层包括朝向电子墨水层依次叠置的第五阴极层800、电子传输层700、有机发光层600和空穴传输层500,第一阳极层212位于空穴传输层500和多个胶囊体200之间。
74.这样,在第一阴极层211和第一阳极层212之间施加电压的情况下,显示模组通过电子墨水层进行显示。而在第二电极220施加电压、且第一阳极层212和第五阴极层800之间施加电压的情况下,显示模组通过复合发光层进行显示。可以看出,此种设置中复合发光层、电子墨水层对第一阳极层212进行复用,复合发光层无需像图5和图6所示的布局方案中,还需另外设置第五阳极层400,这样可以节省物料成本,也有利于实现显示模组的整体减薄。
75.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
7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电子游戏机等设备,本技术实施例不限制电子设备的具体种类。
77.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